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06-0708【讓快樂的細胞活起來】~ 楊蓓教授分享快樂的秘訣

七月六日至八日,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连续主办了两晚的讲座和一天的工作坊都是由远道而来的杨蓓老师带领,其地点为星洲日报礼堂、法鼓山禅堂和鹤鸣禅寺。三场活动都反应热烈,两场讲座各有约500人出席,工作坊也有130人参加。

第一场的题目是“让快乐的细胞活起来——自在沟通 人生自在”,第二场则是进阶的“禅式工作学——八风吹不动的工作禅”,而第三天的“亲密与孤独工作坊”老师以禅修加插心理辅导的方法,让学员们亲身体会亲密带给我们的快乐,及独处时的安定与喜悦。

以上的三个题目都是依循一个主题来命名——“让快乐的细胞活起来”。所以第一晚,老师就为大家讲解了“快乐”的定义。她先从外在物资、名利和人我关系的追求切入,还引用了雷同话头的修行方法带领观众认识自己。惟有从自己的心出发,学会了解自己的内外感受和好好跟自己的心做朋友,才会有所谓的“快乐”可言。而这种快乐是必须回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过后,再真诚、用心的将自己的感受传达出去。就如老师所言:“我们要去创造每个刹那之间的小小的快乐,真诚的与人相遇。但在真诚与人相遇之前,必须要很真诚的遇见自己。”这就是禅的修行方法了,教授接着说:“与自己相处这回事儿,要透过禅修来正面的面对自己,才能够清楚的了解自己。”

第二晚教授以轻松的交谈方式跟听众们分享了自己跟法鼓山、师父和禅修结下的缘。老师的真诚分享有如一位好朋友跟我们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从中老师还提及父亲。面对年纪尚轻喜爱吃喝玩乐的女儿,父亲一直耳提面命的提醒“要做个有用的人”。对于这句话老师将它名为“父亲的咒语”。

因为要给僧团法师讲课,所以才有机会认识法鼓山和认识师父。师父对老师讲过的话:“外境动,心不动”,接引了好奇心兼备热诚心重的老师参加精英禅三。在往后的日子,老师更借由禅修的体验与当义工的付出感受逐渐填补多年以来在辅导领域里的疑惑:如何能把自己的文化跟辅导融合。例如“放松”的禅修方法,老师把亲身的体验“放松念头”套用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以根治病人的烦恼。讲座尾声老师做了个小结,在禅修过程中认清方向后从不改变;该做的事情就去做,只要对自己制定的方向坚持,以及用“外境动,心不动”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慈悲心念来承担所有责任,就可以达到八风吹不动的禅修境界。

第三天的工作坊,老师则以体验的方式带领学员学习如何从个体的孤独感认识自己,再将其感受有信心的发挥出来,让身边所接触的人都能领会到这种诚心诚意的真心交流。老师先从感觉身体的动态——走路来让学员们觉知身体的感受和认识内心的反应。接着就要大家抽离这种孤独感,试把刚读到的心声搁下以后,再用目光和肢体跟周遭的人接触,透过接触来观照自己内心的反应。老师说:“当内心安定和开放时,触感就会灵敏。”这种亲密与孤独的感觉,其实只出现在一瞬间,犹如老师说的:“要选择一个人或跟人在一起,亲密与孤独是同时并存的。发现自己的孤独感,给自己留一点孤独的空间。最重要把从小就建设好的心墙(习气)慢慢溶化后,不仅能让自己走出去,还能让别人走入我们的世界。”

整个活动都以交流、分享和体验方式进行。最后的环节,老师又重复使用早上的互动方式——让我们体会由群体回到个体,再由个体接触群体的感觉去观察、核对自己与他人的变化,再把这一核对的结果搁下来渐渐地回到独自一人的时候。

报导:茹丽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