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二睽違三年再復辦,學員卸下塵勞體驗輕安之心

连续三年的疫情刚刚缓和下来,大家重新回到各自的都市生活,奔波的作息容易让人感得忙碌。外在的追逐、紧张与压力是大部分都市人的生活写照;想要放松,却不得其法。停办了三年的两天一夜禅修活动,于4月8与9日在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举办。该活动亦是首次在无需惠借场地的情况下,提供参与者一个精进用功的禅修空间。
参与此次活动的数十位学员大部分都提早报到及安单,以争取能尽早安下心来好好用功的机会。活动的流程包括了八式动禅、坐香、拜佛、瑜伽运动、出坡、经行与佛法的开示。午斋时段后,学员们也没懈怠,在可使用的空间里经行、打坐或大休息。
圣严师父在第一天的开示影片中,以「缘起性空」、「无常」与「无我」的观念来鼓励大众如何看待现今的社会与环境问题,以及禅修过程中所起的身心反应。同时,师父也运用了西方人常说的一句话:「当处于最黑暗的时刻中,表示黎明就要到来了」,来鼓励禅众如何面对坐禅时,所生起的不耐烦的心情。当然坐得很好时,也不需要追逐,一旦动念头,安定的感觉就消失了,所以「无常、无我」即是空。
药石和盥洗后,学员们精神奕奕地回到禅堂,一起做晚课与聆听总护法师的开示。法师表示,禅修经常遇到的问题不外乎是生理与心理的反应。生理的反应,如腿痛与身体的酸痛麻痒等感受;心理的反应,则是苦受、乐受与不苦不乐受。这些反应都是无常、无我的,都会过去。修行的难,是难在如何把一直往外追逐的心收摄回来,不断的安在方法上,心清楚觉照当下正在做的事,这不容易。
法师继续表示,大家会来学禅修一定是感受到苦和烦恼,而想要离苦得乐。禅修是让我们更深层的认识自己的心,看懂心是如何地因无明、贪爱而染着;放任自己不断地造作贪、嗔、痴等烦恼而不愿放下习性。如果我们能让自己的心少一些计较和比较,面对任何的人事物时,抱着不期待、不讨厌的心态,只是尽量单纯地让心回到当下的因缘;相信以这样的方法来练习,内心的苦恼就会渐渐减轻。法师提醒大家想寻求的乐,是永久的安乐还是短暂性或表面的快乐?由自己选择。
第二天上午的禅修开示影片非常精彩,师父讲述了默照禅的方法与什么是统一心。师父的开示里,引用了宏智正觉禅师的两句话:「不触事而知,不对缘而照」来介绍默照禅的方法。禅修活动流程中的动禅不只是为了运动,而是如何透过动禅来练习默照的方法,练习放松、专注与觉照,而能用在日常生活上。从放松身心如何到放下身心?比如在打坐时我们体验呼吸,感觉呼吸,但没有要控制呼吸,只是自自然然的,让呼吸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自然的流动,这就是放下。如实知,但不执取,不把它当作对象,这就是所谓的「不触事而知,不对缘而照」。一般人以为的放下,死了,控制不到身体了,就是放下。倘若没有练习从心理上放下,如何不对缘而照,死后也会成为一名守尸鬼,没有放下。
师父继续讲述,打坐时的杂念是正常的,开始时的念头如排山倒海似的,只要不管它,不理它,不触事而知,慢慢地念头会减少,只要继续地专注在方法上,心会从散乱的状态到集中心。渐渐、渐渐的,继续放松,不控制、不压抑,会感觉到呼吸的暖、凉、柔软,念念清楚,清清朗朗,正念分明,所谓的正念分明就是清楚知道哪些是正念(方法)哪些是妄念,这也就是统一心的状态,当中也是无我的。透过练习,我们越来越清楚知道所谓的我与我的,再能够进一步的放下我与我的,虽然这是不容易的,但也不妨努力的练习,而能达到身心自在。
于活动的尾声大堂分享时,有学员表示在这两天的作息中,学习到慢下来去体验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时,明白了何谓心变柔软,甚至在拜佛或吃饭时都会感动到流泪。也有学员因听了圣严法师不与妄念对抗的开示而感到非常受用。其中一位学员表示,发现自己平时的生活都被手机绑架了,回去后要下定决心,调整减少外缘的日常生活。有学员因在出坡时尝试用全部的生命来刷马桶,而明白到如何在专注与放松的情况下,生起觉照的功能。
最后总护法师叮咛大家,这两天的禅修对初学者比较辛苦,如何不让自己白白的受苦,就要回来参加禅七。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回来禅修,让自己的生命多注入善的因缘,才能好好的体验回到内心的清净。我们之所以无法感受到禅修的乐,只因生活中制造了太多的杂染,遮盖了这内心本来具足的清明与安定。
生命能来到今天,有机会学佛习禅法,并不是理所当然的。唯靠修行的力量,一起用功与努力,让心沉淀下来,佛法才能入心。
文/ 叶潮新、林洄如
图/ 纪月红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道场FB相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