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快乐学佛人

【2024快乐学佛人~第一堂课】哦,原来学佛是这样的!

“原来皈依佛、法、僧三宝是这个意思!”
“原来合掌、操手、问讯、拜佛是这样做的!”
“原来法会中的唱诵、执炉、拈香等仪式动作是这样的!”
“原来佛教徒也可以这样!”

【2024快乐学佛人】于昨日(10月27日)正式开课啦!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迎来了百余位年龄介于11至78岁的学员,轻松愉快地踏上了学佛之旅。此次课程吸引了不少家庭共同参与,不仅帮助学员们厘清了对学佛的种种误解与困惑,更值得赞叹的是,大家在课堂上积极地分享心得,课堂气氛充满了互动与欢喜。

班导师演呈法师为学员们送上了“心灵处方签”,勉励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善用“四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来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变化。

文/叶文珊
图/陈永亮

=========================================

【2024快乐学佛人~第二堂课】 哦,佛法原来如此实用!

“非常赞叹圣严师父在资源匮乏的年代,依然坚定地弘法利生,让佛法不仅限于为亡者诵经超度,更是为活人提供运用佛法的契机,进而提升生命的品质!”一位学员分享道,能够修学正信佛教的因缘弥足珍贵,因此必须好好把握与珍惜。昨日(11月3日),近百人齐聚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参与【2024快乐学佛人】的第二堂课,深入了解法鼓山的创建历程,并认识创办人圣严师父的一生及其弘法利生的悲愿。

课程中,学员们不仅学习了禅修的基础观念与方法,认识禅修的益处,还体验了“吃饭禅”。法师也与学员们探讨了如何在居家中制定恒课,以照顾好自己的身、口、意。学员们还踊跃分享了上一堂课所学‘四它’的实际运用心得:“透过‘四它’的运用,我学会了与耳鸣共处,即使耳鸣依然存在,我也能安然入眠。”另一位学员分享了在职场上实践‘四它’的实例,“在面对难以沟通的同事时,我练习接纳他的特质,并以安定的身心与他沟通,让自己在过程中不起烦恼。”

班导师演呈法师为学员们送上了第二则“心灵处方签”,勉励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四要——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能要、该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该要的绝对不要”,以抑制不当的欲望,避免因追求短暂的快乐而损害自己、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和谐与安宁。

文/叶丽芹
图/陈永亮、叶丽芹

=========================================

【2024快乐学佛人~第三堂课】从心出发,踏上快乐学佛之旅!

11月17日,【2024快乐学佛人】第三堂课圆满落幕,为学员们开启了全新的学佛旅程!100位学员踊跃参与,其中70余人顺利结业,近30位学员也求受三皈五戒,正式成为三宝弟子。

解行并重,缺一不可

“学佛需解行并重,缺一不可!”副寺常峪法师在课上提醒学员们,佛法的核心价值在于实践,而非单纯的知识积累;通过“解门”多闻熏习,如理思惟,同时以“行门”体验佛法,践行于生活中。法师勉励道,“在面对难题时,不会的就虚心学习,会的就付诸实践,将佛法当作生活的必需品,开发内在的潜能。”

聚焦正确方向,迈出学佛步伐

本次课程主要与学员们分享学佛的真确方向。演莲法师进一步介绍,“法鼓山体系的学佛系统和资源以次第性和多元化为特色,旨在提倡全面教育,除了满足现代社会的多元需求,也可成为大家学佛的重要助力。”法师强调,【快乐学佛人】的结业并非结束,而是一个新的起点,鼓励学员们通过线上或线下的课程与共修,继续深入修学佛法。

出坡禅体验,劳动即修行

课程首次加入了“出坡禅”体验,由常寂法师引导学员们通过劳动来修行,学习保持身心安定,并练习实践动禅心法:“身在哪里,心在哪里;清楚放松,全身放松。”

用心体验佛法,重塑佛教印象

在结业典礼上,学员们从常住法师手中接过结业证书与结业礼,脸上洋溢着无限的喜悦。一位学员表示:“原来佛法如此生活化、实用,完全颠覆了我对佛教的刻板印象!”另一位学员则分享道,课程让他学会了用“阿弥陀佛”来代替对家中四位调皮孩子的责骂,家庭氛围因此更加和谐。

◎文/杜仪君、高芷蕙
◎图/陈永亮

=========================================

【2024快乐学佛人】完整报导 | 建立学佛的正知见

普罗大众对佛教的基本概念常停留于为往生者超度、为亡灵超荐、祈福等佛事,这刻板印象似乎已经根深地固。法鼓山创办人圣严师父感慨,“佛法是那么的好,知道的人卻那么的少,误解的人卻那么的多。”

为了让佛法更为大众所了解,将佛法的正知见运用于生活中,减轻心中的烦恼,让安定身心,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于10月27日开办了分三次课程进行的【快乐学佛人】迎来约100余名来自各地,年龄介于11岁至78岁的学员参与。

第一堂课在演莲法师的讲解下,学员更认识皈依三宝即佛法僧的涵义。佛教深信因果,万事万物皆由因缘和合而成,变化无常,透过学习佛法,让自我中心消融,烦恼减轻,也学习以佛陀为楷模,自利利他无私的精神。此外,在法师与关怀员的指导下,学员们有机会实际练习学佛行仪如拜佛、问讯、操手等动作。常寂法师在【认识法会共修】中说明了法会悦众的角色、各种法器及其声音,还让学员们亲身体验了持忏本、拈香、捧香花碟、执炉等法会常见的仪轨。班导师演呈法师为学员们送上了“心灵处方签”,勉励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善用“四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来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变化。

3/11第二堂课中,由代理监院常献法师带领学员【走入法鼓山】,深入了解法鼓山的创建历程,并认识创办人圣严师父的一生及其弘法利生的悲愿。以心灵环保为核心,透过教育,从自身的身口意做起,达至心灵净化,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此外,学员也学习了禅修的基础观念与方法,认识禅修的益处,还体验了“吃饭禅”。法师也与学员们探讨了如何在居家中制定恒课,让自己的身心沉淀,觉照及观照自己的身心变化。最后,班导师演呈法师为学员送上第二则 “心灵处方签” ,勉励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四要——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能要、该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该要的绝对不要” ,以抑制不当的欲望,避免因追求短暂的快乐而损害自己、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和谐与安宁。

最后一堂课,副寺常峪法师提醒学员们学佛需解行并重,缺一不可。佛法的核心价值在于实践,而非单纯的知识积累。面对难题时,不会的就虚心学习,会的就付诸实践,将佛法当作生活的必需品,开发内在的潜能。演莲法师再进一步介绍法鼓山体系的学佛系统和资源,其次第性和多元化的特色,旨在提倡全面教育,满足现代社会的多元需求。此外,课程首次加入了 “出坡禅” 体验,引导学员透过劳动来修行,学习保持身心一致与安定,活在当下,享受当下。

课程于11月17日圆满落幕。其中70余人顺利结业,近30位学员也求受三皈五戒,正式成为三宝弟子。法师强调【快乐学佛人】的结业并非结束,而是一个新起点,鼓励学员们通过线上或线下的课程与共修,继续深入学习佛法。

文/杜仪君
图/陈永亮、叶丽芹

=========================================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以下链接:
1. 第一堂课
2. 第二堂课
3. 第三堂课
4. 完整报导

20241117【户外茶禅体验】随遇而安 品味当下的美好

11月17日,天色微明,茶禅小组组员齐聚巴生港口红树林公园,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开启一场禅意悠然的【户外茶禅体验】。茶席开始前,组员们先于凉亭内静心禅坐,周围环绕着巴生河畔的红树林美景。耳畔传来虫鸣鸟叫与潮汐交替的自然乐章,组员们专注于呼吸的吸入与吐纳,体验不一样的禅坐环境。

代理监院常献法师分享道,“茶禅是以茶入禅,用心布置茶席,意在通过茶席的庄严,让大众的身心得以安定。当身心得以安定时,觉照力就会生起,即便是一杯水,也能品出清甜的滋味。”伴随着红树林的静谧,茶席正式展开。组员们静心品茗,相互交流了这一年的学习心得与感动,为这一年的茶禅活动画下了圆满的句点。

清晨天气阴晴不定,时而细雨,时而放晴,但每位组员都随顺因缘;听雨时静心聆听,晴天时沐浴暖阳,用欢喜心感受每一个当下的美好。

◎文/韩伟扬
◎图/吕玉芬

#茶禅体验#户外茶禅体验
#ddm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20241116【新义工培训】成为万行菩萨 齐来培福修慧耕心田

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于11月16日上午举办了本年度最后一场【新义工培训】,30余位新义工发心参与,通过聆听法鼓山创办人圣严师父的开示、僧团法师的授课,以及义工们的经验分享,不仅深入了解了法鼓山的理念与历史,同时也掌握成为“万行菩萨”应具备的正确心态与原则。

“能够参与培训的义工,都是因缘殊胜、具足善根之人!” 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代理监院常献法师勉励大家,在发心服务的过程中要广结善缘、广种福田,同时开发内在本具的慈悲与智慧。法师坦言,当义工或与人互动时难免会遇到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成就我们学习包容与成长,能够与同参道友们一起培福修慧,发菩提心,同行菩萨道!

“学习无我的态度,转烦恼为智慧。” 授课常尊法师提醒新义工们,除了在义工服务中培福,还应不断修学佛法,将佛法内化为生活的指引,转化自身的习气,放下我执。法师补充道,透过时刻检视烦恼、接纳自我与他人的不完美,并自我调整与成长,我们就是在逐步实践“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了。

◎文/林赛萍
◎图/李梓铭、郭紫薇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20241114生命·源与流【探索菩萨戒】讲座

菩萨戒是不是很高级?五戒都难以持守,我还能受持菩萨戒吗? 如果犯戒了怎么办?

大众带着这些疑问参与了由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于11月14日举办的生命·源与流——【探索菩萨戒】讲座。讲座由常寂法师主讲,约120人前来探索菩萨戒。

常寂法师娓娓道来佛陀制戒的缘由,逐步引导大众了解戒律的精神内涵。戒律是佛教的伦理,非限制,而是保护与提醒,是引导我们不误入歧途的指引。佛陀为了帮助弟子断除烦恼、令僧团和谐安乐,才制定戒律。佛弟子遵守戒律,正法才能久住。法师进一步说明,佛陀并非一开始就制戒,而是因生活需要,僧团随犯随制。戒律是主动推动良性循环的助力,是保持人品的防腐剂,也是社会安定的规则。

为延续这种良性循环,法师鼓励大家学习修行大乘菩萨道,发菩提心,成为菩萨行者。菩萨道是福慧双修的法门,是佛教的核心根本,持受菩萨戒是我们生生世世通往成佛之路的导航。菩萨意译为“觉有情” ,是觉悟众生之意,既需有上求佛道的自觉,也需有下化众生的觉他。菩萨戒包括三聚净戒、十善戒及十无尽戒,是菩萨所受持的戒律核心。

法鼓山创办人圣严师父早在1961年便怀抱推广及改良菩萨戒的愿心,并提出戒律应适应不同时空的社会需求。为达成净化社会的目标,师父对菩萨戒进行了全面整合,探寻易于实践的方法。经过三十余年的酝酿,首次在纽约东初禅寺传授在家菩萨戒,随后又在农禅寺弘扬菩萨戒。圣严师父在普及推广菩萨戒的过程中,始终注重保持学术基础与精神内涵。

常寂法师在问答环节中指出,菩萨戒是成佛的正因,若想圆满佛果,就须受持菩萨戒并将其精神落实于生活。法师总结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受菩萨戒、行菩萨道,是成就佛果的资粮,是一切诸佛菩萨的摇篮。”

此外,代理监院常献法师鼓励大众把握因缘,到法鼓山总本山受持菩萨戒。今生能受菩萨戒,必是过去生曾发愿受戒,为确保来生能继续学佛,应珍惜这一殊胜因缘。法鼓山义工被称为“万行菩萨” ,圣严师父更勉励所有万行菩萨共同受持菩萨戒,共同走向成佛之道。

文/赖慧璇
图/林振东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20241109-10 Beginner’s Meditation Class – Experiencing Presence: A Journey in Chan Meditation

Nearly 90 participants attended the Beginner’s Meditation Class on 9-10 November, with ages ranging from 15 to 71. Over two days, they were introduced to foundational Chan meditation techniques and concepts.

Venerable Chang Ji and Venerable Yan Cheng explained that the essence of meditation is being fully present in the moment, emphasizing the principle: “Wherever the body is, there the mind should be.” By exploring the three core elements of regulating the body, breath, and mind, participants practiced various forms of meditation, including sitting, moving, walking, eating, and sleeping meditation.

These teachings aim to help participants integrate Chan meditation techniques into daily life, enhancing relaxation, focus, and awareness. Participants are encouraged to continue practicing at home, join the Meditation Group Practice sessions every Friday from 8:30 to 10:00 pm, and look forward to 1-day retreats next year.

Words: Chin Lih Seong
Photos: Wong Shok Fan & William Ng Cheng Chuan

*For more photos of the event, click here

20241107【学佛五讲】圆满结业 学佛路上有方向!

“学佛若没有明确的方向,就难免会盲修瞎练!”授课演莲法师指出,学佛并非迷信,通过【学佛五讲】课程,学员逐渐建立起对佛法的正知见,“这弥足珍贵的佛法传承,历经一代又一代的祖师大德传至今日,因此我们不仅要深入理解佛法,更应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才能真正地做到解行并重。”

11月7日晚间,为期一年的【学佛五讲】课程迎来了倒数第二堂课。课程组辅导法师演呈法师赞叹学员们长期以来的精进用功,并颁赠全勤奖及作业精进奖。此外,近60位学员也从常住法师手中接过结缘品,现场法喜洋溢。

文/叶文珊
图/黄贞全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20241106【助念团大事关怀共修~助念佛事】

11月6日的助念佛事共修,逾80位义工参与,共同学习大事关怀的精神,并深入了解助念佛事的实际操作。

助念团辅导法师常寂法师在开示中提到,法鼓山创办人圣严师父所倡导的佛化奠祭,如一股清流,为当时的社会带来正面影响。法师强调,净化人心应从净化礼仪开始。一般丧仪讲究铺张,不仅浪费资源,也污染环境,未能真正利益亡者,而佛化奠仪则秉持“慎终追远”的精神,以简朴庄严的方式让生者与亡者同蒙法益。对往生者来说,这是一份虔诚的祈福与真挚的追思,对家属而言,则带来安慰、关怀与教育的作用。

改善不良丧葬风气的根本在于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希望借由此次大事关怀佛事,义工们能熏习正信的佛教生死观,理解死亡是今生的终点,但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无尽延续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应珍惜当下,用心奉献,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最大的意义。法师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临终关怀及助念八小时的流程、功德意涵、所需庄严物的准备以及注意事项。

共修过程中,团友们演示了助念礼仪的完整流程,包括盖往生被等环节。团友们也亲身体验助念过程,扮演往生者的心兰菩萨分享道,在佛号声声中,内心充满了宁静与安定。此外,助念团的成员还示范了助念佛事的具体操作,加深了义工们对助念佛事的理解与正确信念。在随后的问答环节中,法师解答了义工们的提问。

代理监院常献法师赞叹助念团的用心,并以实例说明,即便临终者信仰不同,仍可鼓励他们依个人信仰寻求安心,而佛教徒家属则可通过念佛、诵经回向,为临终者送上祝福。

文/陈雅菁
图/蔡谨如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20241105 【生命·自觉】认识出家生活体验营说明会

很多人总是对【生命自觉营】充满好奇可是不知道可以向谁询问。为帮助大家更好地准备,法鼓山世界青年会马来西亚分会特于5/11晚间举办了一场线上说明会,解答报名流程和营队的相关疑问。这次说明会共有33位同学参与,法师和法青同学们细心讲解了出家生活体验的意义及准备事项。

演究法师强调,出家体验并非仅限于营期间,而是从报名那一刻直到回到日常生活,都在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法师还分享了受戒的意义,既不是极端禁欲,也非放纵,而是顺应人性的昂扬而接通贯透出家的生活。

曾参加过自觉营的几位同学也分享了他们的心得。黃俊杰同学表示,他在29岁经历人生低谷,带着迷茫之心来到自觉营,期望找到生命的答案。他体会到“修行其实就是做减法”,不断剔除生活中的多余事务,通过实践佛法,逐渐获得内心的平安与喜悦。伍椸潔同学则坦言,最初她对参与自觉营感到忐忑,但知道机会难得,便决心踏上这段修学之旅。虽然营队仅持续一周,但自我探索与觉察却深深影响了她的生活。

说明会同时为同学们介绍了报名、交通和住宿等安排。被录取的同学可通知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以加入自觉营的关怀群组,大家在学习的路上相互扶持,携手前行。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20241031 【企业半日禅】更贴近自己的心

“我不懂如何让忙碌的心慢下来?”
“平日不怎么胡思乱想的我,怎么在打坐时会浮现那么多念头?”
“日常处于忙碌状态的我,想找到一个方法让自己静下来。”

10月31日,数位企业人士来到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参加【企业半日禅】体验。除了聆听法鼓山创办人圣严师父的开示,代理监院常献法师还引导大家进行八式动禅、静坐、吃饭禅等体验,学习如何在动与静中运用“身在哪里,心在哪里;清楚放松,全身放松”的心法来安顿身心。此外,大家透过道场的导览,进一步了解法鼓山的道风与理念。

禅修不仅让我们觉察身体的紧绷与疲惫,更能贴近自己的心,观察到身心的状态。唯有心不被外境牵动,才能达到真正的安定。

文/黄家建
图/林振东

#半日禅体验
#ddm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20240915 【以禅心演好人生大戏】座谈会

9月15日晚间,近300人出席了于 Eastin Hotel 举办的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25周年系列活动——【以禅心演好人生大戏】 座谈会。金马奖影后李心洁与主持人龙纹敏和与会大众分享了禅修带给她生活中的正向改变,让她体悟到真正的快乐与幸福并非源自于外在的追求,而是内心的安定与喜悦,进而影响了她的家人及个人事业的发展方向。

内心的反思

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远比荧幕上的角色更具挑战,因为人生没有提前准备的剧本,只有action(即兴的行动)和无法喊cut(暂停)的场景。

她从母亲视角谈及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给与家人陪伴。这促使她在事业如日中天时,毅然选择回到大马专注于陪伴女儿成长。她回忆道,卸下演艺事业的自己内心常莫名感到紧张与焦虑,严厉的管制女儿,对待家人的脾气也不是很好,直到有一天,女儿问她:“妈妈,你是不是不快乐?你不快乐,我也不会快乐”,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她,让她开始反思“自己为何不快乐?”她意识到自己之前在忙碌的演艺生活中,总忽视自身的真实状态和与内心的连结,而女儿是她真实自我的镜子。

接触禅修体验平静

禅修是李心洁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通过友人介绍,她参与了继程法师带领的七日禅修营。营间她真切地体验到“平静”不再只是书写的文字,而是一种深层的感受。她表示,这种平静与满足感远超获奖的喜悦。禅修帮助她放下了艺人身份的压力,专注与自己身心交流,从自我探索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从自身的转变影响家人的转变

家庭中的转变需要从自己先开始。深爱家人的她自小渴望家庭关系和谐。通过禅修,她学会了更好地处理家庭事务,不受情绪的左右。父亲也受她影响,开始学习打坐,“脾气暴躁的他变得慈祥可爱了。”她强调,不论年龄,只要愿意成长,都能改变自己。她鼓励大家,当有方法能帮助自己改变时,一定要去学习和成长。

此外,育有年幼双胞胎的她,在学习禅修后,亦能更安定及有智慧地处理孩子的情绪,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抒发内在情绪,而非忽视或压抑。李心洁的改变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女儿助人的志向,亦用自身经历去帮助别人,这让她非常感动。目前,李心洁与友人也共同带领儿童禅修营,希望有助于儿童身心灵的发展。她再次强调父母学习禅修提升智慧尤其重要。

以安定的身心面对工作的压力与不确定性

李心洁也将禅修的心法运用到角色演绎和在躁动的戏剧拍摄现场中。她善用化妆时间打坐,使身体能够深层休息,心安定。社会鼓励我们追求外在的成功,却很少关注内心世界的修养。禅修教会她如何慢下来,并将这种方法带回生活中调整自我,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与事业的压力和不确定性。

她形容人生如同爬山,不需往前探,也不需回头看,只需走好当下的每一步,怎样的结果都会在因缘具足时显现,无需过度担忧。她坦言如今的自己着重以同理心和慈悲心去提拔新生代,欲通过荧幕唤起被忽略的社会议题,就如同当初她决定拍摄电影《富都青年》般,面对诸多拍摄考验及未知的前景,仍坚持初衷地完成该作品。

最后,李心洁强调,修行不仅是内心的修炼,更需将其应用到生活的每个当下,观照自己身心的情况,也看见他人的需求。她呼吁大家共同护持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即将动工建设的“都市中的心灵绿洲”,为自己与他人提供一个学习禅修的好去处,在喧嚣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及把握因缘自我成长。

文/陈佩琪
图/苏鸣凤、林振东、黄贞全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1 ... 3 4 5 6 7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