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5 禪修,讓我們從容面對人生最後一刻

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监院常藻法师于4月25日在无语良师学院演讲,《禅修,让我们从容面对人生最后一刻》,与出席讲座的每一位探讨在生命最后一刻,禅修如何发挥作用让我们不恐惧的面对。无语良师学院院长陈庆华教授和大约130人的听众,出席聆听法师精湛的演说。

讲座的题目以’生命的最后一刻’命名是因为大部分的人对于死亡还是会有恐惧和害怕。对于死亡会有恐惧是基于不了解死亡是怎么一回事,几时会发生,甚至于抗拒死亡的发生。常藻法师以”失去”为开端,以禅修的内容为主轴,带领大家一起去探讨生命的真相。

常藻法师以圣严法师的一句话, “人生没有所谓的失去,没有所谓的获得”,去解释”失去”。失去是一种主观的感受,而死亡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是失去很多的一回事。人生当中应该得到的,不是一种得到,这本来就是属于我们的;人生当中应该失去的,不是一种失去,这本来就会发生的过程去解释圣严法师的一句话。生命很多的过程中并没有所谓的失去,而是因果关系底下本来就会发生的事情。当我们看清楚生命的本质,有生必有死,我们不执着于害怕失去这个生命,就不会害怕这个过程。

从宏观的角度去探讨,我们并没有失去,而是经历生命中的一个过程,从因果观来说,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我们更需要去探讨我们到底要怎么活,才能够很自在、从容、坦然甚至很喜悦的去面对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怎么在生活中调整得与失的观念,我们才能够去接受死亡这一回事。

禅修给生命带来了一个完整的观念,就像一部直升机,带领我们从上空去看全面的蓝图,去看到人生是怎么一回事。禅修能够让我们身心安定沉淀下来,把自己看清楚,才会知道心是怎么运作,去制造生命中的很多的情绪。当我们看清楚生命的全面,就会去珍惜生命中的点滴,而不是为了很小的事情,加入很多自己的想法而导致情绪的起伏。

我们害怕死亡也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道听途说,去了解死亡这一回事。佛教有很多的经典中有叙述着死亡的经过,的确会令人害怕和恐惧。但是当知道死亡这一回事,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是让我们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去累积福德。禅修在这个时候是一种练习。禅修让我们知道生命当中有很多的觉受,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我们到底要怎么去看待它,怎么不受它影响。禅修的方法让我们的心有更大的包容力,重新的诠释生命中的每一个苦。

禅修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发挥了很多的作用。我们日常的身口意行为,到底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整个过程。禅修让我们清清楚楚的觉照自己的身口意行为,不被情绪带着走。我们会清楚的选择下一个善业的身口意行为。当日常中练习着禅修,确定自己每一天都种下善因和善业,我们就不会害怕有可怕的事情发生甚至是去面对死亡。

当我们做生命的主人的时候,面对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不会有任何的挂碍。如果没有死亡,我们不会珍惜生存的时间。当知道有死亡这一刻,我们会善用生命,会让生命了无遗憾。感恩死亡,让我们懂得生活,面对死亡没有任何的挂碍。

讲座的最后,法师以问答环节去解答出席者的内心疑问,让在座的每一位知道如何去面对生命的最后一刻。

报导:赖慧璇,摄影:罗德胜

20170419 常藻法師泰萊大學講座· 聽見自己世界才會聽見你

2017年4月19日 (星期三)傍晚六时,泰莱大学举办了一场由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的监院常藻法师主讲的“听见自己,世界才会听见你”心灵讲座会。在两个小时的讲座里,常藻法师讲解了烦恼为何会产生和面对烦恼的正面方法。

常藻法师在讲座开场的时候和现场听众做了个近距离的交流,询问听众对于生活上所谓满意、烦恼和成功的定义。 听众纷纷给予回应,而常藻法师借由此话题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想追求快乐,但是我们却总是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了比较多的烦恼而不是快乐。我们总是做出违背自己的愿望。

她补充,外在的成功是一种目标和生活动力,因此它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成功,因为只有它才能够伴随我们一辈子,而拥有一颗平静心,不外受外界轻易干扰就是内在的成功。 表面上,烦恼看似都是来自外境,于是当我们把烦恼的源头怪罪于别人和环境的时候 ,我们就不用处理自己,但是也就是这样,我们的烦恼却一直不被解决。

常藻法师提到,我们往往看到事情的表面,而事情背后的真相我们却不知道。我们总是被表面的事情欺骗,以自己的角度去解读别人的话,然后给自己下了定义,因此生起了烦恼心,殊不知这些烦恼是自己产生出来的。如果可以以一颗开放的心,即使在没能知道事情的真相之下,其实不难发现每件事情背后是会带来意外收获,那么便不至于让一件自己认定不好的事情持续而制造出更多的黑暗。

常藻法师也强调真正的因果观念是“重因不重果”,而不是一般所谓遇到了逆境,是因为业力在作怪。我们有权力选择要种什么因、要怎么样的心情,然后为自己种的因负上责任,那么当下我们就可以转念,不会轻易卷入对方的情绪而让自己的心情受到影响。

同样的,在每件事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抱着把事情做好,而不是把事情做完的心态,那么一件事情好或不好,只要把事情过程中的一点一滴都看成是一种收获,那么我们就不会被烦恼所困,因为我们选择的是要种什么样的“因”而不是去要求要什么样的“果 ”。

法师说,生活当中是不可能没有变化,但是很多人却存有“变化就是不好”的错误观念。 如果没有变化,我们就不会有身心的成长,我们害怕变化是因为我们不懂得欣赏。我们对事情早已有了设定,而不愿意去理解事情的真相。有变化的人生,才是快乐的。

最后,常藻法师要听众们了解许多因缘是看不到的,所以我们要自己决定要给自己种什么因,把自己的心回归到自己身上而不是让它随外境而转变,这样才有力量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在问答环节中,对于听众提问到无法控制负面情绪处理生离死别时,法师回应说,要以真诚面对自己的心、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压抑,只有走过逆境,才会得到快乐。法师也不忘提醒听众,要做到时时刻刻提高自己的觉察能力,禅修是上策。

报导:谢佳君,摄影:泰莱大学

20170415-16 檳城菩提心園 初級禪訓班

如果身上拥有非常珍贵的宝藏,您会选择私自享用还是和身边的人分享呢?从事自然疗法的医生温秀枝菩萨,无疑会选择后者。温医师虽是一名基督教徒,在2016年底参加了第一届心灵环保禅修营,觉得圣严师父所教导的禅法,就是自己一直寻寻觅觅、能够安定身心的方法,于是很想把自己所学所知分享给家人、员工和身边的朋友。在禅修营结束以后,一直发愿邀请僧团法师到槟城举办禅训班,经过再三的邀请,总算成就了首次在雪隆区以外的初级禅训班。

这次禅训班于4月15日和16日,假槟城岛菩提心园举行。让人觉得鼓舞的是槟城的菩萨充满善根,在周休二日,成群结伴到来学习禅法。这次吸引了百余人报名参加,最终有108名菩萨结业。这次讲课的有常藻法师和常尊法师。初级禅训班的结构,穿插授课和体验的环节,无不让参加者觉得受用,更踊跃发问一些禅修体验后的身心反应,让旁人无不感动于他们用心学习的态度。

两天的体验后,大家对于这么完善的禅修教学非常满意,并意识到禅修就在生活的缝隙中。无论是走路、吃饭都可以和禅修打交道,顿时开阔了大家原本局限的框架,觉得禅修并非想象那么遥不可及。常藻法师在结语的时候,叮咛参加者一定要为自己拟定课,并补充说明禅修虽然可以在生活中实践,但它是建立在打坐的基础上。法师也语重心长地鼓励大家不要浪费太多时间在追求最好的禅修方法,而是要把握目前有因缘学习的,就好好在生活中练习,然后不断地前进,最理想的还是邀约组员一起来共修。

温医生在百忙中携同修来当外护,她坦言自己很想进禅堂和大家一起学习,虽然未能如愿,却也很开心可以成就他人学习。许菩萨和同修骆菩萨从沙巴回来槟城度过清明节,刚好赶上这个课程。这一对学佛多年的同参道友首次接触法鼓山,觉得禅法可以提升他们在净土法门的修持。

报导:陈允洁,摄影:陈善沛

◆欲浏览此活动的相簿,请点击以下右边的FB Logo:

槟城菩提心园——初级禅训班报导✏报导:陈允洁📷摄影:陈善沛如果身上拥有非常珍贵的宝藏,您会选择私自享用还是和身边的人分享呢?从事自然疗法的医生温秀枝菩萨,无疑会选择后者。温医师虽是一名基督教徒,在2016年底参加了第一届心灵环保禅修…

Posted by DDM 法鼓山馬來西亞道場 on Friday, April 21, 2017

20170408-0409 放鬆身心 舒活二日營

2017年度的舒活二日营,一如往年的安排在舒适清幽、凉爽宜人的云顶清水岩,于4月8日、9日进行。

60位学员利用短短的2天1夜,暂时放下日常的俗务,远离繁忙纷扰的都市,让自己处在静谧的山林间沉淀身心,学习如何放松、如何与自己相处。 

学员们在总护常藻法师的带领下,逐步练习放松身心,同时学习接纳自己的觉受、欣赏外在的一切。法师提到,之所以放松那么困难,是因为“急”,急着完成、急着往下一步、急着达到成果。法师要学员们“四不管”,即不管过去、不管未来、不管环境、不管别人;只管把心安住在当下,不因为所期待的不如自己的意而起烦恼,即可体会真正的放松。

透过圣严师父的影音开示,大家学习如何调息与调心,也学习如何把禅修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师父慈悲开示:“心是什么?心就是念头。我们的心总是不断地攀缘过去、攀缘未来及攀缘四周的环境,并没有好好的处在当下。所谓调心,就是练习把念头不断地拉回到方法上,就是在当下!”师父也说:“禅修是认清自己、了解自己,面对内心世界的丑恶面,透过惭愧心、忏悔心以及感恩心,渐渐提升自己的人品。”

除了室内的坐禅与瑜伽运动,大众也到户外进行动禅。清晨天色未亮,学员们在阵阵冷风吹拂之际自然经行,并进行托水钵和八式动禅,实属难得的禅修体验。

活动结束前,学员们在各小组热络的分享学习心得和最深刻难忘的体验,众人一致表示受益良多。虽然有点不适应密集禅修的作息,可是大家皆纷纷表示非常感恩能够从中体会禅的喜悦与快乐!

这次的二日营,在学员们怀着满满的感恩礼拜祖师大德(礼祖)之下圆满结束。总护法师勉励大家把这份禅修的安定与放松带回去,并延续到日常生活中。

报导:张凤枝,摄影:陈善沛

◆欲浏览此活动的相簿,请点击以下FB相簿的连结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vanity=ddmmalaysia&set=a.1305093356272820

20170405 保護地球刻不容緩 · 從我做起

美国法鼓山佛教协会(DDMBA)常济法师受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之邀,四月五日于雪兰莪八打灵精武小学,以“两个未来的故事:气候变迁下的地球现实主义”为讲题,与近一百二十位听众互动性的陈述了地球的现状、地球在摄氏一至六度气候暖化的急速恶化、如何参与保护地球的行列,以及法师对年轻一代的期许。

讲座开始前,法青以一段手语表演,配合着英文歌曲“Better Youth Better World”,为讲座拉开了序幕。法师首先播放发人深省的国家地理频道影片《改变世界的六度℃》来讲述每一度的气温上升对地质、生物与人类所带来的种种影响,藉此警惕听众这些数字背后所能造成人类历史上的浩劫。法师指出能为地球现状带来转折点的唯有及时转换心态,尽一己之力来拯救地球。

我们正站在面临重大抉择的十字路口,而这决定将影响我们的地球:若选择持续地浪费资源、保持现状,地球毁灭的情节将会在这个世纪上演;若选择改变贪婪自私的观念与行为、积极从事环保,我们将会留给下一代一个永续的地球。

其中一位与会听众向法师提问到,单靠个人微薄的力量是否能减缓气候变迁?法师引用了美国惊人的消费数据为例来鼓励大家千万不要妄自菲薄。在美国,人们为了生活的便捷,每五分钟就有两百万个塑胶瓶饮料被消耗掉。如果当中有一人决定了响应环保而不购买塑胶瓶装饮料,进而开始影响周遭的家人朋友,甚至推广到整个社区,这将会对环境保护做出巨大的贡献。

法师恳切呼吁人人有责任保护环境,藉由一些简单的日常习惯开始。例如:以脚踏车或公共交通取代开车、使用节能减碳电器产品,或在不使用电器时拔掉插头、购买当地生产的蔬果来支持在地的农业经济和减少运输时所造成的污染、采用太阳能系统等方案。法师认为年轻人无限的创造力能带动改革、创新,因此勉励年轻人要在环保事宜负起重担。

讲座结束前,法师带领听众们一起诵读一段感人的发愿文,祈愿世界变得更美好。最后,萤幕上播放了许多与会的听众和义工们的微笑脸孔,一个个简单的微笑,所释放出的欢乐气象,象徵着每个人小小的行动,能够聚集成为一股巨大的力量来改变世界。

听众黄俊杰受访时分享,这场演讲不仅提供了很实际的环保方法,更提醒企业不要以节省成本为前提来牺牲我们的地球,因为我们将为我们今天的行动而付出代价。另一位听众王静涵指出:“政府、企业或团体有着他们各自所扮演的角色,但我也不落人后地从简单的动作做起,并承诺日后自备餐具,不对地球造成额外负担。”

报导:罗志豪,摄影:陈善沛

◆欲浏览此活动的相簿,请点击以下右边的FB Logo:

《保护地球 刻不容缓 …

Posted by DDM 法鼓山馬來西亞道場 on Saturday, April 15, 2017

20170401-0402 Better Youth, Better World 青年領袖工作坊

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和种种争议性的环境课题已到了箭在弦上的地步,这也是现代年轻人必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美国法鼓山佛教协会(DDMBA)常济法师应法鼓山世界青年会马来西亚分会之邀,四月一日至四月二日于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主讲了 “Better Youth, Better World青年领袖工作坊”。此工作坊以专业心理学原理认知人性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一体性,进而探讨如何转化内心的运作,为世界带来不一样的转变。Dr. Jane Goodall’s Roots and Shoots大马负责人林忠彪先生,受邀出席担任嘉宾。监院常藻法师和演祥法师还亲身参与了此工作坊与近三十位法青共同学习。

此工作坊以两天完成系列一《自我探索》和系列二《世界公民》。在《自我探索》系列里,常济法师以冰山原理、个人内在语言和引导式问题,善巧地为学员们剖析外在的行为与常被忽略的内在之间的关系。改变的第一步是踏出我们未知的范围——舒适圈以外之处。然而,我们总是却止于未知。恐惧乃是因为自信心不足(对自己的条件和立场的不清楚)或对未知的情况不了解,而这些种种的导因却是大大小小的自我所形成。

学员们通过常济法师的辅助,从个人问题、感受、产生感受的原因,最终走到发现自己的自我本质。唯有了解自己和问题的根源,才能转化内心运作。除了了解内心运作,学员们也被引导思维去探索个人志向,亦是实践在生命中的价值。我们必须抱着个人志向,勇于承认恐惧的存在、体会、抉择、再向前踏出第一步,这就是自我探索的过程。它是一个漫长的旅程,也是成长的过程。

在系列二《世界公民》中,学员们从内心部分被引导至自然环境时事话题。此系列包含了与嘉宾双向会谈、影片分享及连贯性思维。为了让学员们了解如何秉持自然伦理实践于生活中,林忠彪先生受邀分享国际环境教育活跃分子,也是「根与芽」青年环境教育计划创办人珍古德博士的生活与理念——对大自然的尊重是随手在生活里做环保。这是一种生活习惯和态度。从林先生口中也得知许多人正默默地为我们的自然环境在世界每个角落奋斗着,其实我们并不是一个人。

常济法师还分享了几支值得让人省思的影片。自然环境正在发出求救的讯号,而人类却为了满足私欲,肆无忌惮地从大地索取。这是因为人类遗忘了自己与大自然是相互共存的,更是大自然的一份子。

科技发展迅速和环境的破坏是成正比的。如果与落后国家相比,在繁华的城市中并微小的变化不明显,因此我们往往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来面对此课题。知道却不曾去真正了解的模糊环保观念及无法用心体会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和面临的破坏,才是真正得先处理的问题。在人类将成为历史前,我们仍然有希望为地球作出改变。

“We are the first generation to feel the sting of climate change, and we are the last generation that can do something about it.” – Washington State Gov. Jay Inslee

报导:陈佩琪,摄影:罗德胜

◆欲浏览此活动的相簿,请点击以下右边的FB Logo:

20170326 清明報恩地藏法會

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于3月26日下午,举办清明报恩地藏法会,大约有106位信众一起共襄盛举。

‎法会开始前,大众都已收摄好身心跟着播放的地藏菩萨圣号一起诵念。演祥法师开示,地藏菩萨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孝亲的精神,为了救度自己的母亲,而发愿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地藏菩萨是大孝的代表,而《地藏菩萨本愿经》也被奉为佛门的孝经。所以在清明节时以感恩的心诵持《地藏菩萨本愿经》,并回向给历代祖先及已故的亲人乃至一切众生,就是感恩及报恩的最好方式。同时自己也在精进共修的过程中学习地藏菩萨的精神,时时刻刻保有孝亲感恩的心及效法地藏菩萨救度众生的大悲愿心。

‎演祥法师分享,地藏菩萨的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感动许多人依愿起行。法师也鼓励大众学习地藏菩萨的自利利他精神,以感恩报恩的心实践于日常生活中利益他人,学习发大愿心——发愿帮助他人的心,借以开发内心的宝藏。法师提到,地藏菩萨还有一个别名,叫「善安慰说者」,帮助人们齐发大愿,远离怯懦,成为大地众生的守护者。

‎除了大愿,地藏菩萨也让我们看到了大勇的精神。地藏菩萨累生累劫永无止境的救度众生,展现了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承担力与意志力。此外,地藏菩萨也跟观世音菩萨一样有大慈悲心,能循声救苦,分身无量千百亿度脱一切受苦众生。不管是在灾难、苦难、障碍或病苦中,只要诚恳称颂地藏菩萨圣号,恭敬供养地藏菩萨,就能离苦得乐。

‎法会圆满时,演祥法师叮咛大众回家后要继续修持地藏法门,因为它非常容易修持,只要供养、布施、赞叹、礼拜,及诵经、持名,并把我们学习到地藏菩萨的大愿、大孝、大勇及永不放弃的精神,延伸到生活当中。

‎报导:文宣组,摄影:李锦成

◆欲浏览此活动的相簿,请点击以下右边的FB Logo:

又是清明时节,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于今天下午举办清明报恩地藏法会,约有106位信众一起共襄盛举。演祥法师开示,地藏菩萨是大孝的代表,所以在清明节的时候以感恩的心诵持《地藏经》并回向给自己历代祖先就是最好的孝道,孝顺的表示。而我们自己也能学习地藏菩萨的自利利他精神并实践于日常生活中。参与法会的大众们都非常专心专注地诵念《地藏经》与地藏菩萨圣号。报导/文宣组,摄影/ 李锦成

Posted by DDM 法鼓山馬來西亞道場 on Sunday, March 26, 2017

20170319 怡保共修處舉辦地藏法會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除了祭祖扫墓、慎终追远之外,参与报恩孝亲法会也甚具意义。法鼓山马来西亚怡保共修处于3月19日举办了一场清明报恩 “地藏法会”,参与的二十多位菩萨当中,有些菩萨尽管未曾读阅过《地藏经》,为了在清明时节给予现世的父母以及往生的亲友祝福而来参与法会。

‎演香法师提到从《地藏经》中能学到“孝”、“因果”及“发愿”。孝分为小孝、中孝、大孝,小孝乃是平常生活中给予父母关怀的孝道,中孝则是光宗耀祖等让家人引以为荣的孝道,而大孝乃是佛子们最重要的孝顺之道 —— 接引父母亲近三宝,让父母信佛学佛,了脱生死。

法师从〈地狱品〉中提醒我们要重视因果观,以说好话、做好事、多行善累积善因,因缘俱足后定能得到善果;反之,不行善而行恶者,因缘俱足后会得到恶果。

‎《地藏经》提到地藏菩萨的每一个前身,都曾经发过大愿,而“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乃是地藏菩萨最慈悲的大愿。此大愿并非是我们一般人敢发的愿,法师鼓励我们肯发愿就有力量,即使现在做不到,但一步一脚印朝着方向走,在未来日子里终能实现。法师也提醒大家要发愿但不发空愿,要在生活中实践佛法,而不是用说的。

虽然参与的人数不多,但共修的凝聚力不减,我们在一片法喜中圆满了地藏法会。

报导:叶紫恩,摄影:关爱华

20170319【心靈環保工作坊】當我們同在一起

三月十九日,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举办了2017年的第一场心灵环保工作坊“当我们同在一起”。从早上九点钟开始,陆陆续续看到学员们前来道场报到,当中不乏在去年心灵环保工作坊见过的熟悉脸孔。工作坊让拥有不同背景的27位学员透过分组游戏的互动来观察及探讨彼此的差异,明白与包容你我的不同,找到大家的立足点,于同异间共处。从游戏中了解及肯定自己在群体里所能发挥的影响力,进而反思自己身为世界公民的责任。

在义工们的带领下,学员们在破冰游戏中不断的分组,找寻大家的共同点。学员们被分成四个小组,一起探讨人最基本需求“衣食住行”的因陀罗网,从而了解其背后涉及着广阔的人际关系与因缘。之后再透过“转大法轮”的游戏,考验学员之间的信赖与沟通和在任务中的互相磨合。学员们在游戏中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发现自己平时的惯性,同时也察觉其他组员与自己的差异。游戏后,常藻法师带领大家分享、探讨,一起领悟每个组员都有自己的岗位,各司其职一起互相配合,共同成就。

午斋过后,《世界公民》这首歌曲在课堂上播放,学员们仔细聆听每句歌词和感受其背后的含义。似乎经过了早上一轮的心灵探险,学员们竟能够完整点出这首歌里最重要的歌词与信息。因为大家的不同,才能一起成就一个圆满,所以更加珍惜这份差异。歌词里也提到圣严法师的国际观“求其同,存其异”。秉着求其同,存其异的心态寻找大家的共同点,也感恩大家的不同,彼此更包容和谅解,一起共同成就。

接下来学员们利用被分配到的材料,发挥自己的创作想像力,再把成品编排成一幅画。大家的成品都不一样,可是当中有些创作背后所要表达的意义却相同。这让学员们意识到大家的独一无二,自己是整体的一部分,都会带来影响力,从而反省身为世界公民在社会课题上所扮演的角色。

法师在工作坊里表示:人们常常会要求其他人也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其实不需要因为彼此的不同,就放弃立场和尝试改变别人,而是透过聆听与了解。因为不同,才有更多的可能性。罗志豪同学也分享说:平时觉得事情只有甲和乙的选择,在参加工作坊后发现其实两个可以共存。

报导:詹碧仪,摄影:纪月红、郭紫薇

◆欲浏览此活动的相簿,请点击以下右边的FB Logo:

你是心灵探险家,还是心灵裁判员呢?今天的『当我们同在一起』心灵环保工作坊,以层层递进的方式,通过游戏、角色扮演、集体创作和互动分享,引导27位学员们认识自己、认识身边的人,例如“转大法轮”游戏考验着学员们如何用有限的资源(限量的报纸和胶…

Posted by DDM 法鼓山馬來西亞道場 on Sunday, March 19, 2017

20170316 學佛五講第一堂課

自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在2009年落成,次年2010年由当时监院常慧法师开办第一届的“学佛五讲”,接引想要了解佛陀、佛法、佛教、甚至是宗教的大众,迄今已经是第八年了。

3月16日的晚上,灯光明亮的禅堂,除了两旁门口的走道,几乎摆满桌椅和蒲团的空间陆续迎来150位学员。禅堂室温渐渐暖和起来,这是道场史上最多学员的一次 “学佛五讲” 开学日,学员里有许多年轻的面孔,可见是一班具有善根的年轻人。除了98位新生,有52 位是复课生,其中甚至有连续复课第六年的学员,学习态度让人赞叹!

‎课程准时开始, 监院常藻法师先为大家厘清,这是一门学习如何观照自己的心、学习如何觉照每个当下、学习如何让自己没有烦恼,也让他人不起烦恼的生活实修课程,而不是以历史的角度在字里行间探讨的理论研究课。

‎24堂课为期一年,在周四的晚间进行,忙碌了一天的工作后非常考验学员的毅力和恒心。有些来自外坡和新加坡的同学需要每堂课往返,如果没有愿心,就容易懈怠起退心。这个话题彷佛说中了多数人的心声,在这个价值观混乱的时代,人们拼了命抓取更多的时间,汲汲营营的我们,往往抓住的是片刻的欲望满足,而迷失了原来减少执取才是内心真正快乐的根源。所以我们需要发愿,愿自己能够坚持完成学习,因为,学佛是自己的事,寻找快乐是无人可以替代的事。

在进行了简单而慎重的班长接棒仪式后,受委任的黄淑仪菩萨期许大家未来的一年共同学习,一起精进。随后学员们进入各小组,彼此认识并选出各组组长与副组长,带领组员们执行任务和互相提携地学习。

“学佛五讲”内容和纲要是1991年,由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设计的,原是给僧团上的课程,它是每个学佛人的修行大地图,引领我们挖掘自家的佛性宝藏,更是为我们分类安放好的处方抽屉,可以用在面对生活上困难和烦恼,让我们更具信心的踏出每一个前进的步伐。课程由广义的角度认识宗教与佛教历史,再深入的了解正信佛教教义与核心思维,继而让佛法连接上我们的日常生活。通过闻思修再让佛法内化,解行并重运用在自身的生活上。

‎课程接近尾声,法师让学员们完成一份自己学佛历程图,帮助大家更能静下来认清自己的佛缘。在与佛法的瞬间相逢后,把地图看熟,崁入内心,沿路不断地对照确认,攒积资粮增长智慧。法师用圣严法师坚强的学习信念来勉励学员要抱有续佛慧命的使命,把自己做好,把佛法用上,佛法才不会断迹!

这趟学佛之旅,将会有更多的善心萌芽,他们的人生与他们身边的人将会因此而改变。

报导:陈妍杏,摄影:李锦成

◆欲浏览此活动的相簿,请点击以下右边的FB Logo:

《2017 学佛五讲活动报导》✏报导/ 陈妍杏📷摄影/…

Posted by DDM 法鼓山馬來西亞道場 on Tuesday, March 21, 2017
1 2 3 4 5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