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9【茶與禪之體驗】(義工場次)

简章

活动主轴: 以禅修为基础,五感为所缘,茶道为工具。

活动特色:

  1. 借由茶序的体现,动静之中觉察自己的身心状态,进而往内探索每个当下的起心动念。
  2. 体验茶禅带来摄受与安定的力量。
  3. 体验茶与禅生活化。

活动内容: 禅修、中华茶文化、人文、艺术
带领: 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法师及茶禅小组
日期:29-9-2024(日)
时间:1:30pm-3:30pm
地点: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
报名人数: 20人或额满为止
对象: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义工
费用: RM20

报名须知

  1. 活动将以禅修和中华茶文化作为体验基础,並且有机会品茶。
  2. 由于名额只限20人,完成线上报名及付款者,将优先录取。
  3. 将于2024年9月15日起,以电邮[email protected]通知录取结果。
  4. 录取者因故无法出席,恕不退费,也不接受转让。请尽快通知,以便进行递补。
  5. 法鼓山将拥有透过任何媒体出版、展览、编印、刊登及网络公开传输活动相关照片或影片之权利。

缴付报名费方式:
Razer (formerly MOLPay)
Card, Online Banking, QR and e-Wallet

填写好以下报名表格及提交后,请您先前往购物车页面,选择了您的付款数额后,系统会带您到 Razer (formerly MOLPay) 付款页

找不到欄位。

20240825 【禅一】让心放假充电

“禅坐时,无论双盘、单盘或散盘,绝无高低之分!”总护演究法师表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应接纳自己身体的能力,而禅修的重点在于练心,而非身体的姿势。昨日,近70位来自国内外的学员参与了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今年最后一场【禅一】,让自己的心来放假充电。

学员们积极提问,提出了许多在日常禅修中遇到的挑战,展现了他们对禅修学习的认真态度。法师补充,禅修所要练习的是让身与心在一起,而这是需要通过每日的定课与共修来逐步建立,而非依赖偶尔一次的密集禅坐。因此,欢迎学员们每周二或周五回到道场,持续参与禅坐共修。

文 / 文宣组
图 / 黄贞全、纪月红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20240824【万行鼓手迎新日】学佛、护法、弘法不是一个人的事!

为推动法鼓山在马来西亚即将建设的“都市中的心灵绿洲”,【万行鼓手】专案正式启动!8月24日,50余位鼓手齐聚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透过各种游戏相互认识与交流,并藉此机会建立学佛、护法、弘法的正确心态。大家还通过“信愿行九宫格”厘清自己的学习蓝图,规划如何开发自身的内在宝山,同时也协助他人开发内在宝山。

诚如法鼓山创办人圣严师父所言:“法鼓山的创立并非为了在这世上多成立一个佛教团体,而是为了开启每个人心中本自具足的慈悲与智慧宝山。只要一天还有人出世,就有开不完的山。”演究法师忆想起出家前初到总本山时,被《开山的意义》那段文字及《他的身影》影片深受启发,随即立下了效仿师父,为众生“尽形寿,献生命”的誓愿。

【万行鼓手】是一个为期三年的计划,除了通过打卡方式参与特定活动,鼓手们还会被分到不同的小组中,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法侣,在学佛的道路上互相扶持,并共同发起筹办有意义的活动。临别时,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监院常藻法师勉励道:“法鼓山的宝山不是建筑物或团体本身,而是眼前的大家!期许大家在未来面对挑战时相互提醒,这都是在帮助自己探索内在宝山的契机。”当天,鼓手们在领取了首批感恩礼后欢喜赋归。

◎文/叶丽芹
◎图/陈永亮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20240818 沉浸在茶香静谧中的周末-回顾报导

2024年8月18日,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举办了【茶与禅体验——儿童半日茶系慢生活】。

儿童们在这次活动中,穿越时空,回到了茶文化的发源地,体验着千年传承的智慧。他们在引导下逐步探索茶道的每一个环节,从观茶、品茶到习茶,亲身感受茶道之美。

最后,儿童们用创意和双手刻画出心中茶叶的家园,将这段旅程定格在充满想象与宁静的图画中。

文/陈佩琪
图/方顺才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欲观看回顾影片,请点击此处

了解经藏深意·翻转烦恼——【向圣者学习“翻转人生”】佛法研读班密集课程完整报导

由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主办,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协办的【向圣者学习“翻转人生”】为期二天的佛法研读班密集课程于8月10日至11日,圆满进行。大众在去年的课程中受益匪浅,故今年再次邀请寂静禅林方丈和尚开仁长老莅临为大众授课,此课程吸引了超过100位学员参与。

“佛法这么好,知道的人这么少,误解的人这么多!” 长老引用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的语录,接着说:“经论那么好,研读的人那么少,害怕的人那么多!” 。长老揭示,只要对经、论增加熟悉感,这些透过古德的修行体证而书写出来的文字,都是佛法的智慧。修学路上,如果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与观察身心的运作(禅思)及巩固佛法的知见(读诵),在浏览三藏的过程就不会望文生义,而能读懂当中的深义。

开仁长老为了让学员从经论里认识圣者的修学过程,编排了三个主题,即:一、净化生命,取决于个人的精进,二、业力不是决定,理想可以实现,三、周梨盘特展现的“愚智无定”。

净化生命,取决于个人的精进

精进,即是“未生诸恶法令不生,已生诸恶法令断除;未生诸善法令生起,已生诸善法令增长”的 “四正勤”。长老于第一天的课程就从不同的经、论里引出关于“四正勤” 的内容及其在“三十七道品” 及“六波罗蜜”中的“地位”来说明精进的重要性!

净化生命该从何着手?我们要从认识自己的根性开始,然后努力地寻找适合的方法来提升既有善根的弱度、消减深层不善根的强度。众生的诸根皆有所偏重而形成性格上现有的特质;所谓的根性,即是三不善根(贪、瞋、痴)与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我们若能从,一、内在因缘──定时念诵以激发信愿,如理思惟正法教义,并修习提升既有善根的禅观,沉淀内心;二、外在因缘──亲近善友,参加正信团体、共修会、读书会、当义工等。从与人的互动中审查自己的盲点,放下自尊,勇于正视问题。这样内外两种因缘分别下来止恶修善,就是实际的在生活中实践“四正勤”。

业力不是决定,理想可以实现

佛教虽有“定业不可转”的说法,但行者若想实现解脱轮回之苦,乃至成佛的理想是可以超脱业力的牵引。长老在解说《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时强调,只要我们愿意在现生下功夫,多造善业,增长正见,纵使过去造过的恶业,也能因当下懂得调伏、调练自心,引导心融入正法而到达一定的程度。业力现前时,就可以用正向的回应方式,逐渐能体验到转换现状(业力)的功用,不会被烦恼心所覆盖。这就证实修行是能翻转烦恼,从暗趣明,为生命带来无限的希望!

周梨盘特展现的“愚智无定”

长老从经、律、论引出周梨盘特尊者如何精进修习,以至得阿罗汉道的有趣故事来劝勉大众,只要踏实与持之以恒的实践佛法的要义,即便只有一法句也可离苦得乐,转凡成圣!如经云:

  “虽诵千章,句义不正,不如一要,闻可灭恶。

    虽诵千言,不义何益?不如一义,闻行可度。

    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课程的尾声,进行了一段感恩三宝住世的环节。由现场几位学员代表大众,向每一位僧众献上至诚的感恩与敬意。学员们法喜充满,希望有因缘能再学习阅读三藏的方法及深入经藏。此课程的录影已上载至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的Youtube频道,欢迎大家自行观看完整的课程内容,多闻熏习。

【向聖者學習「翻轉人生」】 2024佛法研讀班密集課程

文/林洄如
图/林振东

圓滿內外相呼應的修行~【法水沁涼】慈悲三昧水懺法會

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于8月3日至4日举办为期两天的【法水沁凉 · 慈悲三昧水忏法会】,近550人次的信众与义工共同参与,并藉此殊胜因缘发露忏悔,以佛法的甘露,洗涤内心深层染着的垢秽,修正行为,不再造作,让自性的清净显现。

监香常献法师向与会大众解释《慈悲三昧水忏》忏仪分为上、中、下三卷,叙述烦恼、业、报三障,因观念上的偏差,进而影响行为而造业,最终形成了果报,法师促劝大众应当忏悔并发愿不再造作种种的业因。

经文中的悟达国师历经十世后,因傲慢心之念才以人面疮受报。从造业到受报,期间经历了业力和习气的凝聚才让因缘成熟而显现。主法常法法师指出,“这一段时间是弥足珍贵的,我们可以把握时机打从自心深处发惭愧、忏悔之心,从而反省并承担责任,回到生活中时刻检视自己的行为与观念,从内心决定不再造业,止恶修善,方能在修行道上步步踏实前进。”

“纯净天真无邪的孩子,若经常给于正面的鼓励与赞赏,孩子自然养成积极开朗的人格;相反的如若经常受到否定和批评,则会形成消极悲观的个性。” 法师以简单易懂的譬喻讲解我们八识田中的种子,经常熏习正见正思维,以法水灌溉就会茁壮成长,才能为累世的成佛道上崁镶菩提种子。

《水忏》的主旨在于教人解怨释结,法师列出五项解怨释结的方法:一、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二、结恩不结怨,宁可吃点亏也不去与人结怨;三、常惭愧,多忏悔,真诚地向他人说对不起;四、得饶人处且饶人,打开心胸去接受别人的道歉;五、起慈悲心,为六道众生礼佛、忏悔、回向。

“刚出狱的丈夫战战兢兢地请求在乡下的太太重新接受自己,太太为他在老橡树系上黄丝带,以示原谅。”法师以七十年代美国的真实故事,真切的表达了解怨释结,接受道歉不再造新殃的例子。此外,法师也引用法鼓山创办人圣严师父的开示,向与会大众分享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这个人不错,心地很好,但是和人相处得不好!请问这样的人算不算好人呢?就他个人来说,他是好人;对社会来说,他只是半个好人。特别是佛教徒,如果与人处不好,就不能发挥净化社会的功能。”法会除了诵经、献供以及佛前大供、虔诚礼忏纳受清凉法水,法师也具体举例解说法义,浅显易懂的例子更让与会者理解经藏的智慧。

最后,法师总结道,修行必须内外相呼应:内要忏悔修行;外要解怨释结,广结善缘。让身边的人也能感受到佛法的美好。大众皆带着满满的法喜和笑容圆满了这场庄严又殊胜的法会。

文/罗志豪、陈妍杏
图/黄贞全、陈永亮、叶丽芹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以下FB相簿:

  1. 20240802 慈悲三昧水忏法会场佈
  2. 20240803 法水沁凉 · 慈悲三昧水忏法会~Day 1
  3. 20240804 法水沁凉 · 慈悲三昧水忏法会~Day 2
  4. 20240803-0804 法水沁凉 · 慈悲三昧水忏法会~义工身影
  5. 2024法水沁涼 · 慈悲三昧水忏法会~佛前献供

2024年7月至9月

【悅眾成長營】凝聚願心,護法路上攜手前行

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于7月6日至7日举办了为期两天一夜的【悦众成长营】,近60位护法会悦众积极参与,通过工作坊、座谈会、互动游戏及小组讨论,悦众们进一步巩固了学佛、护法及弘法的初心,同时提升了组织管理的意识与凝聚力,为三年后新道场竣工后的未来发展做好规划与准备。此次活动特别邀请了马来西亚知名企业教练黄家建居士担任讲师,并邀请资深弘法讲师暨前马佛青总会长钟汉源居士担任座谈会主讲人。

“一个好的领导者,是愿意接受大家领导,并能为大家指出正确道路的人。”黄家建居士引用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对领导者的诠释,向悦众们传达了新时代领导者的特质,强调领导者应具备聆听下属意见与需求的能力,通过积极的沟通方式达成团队共识,而非依赖传统的单向管理模式。此外,黄居士还引用特蕾莎修女的名言:“爱是在别人的需要中,看到自己的责任”,鼓励营员们在面对因缘变化时勇于承担,并在学佛护法的过程中实践“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成长、自我消融”,累积成佛的福德资粮。

为更好地贯彻法鼓山的共识,黄居士引导悦众们拟定目标、策略与计划,并通过小组讨论整合可以举办的活动及前进的建议。在沟通与交流中,悦众们看见彼此在学佛、护法及弘法方面的共同愿心,进一步增强了团体的向心力。在【初心·愿心】座谈会上,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监院常藻法师代表大众提问,钟汉源居士真挚地谈到佛法如何改变了他的人生,并建立了“在每个所到之处都能发光发热”的愿心,这使他毅然奉献余生,专注于弘法利生的事业。在普照寺耗时25年的筹建过程中,坚定的愿心帮助他面对各种挑战与质疑,始终坚持法义,随缘尽份。

钟汉源居士勉励大家,在遇到阻力或感到心力不足时,应先沉淀自己,不要急于反应。他特别提醒悦众们,要时刻反思自己是否对人事物有主宰、支配或占有的心态,若发现有这种心态,则应立即忏悔,因为这与佛法背道而驰。“学佛若不遇到难题,就难以进步;正是通过与人事物的互动与冲击,我们才能看见自身习气,并由此成长。”钟居士引用印顺导师在《成佛之道》中的话:“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缘起大悲心,趣入于大乘。”表达了对众生的悲悯心,这种愿心能激励我们更加坚定地推动佛教的传承。他希望大马佛教继续保持多元化的传承,互相包容与尊重,推动本土佛教的发展,鼓励佛教徒和法鼓山义工们不畏困难,勇敢承担,走入社会各个需要的地方,关心并利益众生。

“每个人都具有成为祖师大德的潜能,但在学佛过程中,各自面临的挑战不同;如何发挥这种潜能,让其发光发热,需要大家自行琢磨与实践。”常藻法师如此勉励大家。法鼓山在马来西亚能够得到各界人士的协助与护持建设新道场,显示了佛教界对法鼓山提倡全面教育的认同与肯定,我们只有感恩和惭愧做得不够。随着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的持续成长,法师呼吁更多悦众与义工的共同愿力来完成使命:“我们受益于佛法太多,因此更要发愿护持佛法和分享佛法。结合众人的愿力,爲佛教、爲衆生而奉献自己,正是菩萨道精神的真正体现。”

文/罗翠珍

图/黄俊杰、郭华均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以下FB相簿:
20240706-0707 悅众成长营

1 ... 9 10 11 12 13 ...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