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20【揮別憂鬱迎向陽光】~黃龍傑老師分享快樂的秘訣

继杨蓓教授之后,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再次邀请台湾临床心理医师黄龙杰菩萨来马,进一步导正大家对忧郁症的误解。

讲座主题为“让快乐的细胞活起来~挥别忧郁迎向阳光”。七月二十日,星洲日报礼堂坐满了近400百位对“忧郁症”或带有疑惑的听众,或期盼能够搜取到正确资讯的听众。

黄龙杰心理师首先引用宋朝女诗人李清照的词以心理学角度,加以解读她患上忧郁的程度到底是处在F1的事出有因,纯粹心情欠佳?还是B1的适应疾患——家庭、工作和人际关系几方面同时出现问题而导致的压力?这一层次的情况是连续三个月都因外在问题导致心情忧郁卒。不过,这种状态是属于短暂性的,并不是真正的忧郁症病患。

最后一个层次,也就是一般人所谓的“忧郁症”的状态一定要符合其九项条件。黄教授解释说:“必须附有生理、心理和行为九项条目中起码达到五项,并连续两周都不能跳脱这些状态,方可称为忧郁症。”如以李清照的诗词来解析,以往的学者专家都有不同的答案。

接着要探究的诗人,为楚国屈原的辞赋。黄教授引用了他投江前与一位渔人的对话,分析屈原患上忧郁症的程度,也借此带出女性患忧郁症几率比男性高。因女性有除了有先天的生理因素之外,还有后天社会给予的压力,所以此系引发忧郁症的导火线。教授进一步解释到:“忧郁症并不是女性必然会罹患的病症。要避免被忧郁症缠上的话,只要能够一直保持心情开朗、多到外头走走逛逛就行了。

教授最后引入了唐代诗仙李白的诗,带出躁郁症的症状。逐一探讨李白写诗的灵感,到底是来自本具的创造力?还是心情的轻躁?抑是酒精的影响?借此教授举出了躁郁症的八项症状,解述要符合此病症必须达至三项,及这种状态持续一个星期,便称为躁郁症。

短短一小时三十分钟的讲座,黄教授从忧郁的三个层次、忧郁病患的状态到躁郁症的征兆,他不仅以古代诗人的诗词逐一分析,还加插了幽默、轻松的演讲本事,导正与会者轻便携带“忧郁症讯息”回家。

报导:茹常自

20120715 林艾霖分享【禪修如何改變健康】

2012年7月15日,马来西亚法鼓山道场举办了一场讲座会,主题为禅与健康,由林艾霖主讲。

现代人的生活充满了压力,也不懂得如何处理和舒解,常年累月下来,身心就产生了各种疾病,尤其是精神和心理上的病。主讲者提到有禅修习惯的病患进入病房,比起一般人心脏比较安定,情绪安稳。禅与健康到底有甚么关系?我们为甚么要学禅呢?

禅是什么?禅等于打坐?是否我们可以长时间地盘腿,坐在那里不动,就是禅?这是个错误的观念。禅修并不是坐在一个地方,安静地不动。禅修是指我们在生活里能够专注在每一个当下,时时刻刻保持正念,当下刻怎么做就怎么做,处理不了的事情就不处理,生活照常地过,慢慢事情就去了。

日常生活里,我们是否有检视过自己的每一天是怎样过的?一天二十四小时,我们是否清础地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还是不清不础地随着环境转动?

人往往因为在每一个当下无法掌握自己的起心动念,说出或做出一些伤害自己和别人的举动;事后再来后悔和奥恼。就因为我们每天都活在追悔过去和烦恼未来,这些无法离开的经验与感受,随着时间地的流转,不断地累积,形成无法舒解的压力,这也是为甚么现代人患优郁症的比例越来越高。

主讲人提到在接触的个案中,发现有的人很懒隋,期望别人有神通,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这也是一个错误的观念,照顾好身心是自己的责任,不是靠他人来替自己解决问题。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只有自己才能掌握自己的心。别人无法替我们把问题搬开或移走,顶多只能从旁协助与支持。

那么要怎样保持身心的健康,活得快乐?简单地来说,就是时时刻刻地放松、专注、保持正念,就能活得快乐,身心健康,这就是禅。

报导:李云玉

20120706-0708【讓快樂的細胞活起來】~ 楊蓓教授分享快樂的秘訣

七月六日至八日,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连续主办了两晚的讲座和一天的工作坊都是由远道而来的杨蓓老师带领,其地点为星洲日报礼堂、法鼓山禅堂和鹤鸣禅寺。三场活动都反应热烈,两场讲座各有约500人出席,工作坊也有130人参加。

第一场的题目是“让快乐的细胞活起来——自在沟通 人生自在”,第二场则是进阶的“禅式工作学——八风吹不动的工作禅”,而第三天的“亲密与孤独工作坊”老师以禅修加插心理辅导的方法,让学员们亲身体会亲密带给我们的快乐,及独处时的安定与喜悦。

以上的三个题目都是依循一个主题来命名——“让快乐的细胞活起来”。所以第一晚,老师就为大家讲解了“快乐”的定义。她先从外在物资、名利和人我关系的追求切入,还引用了雷同话头的修行方法带领观众认识自己。惟有从自己的心出发,学会了解自己的内外感受和好好跟自己的心做朋友,才会有所谓的“快乐”可言。而这种快乐是必须回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过后,再真诚、用心的将自己的感受传达出去。就如老师所言:“我们要去创造每个刹那之间的小小的快乐,真诚的与人相遇。但在真诚与人相遇之前,必须要很真诚的遇见自己。”这就是禅的修行方法了,教授接着说:“与自己相处这回事儿,要透过禅修来正面的面对自己,才能够清楚的了解自己。”

第二晚教授以轻松的交谈方式跟听众们分享了自己跟法鼓山、师父和禅修结下的缘。老师的真诚分享有如一位好朋友跟我们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从中老师还提及父亲。面对年纪尚轻喜爱吃喝玩乐的女儿,父亲一直耳提面命的提醒“要做个有用的人”。对于这句话老师将它名为“父亲的咒语”。

因为要给僧团法师讲课,所以才有机会认识法鼓山和认识师父。师父对老师讲过的话:“外境动,心不动”,接引了好奇心兼备热诚心重的老师参加精英禅三。在往后的日子,老师更借由禅修的体验与当义工的付出感受逐渐填补多年以来在辅导领域里的疑惑:如何能把自己的文化跟辅导融合。例如“放松”的禅修方法,老师把亲身的体验“放松念头”套用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以根治病人的烦恼。讲座尾声老师做了个小结,在禅修过程中认清方向后从不改变;该做的事情就去做,只要对自己制定的方向坚持,以及用“外境动,心不动”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慈悲心念来承担所有责任,就可以达到八风吹不动的禅修境界。

第三天的工作坊,老师则以体验的方式带领学员学习如何从个体的孤独感认识自己,再将其感受有信心的发挥出来,让身边所接触的人都能领会到这种诚心诚意的真心交流。老师先从感觉身体的动态——走路来让学员们觉知身体的感受和认识内心的反应。接着就要大家抽离这种孤独感,试把刚读到的心声搁下以后,再用目光和肢体跟周遭的人接触,透过接触来观照自己内心的反应。老师说:“当内心安定和开放时,触感就会灵敏。”这种亲密与孤独的感觉,其实只出现在一瞬间,犹如老师说的:“要选择一个人或跟人在一起,亲密与孤独是同时并存的。发现自己的孤独感,给自己留一点孤独的空间。最重要把从小就建设好的心墙(习气)慢慢溶化后,不仅能让自己走出去,还能让别人走入我们的世界。”

整个活动都以交流、分享和体验方式进行。最后的环节,老师又重复使用早上的互动方式——让我们体会由群体回到个体,再由个体接触群体的感觉去观察、核对自己与他人的变化,再把这一核对的结果搁下来渐渐地回到独自一人的时候。

报导:茹丽真

20120603【佛法中的安寧療護】二日工作坊

生死皆自在,轻安见如来。为了让公众对安宁疗护有所认识和了解,法鼓山生命教育小组在常妙法师的带领下于2012年6月2日至3日,在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举办“佛法中的安宁疗护“工作坊。为了加强学员间的交流及探讨,此工作坊釆取小班制,总共有24人参加,分2天进行。

这次工作坊邀请到李荷琴医生与大家分享她对安宁疗护的心得与心声。李荷琴医生在居家疗护,照顾临终病人方面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一开始,李医师讲解安宁疗护的缘起,因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命,也只能减轻患者身理上的不适,无法解决他们心理上的病痛,安宁疗护就是填补这方面的需求,目的就是陪伴每个生命有尊严,安详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陪伴的过程中,陪伴者要学习感同身受病人的需要,病人的种种反应,都要学习去接受。 

课程中李医师也分享他个人行医经验,让大家深深的体会到病人受病痛所折磨时的痛苦。如何在病苦中仍然能勇敢面对人生,她勉励大家要“以苦为师,以病为师”把每一个病人当作佛菩萨的示现,他们教会我们从痛苦中体悟人生,从死亡中看到生命的价值,生命是短暂的,慧命是永远的,学佛是要了生死,脱轮回,要生死两相安。李医师比喻死亡就像毛毛虫变蝴蝶,缘生缘灭。就好比有些花只开放几天,每个人都赞赏它们,喜爱它们,把它们当作春天和希望的象征,然后它们就凋谢了,因为他们已经做完它们该做的事。所以在死神面前,我们要学习放手,要让风筝自在飞翔。“生时丽似夏花,死时美如秋叶”更要为自己的死亡作准备,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来活。 

第二天,是小组讨论。早上时时段以《欢喜看生死》这本书作为讨论,下午时分则讨论李医师的案例。学员互相分享彼此的看法,同时也学习尊重彼此想法的不同,通过分享中让学员获益良多,也对安宁疗护有更深的了解。 

短短两天的课程中,学员们听了很多生命故事分享,每个故事都让人省思,大家都深深觉得只有勇敢去面对死亡,才会更珍惜自己的生命,只要认真的活好每一天,生死就无惧,生命也将会更有活力!

报导:李云玉

20120505【浴佛節】法會

“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庄严功德聚,五浊众生令离垢,同证如来净法身”, 一首浴佛偈就让我们感受这个法喜充满的五月又来临。今年的浴佛节落在五月五日,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举办浴佛节从声声的佛号中掀起了序幕。今年,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以“灯是光明 ° 热量” 作为了浴佛节的主题,主旨在于提醒信众借由点一盏光明灯,让这个智慧灯能除黑暗的烦恼,传递我们的心愿,祈求自己、家人、世界都平安。

今年的浴佛节同样取得了界内人士的热烈回响,参与人数将近一百五十人,场面庄严。浴佛法会一开始,大众在法师与念佛组的带领下,秉持着一颗虔诚恭敬的心,以念颂本师圣号的方式,表达着信众对佛陀的忆念与感恩之情。在浴佛法会句句整肃与洪亮的圣号声当中,深深摄受住了所有的与会大众,使得会场里呈现出了一片庄严与祥和的气氛。

念诵过后,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监院的常慧法师担任此次浴佛法会的主法法师,亦向大众开示浴佛节的由来及意义,使得大众理解庆祝浴佛节的个中意义。常慧法师同时也提醒大众,虽然,浴佛节是庆祝佛陀的诞生,但是同样也是我们大家的生日,因为,这一天是我们法身慧命的升起。法师也藉此浴佛节的殊胜因缘为大众举行了皈依形式,在大众的见证下有三十六名的信众发愿皈依三宝,正式成为了佛教家庭中的一员。

除了法会与浴佛以外,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以素食和大众结缘,让大家在禅悦为食中,同时也培养自己的慈悲心。此外,当天还设有义卖摊位,主要售卖的物品有有机素食及环保手工。

下午二时,浴佛法会也正式进入尾声,希望大众常常共修,护持道场,将此法会的法喜无限的延续。

报导:潘富玮

20120501【合唱團成長營】報導

由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合唱团主办的「第二届成长营」,于四月二十九日至五月一日在彭亨州的「 AL-Sakinah」度假村举办,特别邀请法鼓山合唱团团本部李俊贤团长及两位来自马来西亚的老师授课及教唱佛曲。

活动开始司仪至诚的感恩大家及来自马佛总马口支会菩提合唱团、士拉央佛教会歌唱组及东方纯声青少年合唱团等,发心成就因缘护持本次的成长营。首先由文华菩萨简单介绍李团长的背景,接着由宝琳菩萨恭读监院常慧法师的开示稿,虽然当天常慧法师不能到场,可是悦众菩萨对法师的开示感到很欢喜:在成长营,有所学习、有所成长,快快乐乐的唱佛曲。在参加的各团成员自我介绍后,随即播放圣严师父对合唱团的开示。师父期勉大家:合唱团除了唱歌之外,更有任务堆广、实践法鼓山的理念及勉励团员一心一意的唱歌即是修行。

课程开始,由李团长亲自教导发声法,采用五个母音(a、e、i、o、u)做发音练习及如何运用呼吸法,吸一口气要求有饱满的气息支持和灵活自如的呼吸控制能力唱歌。当天学唱<延命十句观音经>、<您的远行>、<他的身影>等三首歌曲。陈颖豪老师主讲「通过美声唱法提高歌曲演唱能力」,声乐包括: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美声唱法(Bel canto)起源于义大利,严格的要求音准、音色、节奏及气息的使用均匀流畅,符合人声发展的科学规律,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声带负荷,延长声带的歌唱寿命。演唱者深入理解歌词、情感表达真挚及要达到音色统一动人富有穿透力,共鸣的位置必须相对稳定准确。

第二天加入了6位来自新加坡的菩萨,学员在锦成及永胜菩萨的带领下充满法喜的做早课后又继续繁忙一天的课程。李团长指出专注一心地唱歌就是禅修。应用禅法放松声带及身心,随时以禅心预备好唱歌。如果唱歌能够专注,打坐、念佛也就容易得力。随后即开始教唱<心经> 及观看李秀芬教授教唱影片,让学员体会不同老师的教学方法。特别嘉宾杨志坚老师来为马口支会菩提合唱团关怀,也指导学员们练习发声。借由课程,学员观看《他的身影》影片里白色的山及异乡的菩提种子。影片观赏后,马佛总马口支会菩提会长饶进见老菩萨向法鼓山致最崇高的敬意及敬仰师父的典范。马来西亚是回教国,正信的佛教能在此发展是难能可贵,菩提工作坊以年轻人为主自成立20年来一直以佛曲进行弘法和推动文艺工作,所以饶会长勉励成长营青年学员及林逸源老师皈依并加入法鼓山来推动佛教音乐及佛教艺术工作,在生活中籍由音声来弘扬佛法、接引年轻人学佛更是大家的使命。

最后一天早上果解法师及常妙法师带领学员在绿意幽静、潺潺流水的溪边渡假村中,体验户外禅。以「八式动禅」、「走路禅」、「直观」等内容,让学员学习把心安住在身体的动作上、放松身心,清楚当下在做每个动作、学习真实地体验当下。

接着,果解法师与大家分享了她的出家修行路。法师表示,非常佩服新加坡菩萨的勇气、大家能在短短的两天即能掌握三首曲目、赞叹菩提合唱团丰富的歌唱经验,并勉励大家继续努力提升自己。

在最后的心得分享中,全体大众皆非常感恩此次的诸善因缘,大家都显得非常开心、自在,并能快快乐乐的唱佛曲。最后在两位法师深深的《我为你祝福》,以及大家悠扬歌声中圆满结束3天2夜的成长营。

报导:吴宝琳

20120428 杜忠全鄉土文學分享~【檳城的文字,文字的檳城】

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于2012年4月28日举办了一场,与马华作家杜忠全交流的座谈会。

杜忠全老师早于早前曾在台湾求学时,如何接触农禅寺与圣严师父和法鼓山结下不解之缘为开场。接着,就带领与会观众共赴一场槟城的历史之旅。老师笑说:“我读书的年代,很少人书写槟城这座小岛。每当我想家时,便会把预先准备好的与槟城相关的文学简报,拿出来一次又一次的翻阅,以消解我的思乡之愁。”此种思乡之感,正是老师书写槟城的动力之一。

老师着重介绍的“槟城三书”,是第二次印刷与结集合成的套书。三书包括口述记述、路牌考察、童谣记录之类的槟民记忆与民间文学,为其特色。第一本《老槟城·老生活》,是老师透过访问的方式,先录音后笔录一点一滴累积下来的槟城故事;再来的《老槟城·路志铭》,是以地理、路牌的历史考察为主题,并写明槟城中文路名与华族历史的由来;第三本《老槟城·老童谣》里抒写槟城人的童年记述以外,还勾起了马来西亚不同代华裔的童年回忆。尤其一首至今仍流传的童谣“La la li la tam pong”,不仅引起出席者的热烈回应,更收集着马华裔的童年记忆。

将近尾声,老师还介绍了其他的著作。如《我的老槟城》、《岛城的那些事儿》和即将出版的旅游图文书《恋念槟榔屿》。讲座中,老师不断地强调:他书写“槟城三书”时,必以尊重历史的角度落笔。整个讲座老师都以轻松的演讲方式来进行,最后也留予出席者一段对槟城的温馨回忆。

报导:茹常自

20120427【遇見禪】新聞發布會~千人禪一暨心靈對談活動緣起及介紹

因为在去年年底参加继程法师的默照禅十,结束后认识了也来参加禅十的影后李心洁,看到她与继程法师互动的身影,心中突然想到:也许可以找他们俩来一场对谈,为年青人、社会大众分享遇见禅以及学习禅法的心路历程,应该可以为社会带来一股清流、看到心灵净化的力量。因此,就鼓起勇气,走向两人面对,直接邀请,没想到,他们竟一口答应了!

原来只是想办一场禅师与明星的对谈,后来,大家想到,难得将二人聚在一块儿,又有名主持人忠彪的加入,何不让这样的善意延续?大家就提到不如来一来的禅修,让参与者有机会学习让心灵沉淀下来、让心灵获得宁静的方法?所以,我们又征询二位主角的意见,竟然又是一口答应了。

这场禅一,因为场地得到赞助,场地又很大,所以就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活动内容是:早上及下午学习基本的禅修方法、体验打坐、学习瑜伽运动,晚上是继程法师与李心洁的心灵对谈,谈谈彼此遇见禅的过程、从禅修上获得的好处等等。希望大家能一起来心灵交流、感受一场心灵的SPA!

报导:常慧法师 (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监院)

20120318-0414 【攝影交流站】分享攝影之美

把美好的事与物,“摄”下来。马来西亚法鼓山道场3月18日~4月14日期间举办为期四天的“摄影交流站”这次活动的宗旨是接引更多人认识法鼓山,吸引了25人参与。师资是由法鼓山摄影组协办,由四位讲师教导。

第一场交流地点在马来西亚法鼓山道场,讲师们以有趣的图解说明摄影的基础来与学员分享,学员自备相机与摄影器材。上课之前,讲师以相机的品牌分组。讲师们分享摄影方法,也由催化员协助学员们的学习进度。

接下来,第二场的地点在茨厂街以人文与文化为主题。让学员们在学习摄影的当下,更加了解马来西亚茨厂街快要被遗忘的一个历史性的地点。大家一早在轻快铁站集合,由讲师以及催化员带领各小组到茨厂街的各个角落,当大家用过午餐后,便到菩提工作坊做大堂分享大家的作品。除了分享摄影作品以外,大家也分享对茨厂街重新的认识。

FRIM 是摄影交流站第三场的地点,以大自然为主题,大家集合后便带学员们打“八式动禅”让学员们在放松的心情下学习。讲师以及催化员带小组到瀑布及公园实习所学的摄影的基础。

最后一场在马来西亚法鼓山道场作为结束,期间讲师给予学员们功课,圆满功课的学员才能获取证书。在这一天,讲师分享学员们的进度也给予他们勉励,能够获得“摄影交流站”的学员有十人。由果解法师颁发证书给这十位学员,同时也为大家开示以及介绍法鼓山。最后由法鼓山召委颁发结缘品给讲师以结束这项活动。

报导:林演修

20120407-0408 首次舉辦【念佛禪】~念念不離佛號,聲聲阿彌陀佛

二零一二年四月七日与八日,连续两天在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首次举办念佛禅二,这场殊胜的念佛禅在果谦法师、常云法师的带领下圆满结束。参与人数约为30人,活动的流程涵盖了经行绕佛、坐念、止静,以及师父的影片开示。

这是第一次在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举办的「念佛禅」,乍听之下,还以为是念佛共修。实际上,念佛禅也是禅修法门之一,以念佛的方法,同样可以达到禅修的目的,消除烦恼。

整个活动最特别的部份是「跑香念佛」,也就是经行绕佛。平常念佛共修时,绕佛都是以缓慢的速度在进行;而「跑香」则是以缓慢的速度开始绕佛,过程中逐渐加速至快跑,嘴上仍不离佛号。果谦法师开示大众,跑香时要身心放松,并且想像自己急切地想要赶到阿弥陀佛那里,跑起来时就不会觉得累。

刚开始跑香时,会觉照到自己不安的心,前面的人走路的快慢、样子等等,都让我们心生烦恼。过程中,由于速度越来越快,加上脚步要配合佛号,故能渐渐地收摄散乱的心;直到香板敲下,突然的停顿后再继续念佛,感觉更摄心。

师父在影片开示中提到,念佛要以当下的心,专心一心地念;并且字字句句,清清楚楚地念。任何杂念和妄念来都不管,赶紧把心念转到佛号上。「念」字,是「今」与「心」的组合,也就是现在的心。所以念佛不仅是嘴巴念,当下每一个念头都是佛号,一切所看见、听到、所想、所说的、乃至于整个环境,都融入一句「阿弥陀佛」。

念佛禅是一门很适合大众修学的法门,其一是由于我们习惯于攀缘外境,念佛禅让我们以佛号念佛声作为心的所缘境,比较容易收摄身心。其二是方法简单,只要会念「阿弥陀佛」即可,重要的是时时刻刻保持现在的心。

两天的活动中,法师时时刻刻提醒大家保持正念,念念不离佛号,妄念也就自然少了许多。共修除了为自己培养资粮,在业里种下善的种子之外,坐念的时候也在修六度波罗密的忍辱,因为要忍受长时间盘腿所带来的腿疼。

活动圆满结束后,笔者不禁地想,平日生活里,一颗心老是往外跑;善念恶念总是交错纵横,佛号能维持多久?祈愿从此刻起,能够做到「善恶加加减减,念念不离佛号,声声阿弥陀佛,化烦恼为菩提。」

报导:李云玉

1 ... 60 61 62 63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