20240920 方丈和尚果晖法师莅临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

今早10时许,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晖法师,在寺院管理副都监果理法师、护法总会服务处监院常应法师和护法总会总会长张昌邦菩萨等诸多护法菩萨陪同下,莅临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常住法师及一众来自国内外的义工菩萨们欢喜迎接方丈和尚莅临关怀,于大殿接驾。

方丈和尚果晖法师首先关怀现场的僧团法师和护法菩萨们,并在致辞中呼吁僧俗四众一起募人、募心、募款、募僧,共同推动法鼓山的理念: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20240918 【临终病患及照顾者之关怀】交流会

9月18日,近150位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义工参与了由资深安宁疗护志工——张宝方居士主讲的【临终病患及照顾者之关怀】交流会,倾听张居士多年来在照顾临终病患及陪伴照顾者的故事与心得。

张居士陪伴母亲的抗癌之路是开启她了解安宁疗护的契机,让她领悟到临终关怀不只是医疗,更是心灵的关怀与陪伴。推动安宁疗护约33年的她表示,志工之路不仅是修行与奉献,更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真诚以待

张居士对安宁疗护的了解是“疼惜”。我们在接触及陪伴临终病患或丧亲者时,常会有不懂得如何安慰对方;担心他会哭;哭了不会停等的顾虑。她表示,一般只要在言语上多些留意即可,因为临终病患正处在身体剧痛,器官败坏的煎熬中,也对未来会前往何方而迷茫;家属则在面对亲人离世的哀伤中。在面对往生者的一些突发状况,若不知缘由及如何处理,也可寻求专业人士的协助,不给家属过多建议。与他们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因缘具足之下,便能逐步灌输他们念佛的观念。

#不预设立场

“在面对逝者或其家人有着跟我们不同的信仰时, 若对方想用自己相信的方式为临终病患做祈福,此时我们需要暂时先把自己的观点或立场放一边。”

关怀这件事不该因对方的宗教和喜好而有所分别,反而应该以如何让临终患者和家属感到放松与安心为主。在面对现场义工的提问时,她举例:若因缘许可,可先得到临终病患的同意,再置放念佛机,或请家属在处于弥留之际的病患耳边,邀请他一同念佛号,祝福他,减少临终病患内心的强烈反弹及抗拒是非常重要的。即便对方拒绝放念佛机也是可以被接纳的,允许对方用他舒服的方式往生。

#照顾好自己

张居士表示,身为助念义工的我们,如果刚经历亲人的离世,自己还处在哀伤期,需要暂时卸下助念义工的角色,以照顾好自己为首要,避免触景伤情,造成更大的创伤。允许自己有时间与空间来调适,能够稳住自己,心不受影响,才能给临终患者和家属更有力的帮助与陪伴。

最后,张宝方居士鼓励大家从自我觉察开始,觉察自己的身心状态,如实面对;不预设立场地观察及了解对方的需要,才能让临终关怀这件事做得更全面。她也让大家思考,关怀真的要等到临终吗?

文/ 叶丽芹
图/ 陈心兰

专题报导:20241007 中国报-媒体报导
– 忘不了寒流里一杯暖茶 张宝方从此离不开慈悲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20240914-16【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25周年系列活动】

活动报导

  1. 20240908【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25周年系列活动】义工说明会 – 点击查看
  2. 20240914【开启内在宝山之旅】DDM开放日 – 点击查看
  3. 20240915【Fun转人生】工作坊 – 点击查看
  4. 20240915【儿童绘本体验】工作坊 – 点击查看
  5. 20240915【以禅心演好人生大戏】座谈会 – 点击查看
  6. 20240916【茶禅体验】工作坊 – 点击查看
  7. 20240916【人间有幸福】马来西亚日祈福会 – 点击查看
  8. 20240916【来一趟,走之前】座谈会 – 点击查看
  9. 20240914-16【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25周年系列活动】完整报导 – 点击查看
  10. 20240914-16【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25周年系列活动】义工身影1 – 点击查看
  11. 20240914-16【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25周年系列活动】义工身影2 – 点击查看
  12. 20240928【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25周年系列活动】义工感恩日 – 点击查看

其他

  1. 【25周年系列活动】媒体报导列表 – 点击查看
  2. 【25周年系列活动】影片列表 – 点击查看

20240907-08 从心出发 · 探索“心”航程

9月7至8日,演莲法师应邀为金宝拉曼大学佛学会举办的心灵环保计划授课,并以【择航】为主题,与学员们探讨如何将心灵环保融入日常生活。

在破冰游戏环节中,学员们在谈论自己喜爱的事物时迅速有了答案,但在自我介绍时却显得犹豫,需要时间去认真想一想。“我们是否真正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我们能否主导自己的心?”法师随后抛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并指出,唯有当心是清净时,我们的物质环境才不会受到污染。

经过2天1夜的学习,学员们掌握了如何通过“心五四”及禅修的方法对治心灵的贫乏。法师提醒大家,应发愿从自身开始实践心灵环保来净化自己的心,进而影响他人,为社会带来更多和谐,否则只不过是纸上谈兵!

文/ 王淑琳
图/ 张慧善

#心灵环保
#ddm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2024 快乐学佛人-活动报导

20240907 【快乐学佛人】关怀员培训课程

9月7日下午,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与信众教育院的法师们为即将在10月27日开课的【2024快乐学佛人】进行了关怀员培训,约30位悦众及关怀员参与。

培训由法鼓山信众教育院的常遂法师和演月法师通过线上连线方式进行培训与勉励,常献法师则亲临现场为大家加油打气,并鼓励各位以无限的愿力来陪伴大众,轻松愉快地踏上学佛之路!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20240902-03【古晋弘法系列讲座】生命为何而来?——以禅心过好生活

“我常被问及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或挑战时,应该如何应对?”对此,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监院常藻法师坦言,这样的问题往往令法师感到为难,因为以缘起法的角度来看待,并没有标准答案。法师进一步说明,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因此,最重要的是回归自己,问问自己:“我们的生命为何而来?”如果没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所有的讨论都只是理想化的,无论在哪里工作或与人相处,烦恼依旧会层出不穷。

马佛青砂拉越州联委会 YBAM Sarawak SLC主办、 古晋慈云佛教正信会 Kuching Tze Yin Buddhist Orthodox Association承办,常藻法师于9月2至3日晚间分别主讲【#带着禅心去上班】及【#生命的永续经营】,以互动形式、浅显易懂的佛法开示,吸引了近90位民众参与。现场气氛轻松活泼,民众时而会心微笑,时而踊跃提问,将修行和生活中的困惑抛出讨论。法师提醒大众,我们来到人间一趟正是为了找回我们遗忘的东西——那本来清净无染的佛性,“我们的心是有能力不生起烦恼的,正如佛陀成道时所言,所有众生皆有佛性,只是被无明遮蔽了。因此,我们这一生就是要找回这份本自具足的宝藏。”

法师引用《楞严经》中的一则故事来描述世界从何而来,佛陀告诉富楼那尊者说,一念无明使我们不理解缘起法,不知道本来一切都是因缘所成,而生起“能”与“所”的分别,即能觉知的功能与被觉知的对象,从而形成了众生的概念。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具备清净无染的本性,与佛无异。因无明而生的分别,才有了众生和山河大地。“佛陀本无烦恼,所在之处皆净土,不受能所束缚”;法师揭示道“禅心”即是这颗清净无染的心,透过禅修能回归到这颗本自具足的佛心,无论身处何境,都能自在无忧。

法师以法鼓山创办人圣严师父提出的“#四感”与民众分享,强调以回归清净心为出发点:

  • 感恩:众多因缘成就了我。我们的每一刻生存都依赖众缘所成,感恩每一个因缘,无论顺境或逆境,都是学习与成长的机会,激励我们回馈整体,而非只想着自己的得失。
  • 感谢:遇见的每一位都是菩萨。“菩萨不一定是慈眉善目,他们也可能是怒目金刚。”法师表示,若把每个遇见的人都视为得道菩萨的化身,就能帮助我们克服自我中心的障碍,“菩萨的慈悲不在于表象,而在于引导我们成长。”
  • 感化:要赶不要急,要忙不要紧。“感化的对象是自己,而非他人!”法师解释,“赶”是一种速度,“急”是一种心态;通过禅修的练习,将心安住于当下,即使身处忙碌,内心也不受外境扰乱,把每个当下变成修行的机会。
  • 感动:修行在众生中。日常中,人与人之间即是最好的修行场域,因为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我们的自我中心。感化自己才能感动他人,当我们能启发他人也回归到清净本性时,当下即是人间净土。

《维摩诘经》中,宝积长者子带领五百长者子拜见佛陀,惊叹于清净庄严的国土,并问佛陀:“如何修行才能种下清净庄严国土的因?”这提醒我们,追求目标必须先种下正确的因,如是因,如是果,无法跳过种因而直接得果。在忙碌的生活中,若缺乏修行,烦恼容易生起,反而积累负面因缘。法师引述禅门公案,点出世间事物各有因缘,不必混杂一起,需以放松心态、抽离视角去看待,尽力做好本分,而不执着于掌控。仰山问:“百千万境一起来,怎么办?”沩山答:“青不是黄,长不是短,诸法各住自位,非干我事。”

“许多人认为解脱是没有压力、没有困难,但真正的解脱是看清生命的本质,明白世间万象皆无常无我。”法师指出,真正的解脱是在烦恼最多的时懂得如何走出来,“工作依然堆积如山,压力依旧存在,人际问题尚未解决,但心却不被牵绊,这才是解脱的真谛。”人生本是苦乐参半,法师以“不除妄想不求真,不求安乐不畏苦”勉励大众:面对困境时不畏艰辛,不生嗔心,反而精进不懈,这是生命的成长;在安乐中不生贪心,也是生命的提升。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法师叮嘱大众要珍惜生命的每一刻,一念与佛法相应,即可回归清净无染的本性,解脱于烦恼,这一念即是成佛。然而,凡夫因习性深重,需不断练习,守护每个当下的心念,与日常中实践心灵环保,才能做到念念与佛法相应。法师总结道:“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潜能和机会,但往往因懈怠和安于舒适圈而停滞不前。”因此,我们要反问自己“我们的生命为何而来?”督促自己,持续探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开发内在的无限智慧与潜能。

◎文/罗志豪
◎图/黄俊杰

#ddm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20240901【就是生死】探索生死的智慧 · 活出幸福的人生

【就是生死】探索生死的智慧 · 活出幸福的人生|#活动报导

由大育文化主办的第二站【就是生死】社区巡讲于9月1日在砂拉越古晋中华小学第四校开讲!逾200位民众出席两场主题演讲及四个专题工作坊,以“从生看死——认识临终关怀,探索生前规划”为题,冯以量老师、李知展医生和常藻法师作为主讲人,与大众畅谈临终关怀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活好当下每一刻。死亡是一瞬间的事,没有妥协和讨价还价的余地,无论我们多么不愿意,也终会面对死亡。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监院常藻法师以“痛”为切入点,从身心灵的角度揭示每个人心灵的无限潜能,并鼓励大家去开发这个潜能,从而活出幸福快乐的人生。

纯粹面对痛,减轻身心负担

“多年前我曾经历的疗程,让我同时也在修心灵课!”法师分享了自己在治疗过程中面对痛的体验,并发现自己对痛的感受是有趣的:“身体的痛觉大约有40%来自于对过去痛的记忆,30%是因为我们对舒适的追求和对痛的排斥,而真正的触觉之痛其实只有30%。”法师从起初的抗拒到后来愉快地前往接受为期数月的疗程,将这段经历视为一堂堂心灵成长的禅修课。“在面对痛的每一刻,都是收获的时刻。单纯面对当下的感受,不掺杂过去的经历与对未来的恐惧,身心负担自然减少,而痛也能转化为心灵成长的契机。”

身体痛,但可以不苦

法鼓山创办人圣严师父从小体弱多病,晚年更是被病缠身,甚至晚上在骨子里痛痒到无法入睡,但师父仍认为自己的晚年是如此美好的。法师忆想起师父的一席话:“痛是身体的觉受,但精神上我们可以选择不苦,”这充分说明了心灵的潜能是可以被开发出来,只要纯粹面对当下的因缘,不抗拒也不逃避,痛会来也会走。“幸福快乐不取决于外境,而是来自我们是否以宽广的心来接纳所有境界,”无论是顺境或逆境,我们还是可以体验到藏匿在生活中的幸福和快乐。

不畏惧死亡,活出生命的精彩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注定会有死亡的那一天;生命的重点不在于试图让死亡离我们远一些,而是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出精彩与价值。”因此,我们应抱持“不寻死、不怕死、不等死”的态度,照顾好身体,让它能够运作,为他人带来更多的利益,同时也通过生活中的种种际遇,开发自己心灵的潜能。面对“人终究会死,为什么还要开发潜能?”的提问,法师回应:我们努力工作、学习、照顾家人,是为了让自己和他人都能幸福快乐。“天空不动,只有云在动,”天空象征着生命的本质,它总是晴空万里,即使偶尔有乌云笼罩,终将消散;身体的痛楚、心灵的难题、生活的困境是人生的养分,短暂的考验反而促使我们成长,成为幸福的基石。

和心在一起,当下就是幸福快乐

在“自我疗愈的觉知之旅”工作坊中,50余位参与者在法师的引导下,通过走路、拉伸等动态活动体验身体的觉受,并在分享与聆听中觉察内心的变化,大家学习以“发现、允许、知道就好”的态度如实面对自己的情绪,并运用心灵方程式——SRE(Stop、Relax、Enjoy),以达觉照、自主与安定的状态。一位参与者分享:“平时觉得漫步走路很浪费时间,但在法师引导下放松身心、清晰感受步伐与当下觉受时,才悄然发现,幸福原来可以如此简单!”法师最后勉励大众,“无论发生什么事都是好事;只要掌握自己的心,明确人生目标,即使眼前的事物看似不如意,我们也有能力将其转化为好事,去拥抱生命中的幸福与快乐。”

◎文/罗志豪
◎图/黄俊杰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其他分享:
20240926 冯以量 – FB分享

20240825 【禅一】让心放假充电

“禅坐时,无论双盘、单盘或散盘,绝无高低之分!”总护演究法师表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应接纳自己身体的能力,而禅修的重点在于练心,而非身体的姿势。昨日,近70位来自国内外的学员参与了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今年最后一场【禅一】,让自己的心来放假充电。

学员们积极提问,提出了许多在日常禅修中遇到的挑战,展现了他们对禅修学习的认真态度。法师补充,禅修所要练习的是让身与心在一起,而这是需要通过每日的定课与共修来逐步建立,而非依赖偶尔一次的密集禅坐。因此,欢迎学员们每周二或周五回到道场,持续参与禅坐共修。

文 / 文宣组
图 / 黄贞全、纪月红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20240824【万行鼓手迎新日】学佛、护法、弘法不是一个人的事!

为推动法鼓山在马来西亚即将建设的“都市中的心灵绿洲”,【万行鼓手】专案正式启动!8月24日,50余位鼓手齐聚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透过各种游戏相互认识与交流,并藉此机会建立学佛、护法、弘法的正确心态。大家还通过“信愿行九宫格”厘清自己的学习蓝图,规划如何开发自身的内在宝山,同时也协助他人开发内在宝山。

诚如法鼓山创办人圣严师父所言:“法鼓山的创立并非为了在这世上多成立一个佛教团体,而是为了开启每个人心中本自具足的慈悲与智慧宝山。只要一天还有人出世,就有开不完的山。”演究法师忆想起出家前初到总本山时,被《开山的意义》那段文字及《他的身影》影片深受启发,随即立下了效仿师父,为众生“尽形寿,献生命”的誓愿。

【万行鼓手】是一个为期三年的计划,除了通过打卡方式参与特定活动,鼓手们还会被分到不同的小组中,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法侣,在学佛的道路上互相扶持,并共同发起筹办有意义的活动。临别时,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监院常藻法师勉励道:“法鼓山的宝山不是建筑物或团体本身,而是眼前的大家!期许大家在未来面对挑战时相互提醒,这都是在帮助自己探索内在宝山的契机。”当天,鼓手们在领取了首批感恩礼后欢喜赋归。

◎文/叶丽芹
◎图/陈永亮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20240818 沉浸在茶香静谧中的周末-回顾报导

2024年8月18日,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举办了【茶与禅体验——儿童半日茶系慢生活】。

儿童们在这次活动中,穿越时空,回到了茶文化的发源地,体验着千年传承的智慧。他们在引导下逐步探索茶道的每一个环节,从观茶、品茶到习茶,亲身感受茶道之美。

最后,儿童们用创意和双手刻画出心中茶叶的家园,将这段旅程定格在充满想象与宁静的图画中。

文/陈佩琪
图/方顺才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欲观看回顾影片,请点击此处

1 ... 5 6 7 8 9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