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9探索生命的本质,重拾幸福的智慧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迈向死亡,但真正值得思考的是,我们为何而活?”法鼓山弘讲师演究法师指出,死亡的认知往往是理解生命的起点,关键在于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出精彩的人生。2月9日下午,演究法师应邀前往砂拉越 古晋佛教居士林 Kuching Buddhist Society、居青 KBS Youth ,带领【三生有幸青年工作坊】,引导学员深入探讨生存、生活与生命的不同层次,并透过体验与讨论,引发对幸福定义与生命意义的重新审视。
在记录“时间账本”活动中,学员们检视自身的日常时间分配,并思考:“生命结束前,我想留下什么回忆给自己?”在书写过程中,许多人惊觉,日常习惯最终塑造了人生的轨迹,而时间的运用,决定了生命的质量。法师提醒,生命的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唯有觉察,才能真正活出想要的人生。法师进一步借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说明,人类的需求从生理、安全、归属、尊重到自我实现,而最终更朝往“超越自我实现”。这一概念与佛法相应,阐明幸福并非源自欲望的满足,而是在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成长自我、消融自我中找到真正的需求。

“有人刻意炫富,或许是因为在互动中感受不到肯定与尊重;有人博取关注,可能是因为缺乏归属感。”法师强调,他人的行为是与我们互动的一面镜子,我们若能给予理解与关怀,便能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谈及修行,法师认为学佛的智慧并非否定世俗、脱离现实,而是在红尘中不迷失,亦不逃离,“真正的修行,不是舍弃生活,而是在生活中不断练习:专注于每个当下的‘调身’;稳定呼吸与作息的‘调息’;以及从知欲、少欲、离欲到断欲的‘调心’,唯有如此,才能将幸福建立在内在的丰盈,而非外在的拥有。”
文/罗志豪
图/黄俊杰、施钡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