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與空性:老子與龍樹的哲學對話

RM64.80

作者:林建德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3年09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14.8×21 cm / 平裝 / 410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260031
ISBN:9789575986230

庫存只剩 1

貨號: 9789575986230 分類:

內容簡介

長久以來,道家與佛教皆被視為有智慧的哲學學門或宗教;其中老子以「道」為本,透露出對世間深刻的觀察,告訴人如何以柔克剛、保全長生,而龍樹以「空」為宗,以破邪顯正、斷疑生明,如此「道」與「空性」都是老學與中觀學為人津津樂道之處,也是令西方學人關注之所在。但老子與龍樹思想之洞見究在何處,兩者如何表現智慧,以及之間的智慧有何異同等,成了耐人尋味的問題,如此兩者的對比探討具有高度價值。

本書跳脫中國思想史上道、佛錯綜複雜的交涉糾葛,跳脫「格義佛教」窠臼,回溯到原始道家及初期(大小乘)佛教,以《老子》與《中論》為例,直探道、佛的根本見解,考察對比原初義理系統的異同,使在此基礎上助於思考佛、道交涉的課題,乃至思考佛學中國化、老莊化過程中可能的轉捩點。就此而言,本書可視為探討道、佛關係的基礎性研究,乃探究道、佛思想暨中國哲學必備之作!

 


作者簡介

林建德

臺灣臺北人,臺灣大學哲學博士,曾於美國夏威夷大學、加州柏克萊大學進行短期研究,現為佛教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以佛教哲學、中國哲學為研究領域,嘗試以佛學暨中國哲學回應現今重要哲學問題,特別是心意識及倫理學問題,已發表中、英學術論文二十餘篇。

 


目錄

漢傳佛教論叢序言
〔自序〕聖哲對話中的智慧交鋒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主題說明
第二節 研究動機
第三節 研究現況與研究價值
第四節 材料依據與研究取向
第五節 比較基礎與原則
第六節 研究限制及因應對策
第七節 論文章節安排及主要內容

第二章 「道常無名」與「但以假名」:《老子》與《中論》語言策略之分析比較
第一節 《老子》「道常無名」下的語言策略
第二節 從漢譯《中論》之「說」字論其語言策略
第三節 《老子》與《中論》語言策略之共通處探討

第三章 「玄之又玄」與「空亦復空」:《老子》與《中論》對反思維之分析比較
第一節 從《老子》裡的對反語詞析探其思維理路
第二節 從漢譯《中論》裡的對反語詞析探其思維理路
第三節 《老子》與《中論》對反思維之相異處對比

第四章 「有無相生」與「非有非無」:《老子》與《中論》有無觀之分析比較
第一節 《老子》的有無觀分析
第二節 《中論》之有無觀分析
第三節 《老子》與《中論》有無觀之比較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成果概述
第二節 學術貢獻之自我評估
第三節 本文的局限及未來研究之展望

參考書目

 


精采書摘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分七節來陳述與此研究相關之前後事項。首先,說明研究主題以及子題設定的內容。其次,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主要在於對比兩個東方聖哲不同的智慧典範,並期許此對比能助益未來佛道交涉問題之探究。第三,對於研究現況與本文研究價值略做說明。第四,說明研究所依據的材料版本,及以哲學論述為主、文獻考證為輔的研究取向。第五,說明二者之可比較基礎及以直接、重點做為比較之原則。第六,說明《老子》和《中論》研究的特殊性,如歷來諸家詮解的多樣開展等,乃本研究的一大限制,也因為此限制,可以以開放性的詮解做為因應對策;在此開放解讀的前提下,說明本文詮解之觀點與預設。最後,將論文章節安排及主要內容做一簡述。

第一節 研究主題說明

本文乃是對《老子》和《中論》(M.lamadhyamakak.rik.)兩部典籍,進行哲學比較,1而比較的重點,主要集中在語言策略、兩兩對反的思維,以及有無之看法上。在這三個議題中,表面上看似個別獨立,但實際上卻是一個主軸下,三個環節的開展,藉此引導出主要的哲學見解。

進一步說,就《老子》和《中論》而言,道與空性分別為其思想核心,而本文的哲學比較,可說是以此核心而延伸出三個子題的比較。首先,道與空性是不可言說的,正因如此,以語言策略去因應此不可說,對《老子》和《中論》是重要的。其次,語言策略所因應的道與空之不可說,也與其對相對性概念的觀點有關;如就《老子》思想而言,世間兩兩的關係微妙不可言喻,而就《中論》而言,離於兩邊的空性與涅槃,超越任何二元性,也是不可言說的。第三,相對性概念或二邊,更具體又抽象的例示,即是「有無」。如此,從語言策略、兩兩對反的思維理路以及有無概念此三者,貫穿本文探討兩本哲學典籍的線索。其中所探討的概要、輪廓,如下表所示:

語言策略(說不可說)

《老子》:
以正言若反等,說不可說的兩兩之道。

《中論》:
以假名與二諦等,說不可說之不二中道(空性)。

對反思維(相對概念之理路)

《老子》:
負陰抱陽;禍福相依;或損或益;物壯則老;大巧若拙;無為而無不為;柔弱勝剛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等。

《中論》:
不生亦不滅;不來亦不去;不一亦不異;不縛亦不解;非實非非實;生死即涅槃;因淨有不淨,是故無不淨等。

有無觀(存在之探討)

《老子》: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有無相生;有生於無;有之以為利,
無之以為用等。

《中論》:
非有非無;離有離無;斷有斷非有;定有則著常,定無則著斷;有無既已無,知有無者誰等。

此外,以語言策略、(非)相對性思維及有無觀此三個環節,做為探討、對比的線索,除了可視為兩者的交集處外,也展示出兩者哲學的要點。因為從這一連串的討論中,大致可知其個
別的見解,與彼此間的異同。

首先,在語言策略方面,近代印度哲學研究者B. K. Matilal曾指出印度中觀學派和中國的道家,皆使用了相當接近的語言,來表達他們所想要說的,而成為西方眼界下的「東方神祕主義」(Oriental mysticism)。4雖然以神祕主義來描繪老學與中觀思(comparison of the philosophy of the Laozi and the M.lamadhyamakak.rik.)。在這兩種意涵當中,前者著重的是撰寫者主觀的解讀,以展現個人哲學式的思辨與創意為主;而後者則是較為客觀的就二書的哲學要點做一比較。在本文中並不嚴格限定以何者意涵為重,而是試圖兼而有之,即試著以哲學思辨、創造的方式來論述、比較二書之哲學。
想,5仍有可議之處,但無論如何,《老子》和《中論》之「道可道非常道」和「空不可說」,以及「道隱(常)無名」與「但以假名說」等,皆顯示其獨特的語言觀點,以及對於語言的策略性運用。

其次,在對反思維上,如萬金川所言,只要對哲學思維有興趣的人,在閱讀《中論》和《老子》時,總會引人做一些思考。6而這些思考的引發,其中一個因素,可說是兩者慣以兩兩概念的對演、思辨,來鋪陳與演繹其思想理論,而展現兩者特有的論理或思維方式。如《老子》首章所說的「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其中的「玄」或「玄之又玄」,可說是指構成天地萬物的有、無兩者;而《中論》開宗明義即是「不生不滅」等生滅不二的命題,此不二又與空相關(或相通),而且此空性、不二本身也是空,如同青目《中論》釋文所言之「空亦復空」,徹底捨離落於二邊的分別思維。因此,《老子》「兩者」的「玄之又玄」,與《中論》「不二」的「空亦復空」之思維理路,也可做一對照。7

第三,有無之存在性的觀點是哲學上相當重要的課題,既可做為探討世界起源的形上理論,也與人的安身立命有關。本文既在於比較《老子》和《中論》的哲學,則此課題的相互對照自是不可缺少。而且,不管是《老子》所說的「有無相生」、「有生於無」,或者般若、中觀所云的「非有非無」等,這些看法皆影響後代中國哲學相當深遠,如魏晉玄學、六家七宗以及唐代重玄學等,皆是與此相關的探討;乃至今日京都學派「絕對無」的思想,8也不能說與老學和中觀學無所關聯。

綜合上述說明,本文試著從語言策略、對反的思維理路及有無之看法,對比《老子》和《中論》的哲學思想。而此三者分別可以「道常無名」與「但以假名」為題,來對照其語言策略,以「玄之又玄」與「空亦復空」,展現其(非)二元性思維理路的運作,以及藉「有無相生」和「非有非無」,標示其有無的基本觀點。因此,本文以下的章次分別以此訂名之。9就某種意義而言,本研究所著重的向度,可以說是中國哲學的「兩儀之道」與印度佛學的「不二法門」之間的對比性研究,而所依據的文本即是《老子》與《中論》。10就兩家來說,兩兩、兩儀之道與不二法門皆玄深不可說,但卻皆有所指,其一是論述兩兩關係的變化、辯證,而另一則是超脫任何的二元對待。而其中的兩儀與不二,皆可由其有無的觀點得到更根本性之理解。

重量 / Weight 0.5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