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21 氣候怡人的雲頂【舒活二日禪】

忙碌的都市生活,往往让人忘了呼吸。每个当下都在不停地追逐外境,紧张与压力是都市的生活写照。想要放松,却不得其法。

二零一三年四月二十日、二十一日(周六及周日),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举办了一场舒活二日禅,提供大众一个放松身心的管道。这次的舒活二日禅选择在沁凉如水、气候怡人的云顶高原清水岩庙。

此次参加的学员总共有七十九位,除了来自雪隆区一带,更有从槟城远道而来的。连续两日的活动,安排了室内禅坐、圣严师父的开示,还有瑜伽运动、户外八式动禅、托水钵、经行和大休息等,让大家深刻体验到禅法在日常生活中的活用。

活动一开始,总护常藻法师先为学员们说明禅堂的规矩、动线、介绍环境,以及活动期间的注意事项等。简报完毕,就开始了二日禅第一支香的禅坐。整个室内的活动环节,除了禅坐以外,也安排了瑜伽运动和圣严师父的影片开示穿插其中。到了傍晚,大众一起做禅修晚课。药食盥洗之后,再开始晚上的禅坐及经行。

白天和晚上的禅坐氛围有些不同,由于周末的缘故,白天较多游客到访,禅坐时可以听到寺庙陆续传来游客们上香后敲钟的声音;到了晚上,少了这些声音,就显得非常安静,禅坐也能更摄心。不过,不管外境有什么干扰,学员们都很用心地用方法,练习不受外境影响。

活动的第二天,早上五点起板,接着以深受大家喜爱的户外禅,作为一天活动的开始。首先是经行和托钵;接下来是八式动禅。整个户外活动以早课作为结束,简版的早课内容包含了四宏誓愿、三皈依和回向。虽然早课的内容简单,但是在户外做早课的感觉很好,面对着大佛像,清晨的安详宁静和怡人的天候,使整个早课的氛围即庄严又舒服。早课结束回到禅堂后,大家又回到蒲团上用功。

许多学员都表示,参与此活动最大的受益,就是聆听师父的开示。师父的影片开示谈及修行的态度,应该抱持着无所求的心态,“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问到底有多少的成就,只管继续做。当方法用久了,觉得很无趣,就要回到初发心,一切从零开始;就像小猫玩毛线球一样,玩着同一件东西,重复同样的动作,也不亦乐乎。总护法师在结束以前的开示也提到,圣严师父曾经形容修行就像在爬一座铺满油的“玻璃山”,虽然过程很困难,起起伏伏都是很正常的,最重要的是投入于每个当下,老老实实地把心安住。

活动最后以影片回顾和学员分享作为结束,学员们都表示在这两日里,获益良多,期望法鼓山多办类似的活动。临别前,大家也互相勉励,要落实师父的开示,把每一时每一刻都看作新的开始。

报导:李云玉

20130222 果舫法師主講【淨土法門】

佛教的演变和流传中,念佛往生净土成为大乘佛教主要的修学法门之一。虽然「念佛」不仅限于某一佛,「净土」也非特指某一净土,但每说净土法门,总让人想起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净土,所谓「家家弥陀 户户观音」,可见弥陀净土法门对大乘佛教的影响及普及。

配合果舫法师的到访,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于2013年2月22日,举办了「圣严法师教净土法门」讲座会,藉此向大众介绍这殊胜善巧的修行法门。 果舫法师现为法鼓山僧团女众部副都监,在圣严师父门下出家已近三十年,多年来专修弥陀净土法门,对此法门有深刻的心得与认识。

讲座甫开始,法师便向会众分享其修学净土法门之因缘。他首次接触佛教活动共修,便是在一九八四年,由圣严师父主持的佛七,活动未结束便觉相契法喜,便发愿要将阿弥陀佛介绍给让身边亲友。 一个月后,法师再参加圣严师父主持的禅七共修,习禅受用得力之余,更觉得自己是块「修禅的材料」,因而立志要弘扬禅法,净土法门于是在法师心中,逐渐被搁置淡忘。 然而,数年后的际遇,再次唤醒法师对净土法门的记忆。那是法师前往泰国及锡兰修学途中,来势汹汹的一场重病骤然而至,即便寻医后病情仍不见起色,更险让法师猝死异乡。 正值生死存亡关头,法师方感平日用功不足,以致万般不舍、满怀牵挂。他深切反省,虔诚念佛发愿:若就此离世,他愿往生西方,即便下品下生也无悔;若命不该绝,日后他愿一心修学净土法门。 彷佛是佛菩萨的感应和庇佑,第二天便有位「有缘」的医生为法师看诊,法师的病因此逐渐痊愈,自此便和净土法门结下不解之缘。

随后,法师向大众介绍弥陀净土法门之殊胜,为一切佛国净土之最。乃阿弥陀佛综合无量佛国净土之妙胜,发愿化现的庄严佛国,是以西方极乐净土中,有七宝池、八功德水,阶道皆以金、银、琉璃合成,楼阁更以金、银、琉璃、玛瑙等严饰,池中莲花大如车轮,微妙香洁。 此外,弥陀净土更是「三根(声闻、缘觉、菩萨)普被 利钝全收」的法门,即便造了五恶十逆罪业之人,若临命终时得到善知识的指引,生大信心而一心称名佛号,亦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因此是众人皆能修学,稳当安全的法门。

法师更引《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及《观无量寿经》三部经典,讲述三辈往生(上品上生至下品下生)的内容及条件,澄清世人以为「只需称名念佛」,定能往生西方净土的错误观念。 最后,法师表示,弥陀净土法门易学,却是简单难信之法,除了福德因缘,亦须具备「信、愿、行」之资粮,方得成就。不但要相信有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更要相信自己有能力修学净土法门,并立下此生命终之际,能够往生西方的切愿,同时在生活中不忘实践佛法、勤修念佛,将一切功德导归西方净土,方为契合修学弥陀净土法门的要旨及方向。

报导:苏文吉

20130124【禪一】報導

2013年1月24日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继107遇见禅后,于农历岁末之时,争取在1月24日(大马的公共假期)举办了另一场禅一。这次聚集了大约50人来道场一起沉淀身心,为农历新年前格外忙碌的都市生活画上短暂的休止符,提供大众一个放松的空间。不少参与者更穿着遇见禅的衣服来重温和薰习方法。

禅众团聚一堂,除了可以凝聚大家共修的力量,还有一个不能多得的好处,就是有机会听闻法鼓山创办人圣严师父的开示。分别是禅修的放松方法和活在当下的观念,师父的开示特别着重在禅修如何和日常生活连接,让大家可以把方法和观念落实在平日的行住坐卧。

虽然时间紧凑,禅一涵盖的内容却十分丰富,包括吃饭禅、出坡禅、经行、大休息、八式动禅和瑜伽运动。法师更鼓励禅众们要持续回来法鼓山共修,能持续打坐共修是我们的福报,好好珍惜还能盘腿打坐共修的机会, 把所学的方法不忘用在日常活中。

报导:陈允洁

20130118【緬懷師恩】用願心 接心燈!

农历正月初九是怎样的一个日子?答案当然会因人而异,一般对于福建籍贯的人是拜天公的大日子;而对于法鼓山的僧俗四众,则是恩师圣严师父舍报的周年日,今年也已经步入了第四个年头。落在下着绵绵细雨的周一,傍晚时分法鼓山义工和信众们纷纷来到了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赴一场与师兄弟的约会,团聚一堂缅怀师父的恩惠。

以师父《八十行脚》的影片拉开序幕,师父以书信方式,如一贯的作风,用非常浅白易懂的字句问候僧俗四众的弟子,叙述自己平凡的一生事迹,字里行间总不忘提醒和叮咛弟子们得发大愿心、提起自己的道心。弟子们发愿以依教奉行,现实生活中则尽形寿落实“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

今年缅怀师恩日的因缘格外殊胜,我们不但有远自台湾的副都监果舫法师;也邀请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第一任召委,林孝云菩萨。两个都曾经亲近师父的前辈,娓娓道出她们与师父相处的点点滴滴,这让许多人羡慕不已,尤其是未曾有机会亲近师父的弟子。当被问到当初是如何想要把法鼓山带到马来西亚的时候,孝云菩萨委婉地笑说自己是个禅修迷,只是在方法遇到瓶颈,后来有因缘参加了圣严师父在农禅寺的禅七,师父三言两语就解决了她长期所面对的迷津,从此她就认定了这位名师为救命恩人。

基于分享自己的受用和广结善缘的理由,孝云菩萨开始在她经营的餐厅分发结缘书,后来更负笈从师到美国和台湾两地,就为了请来圣严师父到大马弘法。孝云菩萨无心插柳的举动,成就了法鼓山驻足马来西亚的这庄美事,也让心灵环保在这半岛上萌芽。果舫法师更分享了师父成就她与母亲出家的因缘,还有师徒间的有趣故事,让在场的大众无不听得意犹未尽。

当天的压轴是简单而隆重的传灯仪式,在观音圣号中信徒们冉冉地点燃了捧在手中的灯,也藉此点亮了自己的心灯,延续着2千500年前的法身慧命,场面十分温馨。果舫法师带领着大众许愿和回向,更不忘勉励大家要与别人分享佛法和禅法的好。

报导:陈允洁

20121007【遇見禪-千人禪一】~邀請繼程法師帶領一日禪共修 與李心潔心靈對談分享禪修利益

由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主办,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协办的禅修活动—遇见禅,圆满于2012年10月7日,同时创下了马来西亚首次千人禅修的记录。

此活动主要分两大部分进行:上午9时至下午5时30分由继程法师指导禅坐;下午6时30分至晚间9时,则为较轻松的禅师与金马影后李心洁的对谈,并由马来西亚全方位主持人林忠彪主持。

此活动在结合群众、平面媒体及网络媒体的力量下,成功吸引千人报名参加。值得欣喜的是,学员多为首次接触法鼓山的群众,年龄从最小的12岁至最年长的70岁,这也达到要把法鼓山的理念和禅法推广出去的目标。

在上午开示的时段,继程法师先指导学员禅坐的要诀:放松,即把身体每个部分放在最好、最适当的位置。位置对了,身体就能放松了。接着总监香继持法师教导大家运动方法,体验身体”松掉了”的感觉。跟着,就是学员正式把所学的方法用上的时候了。

禅坐时的一呼一吸;出入堂的不缓不徐,学员的安定与台上布景的禅意互应。继程法师在下午时段的开示特别赞叹大家的表现和坚持。法师分享说,禅修如喝茶,第一口总是苦的。若大家第一口就吐了出来,就没有机会体验茶最美的味道–回甘。法师进一步开示,禅修能协助我们看到内心真正的快乐和需要的精神粮食。当我们不再往外追逐,就没有了空虚、挂碍。

继程法师嘱咐大家既有了禅修的因缘,就要珍惜它、感恩它、发挥它。带回家的打坐工具不要当着纪念品收起来,而是要定时定量的用功,给心灵足够的营养。

金马影后李心洁在与继程法师的对谈中分享其本身学禅的体验。她表示自己很喜欢”禁语”。因为不说话的这份安静,让她能聆听自己,也让她享受与自己的亲近。她自称本身是容易焦虑的人,但是禅坐教会她”船到桥头自然直”。若生活上面对压力或恐惧,她也以打坐来学会放下,心若安定了,就不再有挂碍。李心洁称打坐已是她生活中的一部分,实行”上班学禅修,进禅堂上班”。

虽贵为国际知名影后,李心洁在整个活动进行中都能随众随喜、自在安定,不受限于自己的身份,让在场的每个人感受到她的亲切。

继程法师在对谈中重申,用方法的过程就是在消除挂碍。法师幽默的奉劝大家不要一开始就发奋图强打坐两个小时,结果可能也是最后一次的打坐了。

主持人林忠彪契时契机的提问、继程法师的幽默回应、李心洁的真诚分享,加上学员的参与,让整个对谈甚是热络。主持人以”选择对自己比较有意义、有生命比较有提升的”这句话与大家共勉后,结束对谈。

要成就千人共修的因缘实属不易。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感恩十方助缘,亦珍惜因此活动而凝聚在一起的人事物,每一份贡献都是不可或缺的螺丝钉。这一次,大家能携手度过”苦”的过程,也定能一起品嚐苦后的回甘,互相勉励、自我成长。

报导:李红惠

◆欲浏览此活动的照片,请点击以下FB相簿的连结:

2012千人禪一

遇见禅的心灵对谈

20120907 禪話 話禪~【腦筋急轉彎 生命更圓滿】講座

应星洲日报之邀,马来西亚法鼓山监院,常慧法师于9月 7日在星洲日报礼堂主讲了”禅话话禅 – 脑筋急转弯,人生更美满。

当晚,开往星洲日报礼堂所有的路段都在堵,甚至开往该路段的轻快铁也发生故障。但是座谈会也在众人踊跃出席下准时开讲。

座谈会伊始,常慧法师就针对外面的堵塞情况向众与会者问道:

1.    是车顺利还是人顺利

2.    是车在塞还是心在塞

以这两句充满禅意的问语,为座谈会掀开序幕。法师也以马来西亚日益严重的治安问题让大家了解到,到底是这个世界变得我们不认识了,还是我们一直期待也希望我们周围环境事务的发生如我们所愿?

常慧法师点出佛学重要的一个境界,我们不要心随境转,但要如何做到境随心转呢?掌握正确的方法很重要。而禅修是达到让心如如不动、让人安在当下,让生命用平常心去关照生活的方法。法师也简短的介绍了一些禅修的方式和中国的一些禅修公案。

当主持人开放交流时间时,与会者都很踊跃的提问。主持人也抛出一些凡人对禅常有的疑问,载录重要的对话如下:

1.    参阅一些禅修的书,让人得过且过的感觉,如选择不知道的话,就没有烦恼了。如外遇,许多人都选择不知道。

常慧法师言道:禅修者都是知道自己的状态和外在环境的状态,知道如何去面对、处理的人。所谓的不知道有两种层次:真的不知道,还是假装不知道。选择假装不知道,就需要知道自己所要承受的后果。例如先生外遇事件,假装不知道只会让自己的情绪越滚越大。而正确的做法就是,要用智慧接受它、面对它、处理它、放下它。

2.    命运靠我们去争取,还是得过且过,就以防老作为例子?

常慧法师言道:就防老而言,你将心放开,做完我们能力上能够做到的,如作息要正常、饮食要健康、运动要坚持。就要坦然接受生命的变化,因为,我们对生命已经尽力了。就生命所发生的事件而言,就要做到随缘尽份、尽份随缘。

3.    翻开报纸,充斥社会乱像,我们要如何去看待?不看报纸?

常慧法师言道:我们要用慈悲心、祝福心、祈愿心看待每一个新闻事件。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散发正的念,善的念。我们要转化我们的心念 ,让每一则负面的新闻,变成一股正面的能面。别小看自己的一个正能量,累积一个个正面的能量,就会凝聚成社会中一股善的力量。不要一看报纸,就在咖啡店聚集朋友一起骂,累积许多不满的情绪,就会制造更多的负面磁场。

最后,常慧法师语重心长的说,每个人尽责尽份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宗教师就是要影响心灵、老师就是教导学生独立思考,社会乱像就会减少一半。自我教育,自我进修对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很重要。而禅修,是自我进修一个很好的方式。让自己的身心都能够沈淀下来,让自己安心,就能处变不乱。

报导:何丽敏

20120826 鄭振煌教授主講~【慈航普度生死海:生命價值與生死觀】

俗话说:「家家弥陀佛,处处观世音」,可见观世音菩萨于佛教中占有崇高地位。观音菩萨闻声救苦,千处祈求千处应,与娑婆众生最有缘。

在北传的佛教里,观音菩萨最为普及,又与藏传佛教最有缘。在西藏佛教里,共有二十一度母,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其中白度母和绿度母最受广泛崇拜。「度母」即梵文的TARA,意思是以慈母般的悲心视一切众生为爱子,把众生从诸灾难怖畏中救度出来。

2012年8月25及26日,连续两天,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邀请了郑振煌教授为大家讲授观音法门,讲座主题为「慈航普度生死海:生命价值与生死观」,介绍观世音菩萨及其修持法门,畅谈如何修证生死轮回,参与讲座的人数约有35人。

郑振煌教授指出观音法门有很多,大致分为显教与密教两頪,修持法门有以下几种: 1.《首楞严经》耳根圆通章;2.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3. 《法华经.普门品》4. <大悲呪>;5. 六字大明呪;6. 白衣大士神呪;7. <延命十句观音经>

<耳根圆通章>与《心经》主要谈修证,教人如何解脱生死轮回;《法华经》与<大悲呪>则为慈悲门,让人生起大信心。郑教授于此讲座中,谈得最多的两个法门是<耳根圆通章>与《心经》。

从历史的脉络来看,心经的出现早于<耳根圆通章>,由原始佛教的《阿含经》发展出来。《阿含经》谈到表相,讲无自性;而《心经》谈缘起性空,发展至<耳根圆通章>,延伸谈到心性与佛性。

《心经》全名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心是指根本、核心,是大乘佛教般若思想的心要。「般若」(梵文prajna),智慧的意思。「波罗蜜多」(梵文paramita),即度、到彼岸的意思。「般若波罗蜜多」可以解释为由生死轮回的苦海,度到解脱的彼岸。

众生最关心的是自己,外面的世界很少人关心。所以,要自我解脱就要从自我分析开始,了解这个「我」由五蕴构成,生命由心创造,心呈现出世界宇宙一切现象。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心经》开头即说明了其修行方法,观世音菩萨以甚深的智慧力,直下彻见五蕴的世间法,如照X光般的,清清楚楚地观众生及众生所处的环境,一切现象都是空。空的意思是暂时地存在,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有无之间是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现象。如果能够彻底地了解世间无常的真相,一切均为五蕴造作的业果,就不会起贪瞋痴等执着,不执着的当下,就不受贪瞋痴等所带来的烦恼而苦。如此,便能不再继续地在生死流转中循环。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顚倒梦想.究竟涅槃」

「无明」是解脱生死,但不知涅槃也是空;「无智亦无得」即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也是空。《心经》的修行就是要破除人的「人我执」、「法我执」;破除修行人的「法我执」;破除缘觉修行者的「空我执」,达到「人我空」、「法我空」、「空我空」。

《首楞严经》谈自性,相较于《心经》,更进一步地超越三空,亦即「人我空」、「法我空」、「空我空」,进入莲花藏的世界。首楞严,译自梵文的Suragama(Shuragama),意即最坚固的佛心,能破除一切无明烦恼,也称自性、真如、如来藏。是如来在大地所证得的大定,与奢摩他、三摩地、禅那的定不同,「楞严」是圆满的大定,所以成佛到最极致就是「首楞严」,指的是心识。

《首楞严经》告诉我们可以用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来修行,其中意根最强,能够含盖十方三世;但是容易产生混乱。意根很不容易修,因为想像空间无穷,所以意念总是跑来跑去,容易心猿意马。其他五根,眼、耳、鼻、舌、身各有其功德与限制。其中以观世音菩萨所修持的耳根最适合娑婆世界的众生,因为耳根能力最强。

为什么是用耳根而不是耳识修?因为识的功能比较复杂,越复杂的东西,离开自性越远。而六根比较接近自性,只辨识存在与不存在;看到与没有看到;听到与没有听到,只是初步的污染。耳根,就好比没有添加很多调味料的食物,接近自性。以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声波存在宇宙任何一个角落;当我们以为没有听到声音,其实是耳根只能领受到固定声波范围,这就是我们能听闻的心性,即我们其实听到没有声音,而非真的没有声音。

《首楞严经》谈自性,以如来自性直证成佛。我们不需要求真,求真也是最细微妄想。佛性本就未消失,只是被无明遮敝。我们不需要刻意求,只要去掉妄想,慢慢放下,慢慢地超越,等到没有成佛的妄想,就是佛。修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要从听闻心性的法开始,之后思惟心性的法是什么,再据此去修行。

信、愿、行是学佛人的不二法门,不管选择任何一项修持法门,只要能以信、愿、行之心修行,就可以蒙受利益。

报导:李云玉

20120819-0826 靈山聖會今猶在——《法華三昧懺儀》研習營

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由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主办,自8月19日至26日在怡保观音堂,为期九天的《法华三昧忏仪》研习营,终于圆满完成。本研习营特别邀请果慨法师亲自授课,并与常慧法师共同主持礼忏及禅观的修行活动。

研习营吸引了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及纽西兰三个国家的学员参与。人数将近40位。参与者必需有至少一次禅七的经验,以及足够的体力能长时间拜忏。与一般礼忏法会所不同的是,《法华三昧忏仪》的正式修法必须设有观堂、忏堂。研习营尽可能的依据经教,设有观堂进行禅观(打坐)及早课、忏堂让学员们礼忏、读经,并加设法堂作为上课及每晚写修行自知录的教室。

研习营课程的编排以教导如何礼拜《法华三昧忏仪》为主。为了让学员们更了解整部《法华三昧忏仪》,每天早午各有将近二小时的课程,由果慨法师带领着学员们追溯原典,进一步了解《法华三昧忏仪》的仪轨出处及其演变过程与修行内涵。法师以说故事方式,极为生动地介绍了智者大师及相关祖师的生平事迹。在授课过程中,法师常引用创办人 圣严师父的身教及言教来鼓励学员们,进而提振学员的道心及毅力,使其更能面对与化解在礼忏修行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身心考验。

研习营的作息,从早上的早坐开始,早、午、晚各拜一座《法华三昧忏仪》,安板前每位学员都必须将一整天的礼忏心得写在自己的修行自知录上。授课法师及总护法师会在当天批阅学员们的修行自知录,了解学员们的身心状况及修学进度,同时因应整体的修学氛围,随时调整作息与授课内容,让学员们能获得最大的利益。

在研习营的第一天,果慨法师亲自带领学员们礼拜一座《法华三昧忏仪》。所谓「一座」,意味着学员必需拜一部《法华三昧忏仪》、诵《法华经》及进行禅观(打坐)。待大家都熟悉仪程后,接下来就由学员们各自以自修的方式用功。待学员们的身心开始进入状况后,就不断的加香,在最后两天就不上课了,全程拜忏。学员们得在安板前依个人速度完成六座《法华三昧忏仪》。明显的发现,当清楚掌握方法后,他们都拜得很轻松,毫不吃力,整个忏堂的氛围非常摄受。

圆满日当天,特别播放「他的身影」最后一集「礼物」,希望参与者都能获得这份佛法的礼物,并将之带回去随时与人分享。在心得分享中,学员们大多认为,透过礼拜、忏悔等在事相、动态上着力用功,身心较能很快的放松、安定下来,在最后几天的禅观中,较易进入身心安定、平静、祥和的状态。因为这难得的修行体验与收获,大家都心怀感恩,希望下一次能有机会再参与这项活动,并发愿将持续修持这个法门,愿在灵山会上再相聚。

报导:常慧法师、常受法师

20120818-0826 法鼓山以心靈環保為主題參與~【海外華文書市】

今年,是法鼓山第四次参与马来西亚大众书局的年度海外华文书市。海外华文书市,堪称为本地最大型的书籍(中、英、巫)以及文具展销会。为期9天的书市假吉隆坡城中城举行,书展进行期间(8月18日至8月26日)恰逢巫族同胞的开斋节以及学校假期;许多住在别州外坡的爱书人都携儿带女的参观选购,使此书市成为年度盛事。

今年法鼓山以“心灵环保~让人心更美丽,让世界更美丽”为此次参展的主题。并再次联同佛光山、慈济以及今年刚加入的观音世界基金会,一起打造“佛教与心灵”文化区,四佛教团体于会展期间一致推广佛教教义、文化及生活,以期为读者在充满未知与疑惑的人生旅途中,找到安顿安心、继续前行的法宝。 媒体协办单位星洲日报读者也各凭副刊刊登的印花到4个展位换取结缘品,法鼓山道场特此印制了圣严师父的108自在语CD也深受读者们的青睐。

书市期间,马来西亚的知名电台主持人黄国翔,昵称KK,在法鼓山的参展单位接受星洲日报访问,他极力推介圣严师父的著作 《放下的幸福》,每篇文章的段落都很分明,简单易读,其中一篇 “心存谦恭,乐当配角”让他感触蛮深,因为这篇文章的背景与他的行业接近,最能让他产生共鸣。身为电台/节目主持人,因职业责任使然,一向来都是主控全场,这样的能力让别人误会他会有慢心,所以他更要以谦虚恭正的态度来对待身边的同事与朋友。而且,他觉得书中有一个消气方法很管用,那就是:发脾气的时侯,留意自己的呼吸,提醒自己能呼吸已经是一件很幸运的事,而将要发脾气的事件搁置。

“阅读赞!”是这一届华文书市的主题。赞是非常贴近年轻人的流行网路用语,彰显主办当局立意将阅读打造如上网一般的必需贯彻奉行的生活主张。目前法鼓山圣严师父的著作都可上网阅读,更难能可贵的是法鼓山的结缘印刷品都已印有手机扫描上网的印花,更方便年轻人与法鼓山结缘,而在这次的书市,法鼓山文化的出版书籍都得到很好的回响。

每次参与书市展览,无论是前置作业、参展期间或是善后,都需要许多人力及物力的支援,而本年度福田班的义工们都非常踊跃的参与,大家欢喜分担各项工作。参展期间,见到读者提着书幸福满满的离去时,义工们也充满欢喜。

报导:何丽敏

20120814-0819 果峻法師帶領【中英禪五】

2012年8月14日傍晚时分,35位学员陆陆续续抵达位于八打灵再也的万达镇佛教会,参加由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举办的中英禅五。学员当中,亦包括了一位远从香港到来的女众学员。这场禅五在非常殊胜的因缘际会下,有幸邀请了圣严师父的最后一位法子,果峻法师远从新加坡前来当主七和尚。

禅五正式开始后,总监香常峪法师向学员介绍禅五的活动空间及结界的范围、分配出坡工作、介绍各种法器的讯号、讲解禅五的作息及禅堂内的出入动线。常峪法师也一一地介绍监香常受法师及每一位助理监香后,再向诸位学员介绍果峻法师的背景,随后就请果峻法师前来开示。由于其中一位禅众是受英文教育,果峻法师的开示全程以中英两种语言进行讲解。

果峻法师调查了学员的禅修背景后,提醒学员放下以往的经验,抱着从零开始的心态来修行,而且要清楚参加禅五的目的与动机。闭关有三个重点,第一是回归到自己、找回自己、把心转回来。第二是在修行的过程中,让身心放松,要很轻松地把身心放到方法里面。第三是让身心好好地休息,不想过去与未来,也要让妄想杂念好好地休息。主七和尚的第一场开示的内容是让学员还未开始打坐前先建立对禅修的正确观念。

禅五期间,果峻法师教导禅众调身、调息及调心的方法。调身的方法包括『深吸长叹』及『全身肌肉次第放松法』。『深吸长叹』可以减少体内的浊气,吐纳的过程亦可达到情绪的舒解及释放。『全身肌肉次第放松法』是让心一直专注于肌肉的收紧及放松,调身的同时也可以达到调心的层次。

指导了调身的方法后,果峻法师渐进地讲解禅坐的三个阶段,从入静、止静到出静的每个细节都一一说明。果峻法师亲自示范打坐的七种正确坐姿让学员选择最稳定、舒服及持久的坐姿。止静时,禅众以主导呼吸及腹部呼吸法让呼吸的速度处于身体放松时所处的状况,也让大脑及身心处于放松的状态。出静时的按摩也由法师亲自示范及讲解,当中包含了身体几个部位的穴位按摩及敲打。

主七和尚点出修行最重要的是要先打好基础,不急着学习高深的方法。修行的重点不是结果,而是用方法的过程中可以更认识及了解自己,从而达到人品的改善与提升。禅修就是生活,觉悟自己的生活,清楚自己的生活,以致更懂得如何生活。

禅坐的时段由常峪法师带领,间中穿插着坐姿或立姿的瑜伽运动。除了静态的坐禅外,常峪法师亦让禅众体验动中禅,这包括了八式动禅、立禅及经行。在天气比较凉爽的时段,法师带领禅众到露天的顶楼打坐及经行。

禅五期间用斋前的供养有别于一般的唱诵或念诵,主七和尚敲了三声的大磬后把钵传给禅众,让每个人把少许的食物放到钵中,最后传回给主七和尚。主七和尚再次敲了三声的大磬后才开始用斋。主七和尚解说大磬的声音可以醒脑、清除杂想妄念。心清净了,自然会升起感恩心与布施的心。吃饭也是一种禅修。果峻法师教导禅众吃饭的五个步骤,既看、嗅、舔、咀嚼及吞。

禅坐进入到第三及第四天时,主七和尚的开示改为大堂问答环节,让禅众询问打坐时所面对的问题。透过解答禅众的提问,再深入地讲解更多正确的禅修观念。第五天的午斋后,助理监香引领禅众到小参室与主七和尚报告打坐的状况及所遇到的问题。

禅五的最后一个晚上,透过播放『大哉斯鼓』的影片让禅众更了解法鼓山的理念。影片观赏结束后,每位禅众就开始写一封信给主七和尚,告知自己内心的话。隔天一早的最后一支香结束后,主七和尚带领大众进行三皈五戒及礼祖的仪式。

在这场的禅五中,主七和尚点燃了每个人心中的一盏灯,继而再以点灯的环节让每个人也成为点亮别人心中的一盏灯。禅众们围成一圈,在黑暗中,一盏明亮的烛光从主七和尚的手中传到了每个人的手中,再一盏一盏地藉由主七和尚供到佛前。

禅众们随后分成五个小组进行小组分享,与组员分享个人在禅五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大堂分享中的喜悦气氛让这场禅五进入了圆满的尾声。

报导:陈秀梅

1 ... 59 60 61 62 63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