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5 現代漢傳佛教的復興 專題講座

《圣严法师年谱》编者林其贤教授应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之邀,于八月三日至五日,一连三天在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演讲,主题为”汉传佛教的起源与开展”。八月五日,第三天的讲题是”现代汉传佛教的复兴:人生佛教与人间佛教”,约有200位信众出席聆听林教授的精辟演说。林教授透过中国史引领听众了解汉传佛教的发展,分析当代佛教遭逢的问题,进而从中带出人生佛教与人间佛教的思想和建设。

林其贤教授先以论题与方法作为演说的开始,后以”当代佛教遭逢的问题、佛教现代化:人生与人间佛教和 圣严法师的抉择”三大纲要,让听众从佛教遭逢的现象看到问题的根源,并阐述人生与人间佛教的开展思想与建设。

明朝初年,寺院虽因信徒的供养布施而富裕,只是尔后的寺院萧条、教运低落等现象,导致社会士绅倡议”庙产兴学”。林教授分析,这些现象的发生是因为信佛学佛、护教护法的人才不足,而其根本症结在于佛教教团没有在办教育。

针对当时中国佛教教育的没落,太虚大师提出了佛教现代化的方向,即是人生佛教。太虚大师的三大革命主张:教理、教制、教产革命,目的在革除当时以求鬼神、求往生为主的佛教,转而建设由人而菩萨而佛的人生佛教。

面对当代佛教教育的衰退,印顺导师也提出了人间佛教,即:”修学目标(佛)——佛在人间成,修学历程(法)——不离人间学,修学主体(僧)——十信位人菩萨”来对治求鬼神、求往生、求天道的偏差佛教文化现象。

林教授说明,不管是人生或是人间佛教,其核心理念都是:正视人生、面向人生。 圣严法师融合了人生与人间佛教的主轴,透过提升人的质量,建设人间净土,创立并推广”人间净土”的理念。 圣严法师不但融合了虚云、印顺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更精密善巧的以印度佛教的缘起性空为依归,贯穿如来藏思想,让更多人能学习且受用佛法。

听众范师兄表示,林教授实在是难得的善知识,不但帮助他链接过去所学的片段资料,更开阔了自己的思想视野。李同学也表示,这次课堂中的学习就像捡到了两块宝,不但遇见一位难得的善知识,尤有甚者,这位善知识还为听众组织了读书会。心中法喜充满,满是感恩 !

报导:黄则雯,摄影:杨培福

◆欲浏览此活动的照片,请点击以下FB相簿的连结:
林其賢教授課程【現代漢傳佛教的復興:人生佛教與人間佛教】(05.08.2016)

20160803 漢傳佛教之建立與特色 專題講座

依着《圣严法师年谱》新书分享会的因缘,年谱编者林其贤教授于8月3日至5日在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主讲《汉传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系列讲座。林其贤教授是国立中正大学中国文学博士,专长于佛学、伦理学、生死学、人生哲学等,曾任圣严教育基金会董事、法鼓山僧伽大学教师。他二十岁学佛后即开始收集圣严法师的资料与事迹,在编写完师父的七十年谱后,被师父委任续编八十年谱的重任。

8月3日,系列讲座的第一场”汉传佛教之建立与特色”吸引了上百位信众前来聆听。一开始,林教授从因缘果的角度,以”数据+系统=知识”、”知见+对象+程度=效果”等方程式,分析其中的自力与外缘,说明学习要有动力、目标、有系统、有纪律和方法,才能有良好的效果。先宏观、次微观、再统整的”整零整”的修学步骤,可让学习者既能见树又见林 。而修学的原则是回向,意即回因向果、回自向他、回事向理;若能从开展、发散、收敛到落实信解行证,就能逐渐增加修行的密度与厚度。

接着,教授从《礼记‧中庸》”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学习五层功夫及佛教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维、法随法行的四预流支,提出许多佛教徒在修学佛法时,总是停留在前面两个阶段,而较少思维的普遍现象。他强调思考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教授进而提出了:为什么要读历史?为什么要信仰宗教?为什么要读佛教史?为什么要信仰佛教?为什么要读汉传佛教史?为什么要信仰汉传佛教?这六项问题供信众思考。

教授从耳熟能详的日常家庭对话及年谱带出背后的历史意义,进一步阐述历史是以当前的事变为出发点,从中”知世运兴衰,辨人物贤奸” ,这才是关心历史的重要意义。人创造了历史,历史也创造人,而人又在其中修正历史。若能了解近三百年的历史演变,会更清楚现今的佛教情况及未来的发展。

在经、律、论师中,律师会较关心历史,因为戒律会影响教团质量,教团的质量会影响教运兴衰,所以关心戒律的历史演变,就能掌握佛教教运兴衰的脉络;当年圣严师父在美浓闭关时研究戒律学纲要,即是在关心教运的兴衰。人们可以从佛教的当前事变为出发点来回顾历史,了解个中之因;但若只看经论,就只建立了平等知见,读了历史才可以建立差别知见。人其实是要经历头脑不清不楚地没有分别、错误的分别、正确的分别、祛除错误的分别后,才能达到没有分别心的分别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佛教徒不是不要分别,而是不要有错误的分别;所以,一开始学佛就要以正知正见为标准,来分别是非善恶。

修学佛法要以四圣谛为基础。从初发心到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修学佛道过程,就像两个开口朝上和开口向下的交接漏斗。从开口朝上的广泛学习,逐渐收敛归纳至交接处,即是证空、涅盘;之后再从开口向下延伸,开展出灭苦的生活之道。其间则以福慧双修为修行的基础,藉由慧业提升自我、培养见识,透过服务他人、培养器量来培育福业。设定适当的目标、境界是”所求”,修订相契的法门、功夫是”能求”,大家可以运用”压力=压力源/能力”的公式来化解”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西天;学佛三年,化为云烟”等撞墙期。也可以组成小组读书会,互为同行善知识、凝聚保温往前行,待碰到高人适时提点往上提升,就能一阶阶地向上爬。

教授简略讲述了佛教在印度的六个发展阶段和年代以及南北藏传佛教延伸的简史后,带入汉传佛教的开展:汉魏两晋的中期性空教,后期南北朝真常教的”真空妙有”和”真常唯心”的二流分化,隋唐五代八宗立畅的兴盛,宋元的衰微至清朝以净宗为主的历史演变。

他分析汉传佛教的特色是:一、与中国倡导入世的儒家和出世的道家相融合。二、如来藏系是汉传佛教的特色,印度大乘的如来藏系、法相唯识系、般若性空三系传入中国后演变为八宗。三、印度佛教只提到禅、定,禅宗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产物,强调定慧一体的解脱境界。最后,林教授以图表的方式让大众了解禅宗的传承及圣严师父的法脉。

报导:郭秀花,摄影:杨培福

◆欲浏览此活动的照片,请点击以下FB相簿的连结:
林其賢教授課程【漢傳佛教之建立與特色】(03.08.2016)

20160802 生病與探病的藝術 專題講座報導

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在八月二日的晚上,举办了《生病与探病的艺术》讲座。虽然是上班日,依然吸引了近一百三十五位信众前来聆听,人潮挤满了禅堂。主讲人郭惠芯老师,现任台湾小区大学生死学讲师、安宁志工培训讲师,同时也是屏东监狱荣誉教诲师及《人生》杂志专栏作者。

郭老师以轻松亲切的话题,让现场听众活络了起来。老师先以自身临终关怀的实际例子提醒大家,生病的人对他人的关心有更高的敏锐度。病人会用敏锐的心看着探病的人走向他,这时就决定了我们的关怀能不能满足他的需求。所以,探病的人怀着什么信念与表情,影响了是否对病人有增上的效果。郭老师在与现场听众互动时,要求大家要练习以爱的眼神望着对方,还要准确地表达爱意,随时调整与病人交谈的高度,以及如何握住病人的手等等。

探病的人应该具有传达爱的信心,而这些都是需要反复操作演练的。郭老师建议听众多接触禅修,一来让禅修安定探病的人,二来让自己时时刻刻活在当下,这样才能使病人感觉到探病的人与他同在。能练习到当下只有一个念头,就能透过分享、赞叹、感恩与祝福,来陪伴生病的人。

郭老师也指出探病时经常误踩的地雷。我们要避免把生病现象与道德产生连结。生病是身体四大不调的表征,不应该贴上罪与业报的标签,而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也不要提供医疗建议,以免病人对当前的医疗方法失去信心。此外,还要尊重、留意每一位病人的独特性,这也意味着探病没有一定的作业流程,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其不同的习惯要求。

讲座尾声,郭老师指出临终关怀的四全照顾——全人、全家、全队与全程,以及临终心理的五阶段论—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与接受。最后,老师叮咛我们,把病人交给医生,把生命交给信仰。在场的听众都非常赞叹郭老师,能以幽默轻松的方式为大家上了一堂严肃又有意义的生命教育课程。

报导:罗健强,摄影:邹委桦、方迎璋 

◆欲浏览此活动的照片,请点击以下FB相簿的连结:
郭慧芯老師講座【生病與探病的藝術】(02.08.2016)

20160730-0731 禪法修學班 深入探討“心在哪裡”

2016年度的禅法修学班于7月30至31日密集开班了!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监院常藻法师带领50名资深义工一同深入探讨“心在哪里”?课程内容是根据圣严师父《心在哪里》一书的架构。第一天的课程着重在修行指要:导正心态与观念以及有次第的修行方法。

“我们为什么来道场?”、“在道场曾生起什么烦恼?如何以佛法来化解?”法师首先抛出这两个问题,引导学员回到各自的学佛初发心,继而自我反思,修行的动机与发心(心态与观念)? 信愿行的哪个部分需要改善或加强(方法/条件)?

法师指出,一般人都是习惯性的把事情复杂化而生起烦恼。众生皆执着在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就是我们处于烦恼热海而不自知的源头。只要能够出离上述四相,不起对立,即可自我消融而不会有烦恼。烦恼,要从根本解决,否则会成为一种责怪外境或向外寻求的惯性。若能真正受用于佛法和禅法而时刻保持心的安定,即使外在兵慌马乱也不会产生烦恼。这是心态与观念上务必要导正、厘清的。

在信愿行部分,法师特别强调,唯有发自内心认同佛法与禅法,并让佛法与禅法进入生命中最重要的位置(信),道心坚固了,所发的愿就能完成,因为愿力可以是一股超越自己的动力。修行并不是去追求快乐或争论是非对错,修行是不断锻炼“心”的过程,只要时时心怀修行是人生中美好的事,修行就不是一件苦事了。当我们具备了愿意吃苦并体认到死亡(无常)这两个条件,修行的最大动力就此产生!

透过“问与答”、“小组讨论”、“大堂分享”的互动,大家热烈讨论如何把佛法和禅法运用在生活中遭遇到的状况,法师也一一给予回应。课程是解行并重的,除了听课,也安排了八式动禅和打坐,让学员实时检视、体验法师所说的缘起法。

进入第二天课程前,学员先分享昨晚下课后到现在是否仍维持正念的体验?部分菩萨可以一直保持在正念上,多数菩萨则被妄念带着走,也有少部分菩萨是不清楚自己的状况。课程开始后,话题延伸到日常生活里的喝茶习惯和选择困难症。

常藻法师分享,为什么现代人会有选择困难症?主要原因是不敢承担,怕自己做错选择。我们能否在选择之后就心甘情愿的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不论那个选择带来的后果是什么,都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它 ?

法师从这里切入《心在哪里》的重点课题:如何掌握自己的心?如何放下?师父在书里提到非常重要的一点:念起即舍。就是把生气、悲伤的情绪,把排斥、追求、期待的心都放下,回到当下应该做的那件事,并且去接受它的后果。练习每一时每一刻和自己的心在一起,因为每一念都是新的,每一念都是可以转变的,所以会不断有新的结果产生。接着,法师再谈及观空的五个层次,其实就是不断的舍。唯有舍掉过去和未来,才可以看清当下,而不会被过去的业力和惯性带着走;连现在、外境和身心也要舍掉,才能把心安住在方法上;最后,还要舍掉方法和自我,才有可能真正的放下。

下午,法师向学员解说师父在书中说明的禅修三大必备条件与修行的观念。禅修的三大必备条件是:
‎1. 大信心——大信心需要累劫的时间来培养,才能达到不退的阶段,才可以成就菩萨道的十信位。
‎2. 大愤心——用非常迫切的心用功,既在自己身上下功夫,也在生活中运用佛法。
‎3. 大疑情——恳切的想要追根究柢。

修行的观念则是信心、忏悔心和惭愧心。忏悔和惭愧是自利的方法,但法师提醒我们,要在忏悔和惭愧后发愿、回向,才能落实自利利他。既要做到对自己不自私,不自我限制;也要对他人不抱怨,不过度期待,彼此互为善知识。能看待每一个众生都是同等重要的,那么在帮助众生的同时,也成就、圆满了自己的修行。

法师也提到大家都很感兴趣的话题,什么是开悟?师父在书里讲解了禅修四心:散乱心、集中心、统一心、无心。前面三个阶段还是有漏的,统一心也只是禅定而已;唯有无心,才是真正的开悟。

课程最后,学员们彼此鼓励,发下各自的誓愿,相信自己有无限的潜能来帮助自己、帮助众生,让生命更美好,让世界更和谐安定。

报导:张凤枝、郑敏思,摄影:杨培福、方迎璋

◆欲浏览此活动的照片,请点击以下FB相簿的连结:
【心在哪里】之一 (30.07.2016)
【心在哪里】之二 (31.07.2016)

20160724 兒童生命教育課程與心靈環保父母成長工作坊

儿童生命教育课程,悲心班的第三堂课又到啰!

7月24日下午,15位小朋友高高兴兴地来到熟悉的道场、熟悉的课室,再次见到亲切的义工老师和熟识的朋友,无需暖场,气氛马上就热络起来。这堂课的内容延续“校园伦理”的主轴。特别的是,妈妈们也会在道场的另一课室,参与活动小组为家长筹划的“心灵环保父母成长工作坊”课程。

小朋友都带来了第一堂课的延伸作业—“感恩小礼物”的回馈小卡。他们彼此分享在甚么样的情况下将亲手制作的拓染手帕,送到自己最想要表达谢意的校园长辈手中。互动交流中,可以看出小朋友的性格,有的腼腆、有的勇敢,也有些是经过家长的鼓励才鼓起勇气送给学校的老师。

一起欣赏“MOUSE PAINT”英文绘本后,老师带领小朋友到预先布置好的活动角落,待认识了所有摆放在桌上的材料、用具和操作的步骤,大家迫不及待地等着老师赶快说出“可以开始了”的口令。小朋友兴奋地当起小厨师搓面团,藉由“老鼠捏捏乐”的揉面团过程,认识三个主原色和混色的变化,然后再用无限的创意揉合出彩虹般绚丽的颜色面团捏造一只属于自己的小老鼠,有些还给小老鼠造了一个小窝、一块饼干,还有为小老鼠命名的……,大家都玩得不亦乐乎。

工作坊的妈妈们则由资深义工为大家讲解“天、地、人和禅食观念”。许多妈妈表示,原来自己对所谓的健康饮食有很大的误解,以为只要到素食馆用餐或是多吃些蔬菜水果就是健康了。老师现场示范说明,如何将一颗番薯完整的连皮运用在料理上,这是尊重食材、不浪费;除此之外,还要留意自己的心情,专注与放松的能量,是食物得以保持原味和健康的泉源。妈妈们也练习以专注放松的方式烘焙了2份安心小点,看着妈妈们尝了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点心后露出的笑容,就可以想象小点心是何等的美味可口!

工作坊结束后,妈妈们被邀请参加小朋友的课后分享,那是前一堂课“爱心送礼,让爱漂流”的回响。这堂课的主课老师,上周将小朋友和家长连手制作的明信片亲自送往柬埔寨当地的孤儿院后,用一张张感人的照片口述分享探访孤儿院的过程实况。看到孩子们的爱心被送往世界的某一个小角落,家长们感到不可思议;而最让人感动的是,当地孩童竟然也亲手画了一张张明信片回赠。小朋友们用期待的眼神接过老师分送的明信片,立刻递到父母面前一起分享。

时间虽短却是充实愉快的。真心希望这一株株的小小善苗可以继续长养,让爱漂流、让爱循环、让爱蔓延……

报导:陈妍杏,摄影:昭仪、昭曦 

◆欲浏览此活动的照片,请点击以下FB相簿的连结:
【悲心班第三堂课】(24.7.2016)

20160716-0723 英文初級禪訓班

经过为时多日的筹备和活动宣传,为期两天的英文初级禅训班终于在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开课了。禅训班在7月16日和23日两个周末进行,林孝云菩萨为指导老师、演祥法师为辅导法师。这次的课程共有52 位学员出席和8位内护学长从旁协助。

从8点开始,学员陆陆续续抵达道场和报到。学员当中,包括了四位从柔佛麻坡到来的学员。课程的开始由辅导法师演祥法师给予开示。演祥法师赞叹大家抽空参加这两天的课程,也和大家分享学习禅修的心路历程。

接着,指导禅训班学员的孝云老师鼓励学员抱着空杯的心态学习禅修;抱着归零的心态,为吸收新知识留出空间,重新学习和体验禅修。自我介绍的环节中,大部分出席的学员都表示自己是第一次学习汉传禅法。很多学员都希望在学习禅修后能够减少压力和焦虑,增强专注力、提升健康,帮助睡眠及达到身心灵的平衡等等。

有一名怀孕的学员和同修希望透过禅修的学习可以用轻松的心情去迎接第一个宝宝。还有一名女众学员带着13岁的小菩萨一起上课。上课的第一天是小菩萨的生日,这位女众学员分享说想以一个不同的方式为小菩萨庆祝生日。演祥法师说生日是母难日,母亲是承受一辈子最大的痛楚才能把孩子生下,我们应当感恩母亲给予我们这一期的生命和珍惜这个难得的人身。当天大家也一起为这名小菩萨举办一个简单而温馨的生日会和献上祝福。 

随后,孝云老师向学员们介绍了八式动禅、吃饭禅、立禅和卧禅,让学员们体验和明白如何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中,都可以无时无刻的实践禅法和安定自己的身心。孝云老师也强调“五调”的重要性,意即“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以达到身心的健康。孝云老师也用树叶和瀑布比喻我们妄念的流转。我们的妄念就有如一片叶子从瀑布的上游漂流到下游,我们惯性的懊悔过去,担心未来。当觉察到妄念升起时,我们应当把注意力放回到方法上,活在当下。孝云老师以多元、轻松和活泼的方式授课,让学员们很轻松的完成了两天的课程。

问答环节时段中,有学员分享从打坐中体验到慈悲,而发愿不杀生并成为素食者。怀孕的女学员也分享说在打坐当中感受到肚子里的宝宝很享受禅坐所带来的安定。一位女众学员从第一天的课程结束后开始和小菩萨每天一起打坐,一起学习的同时也增进了亲子关系。也有几位学员从日常生活中觉察到自己的身心变得更加专注和安定。也有学员从放慢步伐后体验到大自然的和谐和美好。有一名学员发愿把禅修的体验分享给他的同事以回馈鼓励他上课的老板。

在课程结束以前,演祥法师感恩众学员的出席和为这期的禅训班注入了正能量。从互动中,老师,学长和学员们互相学习,彼此互为善知识。演祥法师也勉励大家把学习到的禅修方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体验禅法和安定自己的身心。最后,法师为学员们献上三个字作为祝福语:停下繁忙的步伐(Stop),放松身心(Relax) 和享受当下 (Enjoy)。演祥法师祝福大家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享受呼吸和享受当下的生活,再把这份禅悦分享给身边的人。

随后,监院常藻法师和演祥法师一起为众学员颁发毕业证书。合照留念后, 2016年这一期的英文禅修班,正式圆满结束。

报导:谢锦平,摄影:Matt、李欣洁

◆欲浏览此活动的照片,请点击以下FB相簿的连结:
【英文初級禪訓班】第一堂課 (16.7.2016)
【英文初級禪訓班】第二堂課 (23.7.2016)

20160713-0817 大專佛學會初級禪訓班報導

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于七月至八月间受邀到马来西亚两所大专佛学会去指导禅修。其中包括了在拉曼大学双溪龙分校佛学会上了六堂课的初级禅训班以及马来亚大学佛学会“菩提心系列筹委集训二”的一场禅修初体验。

‎继去年的二日初级禅训营后,今年7月13日 至 8月17日拉曼大学双溪龙分校佛学会再一次邀请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禅修组指导初级禅修。与去年不同,此次禅修分六堂课进行,从7月13日开始,连续六个星期三晚上,每晚两小时。此次禅训班吸引了约22位学员的参与。

‎第一堂课由常藻法师带领,指导学员培养正确学习禅修的观念与心态,其中包括了禅修应有的动机与目标,正确的心理建设以及如何放松。第二至第五堂课则分别由允洁菩萨和委桦菩萨分工带领禅修法,其中包括了出入静前方便、七支坐法、八式动禅、现在观、数息、拜佛等等。

老师们在每一堂课都会引导学员重温禅修的心态与观念,并安排时间让学员打坐。最后一堂课则由常施法师指导,包括了方法的运用、解答学员的疑问、与学员互动分享,以建立初学者对禅修的信心,最后以颁发结业证书圆满了课程。

‎学员们回馈说这次初级禅训班大大地引起了他们对禅修的兴趣,并建立了自己对打坐的信心。好些学员原本以为禅修只是打坐,过程很苦,而对其产生畏惧。后来他们在最后一堂分享中表示愿意抽出时间在家练习打坐,并学习着把禅修方法用在日常生活和课业上。

‎遇上马来西亚国立大专假期,马来亚大学佛学会办了一场“菩提心系列筹委集训二”,并于马来西亚国庆假日,8月31日邀请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指导禅修。当晚,来自禅修组的菩萨陪伴着常施法师到BUBS去带领大约40位佛教新青年体验短短两小时的禅修。

由于都是初学者,对打坐毫无概念,常施法师善巧生动地引导营员们藉由大休息来体验放松,进而引入静坐的介绍。过程中,法师也恰到好处地引导禅修应有的观念和心态,并强调禅修不只是打坐,而是要运用到生活当中,才能真正受益。

最后,法师鼓励大家有机会要参加完整的禅修课程,如初级禅训班,以便学习安全实用的禅修方法。除此之外,常施法师勉励大家以放松的身心来迎接未来繁忙的佛学会活动与课业。

‎报导:邹委桦,摄影:陈静惠

20160710 菩提伴侶妙姻緣 光明遠大共前程

继去年道场的第一场佛化婚礼后,今年7月10日再度举办。两位新人是2013年学佛五讲的同学,曾奂胜和林佳慧菩萨;两人在参与道场的不少活动后,选择在道场进行简单庄严的佛化婚礼。 

法鼓山创办人圣严师父曾经说过,净化人间,始于佛化家庭;建设佛化家庭,始于佛化婚礼。佛化家庭的意义在于以宗教信仰促进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在佛化家庭中,夫妻之间是同修净业的菩萨伴侣。透过佛化婚礼启动佛化家庭,逐渐落实法鼓山“提升人的质量,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

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监院常藻法师祝福两位新人迈向人生的另一个旅程碑,现场有37位亲友见证了这对新人共组佛化家庭。在法师和悦众菩萨的带领下,大家虔诚诵念心经、观音菩萨圣号回向祝福;两位新人也随即受三皈五戒,成为三宝弟子,接受三宝的祝福。

‎婚礼的仪式传达了这对新人要开始建立另一代的人伦关系了,要开始负起照顾家庭的责任了。为了感恩父母的养育恩情,两位新人也藉此机会行谢亲礼,对父母致上最深的谢忱。

‎法师开示,方才诵念观音菩萨圣号是要大家学观音、做观音,把每一个人都当成是让自己成长、学习的善知识。同时,也要时时以观音菩萨的悲智利益他人。结婚前后的人生体验和责任承担是完全不同的,会有许多要适应和学习之处,祝愿新人以此正念白头偕老。

‎两位新人长跪宣读结婚誓词,见证了两个单独的生命个体已结合成一对夫妻了,彼此共同遵守信诺、责任和义务,荣辱与共。家是个讲爱的地方,家不是个讲理的地方。 一般人对婚姻有所期盼,只是,理多情就薄。婚姻也是在因缘法之中,要抱持想要怎么收获,就怎么耕耘的心态来自我要求,清楚建立婚姻中的两性关系:是宽容,不是纵容;是支持,不是支配;是慰问,不是质问;是倾诉,不是控诉;要了解,也要开解;要道歉,也要道谢;要认错,也要改错;要体贴,更要体谅!

‎最后,常藻法师代表法鼓山赠送两位新人结缘品, 师父的墨宝《有幸福》,也和大众再度祝福两位菩萨伴侣幸福美满!

‎报导:郭秀花,摄影:杨培福

◆欲浏览此活动的照片,请点击以下FB相簿的连结:
【菩提伴侶妙姻緣,光明遠大共前程】(10.7.2016)

20160706-0707 生命的關懷 歡喜看生死

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在七月六日、七日两天的公共假期,举办了”欢喜看生死”课程讲座。由远道而来的法鼓山关怀院监院常绰法师为大家主讲,吸引了约150位学员与义工,小小的禅堂满是人潮。

‎常绰法师从四圣谛和十二因缘切入,详细说明每一支的缘起,以确立学员三世因果的观念,进而知晓生与老死的由来。因着过去无始劫的无明和行,形成强烈抓取四大的入胎识,再结合父精母血形成名色法,而有了今生的出现;今生又因种种的爱集造作种种的业而流转不已。

‎业是一种让众生轮回的能量。法师说到,众生视无明为父、贪爱为母,不断地在八识田中积累业力。因为识对境界有了染着,境界的每一个变动都会牵系内心的波动,而不由自主地去了别、反应造作,让我们产生苦或乐,这就是烦恼的源起;最后,众生又因为今生的业尽而死亡。若众生无法看清生死的历程,就会继续流转生死,无法解脱、灭除烦恼。

‎常绰法师进一步说明,身、口、意都是自己的意志力所推动而形成的行为,我们会随着意志力累积业力。这种潜在的力量让习气有了模式,当这种模式又不断地重复演练,就会成为肢体的行为模式,进而影响这一期的生命;如果生命又与业力相应,便会被牵引而受果报。

‎法师表示,所有的果报都是众生的业力招感而来。先有业,后有报;有种种不同的业力,就有各种不同的果报。在关系、条件和原因都具足的状况下,业力即告成熟,众生便会受到果报。死亡就是这一期生命中应该成熟的业力都已成熟,受报圆满而报尽往生。因此,一生受报的种种样貌即是这一期生命的型态呈现。

‎法师也和学员们分享,透过修习戒定慧可以减少造业,乃至不再造业,不再有烦恼产生,而解脱生死轮回。戒,是止一切恶、修一切善;定,让心制于一处,渐而产生智慧。法师提醒大家,不要对受恶业果报感到灰心,因为大乘法中业本性空,能移转忏除重罪,这是修习戒定慧的重要意义。我们要建立正知、正见与正思维,视生活中所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让我们练习如何面对并解决烦恼的机会。

法师除了让学员们明白生命的根源,更让大家深一层了解死亡的过程及其身心的变化。面对死亡时,会经历四个内分解和四个外分解的八个历程。拥有丰富临终关怀经验的常绰法师,例举说明临终者在分解过程中的感受,使大家更清楚临终病患所面对的生理变化,也让我们知道不能以常人的健康状态去衡量病患的状况。法师也阐释了大家最关心的中阴身阶段历程,并从佛教的观点角度,响应民间信仰的祭祀习俗。

纵观两天的课程,法师在谈生道死之余也结合助念关怀,不时带出佛教的助念关怀对临终者和往生者的重要性。课程最后,法师叮咛大家,生命的目标在体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在帮助他人体悟人生真相,并透过坚定的愿力来超越生死。

菩萨们踊跃参与课程,反映出生与死是人生的共同大事,是大家迫切关心的课题。当我们了解死亡是怎么一回事,才会发现死亡不是那么不可接受的;唯有勇敢认真地了解生死,才能在无常的人生中,以欢喜心珍惜生命的每一个当下。

报导:助念组,摄影:李锦成

◆欲浏览此活动的照片,请点击以下FB相簿的连结:
【歡喜看生死】第一堂課 (6.7.2016)
【歡喜看生死】第二堂课 (7.7.2016)

20160604 兒童生命教育 六月份課程溫馨登場

经过了4月17日的家长说明会,久候的“2016儿童生命教育“,终于在6月4日于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开跑。今年的儿童生命教育,以四天课程的方式进行;日期分别为6月4日及5日,12月17 及18日。今年小菩萨学员共三十人,年龄介于7岁到9岁之间,分成5个小组,配合“自然伦理“主题,分别命名为大象、老虎、老鹰、蚂蚁、蜜蜂。每六位小菩萨由两位小组老师全程陪伴。

‎今年儿童生命教育课程以“心六伦“的“家庭伦理“及“自然伦理“为主轴,希望小菩萨们在欢乐中学习,体验“家庭伦理“的体谅包容、和乐无诤,知福惜福,感恩孝顺;实践“自然伦理“的珍惜资源,爱护地球、尊重生命。整个课程背后,经过了义工老师的培训、课程检讨和设计,课程里每个教案的准备、讨论、执行,课程组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来筹划;外务、香积、知客、庶务组加上义工老师总共三十多位义工来共同成就今年的课程,确保小菩萨们得到全面的关怀。

‎6月4日早上8点,小菩萨们就陆续报到。义工老师应用绘本来打开话题,开始培养感情。课程开始,老师带领着小菩萨们以慢步经行的方式进行“静心圆“。小菩萨们一步一步尾随着老师,非常细心的让小脚儿踩在地上的大圆圈上,绕着大圆圈走。大家都非常专注和投入,成功完成任务。

‎下一个环节是带着小菩萨学习学佛行仪(合掌、操手、问讯和礼佛)。老师亮出“法鼓山护照“,并且简单的介绍马来西亚道场的各个岗位和应注意的礼仪。然后,小菩萨们跟着小组老师开始启程,在每个站岗上完成指定任务之后,就由老师在护照本盖上可爱的图章。来到厨房,小菩萨看到香积组义工们忙碌其中准备午餐;流通处、知客处、结缘品处有亲切友善的义工;观音殿、斋堂温习学佛行仪;图书馆是小菩萨们安静的执行任务。

‎接着是破冰游戏环节—“三宝佛“。由老师带着小菩萨们用三宝佛:释迦摩尼佛、阿弥托佛、药师佛的手势来进行游戏。小菩萨们每三个人一组三宝佛。每一尊小小佛随着老师的佛号改变到处重新组合,每到新的一组,小小佛就要自我介绍。就这样气氛开始热络起来了。

喝水洗手之后,就到了讲故事与玩游戏时间。首先播放短片,从中让小菩萨们了解小婴儿baby从怀孕到出生的过程。随后是玩游戏环节,小菩萨们必须模拟小孩的成长的历程,并在每一关卡讲出闯关密语,方能到达终点。小孩总是精力充沛、轻易完成游戏,有者甚至玩了数遍。

‎耗尽精力后是充电时间。香积组义工们非常用心,为大家准备了非常丰富的午斋:什锦炒饭和水果。由老师带着小菩萨们学习吃饭禅,用平等心、惜福心、欢喜心、专注心、感恩心来品尝每一口食物,至少咀嚼30下,慢嚼细咽、体验每一个当下。午斋后便是大休息,老师让小菩萨们想象自己变成海浪上漂浮的可爱海星,把小菩萨引入休息状态。

‎接着是手工时间。老师先分享我们每一个人的家庭都有守护神。这位守护神其实是家里每个成员组成来共同守护者这个家的。之后,让小菩萨用纸折出一个“家“,再将自己的家庭成员画在不同的小纸张,拼成一个“家的守护神“,并在“家“的后方写上“心六伦“的家庭伦理发愿文。老师也提醒小菩萨回家之后可以每天和家人一起念出发愿文,共同发愿成为这个家的守护神。

‎喝水洗手回来后,进行的是亲子活动。在精彩的剧场表演后,老师引导小菩萨牵着一位家长的手,围着小组老师坐下,孩子与家长各自说出对方的优缺点,无论对方答案如何,都必需以“谢谢你,我爱你“来回应。这游戏直接让双方直接听到对方发自内心的批评与称赞,并坦然接受。

‎翌日,所有小菩萨到齐后,便浩浩荡荡一起出发到有机农场。到达目的地后,农场主人用可爱的小纸偶带出,有机农场运用大自然的生存法则让小昆虫来代替农药,自然循环使用来自制堆肥,利用停耕和轮耕(更换农作物)的种植让大地回复生机。在农场的第一个任务,是带领小菩萨们自制堆肥。小菩萨们赤脚体验走在大地的感觉,然后开始收集干树叶放、放入自家里带来的水果皮、铺上土壤,再撒上干枯叶、浇水,就完成了自制堆肥。

‎小小农夫的第二个任务是赤脚到菜园采摘新鲜蔬菜和花朵。第三个任务则是跟着老师赤脚用“静心圆“的方法静心走到农场旁边的小溪边。小菩萨们随着老师的带领,认识了被污染的水源是和人类的行为息息相关的,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们每一个人在平常生活里尽可能不制造垃圾,在与大自然接触的时候都保持环境清净,我们就会拥有干净的水源。小菩萨们身体力行实践知福惜福、保护水源,在小溪边一起捡垃圾。这过程中,小菩萨们在老师陪同下也涉水玩乐,深入体验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上课时间又到了!老师请大家要继续实行环保,亲手做一个环保小盆栽。环保小盆栽的容器是用废弃的宝特瓶和布料制成,加上自制堆肥土壤、种子和水,便大功告成。老师要小菩萨们带回去,每星期浇水,观察树苗的成长过程,为树苗测量身高,小心呵护,并在12月来上第二堂课时把盆栽和记录表带回来。

‎接着,小菩萨分组学习清洗菜叶和鲜花,一起来跟老师学习做爱心手卷。下午近四点,大家才依依不舍启程离开农场。大家怀着满心喜悦,期待12月的课程再相见!

‎报导:王书卿,摄影:陈善沛、李选全

◆欲浏览此活动的照片,请点击以下FB相簿的连结:
儿童生命教育课程【慈心班】两堂课 (4.6 – 5.6.2016)

1 ...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