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6【人间有幸福】马来西亚日祈福会

9月16日,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于PJ Eastin Hotel举办了别具意义的马来西亚日【人间有幸福】马来西亚日祈福会,逾200人出席了该项活动。秉持佛教徒日常课诵中“上报四重恩” 之一的报答国家社会的恩德,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率大众成就马来西亚日祈福会的因缘。

大众在演莲法师的带领下,透过自然经行和八式动禅体验“身在哪里,心在哪里;清楚放松,全身放松”。演莲法师在开示时提醒大家,只要在生活中,时时练习放松,让自己的身心刻刻保持安定,心就能更有力量地来处理生活中人、事、物的种种挑战。

“禅法净身心,人间有净土”,净土在哪里呢?演莲法师继续开示说,只要个人时时保持安定,每个人脚下踏着的便是一片小小的净土;当个人安定了,便能影响身边的人也能感受到那份安定。当越来越多人脚下都踏着一片片净土,凝聚大家的安定,我们生活的当下,便是片片净土。 演莲法师也勉励大众,回归佛陀本怀,好好地修行,并让佛法传承开去,让更多的人获得法益,便是对国家最好的奉献。我们的国家—马来西亚,也会变得更好。在带领大众合掌祈愿时,演莲法师叮咛:“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息息相关的,我们都呼吸着同样的空气,因此必须互相帮助,让苦难中的人们也能勇敢地活下去。演莲法师补充说,我和人和,国泰民安,人间有幸福。”

大众在个别发愿后,有秩序地上台领取由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为大家准备的小礼物,即法鼓山创办人圣严师父的108自在语小帖。

接着,特别嘉宾李心洁菩萨也分享了她学佛修禅的因缘和体验。李心洁菩萨说,在她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深刻地认知到需要智慧来让心更有力量地去协助自己及身边的人,禅修让她体验到身心的安定,自己也因而更有力量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李心洁菩萨也呼吁大众踊跃地捐款护持法鼓山马来西亚新道场的建设,让大家有一个更好的禅修学习环境。此外,受邀出席的本地及台湾艺人及网红也纷纷为马来西亚献上祝福。

“透过这样的祈福,马来西亚就能变得更好吗?要如何让这个“变得更好”成真呢?”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监院常藻法师嘱咐大家,要时时回到自己的内心,加强心的力量,透过内心的安定与增长智慧,继而踏实地开发每个人心中的宝藏,世界就会变得更好了。

最后,现场播放特为本次活动制作的《世界公民》MV,大家带着欢愉及喜悦的心情合唱,结束了本次的活动。

✍️文/郑美强
📸图/文宣组

#Fun转烦恼#启动禅Fun人生
#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25周年系列活动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20240915 从经历中遇见自己

【Fun转人生】工作坊是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25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于9月15日在Eastin Hotel举行,吸引了50位20至40岁的青年参与。工作坊由杨蓓老师带领,通过《小王子》的故事及小组分享,引导学员体验“交浅言深”的对话,探索自我与他人的美好特质。

在焦虑与探索中找到生命的意义

20至40岁是人生的奋斗期,青年们忙于追逐目标和扮演多重角色,鲜少内省。老师指出,30岁后,人们开始关注自我探索,希望未来能更好地生活。她提到:“无论选择稳定的生活轨道或追求自我实现,焦虑都伴随我们。正是这种焦虑和探索,爲生命注入了独特的意义。”

从经历中认识平凡与独特

成长过程中,我们常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但步入社会后,发现自己只是平凡的一员,不免失落。老师用《小王子》中的玫瑰爲喻,讲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她指出,经历未必如愿,但在挫折与矛盾中,我们逐渐认识了真实的自己。

不让挫折磨灭内心的美好

老师强调,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对世界的深情,是一种智慧。她表示,允许自己受伤,但不因此磨灭内心美好是宝贵的。正如《小王子》中的狐狸被小王子的真挚所感动,我们也能在经历中发现并保有自己的美好特质。

在深度对话中看见被忽略的自己

现代社会少有深入交流的机会。老师设计的互动环节,让学员在不自我介绍的情况下直接对话,分享自己对日常角色的看法及自身特质。学员们纷纷表示,这种交流温暖、放松且治愈,让他们发现了被忽略的自己,感受到独特与平凡的共鸣。

让美好特质照亮他人

老师鼓励学员珍惜自我认知和提升的机会,如同打磨珍珠般使自身特质发光。她提醒:“改变是逐步的,需要在经历中不断地领悟和成长。”愿我们在不断探索中保持内心的光亮,让美好照亮自己与他人。

✍️文/叶丽芹
📸图/方顺才

#Fun转烦恼 #启动禅Fun人生
#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25周年系列活动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2025 新春系列活动

【除夕拜忏】辞旧迎新 马来西亚信众礼忏迎新岁

“迎接新年的到来,许多民众通过大扫除来除旧布新;而佛教徒则借助拜忏的方式,在心灵上除旧布新,净化身口意三业。”监香常尊法师进一步指出,忏除恶业并非意味着恶业从此消失,而是要同时致力于增长善业,才能趋往康庄大道。1月28日除夕夜,信众与家人用过团圆饭后,前往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参与【除夕拜忏】法会,除了与佛菩萨共度团圆外,也为过去一年中所犯的过失“结账”,安心自在地迎接新的一年。

“只要做过的事都会留下业报,甚至起心动念也在造业,无论是善业还是恶业。忏悔是在佛前坦承自己所造的恶业,承认并愿意承担后果,同时发愿未来不再造作。”代理监院常献法师在开示中将恶业比喻为一滴墨,善业则如清水般,“就像一杯水中滴入一滴墨汁,水很容易显得污浊;但若不断向杯中注入大量如善业般的清水,这一壶水中原本的恶业虽未消失,却会因重业轻报而被淡化。”法师强调,我们庆幸能够依止佛法的慈悲与智慧,即便果报现前,也能坦然面对,从中学会超越与成长。

“善果和恶果可以相互抵消吗?”常尊法师抛出问题让大众思考,接着问道:“今天欠了甲方的钱,他日却还钱给乙方,这公平吗?”法师总结道,善恶果是无法相互抵消的:善果降临时可以享受,恶果来临时则必须面对。忏悔的意义在于“不二过”,提醒自己止恶,同时还需积极行善。法鼓山的年度主题是“有大愿力”,法师呼吁大众从个人层面发愿止恶行善,与众生广结善缘,造福人间。

文/罗志豪
图/黄淑芬

#除夕拜忏

=============================================

【新春普佛法会】新春初始 马来西亚信众以大愿力启航

新春期间,亲友间总少不了一句“恭喜发财”,但在监香演莲法师看来,真正值得珍惜的财富不仅限于世间财,更重要的是法财的积累。法师补充道,“只要财得之有道,合乎正法,皆可享用,而佛教徒尤其重视智慧财与功德财的积攒”。踏入乙巳蛇年的第一天,信众们携家带眷来到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走春,并参与【新春普佛法会】。在庄严的大殿中,大家虔诚礼敬诸佛,为自己、家人及世界祈愿,以清净心迎接新的一年,开启“有大愿力”的人生新篇章。

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的第一天能回寺礼忏,是为自己开启一年的修行基础。不少人疑惑,为何除夕夜拜了忏,年初一仍要拜忏?演莲法师指出,拜忏如同每日刷牙洗脸,是修行者的日常功课,目的在于净化自心,消融自我的执着,从而成就众生。主法常献法师向大众说明“普佛”的由来,佛教从古印度传入汉地后,丛林制度逐步确立,而“普”最初指的是所有僧众们,后来延伸至居士或普罗大众能同沾法益的“打普佛”礼忏法会。

常献法师表示,大年初一来拜忏,既非消极之举,亦非单纯的忏悔,而是从反省走向发愿,透过发愿与诸佛菩萨的愿心相应,使所愿、所行利益众生,亦能让自己获益和有所成长。法师进一步开示道,世间财富受限于时间与空间,并非永恒之物;而佛法教导我们应该更重视“七圣财”,即:

▪️信——坚定信仰佛法僧三宝;
▪️戒——以戒导正思惟,保护自己,尊重他人;
▪️惭——自觉不足,力求改善;
▪️愧——愧对于人,尽心尽责;
▪️闻——广学多闻,拓展视野;
▪️施——乐于布施,累积福德;
▪️慧——无我的智慧,消除烦恼,利乐众生。

演莲法师提醒大众,“这一份拜忏的法喜不应留在道场,而要带回各自的生活中去实践,才能发挥真正的影响力。”今年适逢蛇年,许多人对蛇心存恐惧,虽知蛇亦被称作“小龙”,学佛者应以平等心看待一切众生,明白蛇有自我防卫的本能,在我们自我保护的同时,不予伤害,并以慈悲心祝福回向。法会圆满后,信众们纷纷在佛前献灯、书写祈愿卡传递祝福,并一同享用“平安斋”。此外,茶禅小组悉心为大众奉茶,带来【茶禅体验】,以茶入禅,让大家在一盏茶汤中感受当下的安定与觉知。愿新的一年,每个人都能在“大愿力”的引领下,精进修行,累积七圣财,在生活中实践佛法,让慈悲与智慧的光明普照人间。

文/罗志豪
图/张慧贞、王彩锶

#新春普佛法会

=============================================

【燃灯供佛法会】燃灯供佛 马来西亚信众共同点亮世间无尽灯

农历新年在不经意间悄然流逝,除夕与年初一仿佛仍在昨日,转眼间已迈入新的时序。2月11日晚,百余位信众齐聚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参与【燃灯供佛法会】,藉由点燃外在的灯来照亮黑暗,唤起每个人本来具足的自性光明。

主法常献法师借〈普贤菩萨警众偈〉中的“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提醒大众,光阴荏苒,生命无常,珍惜修行的机会方能不负此生。法师亦赞叹信众们在岁月更迭之际,仍愿回到道场精进修行,实属难能可贵。法师与大众分享《贤愚经》中“贫女点灯”的公案,强调供灯时应发菩提心,“我们都明白自身能力有限,所能成就之事亦有限,但只要愿意精进用功,广结善缘,汇聚众人之力,便能成就大愿。”法师进一步举例,法鼓山马来西亚新道场正是众缘所成的,若能将此分享给更多人,引导他们亲近三宝,或许他们的生命轨迹也会因此而改变,成就更好的自己。

此外,监香演莲法师引用《佛说施灯功德经》:“复次,舍利弗!若有众生供养佛塔,得四种清净。何等为四?一者、身业清净;二者、口业清净;三者、意业清净;四者、善友清净。”并进一步阐释道,“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修行路上,我们要自我承诺成为彼此的同行善知识,互相成就学习。”我们能做的是在每个当下安住自己的身心,并将这份清净与安定的能量传递出去,影响周围的人,让他们也能同样感受到这份安定,“当我们的内心安稳,光明就自然流露,不仅能够温暖自己,也能点亮他人的生命,为人间带来无尽的希望。”

文/罗志豪
图/林振东

#燃灯供佛法会

=============================================
#2025新春系列活动 #供灯 #茶禅
#法会 #礼佛 #礼忏 #祈福 #走春
#DDM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以下链接:
1. 除夕拜忏
2. 新春普佛法会
3. 燃灯供佛法会

20250210 愿力续航,让生命更有方向

2月10日晚,适逢农历新年,法鼓山弘讲师演究法师应邀莅临砂拉越 古晋慈云佛教正信会 Kuching Tze Yin Buddhist Orthodox Association,主讲【有大愿力】弘法会。法师引导大众深入探讨个人愿力与佛菩萨大愿的异同,勉励信众在有限的生命中立下超越自我的愿心,让人生充满正向的动力。

愿力的启发:从新年愿望到佛菩萨大愿

“新年的愿望是什么?祝福自己的愿望又是什么?”法师引导大众思考自己当下最想实现的心愿,并此剖析诸佛菩萨的弘愿,法师鼓励大众反思自身发愿的出发点和方向,并进一步探讨个人愿力与佛菩萨大愿的差异。当愿力超越个人层面,便能汇聚更大的力量,惠及更多众生。

愿力的基础:世间生活与修行不冲突

当有人问及:“为自己祈求财富、健康,这样的愿望难道是错的吗?”法师微笑回应:“这不是错,而是基础。只有当世间生活安稳,才能朝往佛菩萨的境界,真正践行菩萨道。”修行并非否定世俗生活,而是将日常变成修行的一部分,在生活中练习实践、体验佛法。佛菩萨从不以对错教导众生,而是以圆融的智慧引导众生走向解脱,“当我们不执着于二元对立的思维,就能以更宽广的心胸面对生命的选择。”

愿力的建立:从认识自我到消融自我

“愿力的起点,是先认识自我。”法师提醒愿力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循序渐进:首先,#认识自我 是觉察自身的烦恼、习性,厘清自己真正的需求;接着,#肯定自我 则是接受自身的优缺点,培养谦虚但不卑微的态度;再来是 #成长自我,在生活中落实四正勤,做到“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最终 #消融自我 是放下自我中心,愿力自然生起。愿力的建立是一股强大的修行动力,让人从关注自身的小愿,迈向利益众生的弘愿。

愿力的践行:和心在一起

“当你扫地时,是否觉察到手臂过度用力?持咒念佛时,是否发现自己在胡思乱想?如果发现了,这便是认识自我的起点。”法师重申,修行不是远离生活,而是让生活成为修行的道场,“在日常琐事中专注于当下,不让心被过去与未来拉扯,而是一次只做一件事,才能真正活在当下。”

法师总结道,修行不是逃避现实,而是用佛法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当愿力成为人生的方向指引,我们的轨迹会因此而调整,修行便不再只是个人的事,而是带动更多人一同向上向善。新年时许下的愿望,您开始行动了吗?

文 / 罗志豪
图 / 黄俊杰、施钡徽

#有大愿力#发愿#力行
#DDM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

20250209【菩萨生涯笑哈哈】弘法会 – 在欢笑中行菩萨道

笑是世界的共同语言,学佛行菩萨道为何要“笑哈哈”?2月9日适逢农历新年,法鼓山弘讲师演究法师应邀前往砂拉越古晋佛教居士林 Kuching Buddhist Society开讲【菩萨生涯笑哈哈】,籍由选择相应的〈生涯卡〉,引导大众探索自己的生命价值观,进而思考自己与菩萨愿力的连结。

#认识自己:从生涯卡到生命价值

认识生命、与生命交流,是这场活动的核心。法师首先让大众各自挑选出10张最重要的生命课题,并进行小组分享。法师指出,每个人目前重视的价值观,往往与过去的生命经验息息相关,因此不该轻易评判他人的选择与行为;先认识与尊重自己,才能真正尊重他人。

#佛法的智慧:超越对错,陪伴众生前行

“佛菩萨从不以高高在上的角度评断众生,而是以缘起法的悲智陪伴我们,走向少烦少恼的方向。”法师强调,佛教的角度是承认有对错,但同时也超越对错。“修行的关键,在于回到自己的心田。”法师劝勉大众认真探讨自己的价值观与菩萨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否相应?

#照见五蕴皆空:了解情绪,破除我执

佛教的五蕴是指人的身心状态。法师进一步引导大众审视:日常中,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情绪?当外在环境符合期待,我们就感到快乐;当无法得到想要的事物,便感到痛苦。法师剖析,这种情绪与意识的结合,往往让人陷入追逐和抗拒的循环。“真正的快乐,是觉察自己的身心状态,并超越它;人事物虽有好坏之分,但我们也应学会超越好坏。”

#菩萨生涯:愿力无穷,引领向前

常言道:“人生不止一世,我们能带走什么呢?”法师提醒大众:“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善业与恶业都会随我们而去,但我们可以选择带走一份永恒的菩萨愿力。”法师补充道,有别于五戒或出家戒,菩萨戒的戒体是一受永受,是一种生生世世持续行菩萨道的精神,直至成佛。法师播放了一段法鼓山创办人圣严师父在新加坡接受媒体采访的片段,影片中,师父分享了自己“尽形寿,献生命”的愿心。短短三分钟的影像,让现场大众深受触动,更深刻领悟到师父以欢喜心践行菩萨道的精神。

#修行于日常:从定课到生活实践

法师勉励大众在修行的道路上,要培养做定课的习惯,多回到道场参与共修、服务、学习,“静态的修行如念佛、禅修,能帮助身心沉稳;动态的修行如当义工、出坡劳作,则是练习将佛法落实于生活。”如此一来,就能真正体现出“我在哪里,净土就在哪里”的精神意涵。

文 / 罗志豪
图 / 黄俊杰、施钡徽

#菩萨道#六度波罗蜜#人间净土
#DDM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20250209探索生命的本质,重拾幸福的智慧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迈向死亡,但真正值得思考的是,我们为何而活?”法鼓山弘讲师演究法师指出,死亡的认知往往是理解生命的起点,关键在于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出精彩的人生。2月9日下午,演究法师应邀前往砂拉越 古晋佛教居士林 Kuching Buddhist Society居青 KBS Youth ,带领【三生有幸青年工作坊】,引导学员深入探讨生存、生活与生命的不同层次,并透过体验与讨论,引发对幸福定义与生命意义的重新审视。

在记录“时间账本”活动中,学员们检视自身的日常时间分配,并思考:“生命结束前,我想留下什么回忆给自己?”在书写过程中,许多人惊觉,日常习惯最终塑造了人生的轨迹,而时间的运用,决定了生命的质量。法师提醒,生命的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唯有觉察,才能真正活出想要的人生。法师进一步借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说明,人类的需求从生理、安全、归属、尊重到自我实现,而最终更朝往“超越自我实现”。这一概念与佛法相应,阐明幸福并非源自欲望的满足,而是在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成长自我、消融自我中找到真正的需求。

“有人刻意炫富,或许是因为在互动中感受不到肯定与尊重;有人博取关注,可能是因为缺乏归属感。”法师强调,他人的行为是与我们互动的一面镜子,我们若能给予理解与关怀,便能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谈及修行,法师认为学佛的智慧并非否定世俗、脱离现实,而是在红尘中不迷失,亦不逃离,“真正的修行,不是舍弃生活,而是在生活中不断练习:专注于每个当下的‘调身’;稳定呼吸与作息的‘调息’;以及从知欲、少欲、离欲到断欲的‘调心’,唯有如此,才能将幸福建立在内在的丰盈,而非外在的拥有。”

文/罗志豪
图/黄俊杰、施钡徽

#生存生活生命
#三生有幸青年工作坊
#DDM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20250208【大悲心起 愿愿相续——法鼓传灯法会】愿愿相续报师恩

传灯暨传法,不仅是缅怀法鼓山创办人圣严师父的恩泽,也是期望人人都能点亮心中的无尽灯,承继“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慈悲愿心。 2月8日午间,130余位信众齐聚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参与法鼓山全球各分支会道场网络连线的【大悲心起 愿愿相续——法鼓传灯法会】,共同发愿行愿报师恩。

圣严师父舍报圆寂16载,言行身教,始终润泽着众人的心灵,法身慧命仍不断地在引领有缘的众生,发菩提心,行菩提道。信众们藉由法会庄严,重拾学佛初心,重温传承佛法之愿心。监香常峪法师勉励大家以圣严师父为楷模, 自身受用于佛法后,发大悲愿心,修学、实践、弘扬及传承佛法,并以惭愧与报恩心,一步一脚印,延续着自利利他的菩萨精神。

“科技再发达也无法彻底解决人类的根本问题!” 方丈和尚果晖法师在网络连线开示时表示,佛法在这个充满竞争与冲突的时代,扮演着安定人心的功能,是科技无法取代的,于此勉励此生有幸修学佛法的大众,需经常检视佛法如何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并发愿帮助他人过上健康、幸福、快乐的人生。适逢2025金蛇暨小龙年,方丈和尚以 “蛇定期脱皮” 寓意,在行菩萨道上,时时学习放下过往的心理负担,以柔软的学习姿态,发长远心,启动 “舍我其谁” 的大愿力,以一个微笑,一句祝福;人人行好愿,让人间净土实现。

与会信众当天也以念佛、持咒或禅修打坐的形式,安定身心, 缅怀圣严师父的教诲。信众们在观赏由法鼓文理学院校友亦音乐创作家康吉良特为本次传灯法会编写的《如在》一曲时,纷纷深受感动,歌词中“有一种缘,不离不迁,有一份爱,任重道远,尽未来际, 亿念却无有念,愿随您同行同愿”,提醒大家勿忘圣严师父慈悲度众的悲愿,继续坚毅前行报师恩、报三宝恩。

大众也共同观看【2025法鼓传灯法会——忆师恩:以报恩心成就生命】影片,从知恩报恩中,圆满人生。圣严师父在影片开示中指出,佛教非常重视报恩的观念 ,人的一生接受了父母、三宝、社会、国家乃至众生许多正面和反面的帮助,所受之恩,报之不尽。师父表示自己此生受恩于三宝,因此尽形寿,弘扬佛法,也吁请大众以度众生,护持佛法事业来报恩。此外,信众也透过庄严的传灯仪式,发四宏誓愿,愿自身勤修佛法,利乐众生。

活动结束前,代理监院常献法师形容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成立至今的过程,亦如圣严师父发愿弘扬佛法的愿心般,从一个人受用于佛法开始,发愿让身边更多的人也有机会学佛,认识师父的理念而无私的奉献,一路走来,汇聚了许多与师父及诸佛菩萨同样愿心的义工信众,让法鼓山的理念能在大马这片国土上弘扬,接引许多人前来学习佛法、护持佛法,望各族之间能和谐相处,国家安定平安。法师感恩义工与信众们的奉献,也期许大家能愿愿相续报师恩,以提升人的品质,共建人间净土为己任而努力。

文/王书卿、叶丽芹
图/和秋霞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20250207 成佛不遥远,觉醒在当下

“身心放松如同土壤,土地干燥时,种子难以萌芽;而湿润松软,则能让花草树木茁壮成长,吸引万物栖息。”法鼓山弘讲师演究法师如此比喻,若身心能够随时保持放松,我们便能承载更多的挑战,而不会被困境压垮。2月7日晚,演究法师应邀于 菩提工作坊 Bodhi Buddhist Fellowship Malaysia 弘法,以“请佛住世之 I Am Buddha”为题,深入剖析《普贤十大愿王》之一的核心意涵,并通过游戏与静心体验,引导大众觉察身心。

“我们常常只是跟随指令,而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何而做;生活中的许多行为模式亦是如此。”法师以“平衡太空人”桌游,让大众体验自己的起心动念:有人体会到得失心的运作、有人在过程中感到迷失、也有人能以平常心应对挑战,这一互动让大家开始观察自己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随后,法师带领大众进行头部运动,强调“身在哪里,心在哪里;清楚放松,全身放松”的心法,并提醒大众,在面对烦躁不安时,不应急于回应外境,而应先调整身体,通过深呼吸与放松,使身心得到安定。

“请佛住世,尤其是佛陀入灭后,我们究竟是在请哪一尊佛?”法师抛出问题,让大众深思,并进一步解释,诸佛以度化众生为志,擅长说法教化,“佛陀虽已入灭,色身不再,但佛法、戒律、经典、僧宝依然能让正法久住世间。”因此,请佛住世并非执着于佛陀的形象,而是透过实践佛法,使其真正流转于世,成为自身与社会的光明指引。法师勉励大众不要小看自己,不要认为成佛遥不可及,“佛的本义即是觉与菩提,无论弘法方式如何变化,其最终目标始终不变——引导众生走向觉悟之道。”

《维摩诘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每个人的理解角度虽不同,但成佛之道却有清晰的方向:了知五蕴所构的我是无常、无我、空的“自觉”;在自觉之后,帮助众生觉悟的“觉他”;不因外缘波折而退转的“觉行圆满”。法师认为,修学佛法不仅是理论的学习,更需要实践与体验,“即使不会打坐,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训练觉察能力。例如:洗碗时,觉察肩膀是否放松?手臂是否紧绷?身心的觉察,终究需要自己练习,旁人无法替代。”法师进一步解析,成佛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一条可具体实践的修行路径:先透过觉察自身状况来“调身”,再调整呼吸或生活作息来“调息”,到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来“调心”,并指出若我们时刻都能在稳定的身心状态下工作和与人互动,就能减少对立与冲突。

修行之路,是业力与愿力的交织。“有时候,我们会选择‘摆烂’或‘躺平’来逃避现实,但佛法并非教人逃避,而是让我们在身、心、世界的关系中找到正确的方向。”法师鼓励大众,在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时,可以多做尝试,与善法建立连结,不让自己停滞不前。“当我们停下来问自己:‘我想要什么?’其实就是在寻找自己的愿力。”愿力让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超越业力的束缚。佛陀初转法轮时所宣说的四圣谛(苦、集、灭、道)与四弘誓愿彼此契合,法师更引用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提出的“好愿在人间”并非是口号,而是佛法的基础义理和实践方针,“请佛住世,不只是仰望佛陀的存在,而是唤起自性清净的佛性,只要愿意在日常中发好愿、实践佛法,每个人都能走在成佛的道路上,让佛法因我们的修行而久住世间。”

◎文/罗志豪
◎图/菩提工作坊提供

#禅修#讲座
#身在哪里心在哪里清楚放松全身放松
#DDM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20250123 防诈有道:心理与行动双管齐下,远离骗局

为提高大众防诈骗意识,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于1月23日晚举办了一场全民防诈讲座,主题为“用智慧守护人间净土——如何识别常见的诈骗手法”,吸引了超过80人参与。讲座邀请了大马皇家警察武吉阿曼商业罪案调查局助理总监赖丽清与邱俐豪律师,分享如何识别诈骗手法、保障自身权益,以及从心理层面提升应对能力。

谨防贪念与恐惧的陷阱

根据2024年警方所接获的投报数据,投资诈骗与手机诈骗的案件较去年分别增加了80%和40%,涉及金额巨大。赖警官指出,诈骗分子常利用人性的“贪念”与“恐惧”作为突破口,精心布局建立信任关系,以达成诈骗目的。她强调,保持理智、不轻信、不起贪念是防止被骗的关键。

快速致电997举报与冻结资金

赖警官建议,如遭遇诈骗,应立即拨打“997”国家诈骗应对中心热线,并提供相关交易信息,以便及时冻结资金。此外,也需前往警局报案,配合后续调查。同时,她提醒大众善用银行“Kill Switch”功能,以及官方平台进行查询和联系,避免点击可疑链接或拨打陌生号码,让不法之徒有机可乘。

警惕假冒名人或组织的骗局

在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诈骗分子假借名人、机构名义行骗的案例层出不穷。赖警官鼓励参与者通过工具如:Whoscall应用程序,审核来电信息,并使用网络平台提供的举报功能冻结可疑账户。此外,http://semakmule.rmp.gov.my 网站亦为识别诈骗电话与账户提供了便捷查询。

勿出租或出借银行账户

针对“钱骡”账户问题,赖警官呼吁大众勿将银行卡或银行账户交由他人管理,避免协助犯罪。邱律师指出,刑事法典424已加重对“钱骡”账户持有者的处罚,初出茅庐的青年和失业群体尤其需提高警惕。

以内心稳定的智慧应对问题

讲座中,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副寺常峪法师从心理层面分享了应对诈骗的智慧,并指出诈骗事件的发生需多方因缘汇聚,而过度焦虑反而不利于问题解决。法师引用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所倡导的“四它”原则——即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首先要正视骗局的存在,再接受诈骗事件是社会普遍现象的事实和接受自己的情绪(不因被骗或差点被骗而过度焦虑或羞愧),采取具体行动来应对骗局和及时止损,到最后放下内心的不安与懊恼,避免损害自己的心理和身体健康。

共享防诈知识,共建安心社会

此次讲座不仅普及了诈骗防范知识,还强调了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重要性。通过提升防诈意识与智慧,大众能够更有效地保护自己与家人,共同守护相互信任与安全的社会环境。

文/ 叶丽芹、罗志豪
图/ 林振东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媒体报导 – 中国报:去年投资及电信诈骗 各涨80%及40%

20250118-19【初级禅训班】结业才是起点,把禅法融入日常中

2025年首场【初级禅训班】于1月18至19日在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举行,近百位年龄介于11至68岁的学员圆满结业。从课程中,学员们学习禅修的基本观念与方法,并练习将禅法融入日常生活,以提升身心的觉察力。

汉传禅法的特色在于“生活处处皆是禅”,将禅的实践贯穿于行住坐卧的每个瞬间。课程中,授课法师常峪法师与演呈法师通过打坐、八式动禅等方式,带领学员体验如何将禅修方法带入动态的日常生活中,学习将心安住于当下。例如,在吃饭禅环节,学员练习“动口不动手,动手不动口”,细心觉察食物在嘴里的变化,从块状到糊状,体会咀嚼的过程与味道的细微层次;在八式动禅中,学员则练习“身在哪里,心在哪里;清楚放松,全身放松”,观察身体动作的细微变化,深刻体会身心统一的感受。

演呈法师指出,禅修不仅能够平衡身心、稳定情绪,还能帮助学员唤起在面对外境时不生起烦恼的智慧,并进一步开发内在的慈悲。法师引用法鼓山创办人圣严师父《108自在语》中的“用智慧处理事,以慈悲关怀人”,提醒学员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将所学落实到自己身处的环境中。

一位学员分享说:“原来在法鼓山学习禅修是有步骤的。从入静、止静到出静,每个环节都有详细的方法引导,让我更深入体验调身、调息、调心的过程。”课程尾声,法师强调,课程的结束才是修行的起点,并鼓励学员们持续回寺参与各类禅修活动或共修,以深化学习,共同成长。

文 / 陈立祥
图 / 黄淑芬

#初级禅训班#法鼓山禅修
#身在哪里心在哪里清楚放松全身放松
#DDM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1 2 3 4 5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