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0【第二场万行鼓手迎新日】珍惜学法、护法、弘法的殊胜因缘

为推动法鼓山在马来西亚即将建设的“都市中的心灵绿洲”新道场,10月20日午间举行了【第二场万行鼓手迎新日】,30余位鼓手通过参与游戏相互认识、交流,并借助“信愿行九宫格”厘清个人的学佛蓝图,规划如何利用各自的兴趣与专长,承担起学法、护法、弘法的使命。现场还演绎了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原创佛曲《眼前当下》,通过悠扬的旋律传递活在当下的智慧与启发。

“创办人圣严师父与人为善的处事态度与我的男众老菩萨极为相似。”副寺常峪法师分享了与法鼓山结识的因缘,并提到 “受苦受难是大菩萨” 的观念令法师深受感动。随着圣严师父来马弘法,以及护法会的成立,法师因此有了固定的学习正信佛法的场所,“每当忆想起早期协助法鼓山护法会多次搬迁的经历,深感为大众提供一个安定学佛的道场是何等珍贵。”法师勉励大家要珍惜这份殊胜因缘,积极地学法、护法、及弘法,让更多人接触佛法,进而提升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品质,共同建设人间净土!

◎文图/叶丽芹

=======================

#万行鼓手
#加入万行鼓手共建心灵绿洲
#ddm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20241020【劝募团与禅修组联谊】

劝募团与禅修组联谊圆满举行

10月20日上午,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劝募团与禅修组分别举行了联谊活动,汇聚大众,共同修学与分享。

劝募团的首次内部联谊圆满结束,45位团员参与。活动从轻松的破冰开始,随之聆听创办人圣严师父的影片开示,探讨如何通过心灵环保理念,推动佛法弘扬与社会关怀。劝募团辅导法师常尊法师指出,劝募的重点不在目标的达成,而在过程中自我修养的提升,成为心灵环保的实践者,以行动带动更多人加入佛法行列。劝募团团长梁宝燕菩萨更鼓励大家,作为佛法的“输血管”,肩负起接引大众修学佛法的责任。

劝募团秘书李欣洁菩萨也详细介绍了劝募方案的操作流程,帮助团员们更顺利地推动募款任务,真正实现“募人来学佛、募心来修行、募款来护持佛法”的目标。

与此同时,在禅修组联谊会上,35位组员齐聚于大殿,环境宁静优雅。茶香四溢,大家互相交流禅修心得,气氛轻松温馨。方丈和尚果晖法师的影片开示中,勉励大家在做义工时,需专注一门深入,才能有所成就。禅修组还借此机会介绍了组织架构,并鼓励组员参与年尾监香培训,护持更多人修禅。

两场活动不仅促进了组员和团员之间的情谊,更为道场未来的义工及勸募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现了法鼓山在弘扬佛法、推动心灵环保理念上的坚定步伐。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20241019 【大悲忏法会】逆行菩萨的考验 在生活中学做观音

“观世音菩萨总是以慈祥和欢喜的形象出现在大家眼前,给人带来安定与自在的力量。我们都知道要‘念观音,求观音,学观音,做观音’,但我们是否能在生活中学做观音呢?”监香演莲法师在开示时抛出问题,启发大众反思:“没境界的时候,大家都是观音菩萨;有境界的时候,习气、烦恼出现了,观音菩萨却不见了!”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于10月19日晚间举办2024年最后一场【大悲忏法会】,近200位信众在快慢交替的忏文唱诵间虔心礼忏、发大悲心,以安定的身心祈愿众生离苦得乐。

“生活中的逆境难以避免,而菩萨的形象也未必总是慈眉善目的。当我们遇到如‘逆行菩萨’般的干扰、苦恼与挫折时,又该如何面对呢?”法师接着与大众分享了4个妙方:

1️⃣切勿起嗔恨心,因为“火烧功德林”,嗔恨心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2️⃣你我皆是凡夫,都有学习和调整的空间,并学会如何慈悲自己、慈悲他人。
3️⃣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尽可能地不以自我为中心。
4️⃣感恩顺逆境中的因缘,发现错误时要及时订正,让自己有所成长。

“我们为什么会想来拜忏?是出于惭愧心?还是觉得自己没错,错的是别人,为何拜忏的反而是我?”法师引导大众思考,再进一步指出,安心的方法有许多种,正如治病需要对症下药。因此,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修行方式,如念佛、拜忏、禅修或持咒等,来觅得安心之道。

◎文/罗志豪
◎图/林振东

#2024大悲忏法会
#礼忏#持咒#大悲咒
#ddm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20241015【红尘不迷亦不离《维摩诘经》的现代运用】

转秽土成净土,除去二元对立之法门【红尘不迷亦不离——《维摩诘经》的现代运用】讲座会

您可想过维摩诘长者和佛陀是如何共同策划及上演一出舞台剧?这剧情与剧中的角色是如何相互搭配与演示,让现代的我们打破自己的思想窠臼,除去二元对立的思想局限而将秽土转成净土?法鼓山僧伽大学教务长常启法师于10月15日晚,在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主讲【红尘不迷亦不离——《维摩诘经》的现代运用】讲座会,现场迎来了近200名的与会大众共沾法益!

法师开宗明义指出《维摩诘经》的三要旨即是:教导我们如何探索自心“净土”、然后以禅修的方法入“不二法门”,再于此世间行持与众生为一体的“菩萨道”。整部《维摩诘经》共有十四品,故事的情节主要围绕在佛陀和维摩诘长者与诸大罗汉声闻弟子、诸菩萨的智慧对答来展现大乘佛法的精神。

净土的实现

在《维摩经.佛国品》中记载道:“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净土的理念要在人间实现,法师强调即可实践四种环保的运动:心灵环保、礼仪环保、生活环保及自然环保。若能向心内探索,观察到自己身心的运作,会发现迷妄烦恼的根源也是源自于心;外在的国土要清净则须从心着手。心净了,行为也得以调整。若人人也推行这四种环保的运动,那就像无尽灯,众生净、国土净的世间便可实现。

不二法门

法师有趣的开示,我们的心就像一面镜子,透过镜中影子看到自身,透过感官与想法认识自心;但我们往往都把的这些影子、想法或感受当作是“我”(固有或实质不变的)。禅修的方法能让我们看清,原来自我价值观的建立,很常时候都是落入了这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大乘的禅法,即是定慧一体的运作,次第性修学止观、中观、再到空观,能训练我们的心像镜子一样,看见所有来去的影像(包括贪、嗔、痴三毒烦恼)但不受其干扰,即能从二元对立的框架里梦醒过来。透过次第性禅修方法的练习,心的空间会逐渐宽广,此时便能理解世间万物的来去变化,以及身、心运作的反应或情绪等皆是缘起的、暂时的,我们应当随时转念,运用不落二边的不二法门在生活里。

慈悲喜舍的菩萨道

若如维摩诘长者云:“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那我们该如何行持自调亦能调他的菩萨道?所谓的自利,便是运用中道观的不二法门来调整自己,观众生如幻如化,不以心中的贪执与爱染和众生相处,又能以不舍众生受苦的那份慈悲心来对待众生,即是利他。

法师最后勉励大众,行菩萨道不容易,但也因为有众生方可成就菩萨道的修学。我们应善用《维摩诘经》的智慧,当视众生与我们是一体的气度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不感疲厌,人间净土就有希望实现。

文/林洄如
图/蔡谨如

20241015 【红尘不迷亦不离《维摩诘经》的现代运用】- 即时报导 – 点击查看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聲明:法鼓山馬來西亞道場未寄送任何貨到付款(COD)的包裹

关于货到付款(COD)包裹的声明

我们在此郑重声明,近期发现有不法分子以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的名义,通过网络购物平台发送货到付款(COD)包裹。请注意,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从未发送任何此类包裹。

如果您收到任何声称来自法鼓山的COD包裹,请立即拒收,并提醒您的家人和朋友,以避免成为受害者。

此类行为是明显的诈骗,意图欺骗收件人支付不明的货物费用。我们对此表示强烈谴责,并将采取适当的行动以保护公众的安全与权益。

请大家保持警惕,若遇到任何可疑活动,请立即向相关部门举报。如需进一步协助或有疑问,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03-7490 2298。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护持法鼓山,并帮助我们共同守护大家的权益。

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

20241007-14 【中阶禅七】

来自海内外的近90位禅众,参加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于10月7日至14日在百丈山吉隆坡国际参禅中心举办的【中阶禅七】。处于森林之中的百丈山,宁静宜人、氧气充沛,是禅修的理想环境。本次八天七夜的禅七不仅有常捷法师担任总护法师、僧伽大学专任讲师果彻法师和法鼓山僧伽大学教务长常启法师为小参法师,更有六位法师担任监香及外护法师,可说是阵容强大,因缘殊胜。

封堂后,总护法师劝勉大家暂且放下万缘,以度假的心态体验禅七与自己相处的时光,认真以待自己的烦恼心、执着心和自我中心;要有“大死一番”的决心,精进用功,方能证得清净的自性。禅七以瑜伽拉筋运动开始,让禅众把紧张的情绪和往外攀缘的心,慢慢地收摄和沉淀。

法鼓山创办人圣严师父在【中阶禅七】的开示影片中表示,法鼓山所教导的禅修并没有初、中、高阶的难度之分,而是方法的不同。只要把初阶的“止观”的数息基础练得扎实,自然而然进入中阶的“中观”,既是用随息的方法、再进入高阶的“空观”,既是默照或话头的方法。从调身、调息、调心开始,再进入调心的不同阶段,从散乱心、集中心、统一心到无心。佛教修行的目标是“无心”,也就是无我的智慧。

总护法师鼓励禅众以全新的心态打坐调心,圣严师父也勉励大家,“要驾驭自己的心,就如学习开车,唯有不断地练习,熟能生巧,方能得心应手,不手忙脚乱。”

本次【中阶禅七】主要以练习“中观”的随息方法为主,将所缘境或着力点都放在呼吸或体验自身动作的变化或觉受上,练习让心“止于一境”,清楚觉照身心变化皆是无常的。师父引用《金刚经》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来诠释佛法中“无常、无我”的重要观念。总护法师善巧地以一根稻草,具体演示上述的观念,提问到:“若稻草的一端是过去,另一端是未来,那么现在就是在中间?”当法师用剪刀在稻草中间剪下后,再问:“现在又在哪里?”原来“现在”是稍纵即逝的,一个刹那又成为了“过去”!

圣严师父透过《六祖坛经——定慧品》,纠正大众将“定慧”分开的错误观念,并指出“定慧一体,不能分开,当心止于一境时,在慧的当下,定在慧里面;在定的当下,慧在定中,定慧不二。”此外,师父解说真假开悟的区别,调整学习禅修是为了追求开悟的错误心态!修学汉传禅法的目的应是为了开发内在慈悲与智慧,看见自己本具足的清净佛性。

汉传禅法是具有包容性与入世精神的,透过了解完整的禅修及佛法观念,让我们在行菩萨道或与他人相处时,能时刻保有觉照力,对自己犯下的过错即刻惭愧、忏悔、感恩、发愿改过,减少自我中心和对立心所引发的一连串烦恼。因为体验到被烦恼所困时的身心疾苦,而更能理解他人,长养心中的慈悲心;并以无常、无我的观念来待人处事。

户外经行时,禅众练习用“直观”的方法:看见什么就是什么,心如一面镜子,只有反照的功能,不给名字、不形容、也不比较,不妄加任何念头。禅众们也透过集体小参和个人小参的时段,透过提问,让小参法师指导如何调整自己在练习时,面对的困境,增加对禅修方法、观念和三宝的信心。

解七当天,果彻法师为代说皈依法师,为禅众主持简单暨庄严的皈依仪式。随后,总护法师带领大家一起礼祖,感恩诸佛菩萨和让禅法与佛法流传至今的历代祖师。禅修的用功,不能一步登天,总护常捷法师譬喻,若要搭建漂亮的三层高楼,不能直接建第三层,而是需要由底层基础打稳,才能盖建第二层,乃至最后华丽的第三层楼才能展现。法师赞叹大家在禅期中的精进,勉励大家要将禅修中觉照身心的“马步”练得扎实,持续地透过布施及当义工累积自己修学禅法的福德资粮,透过自身的改变提升自己生命的品质,还能进一步影响周围的人、社会,乃至国家与世界。

感恩成就本次【中阶禅七】的所有因缘!

文/陈妍杏、叶丽芹
图/黄贞全

其他报导:
20241007 中阶禅七 – 场布与报导 – 点击查看照片
20241014 中阶禅七 – 圆满结束 – 点击查看照片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法鼓山马来西亚专辑正式上架Spotify!

法鼓山马来西亚专辑《和心在一起》以及另外两首单曲《放松了》和《照》现已正式上架Spotify!

这些音乐作品将悠扬的旋律与禅修理念相结合,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衡,带来心灵的舒缓与安定。

现在就到Spotify上,让《和心在一起》、《放松了》和《照》为您带来一段充满禅意的音乐旅程吧!

请点击链接收听,感受与心灵的和谐相处。

*点击此处前往Spotify收听!

20241002 马大佛学会理事参访

2/10马来亚大学佛学会第63届理事藉由参访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进行理事集训营。在常住法师和义工们的陪伴下,透过导览认识法鼓山的理念,并从《回看初心,坚定向前》的工作坊中,探讨大专生在学佛与推广佛教活动中的心态与信念;透过吃饭禅、经行及插花禅,深入体验汉传禅法之妙用,协助开启彼此的内在宝山。

#初心的探索

理事们先透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初心的定义。“每個人刚接触佛法时的初心或许不一,但认识佛法后的初心才是可贵的。”佛学会主席骏衔菩萨分享道。当天的授课法师演究法师进一步提问:“佛菩萨的初心是什么?”理事们感悟到自己与佛菩萨的初心有着深广的差异,更清楚学佛初心的重要。法师补充道:“初心的定义会伴随着我们学佛的过程而有所改变。一开始都是从自我中心的角度出发。学佛后,就要渐渐提升到佛菩萨自利利他的初心。”

#初心、当下心、禅心、佛心

无论是生活或筹办活动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人我是非对错的磨合,而产生心累的情况。心累,源自于我们把念头停留在过去,觉得每次都会发生同样的情况,以后都不会改变。法师藉此分享,大家对“初”字的认识是“开始”,而佛教我们每个当下都是新的因缘组合,练习禅法的活在当下,就是初心,就是在学习佛心。因此,心累时不妨觉察自己的心,如何让它趋向佛心?

#尊重因缘#互为因缘

演究法师透过插花禅凝聚理事们的团队精神。大家在无沟通的情况下,体验一人、一次只做一件事,携手完成插花供佛。理事们发现在过程中虽不解其他人的举动,但学会了尊重;发现上一位的花歪了,就帮忙扶正,感到同侪互补的和乐;发现自己从紧张到放松的过程很自在……法师表示:“带领佛学会前行的方向要明确,但允许方法有弹性。如同活动中,大家清楚要插花供佛,定下了规矩后,过程中或许有对错,但更重要的是看见每一个因缘生灭的可贵和美好。

#因缘有要努力#自性空#不执着

法鼓山创办人圣严师父教导禅修时曾提及“过程即是目的,当下就是全部”,修行亦是如此。承担理事一执应视同插花禅的活动般,重点不限于作品的呈现,而是过程中能够发现自己心与法的连结。法师勉励大家珍惜每次的承担与奉献机会,藉由承担的过程来修行;练习“因缘有,要努力;自性空,不执着。”

#以恒常心推广佛法

此外,法师也与理事们分享了师父对大马佛教青年的勉励,鼓励大家以恒常心来修学佛法、弘扬佛法及护持佛法;带着青年佛子的冲劲,把佛教的包容性、消融性和适应性推广延续,以其为中心与世界接轨,协助开发每个人内在的慈悲与智慧宝山。

理事们也在当天体验将禅修的观念与方法融入行住坐卧当中。参访在发愿及颁发感恩礼的环节后画上句点。愿当天的体悟与学习持续在这批大马佛教青年的心中萌芽成长。

图/文 文宣组

#完整报导

*欲查看即时报导,请点击此处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20240929 【茶禅活动】一盏茶 · 一颗心

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茶禅小组举办了【一个人的茶会】。茶会形式独特,茶客与茶人、茶助席地而坐,面对面展开了一场宁静的茶之对话。在主持人的引导下,茶客们静心凝神,细品茶香,感受茶的韵律,并以枯枝、枯叶、干花等大自然物件代替笔墨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茶会结束后,茶客们纷纷分享心得。一位茶客表示,进入茶席前心中满是紧张与不安,但在进入茶席的一瞬,便感受到现场的安宁氛围,内心得以平静。由于胃病的缘故,第一杯茶只敢轻啜,然而第二、第三杯时,渐渐放下了顾虑,细细品尝,惊喜地发现茶汤温润如甘露,不但没有刺激到胃,反而带来疗愈的感觉。

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另一位茶客在作画时分享道:“起初总是担心自己的作品是否‘正确’,但随着绘画的进行,逐渐意识到画中没有所谓对与错,没有固定规则,一切随心而发。”

最后,演呈法师总结道:“喝茶最重要的是心境;心平则茶甘,无论身处何地,自是美好。人生如茶,滋味多变,无常本是常态,执着于好与坏反而会错失当下的美好。”

本次活动是茶禅小组今年的最后一场活动。在祥和与感恩的氛围中,活动圆满落幕。感谢每一位茶客的参与,也特别感恩所有义工菩萨的付出。

文/韩伟扬
图/呂玉芬、张慧贞

#即时报导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20240928【大悲忏法会】与慈悲相应 发大菩提心

“世事无常,若发生在别人的身上,感受没有那么深;若发生在自己或亲朋好友身上,感受确实会比较深刻。”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于9月28日晚间举办的【大悲忏法会】,监香演莲法师指出,我们并不能主导自己或他人是否会面临苦难,但因为理解因缘因果观,我们可以积极地种下善因、注入善缘,前来道场礼忏共修也是一种方法。逾150位信众在快慢交替的忏文唱诵中虔诚礼忏,发愿所有众生都能离苦得乐。

“累世累劫所犯下的过错,若未能发露忏悔,即便拜了忏,心中仍未解怨释结,不是拜忏无功效,而是心还未完全放下。”法师进一步强调,《大悲忏》作为一类“忏门”,是通过庄严的仪轨和虔诚的心念所引发的集体共修法门,它不仅止于个人的消灾纳福及现世利益,更是“观音法门”中的慈悲与般若的实践。“一位初到总本山的行者菩萨不知该修什么法门,就有人建议修观音法门,学习菩萨的慈悲精神。”法师反问大众,“我们自认为是慈悲的人吗?我们的慈悲是否只针对特定的对象和情况?”

《大悲忏》忏仪中的行者入忏十大愿文,分别是: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智慧眼;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度一切众;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善方便;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乘般若船;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越苦海;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得戒定道;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登涅槃山;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会无为舍;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同法性身。

此十愿的精神意涵在于透过我们自己的证觉解脱,而发起与观音菩萨的慈悲相契相应的广大菩提心,更以种种善巧方便、利益,也协助法界有情证觉法性。

◎文/罗志豪
◎图/黄淑芬

#即时报导

#2024大悲忏法会
#礼忏#持咒#大悲咒
#ddm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

1 ... 7 8 9 10 11 ...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