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0 【发长远心修福修慧】讲座 – 菩萨道上恒修福慧

3月10日晚,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迎来了近120位信众,共同参与由法鼓山禅堂板首常乘法师主讲的【发长远心修福修慧】讲座,透过生动幽默的方式,分享个人修学历程,引导大众如何透过 “修福修慧” 的实践,在修学佛法的道路上发长远心。

出离生死心切,有助发长远心

古德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 这句话提醒学佛之人,若未能生起深切的生死心,修行往往会断断续续,难以发长远心。法师分享自己自小就对“人死后会往何处去?”心存疑问,这个疑问冥冥中引领他遇见生命中的善知识——法鼓山创办人圣严师父。初入农禅寺听闻师父开示后,法师心生向往,发愿跟随师父修学佛法,探索生命本质,走上一条“从迷到觉”的修行之路。

智慧从培福中累积

“有菩提心的人,一定有出离心;无所求的心,就是菩提心,也是出离心。修学佛法的基础原则、方法和态度,都要靠菩提心维系。”法师进一步指出,发菩提心的目的,是为了消融自我的追求心和自私心,在奉献与培福的过程中,体悟如何以悲智度众生,进而减少烦恼以实现福慧双修。法师举例,“多关怀众生就是修行,比如看到流浪猫,就给它一个纸箱;看到地面上有垃圾,就把它捡起来。” 这看似微小的行为,其实都是累积福慧的重要实践。

回归本具的佛性

“消得一分妄想,即证一分法身,显得一分本智。” 法师强调,不生不灭的法身,人人本具,只因妄念遮蔽而难以显现。透过修行,如参话头或念佛,能将散乱的意识逐渐统一。当佛法的知见日渐清晰,心的专注力越凝聚,便能更加敏锐地觉察到自己的习性与妄念。随着觉察力的提升,妄念不再无明起伏,而是逐渐被看见、理解,并在随顺因缘中,与法相应,智慧自然显发。

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在问答环节中,有信众提问:“佛教如何看待人死后的意识相续?” 法师从唯识学角度回应道,“众生因第八识(阿赖耶识)的杂染,而在六道中轮回。若能修行至开悟境界,即可转八识成四智,解脱生死之苦。”具体而言,这包括: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随缘行菩萨道

“改变心态,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将色身视为修行的工具,不因个人得失而生起对立心,烦恼自然减少。” 讲座尾声,法师强调,行菩萨道,应学会随顺因缘,明白万事皆由众缘和合,非一己之力所能左右。唯有在因缘中尽己所能,广行利他,才能稳健迈向度无量众生的大方向、大目标,行于成佛之道上。

文/林洄如
图/方顺才

#修福修慧 #行菩萨道
#DDM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