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真快樂!~馬來西亞道場快樂學佛人課程11月5日圓滿

法鼓山创办人圣严师父曾感慨,“佛法那么好,知道的人那么少,误解的人那么多。”自2013年,法鼓山开办了【快乐学佛人】课程,以三大主题:“认识三宝”、“认识法鼓山”及“踏上学佛之路”,透过僧团法师的授课、学员回家作业的实践与心得分享,接引了一批又一批对佛法感兴趣的民众与初学佛者前来认识正信的佛教。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于10月8日起,隔周日举办,该课程迎来了百余位年龄介于9到79岁的学员,大伙儿携家带眷前来上课,轻松快乐地踏上了学佛之路。

“我们都有成佛的潜能,可以成为与佛一样没有烦恼的人,也帮助他人减少烦恼!”马来西亚道场监院常藻法师向学员们介绍了佛、法、僧三宝,并讲解皈依三宝的真正意涵,即从内心发愿以佛陀为楷模,遵循佛陀的教诲,于日常生活中不断调整观念和练习运用方法,让生命少一点烦恼,多一点光明!此外,在法师与关怀员的指导下,学员们进行了学佛行仪的演练,如拜佛、问讯、操手等动作。班导师演明法师在“认识法会共修”中说明了法会悦众的角色、各种法器及其声音,还让学员们亲身体验了唱诵佛号、持忏本、拈香、捧香花碟、执炉,可说是解行并重的一门课。

第二堂课让学员们对法鼓山与圣严师父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一生致力于推广汉传禅佛教的圣严师父曾自喻他的生命就是一场实践佛法的历程,耗时16年建设了位于台北金山的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更善于把浩瀚的佛典以深入浅出的方法诠释其真谛,藉由“心五四”及“心六伦”等观念和方法,让现代人更容易明白和落实在日常生活中。正所谓“入宝山焉能空手而归”,常寂法师介绍了法鼓山的宝——禅修,并引导大众体验放松和享受当下的方法,“身要放松柔软,心要正面积极,时常保持心情愉悦,生活才能忙而不乱,进而开发智慧。”

最后一堂课则着重于带领大家踏上学佛之路,确立正确的学佛方向,以解行并重的观念来积累学佛的资粮。演莲法师向学员们介绍了法鼓山体系的实体与数位课程,让结业后的学员能够善用这些管道,让自己多闻熏习。当天下午为求受三皈五戒的32位学员们和大众举行了一场简单庄严的皈依典礼,在众人的见证与祝福下欢喜注册成为佛教徒,迈出了稳健学佛的第一步!“日后在面对生活的各种难题与挑战时,要不忘回到自己的初发心。”常藻法师勉励皈依者谨记此刻自己皈依的愿心,更要时刻提醒自己练习着以感恩心去接纳诸多成就自己学习与成长的因缘。

共计三堂课的【快乐学佛人】于11月5日正式完满,共有79位学员顺利结业!课程的结束亦是学员们学佛的开始。期许日后在道场会经常见到学员们回来培福修慧,与大家在学佛的道路上互为善知识,结伴同行来做个快乐的学佛人!

文/卓家慧
图/陈心兰、黄贞全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道场FB相簿:
1. 20231008 快乐学佛人 第一堂课
2. 20231022 快乐学佛人 第二堂课
3. 20231105 快乐学佛人 结业啦!

2023年10月至12月

探勘未曾認識的自己,找回本來面目

睽违三年,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于9月24日至10月1日在好山、好景、好风光的百丈山国际禅修中心举办【初阶禅七】,由常捷法师担任总护法师、常藻法师为小参法师、四位监香法师及十位内外护义工共同成就这场活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115位来自新加坡、台湾、马来西亚等地的禅众踊跃报名,齐聚一堂,精进共修。

封堂后,总护法师以轻松的方式欢迎禅众带着像度假的心情来融入禅七的流程,和自己的心来个约会。活动流程涵盖了八式动禅、坐禅、经行、瑜珈与拉筋运动及佛法开示。每日作息里,禅众都有机会于早、午、晚三个时段聆听创始人圣严师父的禅修开示影片,宛如师父出现在现场为大家开示。

总护法师不断提醒大家:“禅修的过程就是目的,”我们的心要从日常的散乱状态,调整为集中心、统一心,甚至最后达到无心的状态,必需要有方法。一般上,我们的心在没有守护根门的情况下,都是六根奔放,魂不守舍,不容易安心。安心要从收心、摄心开始。所谓摄心,就是先让心寄托在方法上,过程中或许会出现昏沉与散乱,就需要有方法去对治,渐渐地把心安住下来。师父比喻这过程就像用扇子要去接一根羽毛,扇子就是方法,羽毛就像浮动的心;倘若少了耐心与恒心,扇子一晃,羽毛就飘走而接不住了。透过参与密集的禅修活动,我们可对方法培养出兴趣,并更深层认识自己的心所呈现的不同状态,同时也能熟悉如何掌握方法而对修行增加信心。

进入第四天的禅期,禅众逐渐适应与进入状况,也能比较清楚自己在用方法过程中所产生的身心反应,活动流程开始加入小参的环节,以让禅众能有机会与小参法师核对方法与心态是否正确。当中,有禅众开始体验到禅悦与法喜,所谓的禅悦就是在用上方法后,心有种安稳、安定与实在的感觉;法喜则是在每日听闻了佛法开示后,懂得运用苦、空、无常、无我的观念来看待所有的因缘流动,而心感喜悦。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总护法师在禅期第五天,下午的最后两支香带领禅众到户外经行。从单纯的作息移步到户外时,一般上心会容易往外攀缘,但因经过了四天身心的收摄,此时就能尝试提起觉照的心。禅众不断地体验:当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与外境碰触时,对于自己内心所生起的念头,不去给予任何的判断与评价,这就是一种修行的方法。

禅众从每天聆听的开示中也学习到,作为一位真正的禅修菩萨行者,除了懂得如何掌握自己的心不随境转外,同时也必须具备两种心:即是“出离心”与“菩提心”。出离心就是透过方法的运用,从内心改变而超越烦恼,再进一步地发“大菩提心”,就是实践“四宏誓愿”,在世间达到化世的功能。总护法师补充,菩提心与烦恼心其实也是同一颗心,只要常常提起菩提心,烦恼心就没有空间生起来了。

禅期来到第六天,适逢中秋佳节,禅众透过知惭愧、求忏悔,意识到傲慢与强大的自我中心都是修习禅法的障碍。拜忏可以帮助自己消除业报、常常反省,而感恩会让心变得柔软。当自我越来越渺小时,便能在觉察与觉照的功能中,时时点亮自己光明的心灯,也照亮他人,让这份善因犹如蝴蝶效应,聚集更多的善缘。

在解七前晚的大堂分享环节,禅众都被百丈山义工用心的护持而受到感动,尤其是每日用心为大家准备三餐的义工菩萨们。当中有位来自国外的学员,在出发前才获知自己怀孕了,但这也没局限了她想要精进禅修的愿心,怀孕初期虽让她的身体常感不适,但能让她借机练习师父说的“痛而不苦”之心法。

禅七圆满前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三皈五戒与礼祖。”圣严师父恭喜大家圆满了七天的精进用功,并以三宝来祝福诸位。皈依三宝的好处,能使人格成长,增加智慧与增长慈悲。有两位禅众在大家的祝福下皈依三宝,并与大众一起发愿生生世世都回到有佛法的地方,好好修行及行持菩萨道。

临行前,总护法师勉励禅众要继续将佛法的观念及禅修的方法用于生活中,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不忘提起惭愧、忏悔及感恩心,让自己的生命有所成长、时刻看见转变的希望。

文/叶潮新、林洄如
图/黄贞全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道场的FB相簿:
1. 20230923 初阶禅七~出发啰!
2. 20230924 初阶禅七Day 1~
3. 20230925 初阶禅七Day 2~
4. 20230926 初阶禅七Day 3~
5. 20230928 初阶禅七Day 5~
6. 20231001 初阶禅七Last Day~

馬來西亞信眾歡喜皈依三寶,退居方丈開示福慧雙修之實踐

踏出学佛的稳健第一步,迈向福慧自在的人生。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于8月19日晚间举行皈依典礼暨讲座,由退居方丈果东法师正授三皈五戒,142位信众在亲友的见证与祝福下齐声誓愿皈依三宝、遵守五戒,正式注册成为三宝弟子,欢喜圆满了向三宝学习的承诺和愿心。以【福慧好自在】为讲座主题,退居方丈与300多位民众分享福慧双修的实践方法。

佛教徒的修行指南
“一切众生皆本具如来的清净佛性,只因妄想执着、无明烦恼的习性所遮掩。”退居方丈引用释迦牟尼佛成道后的一席话,强调了观念疏导和方法运用的重要性。无论是佛法还是禅法,皆离不开慈悲与智慧;智慧不起烦恼,慈悲体谅包容。退居方丈以“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来提醒信众作为正信的佛教徒应坚守修行的方向与愿心,不仅要皈依佛、法、僧三宝,日常言行也应该持守规范。因此,在接触到“戒”时无需畏惧,因为戒律随时协助我们修行,帮助我们修正意念、言语、行为上的偏差。随后,退居方丈逐一说明了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和不用毒品)的内容和精神意涵。

自利利人的菩萨行
在众人虔诚唱诵观音菩萨圣号时,僧团法师为皈依信众佩戴祝福佛牌。退居方丈期许大众要常“念观音,求观音,学观音,做观音。”在面临困难时,我们往往会向观音菩萨祈求帮助。然而,我们应逐渐学会超越个人利益,为众生而祈求,以宽广的心量来看待一切众生。在利人即利己的精神下,“我们应当在众生中学做观音,更要学观众生是我的观音来把每个人当成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来看,”如此一来,我们的修养和品质将会得到提升。既然我们已经拥有了信仰,我们应该从正信逐步延伸到正知、正见、正行,从理解佛法到实际体验佛法。正如“心本无生因境有”,只有在境界显现时,我们才会意识到自己贪、嗔、痴、慢、疑、邪见等烦恼心。当我们察觉到这一点时,应该心存感恩而不压抑,因为我们有了调整自我的机会。

新时代的心灵环保
“我这边没有化妆品!”退居方丈略带幽默的语气,揭示了美容的秘诀:“真诚笑容,心胸宽容。器度雍容,体谅包容。自在从容,自然美容。”透过轻松的措辞,为讲座拉开序幕。退居方丈提到法鼓山马来西亚新道场建设的主题为“禅法净身心,人间有净土。”创办人圣严法师所提出的心灵环保融汇了佛法与禅法的精髓,以社会通用的语言倡导观念的导正,品质的提升,使心不受外在环境的冲击,还能以健康的心态来面对现实,处理问题。退居方丈指出,心灵环保承袭了法鼓山的校训“悲智和敬”:以慈悲关怀人,以智慧处理事,以和乐同生活,以尊敬相对待。

福慧双修的新生活
“小菩萨在拍照时经常以‘Yeah’的手势示人,这是福业与慧业两足尊的象征。”退居方丈善于运用故事和日常情境与大众互动,不时引起在场信众的笑声。“身体放松,心量放宽,烦恼放下,承担责任范围放大,目标与方向放远,是 ‘平安无事’禅修的方法与步骤。”退居方丈进一步解释,肩负愿力多种福田代表着在修福;在能力范围内踏实行事,当成果不如预期时学会放下,则是在修慧。最后,退居方丈叮咛信众们回到日常该怀揣着“尽心尽力,随缘努力。转化压力,成为助力。开发潜力,保持毅力。凝聚向心力,展现生命力。有愿就有力,彼此共勉力!”的信念,共同步上一个稳健与踏实的修行之路,成为真正福慧双修、悲智双运的自在人。

◎文/罗志豪
◎图/黄贞全、叶丽芹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道场FB相簿:20230819 皈依典礼暨讲座【福慧好自在】

截止報名【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分處共修 26/11(日)-2/12/2023(六)

融合人文、艺术、环保、现代的法鼓山大悲心水陆法会,将于 25/11(六) ~ 2/12/2023(六) 在台湾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启建。
为了让水陆坛场能够无远弗届、跨越时空,引导全球信众同心同愿精进修行,法鼓山自2010年开始推动网路共修,透过现代科技工具的辅助,让信众得以运用影音媒体、电子经书、线上课程、祈福回向等方式,与实体法会同步连线,实践“家家是道场,世界成净土”的理想。

分处共修日期:26/11(日)~2/12/2023(六)
分处共修时间:如以下“大坛作息表”所示
分处共修连线地点: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一楼大殿

参与共修:
1. 衣冠端庄,鼓励着海青。
2. 法会开始前10分钟进入一楼大殿。
3. 法会开始后,随现场监香指令及网路助理监香的讯息,与大众一起共修。
4. 在共修时尽量保持静语,随时收摄自己的身口意。

回向:
1. 每天做完前行功课。
2. 水陆法会期间功德回向,也可以做个人回向,给特定对象祝福与分享。

云端祈福:为一切众生做平等慈悲的祈福与超荐,请在此点击填写平安祝福(消灾祈福)和追思祝祷(超荐莲位)~ https://compassion.ddm.org.tw/

报名费:随喜护持,法会设有供斋、花果、护持道场等随喜功德项目

注意事项 :
a. 收到报名资料后,最迟于11月中发出通知电邮,敬请留意。

b. 录取后因故未能出席者,请于18/11前通知。

c. 如有任何讯息布达,法鼓山将以电邮([email protected])通知。若没收到,请先检查您的spam mail。

*請點擊以下連結填寫報名表格

  • 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 · 分處共修報名表格 請前往道場參加法會

馬來西亞宗教地啟建新道場,法鼓山開發都市中的心靈綠洲

    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于8月18日举行【都市中的心灵绿洲】新道场建设推介发布会,首次向外界正式公布新道场的建设计划与展望,同时启动建设基金劝募专案。多年来经由佛教界前辈和护法大德们的协助,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终获相关政府单位的批准,在雪兰莪州莎亚南桂沙白沙罗(Kwasa Damansara)新区,占地约半英亩的宗教地启建新道场,预计于2027年全面竣工。

果东法师:生活处处是道场,都市中的心灵据点

    “这个崭新的道场,在示相上是给予大家方便,哪里不是道场?”法鼓山退居方丈果东法师强调,家中也可以成为我们的道场,因为佛法与禅法不仅存于特定的地点,更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退居方丈表示,学佛的关键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这种和谐不只体现在人际关系的维持,还包括与自然环境的融洽共生以及与宇宙的融合一体。然而,实现这种和谐并不单是外在的,更需要我们超越内心和外界之间的对立,实现内外一体的平衡,这便是一个通向身心平安、身心安顿的必经之路。在面对瞬息万变的大环境,我们会发现自己:观念知道,境界现前却做不到,因为无明烦恼习气来到,就忘掉安心之道。因此,退居方丈点出安心的要义,勉励大众“面对变迁环境,观照起伏动静,得体处世行径,心如止水明镜。”

明吉法师:开拓心灵绿洲,于迷惘时代安顿身心

    “在人心迷茫的时代,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迫切需要心灵的建设。”马佛总雪隆分会主席明吉法师借鉴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的“心灵环保”理念,感叹其深刻内涵,并呼吁众人齐心响应和践行。明吉法师引用印顺导师在《成佛之道》中所言:“处处求归依处,求之偏十方,究竟归依处,三宝最吉祥。”以点明护法信众该护持佛、法、僧三宝,缺一不可。 “佛法的信仰与传承,不仅要具备佛法僧三宝,还要传承戒定慧三学、闻思修、信愿行”的各个层面。明吉法师期许法鼓山马来西亚新道场将成为一处发光发热的弘法据点,为国家的宗教和谐、种族和睦持续注入活力。

新道场的使命

    新道场位于距离MRT站仅300米的优越地理位置,旨在为繁忙都市中的大众打造一个属于每个人的安心场所,让大众在喧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绿洲”。以“禅法净身心,人间有净土”为主题,法鼓山希望透过汉传禅法的普及化和佛法教育的层次化教学,让大众能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现实和处理问题,同时懂得开发内心的宝藏,进而体验净土就在个人的所在之处。

完善多元的设施

    新道场楼高五层,并增建地下一层,是一座完善且多元化的建筑。主要楼层为禅堂,用于举办禅修活动、大型课程、生活营和国际化的佛学研讨会等,促进跨国与跨领域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此外,新道场内设多功能、可隔间的大教室,适用于不同对象与程度的次第化佛法教育课程及活动,亦设有住宿和开放空间以进行长时间修持活动,让佛法的学习更透彻地融入生命中。新道场也将提供大专院校或其他正信佛教团体举行活动的场地和资源,以回馈各团体之无私协助。

见证新道场的启建与启动劝募专案

    出席推介发布会的嘉宾包括法鼓山退居方丈果东法师、马佛总雪隆分会主席明吉法师、马佛青总会长杨桂荣、马来西亚佛教发展基金会董事戴来展,以及来自佛教界护法大德、建设团队以及各佛教团体领袖代表,见证了法鼓山在马来西亚稳定而持续发展的弘化历程。推介发布会上,多位嘉宾共同为新道场建筑模型揭幕后,由退居方丈和明吉法师把最后两片拼图嵌入画板,并正式启动【千人千元】建设基金劝募专案。

欢迎加入护持新道场的行列

    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诚挚地邀请大众踊跃参与并护持这个令佛法久住世间的道场建设,与未来无尽的众生结善缘!有意护持者,您可选择:

随喜护持护持RM1,000或以上
请将护持善款汇至:
Dharma Drum Buddhist Association, Selangor & Federal Territory  
银行户口: Public Bank 3207582924  
请将汇款资料电邮至:[email protected]  
电话:03-7490 2298或03-7490 2299  
并写上姓名、联络电话及电邮,
并注明捐款 “随喜护持建设基金”,以利作业。
请浏览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官方网站【千人千元1000 Wishes】专页,填写护持信息。  

文/罗志豪
图/杨培福、李振祥、郭华慧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道场FB相簿:
1. 20230818【都市中的心灵绿洲】法鼓山马来西亚新道场建设推介发布会
2. 20230818【都市中的心灵绿洲】推介发布会回顾:静心茶聚
3. 20230818【都市中的心灵绿洲】推介发布会回顾:千人千元

【都市中的心灵绿洲】推介发布会回顾:主题影片

深入經藏,掌握解脫道的精髓及菩薩道的實踐方法

8月12至13日,由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主办,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协办的“用经论道理提升生活品质”佛法研读班密集课程顺利圆满进行。此课程荣幸地邀请到寂静禅林的方丈开仁长老为大众慈悲开示,同时迎来了百余位的学员参与。

相应于法鼓山实践菩萨道的教学方向,开仁长老拟定了四大主题为课程架构,即:一、稀有人身对菩萨道的特殊意义,二、为人要知恩念恩的深广涵义,三、四无量心具自利利他之真实义,四、大悲为上首的般若空慧,总共八堂课。每日进行四堂,分为早午各两堂,于两天內完成。长老用心地整理讲义,摘录不同经论的资料,如《杂阿含经》、《瑜伽师地论》、《大智度论》等,并进行对照,以鼓励学员们探究经论里丰富的精髓。课程中长老深入浅出地为学员们解说,及透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大家思惟法义,并贯通在自己的生活里,以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

稀有人身对菩萨道的特殊意义
首先,长老循循善诱的为学员们讲解“人身难得”的可贵性,引经说明凡夫造无量恶,容易失去人身。再依据论的讲解,劝勉学佛者务必精进,至少要确保来生离三恶道、不生长寿天;而是生在佛世,並且六根具足及离邪见。

为什么生在人间重要呢?因为诸佛出于人间,而且唯有人具备三种特胜﹙知、情、意﹚。善用﹙知﹚忆念胜──专注听法、思惟、受持;﹙情﹚梵行胜──透过闻、思、修,戒、定、慧来净化身心;﹙意﹚勇猛胜──培养强大的耐力、胜解力,能让内心的无漏善法从片段、短暂的记忆变成长远的记忆,就能做到像佛、菩萨般的“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当我们透彻明白要具备暇满人身来修行是那么难得,定会非常珍惜目前所拥有的因缘条件,发长远心,欢喜地亲近善士,学习正法,快乐地行菩萨道。

为人要知恩念恩的深广涵义
经过上午的两堂课,学员们于午斋后进行小组分享,讨论如何真正在日常生活中体悟到“生命无常、人身可贵”,而不是待重大事件发生时才想起,从中更进一步体会上午的课程内涵。

当大家了解到人身难得及菩萨行的意义后,长老接着强调为人要知恩、念恩及报恩。正如经云:“动物尚且知恩、报恩,何况于人?”又云:“行菩萨道者小恩尚不忘,何况于大者?”长老透过《大智度论》:“行持菩萨道者,虽有宿世善根因缘,深乐行善,但必须要有救济的对象。”与大众分享:没有了众生,菩萨就无法行六度,所以菩萨皆心存恭敬与感恩,视众生为如意宝。

此外,长老也介绍论典中的记载,唯有欲界的人有条件能起“顺解脱分善根”,即是厌离生死,向往涅槃的强力信愿。所以真正的报恩,是让自己在修学道上完成“种、熟、脱”──播下种子,渐渐成熟,得证佛果──,同时也能引导亲友乃至一切众生共同修学,转迷情的生活为正觉的生活,才算是圆满的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四无量心具自利利他之真实义
第二天,长老继续介绍菩萨如何落实四无量心(又名慈三昧)自利利他的真实意义。修“慈心”对治瞋恚,令众生得安乐;“悲心”对治恼害,愿众生离诸苦;“喜心”对治不悦,想到众生离苦得乐,而心生喜悦; “舍心”对治爱与憎,因此能冤亲平等,一视同仁。在生活中行慈三昧等,虽不能马上让众生离苦得乐,但这样的修习,菩萨自己的心会先扩大清净,容易成利益愿。所缘的对象,由一方众生,逐渐扩展为二方乃至十方无量众生,观想他们皆得乐、没有烦恼。如此心量遍满一切世间,就能慢慢调柔身心,最后做到不起丝毫的爱、憎,建立清净行为。

此外,长老也补充到,处在初学菩萨阶段的我们,若是遇到求助的众生,但因本身的能力与力量有限,可坦诚并接受当下的自己无法帮助对方。自己内心不起烦恼,而是生起惭愧心及发愿更精进修行,时时落实菩萨的精神: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大悲为上首的般若空慧
课程的最后一个单元,长老说明菩萨要依三心行六度,必须具备般若空慧,才能扣紧平等心来利乐一切众生。大乘的空是侧重在离欲无染,于境无碍,菩萨长期住在世间化度众生,须养成不受世间杂染外尘境界所转,入污泥而不染的能力。在《大智度论》中阐明,修学六度中的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需以般若(正见)为导向,才能到达彼岸;不过,即便般若是导向,也不可只专注于修般若,而忽略了修其他的五度。

长老说明了菩萨行的心髓,是以慈悲为本,从利他中完成自利。不管学佛者从哪一门趣入,都是朝往解脱生死,趋向涅槃的方向。因此,必须先把解脱道的基础打好,进而发菩提心。哪怕自己是个大器晚成的菩萨,也要发愿生生世世不离三宝,不舍弃众生,行菩萨道!

两天课程的尾声,进行了一段感恩三宝住世的环节。由现场几位学员代表大众,向每一位僧众献上感恩的心意。学员们带着满满的法喜离开,期待有因缘再入宝山听闻正法。此课程的讲义与录影已上载至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的Youtube频道,欢迎大家自行下载讲义与视频,多闻薰习。

文/林洄如
图/纪月红、杨培福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道场FB:
20230812~13【用经论道理,提升生活品质】2023佛法研读班密集课程~开仁法师主讲

善用福報傳承佛法~【義工成長工作坊】報導

7月19日适逢公假,百余位义工菩萨们齐聚于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参与了【义工成长工作坊】,透过生动的教学、自我觉察练习、讨论与分享等活动,授课法师引领大众一同学习“转动光明人生”的观念与方法。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好好修行!”法鼓山僧伽大学学务长常格法师分享创办人圣严师父对法师最深刻的教诲,并忆想起师父在2005年患病后仍不遗余力地忙于各类法务、到处奔波不休,包括法鼓山方丈交接、成立法鼓山世界青年会、亲自为禅四十九做开示,旨在为僧俗四众建构更完善的学法、护法与弘法制度,让佛法渊源留长。我们能够在师父的座下修学佛法,实在是有着无比大的福报;须知业报是无常的,福报是会消散的,所以我们该怀有感恩心与精进心,”那么,我们要如何善用这份福报呢?”

法师补充道,悦众与义工菩萨在佛法的弘传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们知道并体验过佛法的好,因此要善用自身的福报来传承佛法。”然而,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我们或许会因为某些事情或烦恼而对学佛产生退转的迹象。法师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我们可以透过定课、参与共修及同行善知识的助力下,让自己能持续地走在学佛的路上、让道心不退。”

“我们学佛就是要向佛陀这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学习,”法师强调平日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周遭环境的觉察的重要性,透过自我觉察来洞悉法的实相,即无常(不会永恒不变)、不独存(一切人事物由诸多因缘和合而成)与无实有(不同时空因缘会呈现不同的状态而无法主宰)。当我们的思维与法的实相背道而驰,烦恼就会随之而起,”能有所察觉就可以给我们空间去缓一缓,通过反惯性的思考,自己便能自主性地发动与福慧相应的行为。”

法师进一步谈到,在面对三障即烦恼障、业障与报障现前时,需意识到恶业已造成,无法回到过去阻止自己,但可以展望未来,为当下的窘境注入善缘,并揭示了”转变业缘”与”摧破业果”的观念与实修方法,以改善或减轻当前所承受的业。透过学员间的两两对讲及”慈悲与智慧卡”桌游,大众把所听所闻的佛法,连接到日常生活的人事物来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内化成个人的学习,再与其他学员分享所获、互为善知识。最后,法师勉励大众要时刻练习着在身口意中增添善的缘、发好愿,藉由转变业缘来转动光明人生!

◎文/杨清凤、叶丽芹、罗志豪
◎图/林振东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道场FB相簿:
20230719 义工成长工作坊

探索內在的自覺光芒~【自覺工作坊】完整報導

由法鼓山僧伽大学主办,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协办的【就是这个光ABSOLUTELY!】自觉工作坊于7月23及30日在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进行。僧团法师透过生动、活泼且深入浅出的方式,引领近50位来自国内外的学员们逐步探索自觉人生的观念与方法!

“佛法谈的不是我们现在有多糟糕,而是让我们看清楚自己的本来面目,以至于我们有向上向善的提升。”法鼓山僧伽大学学务长常格法师向学员们揭示“自觉”的意涵,将其视为自我觉察和反省的能力,“也是一种能够随顺因缘,不与当下所显现的因缘起对立的一种智慧。”常格法师表示,培养“自觉”能力,得从认同“人身难得”开始,并觉察到自己能够投生在没有战火的国家、衣食无忧、有选择信仰的自由、且能值遇佛法,实属有大福报!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善用这些福报呢? 

演千法师带领学员们透过检视自己每天的生活作息来评估自己是如何运用自己有限的生命,进而引发学员们从心思考自己想要过的人生,为此做出改变及调整。第一堂工作坊结束前,常格法师邀请学员以一星期为限,完成“三发作业”,即是从生活周遭所“发生”的事件里,“发现”自己身心的反应及变化(想法、心情、行为、生理),进而去探索自己的行动“发展”成与福慧相应或在深化自己的贪瞋痴。一周后,学员们发现自己的记录与分享,大部分都夹杂着负面情绪,并担心自己长期压抑情绪与专注处理事件的惯性,易带来情绪失控的反扑。

“情绪是有生灭的,如果我们能找到方法来调和自己的情绪,佛法就已经在我们的生命中发挥了功能!”常格法师鼓励大家对自己的情绪,抱持着不迎不拒的态度。当情绪强烈时,不宜用观念或理智来压抑或抵抗它,可以先透过一些调身的方法,例如拜佛、念佛、或运动等,待情绪较为平稳时,再接纳正确的观念,这时所做出的行为才能与福慧相应。

接着,透过观看《假如猫从世界上消失了》的描述,学员们有机会深思生活中的自己是否只是漠然地活着,理所当然地认为明天会照常到来,而忽视了身边的人事物对自己的意义与连接。学员们以假设的方式,探讨在生命即将结束之际,最后致电的对象及生命中最无法割舍的东西,深入了解他们在自己生命中承载的价值与重量。在建构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来世环节里,学员们被分成三人一组,倾听彼此心中的幸福人生蓝图;在小组角色扮演的活动中,一人会提出突如其来的变化以挑战伙伴看似完美的来世,与其应变能力。“为何要把自己现在的期望寄托在未能确定的来生?为何不好好经营自己的这一生?”其中一位学员的分享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在【法师生命故事分享】环节中,演千法师及演印法师谈到自己对生命的探索及出家的因缘。性格孤僻和不善于表达的演千法师坦言,出家后让她学习如实面对自己的不足,透过团体生活来消融自我。演印法师更是透过自己安定的身心与坚定的意志让父亲逐步接受自己在姐姐之后想出家的意愿。这段分享不仅满足了学员对“法师”的好奇,也理清了对“出家”的一些误解。2堂课,共计6小时的【自觉工作坊】就此告一段落,但自觉的功课仍需持续进行!由于此工作坊只是自觉营的浅尝体验,因此僧团法师鼓励有意愿体验并学习出家生活的学员,可在明年回到总本山参加为期8天的【生命自觉营】。

文/文宣组
图/叶端俊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道场FB相簿:
1. 20230723 自觉工作坊 Day 1
2. 20230730 自觉工作坊 Day 2

1 ... 13 14 15 16 17 ...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