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0 【发长远心修福修慧】讲座 – 菩萨道上恒修福慧

3月10日晚,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迎来了近120位信众,共同参与由法鼓山禅堂板首常乘法师主讲的【发长远心修福修慧】讲座,透过生动幽默的方式,分享个人修学历程,引导大众如何透过 “修福修慧” 的实践,在修学佛法的道路上发长远心。

出离生死心切,有助发长远心

古德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 这句话提醒学佛之人,若未能生起深切的生死心,修行往往会断断续续,难以发长远心。法师分享自己自小就对“人死后会往何处去?”心存疑问,这个疑问冥冥中引领他遇见生命中的善知识——法鼓山创办人圣严师父。初入农禅寺听闻师父开示后,法师心生向往,发愿跟随师父修学佛法,探索生命本质,走上一条“从迷到觉”的修行之路。

智慧从培福中累积

“有菩提心的人,一定有出离心;无所求的心,就是菩提心,也是出离心。修学佛法的基础原则、方法和态度,都要靠菩提心维系。”法师进一步指出,发菩提心的目的,是为了消融自我的追求心和自私心,在奉献与培福的过程中,体悟如何以悲智度众生,进而减少烦恼以实现福慧双修。法师举例,“多关怀众生就是修行,比如看到流浪猫,就给它一个纸箱;看到地面上有垃圾,就把它捡起来。” 这看似微小的行为,其实都是累积福慧的重要实践。

回归本具的佛性

“消得一分妄想,即证一分法身,显得一分本智。” 法师强调,不生不灭的法身,人人本具,只因妄念遮蔽而难以显现。透过修行,如参话头或念佛,能将散乱的意识逐渐统一。当佛法的知见日渐清晰,心的专注力越凝聚,便能更加敏锐地觉察到自己的习性与妄念。随着觉察力的提升,妄念不再无明起伏,而是逐渐被看见、理解,并在随顺因缘中,与法相应,智慧自然显发。

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在问答环节中,有信众提问:“佛教如何看待人死后的意识相续?” 法师从唯识学角度回应道,“众生因第八识(阿赖耶识)的杂染,而在六道中轮回。若能修行至开悟境界,即可转八识成四智,解脱生死之苦。”具体而言,这包括: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随缘行菩萨道

“改变心态,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将色身视为修行的工具,不因个人得失而生起对立心,烦恼自然减少。” 讲座尾声,法师强调,行菩萨道,应学会随顺因缘,明白万事皆由众缘和合,非一己之力所能左右。唯有在因缘中尽己所能,广行利他,才能稳健迈向度无量众生的大方向、大目标,行于成佛之道上。

文/林洄如
图/方顺才

#修福修慧 #行菩萨道
#DDM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20250223【禅一】给身心放个假

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于2月23日举办本年度首场【禅一】,70余位禅众在动静交替的禅修活动中,持续练习调整心态与放松身心的方法,让自己真正度过一天身心放松的假期。

活动中,法鼓山创办人圣严师父在开示影片中引导大众探讨“修心的层次”,从收心、摄心、安心到放心。首先,将攀缘外境的心收摄回来,让心安住于禅修方法,如数息或局部体验身体放松,以进入摄心的阶段。师父提醒大众,修行虽能带来心的安定,但若过于执着于此,可能会使人消极,沉溺于安定的状态而疏远人群,“唯有能做到不执着于心的安定,并能放下,才是真正的心理健康。”

师父进一步阐明,这一过程即是对心的锻炼——从散乱心到集中心,再至统一心,最终达到无心。这样的修炼不仅能帮助我们洞察烦恼的根源,不被其所困,更能开辟出让自己与他人不生烦恼的应对之道,进而迈向从生死流转中解脱的境界。

文 / 林洄如
图 / 黄贞全

#禅一#禅修#放松身心
#DDM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20250222【文案撰写培训】 锻炼文笔,弘传佛法

“透过禅修的方法,我们清楚且放松地参与活动,取舍有度地撰写报导,并发愿以文字利益大众、广结善缘。”文宣组辅导法师演莲法师在开示时指出,写作亦是修行的一部分。为了提升写作能力,拓展文宣传播力,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文宣组于2月22日举办【文案撰写培训】,20位来自不同组别义工共聚一堂,学习如何以文字弘法,掌握报导撰写与采访技巧。培训由文宣组悦众罗志豪主讲,透过互动交流、案例分析,引导学员掌握文案种类、报导架构、采访技巧等关键能力,夯实撰稿的基础。

以关怀与教育弘法,提升文案影响力

“秉持法鼓山的共识,我们的方法是‘提倡全面教育,落实整体关怀’,因此,我们的文案必须关怀与教育并行。”主讲人强调,文案不仅是记录事件、传递讯息,更应触动人心、引发共鸣,让读者从文字中感受佛法智慧。法鼓山文案的核心精神是以“心灵环保”为主轴,展现积极、正向、温暖平和的表达方式,避免晦涩生硬的佛教术语,以真实、简洁的语言让佛法能够融入生活,真正起到安定人心、净化社会的作用。同时,主讲人提醒学员,在撰稿时需重点明确、条理清晰,避免夸大或过度渲染,确保文案既具传播力,又能呈现佛法的意涵,让文字成为弘法的桥梁。

集思广益,实践写作技巧

培训过程中,主讲人不仅详细讲解报导的架构与大纲规划,还透过案例分析,让学员分组讨论、修改报导,实地体会如何让文字更具层次感。此外,学员们学习到不同类型活动的专属词汇,精准用词不仅能凸显活动特色,也能更有力地传递法义。“不要急于否定受访者的回答,而应以平等礼貌的方式跟进提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在采访技巧环节,学员们透过分组模拟采访,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厘清提问方向,并在练习中实际运用。如何设计精准问题、如何引导受访者表达心得,这些技巧都在实作中不断检验与优化。

从学习到实践,让佛法无远弗届

培训的节奏流畅,兼具深度与实践,不因时间限制而仓促,反而让学习更扎实。主讲人从开场到结尾的清晰引导,让整个学习过程更具条理,而课堂氛围亦充满活力,讨论、笑声与问答交错,互动中彼此学习,启发思考。学员黄敏玲分享道:“这次课程让我学到撰写技巧,也让我看见自己可能会犯的错误,透过实际案例学习,理解得更加透彻。”本次培训不仅帮助学员掌握了报导与采访的核心技巧,也进一步深化了对文字弘法的认识。期许学员们能在写作时融入佛法的观念与方法,让佛法透过优质的文字传播得更远更广,利益更多人。

至于这篇活动的报导?嘿嘿,不瞒您说,是由参与的义工们共同汇整而成的哦!😆

#文宣#文案撰写培训
#文字弘法#关怀与教育并行
#DDM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20250222【法青聚会】生命自觉,日常延续

2月22日早晨,刚圆满【2025生命自觉营】的五位学员与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的青年们欢聚一堂,交流营后的心得体会。学员们纷纷表示,在那远离手机的七天里,他们过着简单而充实的生活,摆脱纷扰的信息流,专注倾听内心的声音,欣赏眼前的风景。这段经历让他们的内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踏实与自在,也对生命的觉醒与意义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法青辅导法师演呈法师亦与大家分享真正的出家生活,讲述如何在行住坐卧之间培养慈悲与智慧。透过这次交流,学员们不仅回顾了自己的心灵旅程,更在彼此的分享与互动中获得新的启发,深化学习与成长。离营后的再度相聚,不只是一次温暖的回顾,更是心灵旅程的延续。每一个终点,都是新的起点,愿这份自觉的力量持续在生命中绽放,指引前行的方向。

不过,故事还没完!日后还会再办一场交流会,让大家听个尽兴。所以,请留守我们的布达啦!

文 / 伍椸洁
图 / 张慧善

#2025生命自觉营
#AwakeningLife
#法青#觉醒
#DDM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20250222【大悲忏法会】诵持〈大悲咒〉,长养慈悲心

“1989年,在例行的念佛共修会上,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亲自带领僧俗四众弟子共同持诵21遍〈大悲咒〉,虔诚祈求观世音菩萨加持,最终顺利寻得法鼓山道场于金山的建地。”监香演莲法师向与会信众娓娓道来〈大悲咒〉与法鼓山的深厚因缘,并赞叹大众精进用功,回寺参与共修,同时勉励首次参加的信众坚持用功,透过共修的力量,相互增长菩提愿心。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于2月22日晚举办2025年首场【大悲忏法会】,近200位信众在快慢交替的忏文唱诵中虔诚礼忏,共同祈愿众生离苦得乐。

“观音信仰广为流传,而出自《大悲心陀罗尼经》的〈大悲咒〉,更是汇聚了观世音菩萨无量劫以来一切修持的功德,具足大加持力,能引领众生解脱烦恼困惑,趋向光明安乐之道,利乐无量有情。”法师强调,持诵〈大悲咒〉涵盖两个层面:从信仰的角度来看,持咒的功德能净除十恶五逆的重罪,并满一切善愿;从修行的角度而言,持咒者应当生起慈悲心,发广度众生的大菩提心。因此,法师鼓励大众将持诵〈大悲咒〉设为每日的恒课,不仅要恭敬专注,更要发愿与回向众生,以此与菩萨的慈悲与智慧感应道交。

圣严法师曾勉励信众:“念观音、求观音、学观音、做观音”,除了仰赖观音菩萨寻声救苦的慈悲愿力,更要自行发愿,透过观音法门利益众生,以平等慈悲心来对待人,如此一来,人人都能成为观音菩萨的化身。

◎文/文宣组
◎图/杨培福

#2025大悲忏法会
#礼忏#持咒#大悲咒
#DDM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20250216【利人利己修福慧】在服务中修行,在奉献中成长

“当义工不仅是为人服务与奉献,更是在透过自身的身仪与口仪,影响更多人亲近佛法。”2月16日下午,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代理监院常献法师应邀至莎阿南佛学会主讲【利人利己修福慧:义工应具备的心态】,与现场信众分享义工的使命与精神,并引导大家如何在日常行持中实践六度万行,广种福田。法师的开示风趣幽默,许多信众带着疑问而来,法师也一一解答,让大家对义工的责任与意义有了更深的体悟。

“佛法的弘扬需要僧俗四众共同努力。然而,义工们因成长背景不同、习气各异,在共事时难免会有摩擦、矛盾或误解。唯有彼此包容、凝聚共识,方能共同成就学法、护法与弘法的事业。”在回应信众提问时,法师进一步说明,当义工是一种难得的因缘,让我们在服务中与大众结善缘,同时也能借由团队合作来认识自己、成长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即可以学习如何不为自己制造困扰(修智慧),也学习如何不为他人制造困扰(修慈悲)。

“当义工能让自己在无常又有限的生命中发挥价值与意义,同时也是一个潜能开发的过程,让大家有机会学习新事物。”法师勉励大家,以“会就做,不会就学,不懂就问”的谦卑心态,积极承担三宝事,在奉献中培福修慧。法师也提醒信众,应以惭愧心和感恩心来面对义工路上的各种挑战,“惭愧自己福德因缘不足,无法以更圆融的方式处理问题,同时也感恩这些因缘,让自己有机会学习、改进与提升。”法师期许信众们在当义工时的每一份付出,都是成就大众、累积福慧的因缘。

文 / 文宣组
图 / 符祥伦

#万行菩萨 #义工
#DDM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20240914-16【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25周年系列活动】完整报导

法鼓山在马来西亚起初并非以海外分会的方式成立和管理,而是因为一个人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经过辛苦寻觅,才终于找到正信的佛教道场,并远赴世界各地向圣严师父学习禅法。她深刻体验到佛法和禅法的好处,因此将之带回本土弘扬。从最初一个人的努力,到一群人,随分随力地将禅修与正信的佛教推广给更多有需要的人。从在店屋楼上设立的联络处摆放结缘书籍,到租借场地办禅修活动,以至有能力购买自己的会所。法鼓山能够在马来西亚这片沃土上扎根发展,绝非偶然,而是因为这里的人需要它!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将于Kwasa Damansara 地铁站附近打造一所“都市中的心灵绿洲”,让繁忙的都市人有机会放慢脚步,充电心灵,这也将是法鼓山在东南亚禅修中心的据点。

迈入扎根的第25年头,为感谢社会大众多年来的护持,特以系列活动回馈社会,望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及体验安定身心的观念与方法。 9月14日至16日,一连三天以开放日、工作坊、座谈会、祈福会、体验型活动和展览等寓教于乐、深广皆具的多元活动,带领大众一起Fun转烦恼,启动藏匿于人生中的禅Fun。

14日,近百位民众分批参与了【开启内在宝山之旅】DDM开放日,在导览员和义工们的陪同下,体验禅悦境教,踏上一场内在的寻宝之旅。参与者在导览、静心作画、放松身心的打坐及动禅中,练习让心回到当下和心在一起。

15-16日在Eastin Hotel展出的【心的房间】心灵体验馆,结合了插画家水曜旮旯的多幅绘图作品及其他艺术摆设,透过一个又一个精心布局摆设的房间,让参访者从外而内的觉察情感与觉受,具象体验心的变化。 【SRE乐园】由动至静的游戏体验站,让参访者体验Stop、Relax and Enjoy,悟宝熊在Happy Hour的惊喜亮相与参与者共同体验放下和享受当下的美好,让场面非常热腾。 【禅意小憩】展览厅以树下栖息的打坐环境,让参访者初步体验静心打坐;互动性的25年历史回顾展览板,让曾经的义工们有机会寻觅各自的身影,感恩多年来大家的参与与奉献;夺目的插画展示“烦恼显现的原因”及“禅修可以如何让自己安定身心,照见烦恼。”

此外,两日的工作坊共接引了近150位儿童、青年与成年的参与。【儿童绘本体验】工作坊——绘本雨林协会的欧丁慧老师运用色彩斑斓的绘本及手作,与儿童们分享“不完美也没关系,学习欣赏别具一格的景象,从中发现其美好。”【Fun转人生】工作坊——杨蓓老师带领20-40岁的青年,通过《小王子》的故事及小组分享,引导学员体验“交浅言深”的对话,探索自我与他人的美好特质。【茶禅体验】工作坊——让成年人藉机静下心,透过五感品味茶艺之美。

两场座谈会共吸引了近800位民众的参与。 【以禅心演好人生大戏】座谈会-影后李心洁坦诚分享自己修学禅法的心路历程;禅法如何改变了她与家人的关系以至影响了家人一起来学习禅法;也影响了她在选择演出剧本及影视创作的发心。 【来一趟,走之前】座谈会-杨蓓老师与张宝方居士以各自专业的领域与大众分享了如何以往内探索的方式,面对中年危机;接纳自己变老,但不让其影响自己对生命的期望及提前为自己的“临终”做规划,活出无悔人生。

【人间有幸福】祈福会吸引了逾200人的参与,多位本地与台湾的着名艺人及网红也受邀参与,一起透过安定身心的动禅,练习时时回到自己的内心,加强心的力量,以内心的稳定增长智慧,继而踏实地开发每个人心中的宝山,让国家及世界变得更好。

愿这三日的系列活动能为大众在未来想要学习安定身心的观念与方法,埋下菩提种子,望能给予因缘让其发芽成长。

文/ 叶丽芹
图/ 文宣组

#完整报导

#Fun转烦恼#启动禅Fun人生
#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25周年系列活动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20240916 回归内在探索,构建无悔人生

【来一趟,走之前】座谈会 #回顾报导

9月16日,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25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的【来一趟,走之前】座谈会在Eastin Hotel隆重开讲。活动由著名媒体人吴维彬居士主持,并邀请到资深心理谘商督导杨蓓老师和资深安宁疗护志工张宝方居士,与近500位观众共同探讨如何活出无悔的人生。

主持人吴维彬居士以幽默的自我剖析揭开座谈序幕,直言自己正处于中年危机。疫情后,从活跃于传播媒介的人物转变为乡村生活的独居人士,他形容这个阶段如同生命的转型期,“当我们开始感受生理或心理上的衰老时,这不仅仅是时间的流逝,更是一次对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

佛法常谈“生、老、病、死”,这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开的过程。然而,如何从接受“老与病”到与之共处,再到规划临终,才能让人生无憾?座谈中,两位嘉宾分别从各自领域切入,分享了他们对生命的见解与经验。

杨蓓老师指出,年轻时,我们多为追求梦想、事业发展或家庭建设而奋斗,但在这过程中,我们是否真正了解这些目标与自我的关系?如果只是盲目追求外在的名利,即便实现了,也难免感到空虚,因为这并未带来内心的满足或智慧的增长。

她进一步强调,安定的生活节奏可以帮助我们回归内在,重新认识自己。当内心感到充实时,中年的人生方向自然明朗。每个人都有能力觉察自己内心的善恶念头,但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与他人比较或满足社会期待,导致深层沟通的匮乏。若能在自我探索中明确“想要、需要、能要与该要”的区别,信心与方向感自然会油然而生。

张宝方居士则从安宁疗护的实务经验中分享她的感悟:生命若想无憾地结束,临终规划必须尽早开始。她建议,以死亡为起点,回看当下的人生,并不断自问:“如果明天即将死去,我会有什么遗憾?”这种超越时空的视角,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中年后的生活,让人生沿着个人因缘逐渐展开。

在问答环节,张宝方居士分享了“道谢、道爱、道歉、道别”这四道人生习题,呼吁大家不要等到临终时才表达,而是要在日常中关怀彼此,积极建立有意义的关系。她指出,当我们看到自己对他人的积极影响,心中会倍感踏实,也更能坦然面对老、病、死等生命变化。

最后,两位嘉宾鼓励与会者将座谈中的领悟带回生活,通过与人讨论与实践,重塑属于自己的无悔人生之路。

文/ 林洄如
图/ 黄贞全、杨培福、林振东

#Fun转烦恼 #启动禅Fun人生
#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25周年系列活动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20250215【图书馆义工培训与茶敘】在初心中学习,在茶香中感悟

2025年首场【图书馆义工培训与茶敘】于2月15日在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温馨展开,义工们齐聚一堂,学习技能,交流心得,并在茶香与花艺的氛围中体验修行的意义。

学习——在实践中增长慧命

尽管义工们加入图书馆当义工的时间各不相同,但学法与护法的初心始终如一。副寺常峪法师勉励大家常回道场,亲近善知识,超越闻、思,更要在生活中实践佛法,让法义融入日常,从自身做起来提升人的品质,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人,共同建设人间净土。在培训环节,义工们分组练习借书证的剪裁与塑封,并学习使用软件打印条码。大家专注投入,彼此协作,不仅提升技能,也增进团队默契。

感悟——在茶香与花艺中沉淀身心

茶香弥漫,花影浮动;除了技艺的提升,义工们在品茗与花艺的熏陶中,放松身心,与当下的自己对话、连结。在茶香、花艺与交流的交融中,此次培训与茶敘圆满落幕。愿每一次相聚,都能坚定这份初心,让佛法的滋养如腊梅幽香般,遍洒人间,温润每一位同行者的心田。

文 / 杨美芳、陈诗韵
图 / 图书馆义工

#图书馆义工培训与茶敘
#万行菩萨#义工
#DDM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20250215【半日禅体验】积攒安顿身心的资粮

2月15日,十余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企业人士齐聚于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参与【半日禅体验】,在法师与义工的引导下,学员们练习八式动禅、静坐、吃饭禅等,学习如何在动与静之间实践着“身在哪里,心在哪里;清楚放松,全身放松”的心法,以此积攒安顿身心的资粮。

“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流转,成为过去、现在、未来,因此,没有一个瞬间是永恒不变的。”代理监院常献法师在解答学员疑问时分享道,许多内心的困扰与束缚,往往源自长期积累的压力与不自在,透过持续学习佛法与禅修,练习放下身心的负担,是安顿自心的重要方法。法师鼓励大众要练习接纳过去,对未来抱持平常心,尽心尽力地做好当下可做之事,不为往事烦忧,不因未知焦虑,心自然能逐渐安定与自在。

透过导览,学员们进一步了解法鼓山的道风与理念。其中一位习惯机不离手、同时处理多项事务的学员惊讶地分享:“没想到一次只做一件事,竟能让我如此轻松且专注地学习新事物!”

文/文宣组
图/卢秀美、纪月红

#半日禅体验#禅修
#身在哪里心在哪里清楚放松全身放松
#DDM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1 2 3 4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