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猴動,非風動——20180603【禪修組戶外禪聯誼會】心得分享

文:郑美强

在瀑布区周围阴凉处,凹凸不平的地上铺好锡箔垫,放好带来的蒲团,用毛巾盖好盘起的双腿,把身交给大地溪流,把心专注于鼻端气息。清楚知道瀑布水流声,清楚知道游人戏水笑闹声,我——只管呼吸。

地球在不觉中转动,凡夫如我还执着于刚才的阴凉,冷不防一道道从锡箔垫反射的光芒直逼二分张的双眼。直接曝晒的身躯,从头部开始发热。

“谁在曝晒”?

“谁在受热”?

法师说过,根本没有一个”我”, 只有眼耳鼻舌身在运作。我——只管呼吸。

引磬敲起,我在原地继续礼拜大地。专注于每一个膜拜的动作。第六识却不停 的识别:”热!热!热!……”第七识更是肆意地执取与排斥,未待引磬响起, 我已汗流浃背,心猿意马。这一炷香,就如此因缘。

午斋时,我们一群人像被猴子重重包围,猴群对着我们虎视眈眈,还不时尝试抢夺我们带来的食物。紧记法师的教导:”口动,手不动;手动,口不动”。清楚每一次地咀嚼,清楚每一种食物的味道;清楚当下把手中食物握得紧紧的感觉,也清楚某同修的食物被猴子攫夺的紧张气氛。

午斋后,经行至瀑布更高处。某师兄说这儿应该曾有一个休息亭子。可是屋顶,柱子都已不复见,只剩下静静躺着的石灰地悄悄地在跟我们说法。你听见了吗?

“溪水不停,流水不断”,在观水禅中,细细地去体验每一个不同的当下。从 高处流下的水,溅起的水花,水波回旋时的阵阵涟漪,看似一样,着实大大不同。常听人说:”好好把握每一个当下”,其实没有任何一个当下可把握啊! 水流湍急,每一的当下都在瞬间改变,刚才所谓的当下,已不知流到山脚那个角落了……

如果魔法棒轻轻一点,就能把溪流的速度调同地球自转24小时般地缓慢运转,愚昧的我们还贪婪地以为我们能留住乌黑的头发,明亮的双眸,白嫩的肌肤,青春的岁月,不老的传说。孰不知,处处无常,时时皆空。

这时,一片枯叶,从头拍打而下,”啪!啪!啪!”特别响亮。当下有一把内在的声音响起:”你想得太多了!放下,放下……”猛然惊醒,于是继续放松,回到方法,继续打坐。

这时,猴群又在树梢跳荡,喧闹。

是猴动?是树动?是风动?是水动?

我轻轻地把眼睛闭上,发出会心的微笑。

人生最好聽的故事就是「人生」——2018【福田班】生命故事分享

文:黄国生

在我这四年的学佛路上,初级禅训班、快乐学佛人、学佛五讲、福田班是非常重要、简单、有次第的课程。初级禅训班让我学习到如何用禅法安定身心
和放下自我观点的态度和情绪;快乐学佛人课程让我认识到正信佛法与民间信仰的不同之处,建立佛教的认知;学佛五讲让我学习到正信佛教的核心精神和理念,学到缘起法、因缘因果观、缘起性空的一些佛法义理;福田班让我建立了一个正面的义工心态,如何把学佛五讲里所学应用到生活和团队里。这几项课程都在为当义工做好心理建设,对事不挑剔、对人没分别。

刚开始没有特别的想法或感动做义工,主要是想填满福田班的义工实习表而已。当师姐来找我协助在儿童生命教育课里扮演怪兽的角色到两天的活动很快就可以填满义工实习表,就很答应了。当天令我感动的是看了名卡上写着『国生老师』这样的称呼,实在是震撼和感动,惭愧自己的学历低微,何德何能承担『老师』,我的手几乎是颤抖着的接过来,眼泪不由自主的在眼眶打转,但极力的忍住。感动于道场对于我的认同,自此改变了我对护持义工的心态,更积极的参与。

第一次到总本山是上福田班最后一堂课。从台北往总本山约一个小时的车程后,一下车急着往厕所去,如厕后才留意到,整个厕所环境非常的整洁,没有一点异味,两位老菩萨正在清理着,我被那位清理着门框里的每一个细缝的老菩萨吸引,矮小、驼背身躯却是那么地从容放松,深深被感动,反省检讨过去当义工时没有尽心尽力,深感惭愧。

上课时法师叮咛要时时保持坚持和精进的心态;反省自己来到道场一段日子,除了上课、参与义工活动外,都还不会佛教仪轨、早晚课诵法会梵呗,经过一位亲切的师姐接引,开始学习念经,第二次共修时,才知道这个教念经的组叫做助念组,原来是去帮亡者念经的。

这对当时的我来说真是一个非常大的玩笑,因为小时候邻居办丧事,母亲一定不让我们前去或靠近,还警告说靠近的话就会沾惹晦气、运气不好。在这样一个教育环境下长大的我甚至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往生时,都没出席他的葬礼,让我遗憾至今。没想到居然在第二次的练习过后,就接到一场慰问关怀,心里是百般的不愿意,但又想到法师的叮咛,只好恐惧又难受之下,硬着头皮去了,出门前我还叫同修准备了一桶花水

现在想起来,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糊里糊涂的情况下加入了助念组但是还是非常感恩那次慰问关怀的因缘不久就接到我参与的第一场助念;当时亡者还没盖上往生被,能清楚的看见亡者的遗容,旁边已经有一位师兄正在助念,他也是刚加入助念组不久,经验也不足,可能是第一次参与,听见他助念时的声音显得很慌张和不安,而我也是第一次接触自己亲属以外的大体,心不安比较资深的学长都还没到,两个菜鸟就在这样惶恐的心情下念了将近一个小时,过程中一直提起禅修方法,把心平静下来,一直到法师和师姐们到了,心才稍微安了下来。

因为助念是班接替,大约三个小时后,下半场的义工陆续来接替我们。护士来检查大体时,可以歇息一会,站起来要走出房外,正好医护人员揭开法师抵达时盖上的往生被,看到亡者的遗容跟我开始时看到的遗容很大的差别,整个脸色泛红,并且很祥和,这一幕实在让我很吃惊,想起了师父在《学佛群疑》的一篇文章『临命终时见瑞相就表示解脱吗?』里对于瑞祥的解说,这真让我深信不疑,把我刚到时的不安和恐惧一扫而空,至此之后不再对丧礼避忌了。

同修是我在修学佛法道路上非常大的精神支柱。学佛前的周末和假期多会带家人出外吃喝玩乐开始学佛后,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在道场活动、上课、当义工,非常感谢同修和孩子们一直默默的支持着我,让我没有太多的担忧和罣碍。之后还愿意陪我一起学习、持素;家里饮食改变并没有带来太多的抗议和不

相信每个菩萨必定都遇到修学佛法的瓶颈,有时生活上的种种问题和工作压力都是考验着自己对佛法的信心。在开始修学佛法、皈依后的一段时期,我的事业业绩一度忽然下滑了近六十巴仙,是创业以来最低点,以致经济陷入拮据。为了化解危机,把屋子和房车卖掉,以便凑集资金来偿还债务。次的逆境确实使我一度怀疑佛法,脑袋里总有个声音一直在说「谁叫你学佛,不学还好,学后更糟糕!」,心里是非常痛苦的,一度陷入不安和忧郁;但最终还是通过禅修的练习和正确的佛法观念,疏导了惶恐不安的心,以正念度过了逆境。

这四年的学习历程中,我特别想要得到什么,而是在修行路上坚持往前走,坚持法鼓山的理念为修行目标,秉持着师父的悲愿把佛法落实到生活里,弘扬法鼓山理念和精神,分享奉献给更多的人。我对自己的修行态度要求不多,愿恒持修学佛法的初发心,用一颗单纯学习的心态来修学佛法 、护持佛法、弘扬佛法,以报三宝和善知识之恩,特别是那位接引我的师姐,个子虽小,却散发出一股慈祥、安然无碍的力量,不知觉安抚了不安心灵,她一定没想到一个简单的微笑,却接引了不曾接触佛教团体的我走上正信的修行道路,让原本想退缩离开的我安定了下来,从此改变了我下半生的命运,从减少不耐烦、暴躁、不安中渐渐的成长,传递佛法的光和热给我,开始了我的光明大道,无论她身在何处,这颗善种子已经在我心中萌芽,并散播开来了。

人生最好听的故事就是「人生」——从聆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找到前进的动力和导航,与您分享我的生命故事!

 

因為無常,所以人生充滿希望——2018年【福田班】生命故事分享

文:叶文珊

【法鼓山结缘篇】- 佛法难闻

第一次参加法鼓山的活动是八年前(2010) ,为了看萤火虫,参加在瓜雪的《遇见生命中的精灵》生活营。后来陆续参加了《慢行听禅》生活营《禅与自在》生活营《趣郊游》《山水禅》《千人禅一-遇见禅》等等的户外活动。一路兜兜转转,直到2014年才正式亲临道场。《Fun 松一日禅》后,就开始了参与《初级禅修班》、《学佛五讲》、《心灵环保青年营》等,走上法鼓山学习佛法与禅法的这条修行路。藉参加《岁末感恩》的因缘,莫名其妙地加入了课程组。真正投入义工是从2015年的《福田班》,当《心灵环保儿童营》的音响组义工;当时什么都不会,但只有一个念头,不会就学,所以”哪里需要人,就到哪里去!” ,原来当时的”起心动念”,就是在发愿;也在为后来当上课程组组长种下了因。

道场的活动多样化,有好多学习与付出的机会。只要时间上能配合,就把握因缘学习佛法与禅法,陆续地参加了《舒活二日禅》、《快乐学佛人》、《初阶禅七》等等。道场不愧是潜能开发中心,在这里学习了操控影音设备编写教案当主持人;还需要和人相处和磨合,但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修行机会。

最值得开心分享的是,当《心灵环保工作坊》的主持人活动照片上报时,家人亲戚朋友因而了解我在道场忙些什么。

【人生挫折篇】- 人身难得

人生不会都一帆风顺,会有挫折和考验,而我喜欢把人生当游戏,每一个关卡都是没办法预测的、全新的,每一个顺境逆境都是闯关必经之路。

才12岁,就体验什么是无常,一个足以改变我人生的挫折。一直都名列前茅,没想到UPSR竟然一科考不及格,让我要读预备班,但我当时并不觉得预备班的学生成绩一定不好,就像一张考试卷考不好,并不代表那一科成绩不好。这教我学会看事情看全面,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不标签自己和别人。因为小学的成绩单不理想,反而激发了后来的好成绩;相信自己有能力创造无限的可能性,同时愿不放弃,才能让一切都有转机,这就是生命中的信愿行。

14岁那年,因为腰伤而送进医院,每天吃止痛药、安眠药,情绪低落而埋怨连连,后来转个念头 “只要活着,人生就充满希望” ,让自己度过了苦厄。复建后,没想到曾经无法如常人走路的我,二十年后竟然用了6个小时半的时间完成人生的第一个42km的马拉松赛事呢!因为无常,人生是充满希望的 ;就像《因为无常》的歌词里写的: “我感恩,因为无常,所以今天的风浪能化为明天的晴朗。”

一次颈部的肿块切除手术,以及一次从开进沟渠而冒烟的车子逃脱的惊险经验,让我体会到我的命是一次又一次地”捡回来”的,”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经历的事情越多,智慧就越增长,同时也增长了同理心。颈部手术后一能轻声说话时,就发愿要好好保护自己的声带,并且去做有意义的事。感受到能有一口呼吸在,就有希望。知福就会知足,知足就会快乐。

没学佛前,”苦”会不断”历史重演”,搞到遍体鳞伤;学佛后看清因缘因果,领悟了人生无常、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苦来自无明贪嗔痴等后,就能更靠近离苦得乐的成佛之道。

佛法实践篇】

我在职场是品质管理部门(Quality Department)的主管,负责提升产品与服务的品质,道场的理念则是”提升人的品质”;品质管理系统里注重Continually improvement,就像需要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我把义工自利利人的心态带到职场上,实践心六伦的职场伦理,不止让工作少烦少恼、效率提高,再用四它化解情绪和危机;同时再把职场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带到道场义工服务来。因缘是如此微妙!

课程组活动频繁,而常来道场,甚至被当成专职;要兼顾处理职场与道场那么多事情靠的是念力、转念的功力。念字分解成”今” 、”心”——今天的心、当下的心、时时保持正知正念;而禅修就是在训练一颗专注的心、一颗活在当下的心,如实的面对当下的身心状况和能力范围;即可实践心灵环保——时时照顾好自己的心,保持内心的平稳与安定。

所谓” 青不是黄,长不是短”,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事情像Rojak一样混搭在一起,搞到自己”乱” 、”烦” 、”躁”;就算是水果Rojak,也可以选择一口一口地吃,享受每一口水果的滋味。实践心灵环保,时时提醒自己Stop, Relax & Enjoy;每一刻去做当下应该做的事,清清楚楚的做,因为专注提高了效率,也就没有冲突、烦躁和担心。这些觉照力是学禅修的成果;以禅修练习念起即舍,当心稍微没有力量的时候,参加个禅七,让心灵充电。

处理事情必须随缘尽份,尽份随缘;随着因缘不断调整,随机应变,呈现出最适合当下的模式。 正如”急需要做,正要人做的事,我来吧!”,只要安排得出时间,在能力范围内,都愿意来当义工;但却需要配合因缘、以智慧与慈悲来承担,而不是盲目的,让自己和别人起烦恼。因为承担不同的岗位、工作、学习,建立整体因缘观,多了份同理心。因为感恩这些成长,就更加虚心学习佛法与禅法,也更愿意以报恩心来护持道场,正所谓”知恩报恩为先,利人便是利己。”

圣严师父影响最深的一句话,也是最受用的——四它。不管遇到任何的人事物,无论好坏、顺境逆境、喜欢讨厌、开心悲伤、困难、压力、烦恼、障碍等等,都可以用上四它,而不掉入情绪陷阱,也不让烦恼雪球越滚越大。曾听老人家说过太早会走路的小孩命苦,因为之后就不会再被大人抱了。我妈说,我是九个月就开始走路了;个人认为那只是比一般人提早用另一个高度看世界而已,并没有苦不苦之言,这就是转念;就如把Impossible分解成 I’ m possible,把逆缘看作是在磨练意志力、坚强力,意境就大不同,那就是转念的正能量。用佛法的观念来修正自己的价值观,时时保持正知正念,用智慧处理事,用慈悲对待人,才不会感情用事。佛法的智慧建立了积极人生观,以感谢心接受种种的顺缘和逆缘,时时升起惭愧心、忏悔心,还要用感恩心发愿与回向。

最后,觉得师父推动的心灵环保、心五四、心六伦都非常的受用,尤其是”做好心六伦的奉献,好愿就会实现”。祝福大家身心健康,实践心灵环保,时时照顾好自己的心,抱着一颗感恩心、欣赏心过生活。

 

認識佛法·認識自己——2018年【福田班】生命故事分享

文:曾秀容

三年前接触道场,并没有任何学佛背景,佛学名相一窍不通。那个时候,不觉得佛教与我有什么关系,也不认为需要以宗教信仰作为心灵的依靠。当时没什么瓶颈问题,生活随心所欲,自信心饱满,自我价值感强烈,不认为有什么是需要转化的,所以参加福田班也是随性之举,属无所求而来。

初阶段,总觉得与道场有距离感,格格不入,找不到学习的立足点。为了调整适应期的心态,开始阅读师父的着作,发现师父的文采是那么的有趣及丰富,深入浅出的佛理,现代化而意义深远的词句,恰好碰撞到内心的傲慢,深受感动,由衷敬仰师父的身教与悲愿。透过师父的文字,我看到生命的另一种诠释,意识到过往经历与佛法的种种联系,并在对照的过程中,发现佛法与我是那么的靠近。师父说:「佛法那么好,知道的人那么少,误解的人却那么多」。更令人感叹的是,「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所以,初阶段,尽管几乎都有很充分的理由不来上课,还是十分勉强地过来薰习了。

前年十月,被邀请接任香积组长。坦白説,这件事让不熟悉内部运作的我感到非常忐忑与犹豫。可是,既然切身认同”佛法那么好”,那为何处在当下的因缘时又口是心非呢?我看到我的自私,自私地要自我保护,明哲保身,不愿受到批评及伤害。看清楚这个念头后,感到非常惭愧,知道这是不如法的,所以调整心态后,接下了这烫手山芋。

承担职务后,免不了增加与人事物的互动,意见分歧在所难免,且不管如何应对,都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的确是吃力不讨好。由于误解延伸出的流言蜚语导致事情变得错综复杂,难作任何解释,进而引发种种负面情绪——委屈、无助、沮丧、焦虑、猜疑、自责……以至于患得患失地钻起牛角尖。起起伏伏的念头,延伸出大大小小的烦恼,起心动念波浪般无止尽地此起彼落。

难过的是,我起了退心的念头。怎么学佛是那么困难的一回事呢?不是说宗教道场应该是一片人间净土吗?放弃是最容易的选择,只要离开,所有自以为的问题及情绪弹指之间烟消云散。可是,当时候,心里有一把声音隐隐约约地説,倘若带着自己的习性离开,那么,我这一期的生命是不可能再与佛法连接了。

因为年近半百才接触到佛法,我为此生错过了许多法宝深感遗憾,但也因为经历了这些岁月,我深刻体会到佛法对这期生命的意义及迫切性。那个时候,清楚知道当下并不是要自我逞强,而是需如实地认知自己的不完美与脆弱——原来是太在乎被批评比较,介意别人的眼光,所以才会生起对抗与予盾,想要逃避。然而,会造成种种负面反应,和根深蒂固的自我与习气有关。当时候,我并没有力量把佛法观念用上,直到在道场一点一滴地薰习,透过閲读师父的书籍,才理解到佛法贵于实践到日常生活中。

原来,承担的另一层面,并不是要表现自己的能力有多强,能吃多少苦,而是要练就更开阔的心量去包容不同的声音,即使面对指责、误解,也能坦然地接纳、理解对方。当然,某些时候是不容易做到的,但,只要不断地练习应用观念和方法,必然能加强转化的力量。师父説:”尽心尽力做自己能做的,学自己该学的,承担自己该承担的,尽量的付出,从中不断的修正自己,这就是找回自我最好的方法”。基于此,确实没有一个”自我”或”主观意识”须要蛮横地捍卫。

师父有一则小时候的故事,让我受益良多——<大鸭游出大路,小鸭游出小路>。故事的涵义是说,不管是大路或小路都没关系,只要是自己游出来的,都可以到达对岸。可是,如果不游的话,肯定是无路可走。依着自己的能力,持之以恒,尽心尽力,必然会走出一条路来。这段故事,陪伴着我在学佛修行的路上踏实前进。深刻体会到,学佛并不是与别人作比较来建立自我价值,也不是要求别人及给人贴标签,而是必须透过自己老老实实一步一脚印,以修行来体验佛法。

接触道场之前,从未探索过这类问题,反而是在行进过程中,不断受到启发而自我思考:若是没有学佛,生命会变得怎么样?人生真的需要佛法的滋养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由开始懵然地自以为无所求而来,到渐渐明白自己为何留下,并逐步迈向更清楚的方向——因为接触佛法,我重新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因为修学佛法,我重新认识了自己。若是没有佛法观念,没有道场的滋养,是不大可能有自我转化的机会。

与佛法相遇,期许自己学习以更多的包容淡化自我;更多的奉献,少一点计较;更多的接纳,少一点分别与期待,把这些一点一滴落实到生活当中。

师父说:人生的目的是受报、还愿;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奉献与负责任。

与大家共勉。祝福。

一顆想要學習的心——2018年【福田班】生命故事分享

文:林洄如

自己生命的转捩点是与法鼓山的因缘而开始。在师父圆寂的那一年,朋友邀约之下第一次到法鼓山上观光,也是第一次在简介馆里听到师父的开示。在师父开示里头的一段话”释迦牟尼佛并没有要创办一个什么宗教,他只是说人世间的苦难与烦恼如何地可以用观念或修行的方法来处理或化解。”像当头棒喝似的重重的把我打醒!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宗教对这社会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但对于自己似乎没有很大的帮助。那时候的自己只是觉得,我们若不努力的学习所谓的世间法来解决很多问题,问题就一直往自己身上来,自己就会累积很多的烦恼。

自己小时就读于由释金明长老创办的马六甲香林觉苑佛教小学,自小就开始接受佛学的熏陶,但渐渐的长大怎麽一直没有被敲醒呢?一直到自己亲自静静的坐了下来听了师父的开示,好像才恍然大悟”我离开了吗?”。自那一次到山上的观光后,回到马来西亚就到法鼓山道场开始上课,重回三宝地。刚开始常到道场共修时,自己静静的来,静静的离开,不想有任何的大动作,也没有想结识任何的新朋友或建立新圈子。知道道场有法师、专职与义工菩萨们在护持着道场的运作,觉得一切都很好,也无需踩一脚进去,反正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也不少,就是随喜赞叹的默默支持着大家。直到我开始上学佛五讲时,因缘具足的情况下禅修组需要义工的加入来一起承担,我也就随顺的担当起副组长的职责。

在自己未担起任何执事前,我们对义工(volunteers)都有着一种常态的定义 ——义工就是那些有钱、有闲的善心人士,来为这个社会做点奉献,让自己的生活能够充实有价值,所以会去当义工。然,对于现在大部分忙碌的人来説,也会抱着一种心态,等我”上岸”了,我就会去奉献。我还有很多其它的事需要学习来充实自己,好让自己能够尽快上岸!而这个”上岸”,好像也未曾真正的登过彼岸。为何? 因为,我们所被定义的上岸,其实是永无止境的在追逐”名与利”。我们所谓的价值观或时间的分配,都是耗在成长现象面上的生存技巧与个人能力的展现,来提升所谓的自我。而这些的自我的提升只有让心越来越沉重,越来越疲累,因为那是往外的追逐与攀缘,并没有让自己往内心看来了解自我,消融自我。更不用说什么心的养分、心的锻炼与修为了。

当我担任了组长后,因为需要把活动完成,每一次的活动都从策划开始一直这样的陪伴到活动的圆满。这样一次一次的护持过程当中,原有的想法都一一的被推翻。心的力量其实是有层次的。通常,当我们的心还没有被训练以前,我们很容易被五欲带动着走。但当心是在透过方法往内的去练习时,我们原本内在的一种力量(愿力),或者是佛性,渐渐地会被带出来,而这股力量比欲望所推动起来的力量来得踏实、稳定及持久。

在这样的环境与过程当中,成就了我的观念与心的转变,也让我终于明白我们可以如何借境修心来体验自利利他。生命中的每个阶段都在成长,每个阶段的心态也在变化。我自己与大家一样,抱着一颗想要学习的心来到法鼓山,一同与大家学习与成长。现阶段,我最想表达的是,期许自己能够在这个空间下彼此护持。生命与生命之间是环环相扣,紧密连接,彼此带动彼此,互相影响,互相学习。我希望我们真能互为彼此的善知识,让他人受益,让自己也受益,共同的来把佛法运用在这空间里,在自己的生活上、生命里。希望我们能在菩提道上互相扶持,学佛无碍,把这份欢喜带给自己,带给身边的人,为这社会注入一股安定清流的力量,愿让正法久住在这世间,让更多人受益!阿弥陀佛!

 

赴一場生命覺醒之旅——2018年【第十五屆生命自覺營】心得分享

文:张演辰(女众第七组 )

与法鼓山的邂逅:参加生命自觉营的因缘

会认识法鼓山、圣严师父,是因为大学时期固定地参与继程法师和继持法师所带领的禅修课程。后来,因缘和合,在一次的自助旅行来到了法鼓山总本山,被法鼓山宁静安心的磁场和环境所摄受。 那天,我默默地在祈愿观音殿许愿:如果能有这么一天, 有机会到法鼓山这片净土来修行,那会是多么棒的体验啊!

自从那次与法鼓山的邂逅,我就开始注意法鼓山道场的活动,包括每一年自觉营的资讯。

能请那么多天的假期,我的工作(学业)基本上是不可能。

恰巧去年下半年老板给我招来了一个学生协助我,同时也非常幸运的,这个学期我也没被安排到教课和上课。这么好的因缘,我知道我一定不能错过。 于是乎,我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计划如何让我老板点头批准我的长假。

一月二十六日当天, 我带着朋友们对我的满满祝福,一个女生搭飞机从新加坡飞往台湾法鼓山。

 

参与自觉营的心态与发愿

乘坐游览车去法鼓山的路途中,带领的菩萨用了一个非常肯定的语气,加上笃定的眼神让我们发一个愿。她说:”相信我,你发的愿肯定会在自觉营里实现。”当下,我非常有信心地许了一个愿:好好修行。

第一次小组交流,带组法师问我们对这次的自觉营有什么期许?我的回答是:”没有期待。”

是的,没有任何期待,就只是以一颗平常心,专注和投入在法师们安排的课程,用心地学习把心安在方法上,好好地在法鼓山修行。

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我开启了自己 12 天自觉营的小体验。

 

最触动的体验:正授、舍戒

自觉营开始的前几天,都是为了正授仪式。

而对于穿海青搭幔衣,还有一系列动作都一窍不通的我, 确实感到吃力和困难。我们的带组法师,演明法师和演皎法师真是非常有耐心,一遍又一遍地教导,可我就是法师这里教,我就那里忘。两位法师却仍不厌其烦地教到我们正授演礼的最后一刻为止,法师们慈悲无怨言的精神,让我很是感动。

正授典礼时,一边唱诵搭衣偈”善哉解脱服, 无上功德衣, 我今顶戴受, 世世不舍离”,一边搭着衣,我那笨拙的动作突然之间竟是那么地自然熟悉,仿佛这曾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唱诵”我今顶戴受, 世世不舍离”时,心里升起了前所未有的惭愧心, 眼泪不受控制地缓缓流下。我问自己:”我何德何能,可以搭上这件功德衣?是不是自己曾在多生累劫发过愿,世世不舍离这无上功德衣,今生才得以搭上它?”

再来就是三皈五戒。我还记得常格法师为我挂上佛牌的那瞬间, 她轻轻柔柔地在我耳边说”记得常回来”,再一次触动我心。到舍戒时我也哭了,觉得修行的时间太短,似乎对自己没有用尽全力好好用功而感到有些惭愧。舍戒当下,我又再次默默地发愿,希望生生世世能再搭上这件珍贵的功德衣,即使不是在这一生。


赴一场生命觉醒之旅

我是一个喜欢了解和学习佛教法义的人。因此,在上这堂课,心里满是兴奋,觉得法师都在帮我温习过去我曾学过的法义,乃至于到后来法师抛出的三个问题,我也能很快速和轻易地去整理和归纳答案,以佛法的角度来剖析法师问题的核心。后来法师请同学们出来分享。我听了大家的分享后觉得还不是很到位,请示带组法师说我也想出去分享。后来在因缘不允许之下,也只能作罢。只是,这时候我察觉到我为什么会有”觉得大家分享得不到位而自己的答案比别人优”的这个心态。这不就是我慢心在作怪吗?学佛是要降服我慢,而不是提升我慢,当下就和带组法师说:”没关系, 自己太冲动了。”通过这个课程,意识到自己的”我慢心”和”自我中心”竟是如此强烈。自己的那颗心,习惯性地去追逐喜欢的东西,而抗拒不喜欢的事情。 那刻,我认识到自己的”傲慢”,而修行应该是要自我消融,是要把自己缩得越小越好。

 

禅修小体验:放松为先决条件

某一次静坐时,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一直东歪西倒,惊觉这是个昏沈的徵兆。 因为想要用功,所以用力地把当下的自己拉回方法上。此刻,察觉心跳加速,肩膀也开始缩起来。经过带组法师和营主任的慈悲关怀和开示,才晓得要达到身心平衡。后来慢慢体验,也自我审查,这几天的自己,似乎太”用力”用功了,殊不知语默动静乃至起心动念,先决条件是让自己的身心先放松。或许之前总是提醒自己,能有因缘来到法鼓山修行是多么难得,所以心里总会无比珍惜,但也却无比的用力和执着。其实,如果每个当下都很清楚自己的起心动念,保持觉照, 每个当下都在用功修行。到后来,我就不会去执着每个休息时间一定要到禅堂拜佛或静坐来用功,而是在该休息时好好放松睡觉,上课时好好专心听,出坡时好好扫地,走路时慢慢地走,吃饭时清楚地咀嚼每一口食物,拿椅子放椅子时也尽可能做到不发出声音,把心沈淀下来。每个动作, 我都把它当作是修行的机会,那就不会升起 “没有到禅堂用功”的懊悔。其实,对应生活,这似乎也能办到。清楚知道自己每个当下烦恼升起的念头,清清楚楚保持觉照,然后回到方法上。

 

学习的对象:慈悲智慧的圣严师父

“我今天有没有”白吃饭”?”

“你快乐吗?”

这是在常格法师分享圣严师父的悲愿时,让我鼻子很酸的两句话。

第一句话,师父的晚年身子非常虚弱,却依然不忘履行自己的义务,时时忆念着自己是不是还没把所知道的佛法传授给众弟子们。

第二句话,晚年被疾病缠身的师父,关心的竟不是自己,而是弟子和他人是否快乐。

这也让我建立起一个观念: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有义务为我做任何事情,但是我们却有应尽的责任;时时扮演好我们的责任:孩子的责任,学生的责任,员工的责 任;时时刻刻问自己:我今天有没有”白吃饭”?抱持着这样的态度运用在生活上,突然觉得烦恼减少了!

而在我的心中,圣严师父就是人间的真正大菩萨。若没有大菩萨的慈悲胸襟,如何在自己受苦受难的时候,时时刻刻想着的,是众生的快乐? 若没有大菩萨的智慧,怎么能把那么深奥的佛法和禅法,用很简单而让人容易明白的方式说出来,甚至还能流传到世界各地?

就算没见过圣严师父,却非常崇拜师父的精神,而促使我更想向师父和法师们学习。

 

用生命唱诵的果增法师“与众不同”演广法师

果增法师唱的叩钟偈,听得我好震撼,似乎那把声音已经悄悄地叩进我的心,如此地澎湃激动。或许,法师真的是用生命来唱这个叩钟记!那时候的我突然有一个想法: 那我有没有用生命来修行?

演广法师开示的”与众相同,与众不同”,让我了解到学佛学禅并不是要学到让别人觉得你变得很奇怪(与众相同),而是让别人知道和发现你的修学是有种种好处而激发他们也想来一起学习(与众不同)。 真正的修行,是让每个靠近你的人都觉得很舒服。 我想,我似乎找到了修行的方式。

 

结语:现在才是起点

在净土里的自觉营结束了,带着所学到的观念和方法,还有临别前,演明法师和演皎法师送给我们的礼物和祝福:圣严师父的《学思历程》和《圣者的故事》,回到了红尘。随着自觉营的结束,虽没有出家,但也并不意味着修行告一段落,因为现在才是起点。

自覺中體驗新生命——2018年【第十五屆生命自覺營】心得分享

 

 

 

 

 

 

 

 

 

 


演宁

已是从自觉营回来的第三天了,这几天的话题总是离不开自觉营那段期间的体验和学习。心就像充满了能量的电池一样,非常法喜。回顾要参加自觉营的整个过程一直到顺利圆满,真的是犹如一场戏。

报到,自觉营!

从去年开始,道场的菩萨们都很用心地分享说这个营一生人一定要参加一次。自觉营海报一出炉就与我分享。我锁住了报名日期,就在10月15日开放报名的第一天, 那晚工作回家,我立即将准备好的资料呈交。收到自动回信通知已是第41位报名者,电邮说明11月份才可知道审核结果,并会以电邮来进行通知。报名完毕,我以欢喜的等待心来迎接录取通知。在预料之下,大约一个月后,我便收到了法鼓山僧伽大学的电邮说明我已成功被录取,参加这殊胜的生命自觉营,让我有机会体验在这一期生命的出家生活。报名和被录取的过程就如规划中那么地顺利进展。

在接近12月份的尾声,家里传来了老菩萨必须在1月份动一场大手术的消息。手术日期正是在自觉营的前一个星期。听到这消息,心情当然受到影响。看到老菩萨须面对手术而忐忑不安的心情,便觉察到我们必须要在精神上或物质上给于老菩萨最大的支持。我也每天请佛菩萨加持家里的老菩萨顺利完成手术,早日康复。

1月份收到辅导法师从台湾来电关怀,我向法师述说目前的状况,法师很慈悲地向我拿了老菩萨的名字并说会帮老菩萨祈福。很不可思议,老菩萨的手术进行得非常顺利而且恢复神速,比预期的日期提早出院,这刚好可以让我来得及参加自觉营。经过一连串的起起落落,我终于可以乘坐早上的航机,报到当天抵达总本山!我满怀感恩心,拖着行李跟随着义工菩萨的脚步低达所分配到的寮房开始我这12天的自觉体验!

人生就如一场戏,往往计划都赶不上变化,原以为一切都能如计划中顺利进行,哪知道中途却有插曲。回想我们的人生岂又不是这样吗? 我们都知道要积极面对逆境,但当计划不能如安排中进行,我们有将所知道的落实在生活中吗?这是我们值得探索的。

剪发

入营当天的第一堂课是剪发的意义。在还没入营之前我已考虑了很久是否要剪发,最终我的决定是剪。法师开示完毕后,就请有意要剪发的同学排班到禅堂大厅准备剪发。我就直接列入队伍。一踏进大厅,看见 “应无所住” 这由虚云老和尚提笔的匾额,眼睛不受使唤地流下眼泪,心里既感动又感恩。感动法师们和义工菩萨们成就了我们参加这次的自觉营在背后所付出的努力与安排。感恩我有这个机会能够参加这殊胜的自觉营。剪发仪式开始,我手中握着法师分配到的第13号号码牌,口里也朗朗地跟着念佛号。发现到在等待的当儿我的心越跳越快,仔细观察,原来我希望由心目中认定的菩萨帮我剪发。我喜欢这位菩萨剪的发型,抗拒其它菩萨剪的发型。这喜欢和抗拒的心让我陷入了不安的情绪。心马上又浮现: 不是已决定要剪发了吗?为什么还那么地执着? “应无所住” 不正是师父所说的对任何现象或念头都不产生执着的心吗? 矛盾的心自然地转向师父所说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继续跟着大众念佛号。

被安排到帮我剪发的菩萨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位菩萨。我拖着沉重的身体,走到菩萨的身边坐下来。菩萨温柔地帮我穿上理发衣, 摸一摸我的头发,满脸笑容地跟我说,你的发质很好哦。说完便拿起剪刀利落地往我头发剪下。很清楚地记得,当听到剪刀剪下头发的声音时,我发现到整个身体是很轻,很松的感觉,那种感觉是难以形容,之前所有的喜欢或抗拒的感觉都没有了。剪发的过程中,看到自己把很多事都贴上标签,时常让喜欢跟抗拒导致到自己的身体都处在紧绷的状态。我反问我自己,这一期的生命是要这样过吗?

离开营队回到红尘,愿我所学习到的观念和方法都能与有缘菩萨分享,也愿我生生世世都能修学佛法,在菩萨道上永不退转!

生命大哉問——2018年【佛法研讀班】心得分享

文:郭紫薇
进入佛法研读班之前,我其实知道它是准备要教会我们怎样和别人分享佛法,至于课程进行的方式则不了解了。常藻法师在第一堂课就向大家说明佛法研读班有别于学佛五讲,如果学佛五讲是小学班,那么佛法研读班就是中学班。法师也开宗明义说道:这是一个学员发表多于讲师讲课的课程。

常藻法师深知马来西亚含蓄的人较多,所以出了奇招:抽签。抽中您的名字,就请您针对这句经文发表看法或尝试讲解它。发表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不只是考验着我们有没有先阅读过师父的《心的经典》,它更考验着你到底对这句经文体验了多少?有多深?

同学们都视抽签答题的时段为『心脏病游戏』(意思说抽签时非常紧张,彷佛随时会引发心脏病),实在是心惊胆颤。这个过程绝对不是一人答一题就完结了的。法师会层层追问,根据你说出的答案再继续发问,问得非常仔细。课堂恍然间变成禅堂,法师变身成为手握香板的禅师,一个追问就像是一个香板,要你不断地放下再放下,放下你的恐惧、紧张和自我保护,直面生命的最深处。

有同学私下说法师提出的问题,当场一时半刻实在答不出来。问题的类型绝不是那种1+1=2直线式的或有标准答案,而是超越这一些直接问到你的内心去,可说是『生命大哉问』。光是第一堂课中所问的『什么是/谁是观自在菩萨』,你以为自己常耳闻很熟悉的名词,结果乍听之下只能瞠目结舌,说不清道不明。法师要求的是我们如何向不是佛教徒的人讲解观自在菩萨,这直接粉碎了我们想用一大堆佛教专有名词来讲解的痴心妄想。所谓的生命大哉问,它是需要回到我们的生命中:我们的日常生活到底和观自在菩萨有什么连结和关联?

最近和一位同学讨论了上述的现象,为什么我们倾向用佛教名相去讲解佛法胜过用自己的语言去分享?除了体验不深以外,其实我们更害怕说错话,更在意的是自己的表现,至少套用佛教用语来讲解一定安全。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们抓住的东西,居然形成了我们的困境。

虽然第一堂课的抽签自己有被吓到的感觉,但是经过做功课的过程(法师结束前都会给大家回家作业),发现课堂上的讨论会启发自己针对问题做深入思考。不断地问问题,不断地破我执,这不失为一个读书的好方法,也可以破掉我『得少为足』的习性——抓住一个答案就以为是全部。就像我们在课堂发表时紧抓着的佛教名相,佛法真的就只有这些吗?或许我们缺少的不是答案,而是一个启发生命的好问题。

 

安心耕耘,不問收穫——2018年【佛法研讀班】心得分享

财经界人士常强调理财是人生重要的一门功课,趁着年轻的时候,就要懂得理财。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理财的第一步骤就是要储蓄,每天储蓄就会有钱,而非等有了钱之后才来储蓄。修学佛法亦如是,不是一修即开悟,而是渐修才有所体会。如果我们相信佛法是解脱烦恼的唯一法门,那也就是我们人生中的必修功课了,趁着身心健康的时候,就要把握机会,努力修行。

每天一分一毫的储蓄,积少就成多,集腋亦成裘;每日一点一滴的用功,调和身心,调伏烦恼,日久身心也比较安定了。过程中,不在乎你所得多少,重要的是培养我们的恒常心,训练我们的持久力。

因为要储蓄 ,对日常开销花费就会格外谨慎,量入为出;因为要离苦得乐,就会时刻守护根门,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稍一脱轨,即刻警觉纠正,使之少犯乃至不犯,时时练习,终必有成。

储蓄能让我们无后顾之忧,生活也因此简朴知足,不管储蓄多少,面对困境,能解燃眉之急,亦能接济他人度过难关。每天以佛法滋养我们的身心,生活也会少烦少恼,在安顿自己身心之余,亦能让旁人受用佛法的利益。

上了三堂佛法研读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从行浅般若,深般若到甚深般若的过程,一直以来都误解《心经》,以为是行深般若,才得以观自在。再者,从五取蕴到五蕴的过程,也让我领悟凡夫因执取五蕴而生死轮回,而佛菩萨观五蕴乃因缘和合,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随缘度众而自在。一字之差,造就了不同的心灵层次、生命格局。

由浅到深,从取至放,烦恼渐次剥落,智慧慢慢增长,过程中是渐修渐得,渐得渐修,因果循环的道理。智慧非一朝一日可得,开悟也不是从天而降。在修学佛法的路上,不要刻意妄为去追逐解脱的妙方,徒增烦恼。只要默默耕耘,不问何时收获。当我们的心安顿了,生命更踏实了,不问收获就是收获了。

文:梁演林

快樂,原來如此簡單——2017年【初階禪七】學員心得分享

从一开始的期待,到中途的退心,到最后的法喜,过程不简单,但很难得,也很值得。很感恩法师们的开示,让我更明白何谓禅修与其方法。禅修并不能用文字来形容,而是一种体验。就好像一杯水,你永远无法知道水的味道,直到你亲口品尝它。但愿我接下来的文字分享,能让你受益,也不再错过禅修的机会。

从这次的禅七,这七天里,我重新认识了自己,体验到什么是放松的感觉,什么是正念每一刻,放下自己的觉受,不跟妄念做朋友,而是和自己最纯的心在一起,让自己身心内外合一,自在无比。原来一个人是可以从内心给予自己快乐,只要你懂得接受自己所有的好与坏,学会与自己的心相处,放松与正念每一刻,做自己心的主人,而不是让心一直被你的妄念所捆绑,甚至被它牵走了。心无杂念,心自然安定,不会起烦恼,也很自在。

我们活了几十年,心一直被外境影响,很容易起情绪,无论是喜怒哀乐,有时一个人的时候,心里难免会有种空虚感,所以我们懂得了上网找寻娱乐,玩游戏,找朋友聊天等等。为何我们会一直往外求?其实,因为,往往我们并不清楚如何与自己的心相处,也不够了解自己的心,但却以为我懂。

在这七天,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到后来慢慢地观察自己的内心,才发现原来心真的像猴子一样,一直在跑,有很多杂念,但经过禅修的训练,我收拾了自己杂乱的念头,摄心于方法,安心于当下,慢慢地,它静下来了,回到了原来的样子。那时的自己,第一次感受到原来全身心放松的感觉是这样的,原来身心合一的感觉是这样的,原来每一刻都没杂念时,当每一分每一秒,我都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没想太多,我发现到了原来每一秒都如此不同,生活看似一样,但其实一点也都不一样,这时候的自己很放松,很自在,也很快乐。就像一个浪子在生活,工作或学业中一直往外奔波劳碌,而此时的心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安定与自在。才明白,快乐,原来如此简单。

这七天的结束,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延续点。最重要的是自己也发愿了,营后的每一天都要给自己一个时间去禅修,与自己相处,每一刻都要放轻松,提起正念,放下妄念。而如何在营外那么多诱惑的世界还能保持这样的定力,这才是考验。要训练自己的猴子心在生活中也能那么平静与快乐不简单,所以才要继续练习禅修啊。

我会选择继续禅修,体验当下,让自己的心常常轻松自在^^ 而你会选择怎样呢?有机缘的话,很鼓励大家一起去法鼓山学习禅修,因为它打好我的禅修基础,而生活化的带领法,也让我更容易明白与体验禅修的美妙,同时,禅修也让我更明白与运用佛法在我的生活中^ – ^谢谢每一个您们成就今天的我。感恩大家,也感恩我认识了三宝与禅修。

:梁佳馨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