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6 回归内在探索,构建无悔人生
【来一趟,走之前】座谈会 #回顾报导


9月16日,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25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的【来一趟,走之前】座谈会在Eastin Hotel隆重开讲。活动由著名媒体人吴维彬居士主持,并邀请到资深心理谘商督导杨蓓老师和资深安宁疗护志工张宝方居士,与近500位观众共同探讨如何活出无悔的人生。
主持人吴维彬居士以幽默的自我剖析揭开座谈序幕,直言自己正处于中年危机。疫情后,从活跃于传播媒介的人物转变为乡村生活的独居人士,他形容这个阶段如同生命的转型期,“当我们开始感受生理或心理上的衰老时,这不仅仅是时间的流逝,更是一次对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
佛法常谈“生、老、病、死”,这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开的过程。然而,如何从接受“老与病”到与之共处,再到规划临终,才能让人生无憾?座谈中,两位嘉宾分别从各自领域切入,分享了他们对生命的见解与经验。
杨蓓老师指出,年轻时,我们多为追求梦想、事业发展或家庭建设而奋斗,但在这过程中,我们是否真正了解这些目标与自我的关系?如果只是盲目追求外在的名利,即便实现了,也难免感到空虚,因为这并未带来内心的满足或智慧的增长。
她进一步强调,安定的生活节奏可以帮助我们回归内在,重新认识自己。当内心感到充实时,中年的人生方向自然明朗。每个人都有能力觉察自己内心的善恶念头,但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与他人比较或满足社会期待,导致深层沟通的匮乏。若能在自我探索中明确“想要、需要、能要与该要”的区别,信心与方向感自然会油然而生。
张宝方居士则从安宁疗护的实务经验中分享她的感悟:生命若想无憾地结束,临终规划必须尽早开始。她建议,以死亡为起点,回看当下的人生,并不断自问:“如果明天即将死去,我会有什么遗憾?”这种超越时空的视角,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中年后的生活,让人生沿着个人因缘逐渐展开。
在问答环节,张宝方居士分享了“道谢、道爱、道歉、道别”这四道人生习题,呼吁大家不要等到临终时才表达,而是要在日常中关怀彼此,积极建立有意义的关系。她指出,当我们看到自己对他人的积极影响,心中会倍感踏实,也更能坦然面对老、病、死等生命变化。

最后,两位嘉宾鼓励与会者将座谈中的领悟带回生活,通过与人讨论与实践,重塑属于自己的无悔人生之路。
文/ 林洄如
图/ 黄贞全、杨培福、林振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