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0【临终关怀工作坊】学会告别,才是活出无憾人生的起点

“死亡不是一件喜事,也不是丧事,而是一件庄严的佛事。”法鼓山创办人圣严师父的一句话,道出面对死亡应有的智慧与态度。5月10日,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举办【临终关怀工作坊】,逾150位义工在代理监院常献法师带领下,透过影片观赏、小组讨论与经验交流,学习临终关怀的实务技巧,理解佛化奠仪与环保自然葬的理念,借此学会如何陪伴他人走过人生终站,也重新体悟,临终的准备其实是对生命最深的尊重;唯有不逃避死亡,才能更深刻地珍惜当下,把每一天活得更有意义。

工作坊由“临终九宫格”互动游戏揭开序幕。义工们透过书写对临终的联想,并与伙伴交流比对,发现尽管每个人关注的面向各异,内心深处却关心同一个核心——如何让临终者与家属都能安然、无憾地道别。在《病情告知》影片的引导下,法师强调,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勇于诚实沟通、共同面对现实,是实现生死两无憾的关键。义工们进一步探讨如何成为称职的病人,从不同角度理解病人与家属在面对病苦时的心理状态,学习转化心念,即使在病中,依然能保有安定与自在。许月琴分享自身经验,当母亲罹患顽疾、生命随时可能终止之际,便以圣严师父“把病交给医生,把命交给佛菩萨,如此一来,自己就是没有事的健康人”的教诲作为心灵的依靠。正是这份信念,让母亲能从容面对病苦,也让家人感到安心与稳定。

“临终者在四大分离时,往往身心交煎、无所适从。”法师指出,佛教认为,人生终结后的去向,取决于随重、随习、随念、随愿的四种原则。因此,在面对亲人临终时,义工们应先尊重并取得家属或病者的同意,再邀请众人持诵“阿弥陀佛”圣号,将哀恸转化为祝福。吴佳燕回忆,父亲临终之际,她带领家人一同念佛,陪伴父亲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她深切感受到,父亲在佛号声中安详舍报,家人的情绪也逐渐安稳,而她的内心更是平静与踏实的。

在探讨传统丧仪的环节中,法师鼓励义工重新省思丧仪背后的真正意涵。多数人也逐渐体会到,丧仪的存在,并非为了形式与排场,而是为了让家属有时间与空间逐步接受亲人离世的事实,并借此献上最后的道别与祝福。法师进一步说明,圣严师父所倡导的礼仪环保,主张佛化奠仪应简约庄严,去除繁文缛节,既不铺张浪费,也不失庄重敬意。透过参与大事关怀的五个阶段(临终关怀、助念、慰问、追思祝福与后续关怀),义工们不仅陪伴家属走过悲伤,也能引导他们接触正信佛法,进而踏上学佛修行之路,同时为往生者累积无量福德。

“把每一天都活成最后一天,每一次相聚都当作道别。”曾丽禅在探讨希望如何被告别时深有所感并意识到,自己的告别式未必所有亲友都有因缘参与,唯有珍惜当下的每一次相处,才能无憾地走到生命的终点。透过观赏《父子深度对话》影片,法师引导大众认识四道人生——道谢、道歉、道爱、道别,唯有在有生之年,说出心中该说的话,完成该完成的和解与感恩,生命终章才能静静落笔,而非仓促收场。

“死后不占用资源与土地,是对世间的最后奉献。”在谈及自然环保葬时,法师阐明,生命的最后旅程,可以选择以最朴素自然的方式回归,不立碑、不留名、不设标记,以无执的态度圆满一场庄严的佛事。最后,法师以“活著时展现生命的价值,才能自在豁达地面对死亡”作为勉励,期许义工们今后能以更清明开阔的心,迎接生命课题。愿我们在人生终点回望时,都能无憾无惧,从容告别。

文/叶丽芹

图/陈永亮、陈玉匙

===============

延伸学习:

【法鼓山佛化奠祭·追思祝福】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ImRk7L8G3A

【法鼓山环保自然葬】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yKm4jgV0os

#生命教育 #大事关怀 #植存

#DDM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