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源夢話

RM33.75

作者:靈源老和尚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4年04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法鼓系列別:智慧海
規格:15×21 cm / 平裝 / 288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000571
ISBN:9789575986414

庫存只剩 1

貨號: 9789575986292-1 分類:

內容簡介

菩薩一夢與南柯一夢有何別?
一覺一迷大不同!
靈源老和尚說本書是夢人說夢話,
且看菩薩如何入夢度群迷!

萬法是心光,諸緣惟性曉,
本無迷悟人,只要今日了。

禪淨雙修的近代高僧靈源老和尚,歷經大時代動亂,深入娑婆疾苦,從不放棄任何一個度化眾生的機會。面對戰後百廢待舉,他如何讓一片焦土變成一方淨土?人生雖如幻夢,老和尚卻大做夢中佛事,普濟群迷!

本書為「夢話」、「大覺」二卷,內容收錄自靈源老和尚兩本重要著作:《靈源夢話集》與《大覺小志》。卷一為老和尚嚴持淨戒的實證,綜觀儒學、道家與佛法的修學心得,以及師友互動的法緣點滴,為近代佛教發展歷程留下珍貴法寶;卷二為老和尚創建十方大覺禪寺的歷程與精彩法語開示,從中可看到空花水月道場,如何從無到有完成建設,為老和尚耕耘十方叢林道場的艱辛與願力,做了最好見證。

醒夢不二!生死不二!一覺夢醒,頓悟菩薩所在,無處不是淨土!

 


作者簡介

靈源老和尚

1902年生於浙江臨海縣,幼年多病,母親誠心誦念觀音菩薩聖號,奇蹟式自癒,自此在母親教導下,開始學習念誦佛號。1932年,赴福建鼓山湧泉寺,依止虛雲老和尚披剃出家。翌年受具足戒,後入法界學院,親近慈舟法師,聽八十卷《華嚴經》,研四分大律等。

1947年,奉虛雲老和尚之召至廣州南華寺,翌年任住持,復住江西雲門寺。1949年,駐錫香港大嶼山寶蓮寺。1953年秋,前往臺灣,住基隆佛教講堂,次年於基隆市郊興建十方大覺禪寺。1964年春,傳授三壇大戒,嗣辦大覺佛學院,親授《梵網經》、《五教儀開蒙》、《大乘起信論》、《八識規矩頌》。1988年,圓寂於十方大覺禪寺。

老和尚儉樸持身,行履謹嚴,恆將念佛為參禪工夫,畢生專志,精勤不倦。佛學、文學兼優,亦善書畫藝術,尤其工於人物,不論佛像、菩薩像、羅漢、高僧像,無不栩栩如生,風格別樹。著作有《山居雜語》、《梵網經集義句解》、《淨業綱要》、《心經集註》、《靈源夢話集》,以及《佛菩薩聖像畫集》等。

 


目錄

【導言】菩薩在夢中說法 果興法師
靈源自傳 靈源老和尚
靈源和尚略歷 南懷瑾

卷一 夢話

《靈源夢話集》序
佛與神的不同分別
佛教遠超儒道之上
在見性問題上:平心論仙學與佛學
信自心決定可以成佛
怎樣擁護三寶使三寶住世?
對初學人談禪與戒定慧的修法
談受菩薩戒的問題
與吳海峰居士書
讀《出家功德經》之後
回憶往師講《首楞嚴經》
對今日弘法的幾種不同的看法
如何發展海外佛教?
斥林語堂英譯〈尼姑思凡〉一文
祝《慈明》月刊
《慈明》月刊應努力的方向
《中華大藏經》序
重印增刊《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本緣起
重印《正法眼藏》緣起
《本際老法師紀念集》序
《慧明法師開示錄》再版序
《李執中先生遺著集》序
虛雲老和尚事略
我親近慈舟老法師的經過
應慈老法師事略
惠光老法師與我的認識
善歸法師追悼紀實
對四眾佛子的法語、輓聯
兒時童歌及故事
老僧自題
朝聖日記

卷二 大覺

《十方大覺禪寺志》序
十方大覺禪寺籌建經過及將來計畫
十方大覺禪寺成立弘法會記
十方大覺禪寺大覺學佛院緣啟
本寺傳授三壇大戒《同戒錄》序
本寺第一次傳戒上堂法語(民國五十三年春季)
本寺第二次傳戒上堂法語(民國五十七年秋季)
大雄寶殿落成佛像開光法語
安樂寶塔三佛四菩薩開光法語並序
法藏蓮社佛菩薩像開光法語五則
千佛寺佛像開光法語
佛陀林佛像開光法語
基隆慈雲寺建寺百週年慶典
佛教會啟建「仁王護國般若法會」
在水陸法會中談談水陸
十方大覺禪寺募化緣啟

 


序/後記

〔導言〕菩薩在夢中說法

佛教有一個譬喻,佛菩薩常為不請之友度化眾生,而進入眾生的生死大夢中點醒世人,眾生在夢醒之後,發現人生只是一場虛幻的夢境,最後覺悟空空無大千,連佛菩薩也不見了。可是我們從學佛的開始,就常聽到無常、苦、空、無我,那究竟夢中學佛是真還是假呢?尤其在我們學佛生命轉變的過程中,佛菩薩就漸漸地隱形了,是否要等到旁人稱呼我們一聲「菩薩」,才會略有所悟呢?

靈源老和尚在小時候,是個學過仙道的麻子,學佛後才知三教九流不如見性成佛,待抄得一部《楞嚴經》之後,漸得滿面麻皮盡退的感應。但要如何實修呢?以老和尚的心得來說,是先熏習禪法的知見,修學戒、定、慧三無漏學的根本,再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當老和尚在年老時走不動了,身旁的師長及道友也相繼謝世時,卻還能回憶起從小聽到的兒歌,彷彿人生就像燕兒要飛過婚嫁之門,空中卻有太多選項,還好菩薩會提醒生命是一場春風吹、朽木凋的過程。

這本《靈源夢話》收錄了老和尚兩本著作的內容,一是《靈源夢話集》,為民國七十年適逢老和尚八十世壽,由弟子們編輯出版的文集,加上先前至大覺禪寺請法時,收集到的一本《大覺小志》,是早期民國五十五年出版之寺志。是故本書卷一,「夢話」敘述眾生的無明如同長夜迷夢,菩薩卻老婆心切地唱了搖籃曲,直教人參透生死本來面目。

接著卷二,「大覺」則示現空花水月的寺院創建過程。一般來說,創建道場是讓眾生安心學佛,僧眾也會進入「佛學院」修學,雖然靈源老和尚在課程上,也講授過幾部大經大論,但是老和尚籌辦時卻稱為「學佛院」,內涵不是以佛學為主,如本書〈十方大覺禪寺大覺學佛院緣啟〉一文所言:不重文字,專重行持,以參禪念佛為課,經教文字為助品,學佛只揀擇一二法門修持,此其所以別也。

由於靈源老和尚是虛雲老和尚親自剃度的法子之中,唯一經香港渡海來臺弘化的禪師,如何傳承發揮虛雲老和尚的精神,我們從寺院創建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他的願力。在〈十方大覺禪寺募化緣啟〉一文中,可以看到老和尚的初衷是創建十方叢林,其改造的大雄寶殿,是仿雲門大覺寺之大雄寶殿樣式,後來募建的天王殿都是香港地區的善信功德,可見靈源老和尚的願力與法緣之廣。老和尚循此悲願耕耘至民國六十年,十方大覺禪寺住僧已達四十餘眾,為臺灣僧伽最多之道場,這在臺灣佛教史上,是值得留下的一筆紀錄。

可是空花水月的佛事真的這麼容易創建嗎?我曾經聽過靈源老和尚的弟子口述歷史:其實五○年代臺灣佛教的經濟是很困難的,老和尚在建寺安僧、籌辦學佛院的雙重經濟壓力下,自然也要辦經懺佛事來維持道場,還要親自畫水陸畫所有掛軸,解決莊嚴物品的不足(請看本書書末的法器經懺附表,辦水陸法會時,全寺竟然只有五把引磬);老和尚也是環保的實踐者,傳統水陸送聖時要燒的牌位、西方船、報馬信使全部不燒了,只燒一些信眾送來的紙蓮花,這也算是一段佛教經濟史的縮影吧!

靈源老和尚的生命智慧,足以使人長夢醒悟,讀者如果有心細讀的話,會感通到這本書的編輯次第,就像夢中電影一般,在在述說著法師與寺院的生命故事,法鼓文化誠摰希望藉由出版老和尚的人生智慧,開啟眾生光明的心靈世界。

民國一○三年(二○一四年)三月五日
釋果興於法鼓山香港道場

重量 / Weight 0.25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