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不散場

RM37.80

作者:曾偉禎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1年04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14.8X21 cm / 平裝 / 272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700201
ISBN:9789575985622

庫存只剩 1

貨號: 9789575985622 分類:

內容簡介

電影散場後,總有某些意味深長的橋段縈繞在心頭,久久不肯散去……
它潛入你我生活的空隙中,醞釀成新的經驗、新的滋味……

繼廣受好評的《從心看電影》後,
影評家曾偉禎再度跳脫傳統的影評框架,
從心靈的角度出發,
探討故事起承轉合裡的寓意與象徵、
故事角色裡的人心與人性。

書中電影取材多元,
有刻畫人類貪欲與自省的《阿凡達》、
探索自我與人我的《美味關係》等好萊塢大製作;
亦有呈現黃土高原天地人的紀錄片《黃羊川》、
寫下國片傳奇一頁的《海角七號》、
描述生命最終樂章的日本電影《送行者》,
以及揭露神祕輪迴啟示的西班牙電影《安娜》……等,共二十八部電影。

翻開書頁,
跟著作者走入心中那座戲院吧!
電影永不散場,
因為它始終在我們的生命中不斷上映。

 


作者簡介

曾偉禎

輔仁大學英文系畢業,美國紐約大學(NYU)電影研究所電影碩士。目前為自由寫作,電影撰稿、講習、影評、編劇,並任輔大推廣部電影課程講師。曾任台北金馬影展執委會國際組組長及副秘書長,年代影視事業部經理,新聞局電影輔導金、金馬獎、台北電影節及金鐘獎評審。電影編劇作品《鴨賞》曾獲新聞局優良劇本獎,《睫毛膏》劇本獲選公視人生劇展拍攝。編譯有《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戲假情真:伍迪‧艾倫的電影人生》、《導演功課》、《女性與電影:攝影機的兩端》、《信手拈來寫影評》,並增譯《認識電影》。影評文集《從心看電影》、《電影不散場》。

 


目錄

自序

全面啟動——植入心靈能量
阿波卡獵逃——華嚴世界,諸相莊嚴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人生的最後一音
阿凡達——拯救人類,先拯救心靈
火線交錯——關於傾聽,關於深觀
全面反擊——人性中的道德良知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生命勇士之道
功夫熊貓——東方武林高手的心靈密碼
荷頓奇遇記——至大無升,至小無內︰芥子納須彌
黃羊川——和諧循環,動中養靜
美味關係——看見自我與人我
東京奏鳴曲——讓內在之光閃耀
明日的記憶——意識迷宮,無盡謎藏
黑暗騎士——遇見黑暗的自我
海角七號——從夏天尾巴燃燒起的電影奇蹟
囧男孩——趨向人生光明的囧
不能沒有你——黑白中的溫情
音樂人生——音樂天才的生命困境
謎樣的雙眼——眼是心念之鏡
心靈暗湧——滌清心靈的清泉
潛水鐘與蝴蝶——心念超越身體的限制
險路勿近——回到平常心以觀惡境
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因困惑而著迷,因明白而解脫
今生,緣未了——引渡生命幽谷的信差
安娜,Chaotic Ana——輪迴的生命,無盡的啟示
第三朵玫瑰——生命的彼岸
不願面對的真相——天地之間,人在其中
白色大地——看見單純的感動

附錄 電影資料

 


精采書摘

心靈暗湧——滌清心靈的清泉

影片想闡述的是,「認錯」與「寬恕」同樣需要勇氣,而拒絕承認罪過與拒絕接受現況,兩者與瘋狂均無差別。人該如何找到那份勇氣?導演藉由精湛的敘事手法,細膩地剖析楊在「該坦白還是掩飾」中的矛盾,他內心渴望得到最後的解脫;而阿妮絲夾在「選擇仇恨還是寬恕面對」之間,無法選邊的撕裂感,使她無法正視生活。

導演艾瑞克波貝(Erik Poppe)的選角毫無疑問是成功的,尤其是飾演楊的保羅史維瓦漢黑根(Pål Sverre Valheim Hagen)將陽光外表下的陰鬱,詮釋得絲絲入扣;而演出阿妮絲的崔娜蒂虹(Trine Dyrholm),更是全劇成功的關鍵。她極具說服力的表演,使人看到一個受創的母親,在理性與失控邊緣的細膩詮釋。

懺悔的力量

挪威的艾瑞克波貝導演是當代經常被談論與佩服的導演,他內斂地將「罪與罰」的舊主題與「上帝無所不在」的討論化暗為明,成為角色間的談話內容,直接點醒女牧師「說法容易,修行難」的矛盾,實則是眾人共有的脆弱。

曾當過廣告片導演的艾瑞克波貝,運用充滿個人風格的場面調度,捨棄當代電影濫用電子特效的輕浮態度,以精準的攝影,並善用水的意象,把人被重重回憶所困,幾乎窒息的痛楚表現出來;而另一方面,電影的開始與結尾,水的出現又更說明,所有一切如雪泥上的鴻爪,都將消失,無論是悔是恨,水都將之帶走。

艾瑞克波貝用時空調位的剪接,深化人世間因果關係所帶來的震撼,重組事物的因果關係,讓觀眾在不同的時間點,分別以楊或阿妮絲的觀點,去看事物的進行。每一次剪回重要的劇情關鍵點,都帶來更多觸及觀眾心靈的細節。

片中有無數處感人的片段,最憾人的是那場阿妮絲先生的新老闆宴請他們的晚宴。打破社交宴會上膚淺偽善的交談,老闆夫人與阿妮絲兩人突然喃喃自白,一個兒子是毒蟲,一個是失蹤多年,雖然當場相當尷尬,但兩人均有豁出去的坦然,甚至最後點了當時孩子要求卻來不及吃的餅乾當甜點,那直視內心的勇氣,更顯女性同盟劃破虛偽的強韌力。

影片末段是一個無法原諒對方或遺忘過去的母親,在精神分裂的邊緣做出類似復仇的舉止,而楊如何願意犧牲自我以救回一名無辜的孩子。在生死邊緣,他終於在阿妮絲面前說出當年的經過,並徹底懺悔;也在這一刻,幾乎鑄成大錯的阿妮絲,終於恢復神智。

以智慧照見心底之謎

回顧劇情,「楊到底是不是殺人罪犯」的謎,是支撐全劇的主軸。阿妮絲曾直接挑釁教堂的長官,問他怎可聘用一個殺人兇手?他回答:「若教會不能容納這樣的人,那他更無容身之處了。」但更深邃神祕的謎是,沒有人能了解,一個殺人兇手為何會成為教堂樂手,如此神聖純淨樂音竟可以從一個有凶殘念頭的人手中流洩而出,連在教堂外的人聆聽都會流下眼淚?這個刑期服滿出獄的更生人,為何無法面對阿妮絲,說出抱歉的話?換句話說,一個無法面對自己的人,怎可能彈奏出如此高貴的樂音?是上帝用這個案例來測驗人心的純淨與無分別嗎?這正是編導真正的弦外之音,也是影片到頭來,真正力量的所在。

《六祖壇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多年前的悲劇讓楊和阿妮絲的生活都蒙上了巨大陰影;但真實生活中,他們身邊所有的相關人事物,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折磨。因為意外,因為一念之差,一個小孩失去了生命。但猶如聖嚴法師自在語中:「救苦救難的是菩薩,受苦受難的是大菩薩。」法界一切沒有對錯,在因果之外,若能拉高角度來看,楊與阿妮絲兩人分別是對方的生命課題,也只有經過這般深刻的痛楚,展現出來的良知,如一道光射進生命的隧道。一個從「懺悔」入門,一個從「寬恕」入道,各是各的圓通之法。這良善之光,是內明之光;藉由苦痛,磨亮他們原有的內在之光。

而一般人常以為「明白了法,就是擁有了法」,其實離成道有十萬八千里之遙;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實修,才能真有得。聖嚴法師說:「心不隨境,是禪定的工夫;心不離境,是智慧的作用。」觀照我們的內心,從遇到境界所觸發的情感,看清起心動念,到回復清淨本心,是一生的功課。

重量 / Weight 0.36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