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禪詩──禪詩中的禪史

RM47.25

作者:蕭麗華、黃秀珠、吳靜宜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2年11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21×15 cm / 296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700451
ISBN:9789575989699

庫存只剩 1

貨號: 9789575989699 分類:

內容簡介

禪法的關鍵處,祖師們都是以詩偈示道,
禪宗的祖師代代以詩傳法,
所以,參禪當以參詩為要。

拈花微笑讀禪詩

從釋迦牟尼佛傳給摩訶迦葉的「涅槃妙心」,到初祖達摩「廓然無聖」的心,再到二祖慧可「豁然自覺」的心,都是禪宗祖師心法的傳遞。

影響了後來一花開五葉的禪宗宗風,每一句師徒對話,都是「以心印心」的「偈語」,祖師們也就留下一首又一首的詩偈。於是,「詩偈」成為禪宗弟子「明心見性」的根據。

本書從禪史、禪學和文學,解讀四十首精選禪詩,分為祖師禪、分燈禪、居士禪三大篇。從釋迦摩尼佛到六祖惠能,「祖師禪詩」如何詩燈相傳?從「分燈禪詩」的五家七宗,一探各家名僧所悟禪境。「居士禪詩」則透過王維、李白、蘇軾等詩作,看居士們如何參禪修道?

佛陀早已把他的教法化為十二分教,其中的「伽陀」(gāthā)和「祇夜」(geya)都是詩。通過讀詩,我們對禪的領悟將更精確而深刻。詩可以是禪悟的契機,也可以是悟後的語言,甚至可以做為禪的教法。

讀禪詩可以品味:詩中的禪、禪中的詩,一旦與自己的生命經驗有了連結,就能打開我們心中的寶藏,也因此有了悟道的契機。

 


作者簡介

蕭麗華

一九九二年國立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曾任元智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後任臺大中文系教授、臺大佛學研究中心主任、臺大中文系副主任、《臺大佛學研究中心學報》主編、《臺大中文學報》主編、現代佛教學會第四屆理事長、中國唐代學會第九屆理事長、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教授兼主任。現任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教授兼人文學院院長暨宗教所所長,《國語日報》「古今文選」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詩歌與禪學、佛教文學、東亞漢詩、中國詩學、文學理論、語文教育等。

黃秀珠

二○二○年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博士班。曾任越南胡志明市臺商子女學校中文教師兼學務主任,並於臺灣多所國、高中任教,擔任學務主任、教務主任、輔導主任等職。現任東莞厚街長河道明學校國語文教師。主要研究領域為詩歌與禪學、佛教文學、中國詩學等,著有〈疫情下的人間佛教實現——以《人間福報》爲例〉、〈佛教思想對金庸《天龍八部》的影響探究〉。

吳靜宜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所博士。現任臺大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學術專長為:唐宋文學、佛教文學、國文教學等。著有《惠洪「文字禪」之詩學內涵》、〈天臺宗與茶禪關係〉、〈從寺院僧規及和尚家風探討禪與茶的關係〉、〈黃庭堅詩歌中的茶禪生活美學〉等數篇論文,並參與《中國佛教文學史》上冊撰寫。

 


目錄

自序一 拈花微笑讀禪詩——蕭麗華
自序二 禪詩禪史話人生——吳靜宜

壹 祖師禪詩
釋迦牟尼佛〈付法偈〉
傅翕〈空手把鋤頭〉
菩提達摩〈一花開五葉〉
僧璨〈信心銘〉(節選)
弘忍〈有情來下種〉
惠能〈示法偈〉

貳 分燈禪詩
〔牛頭宗〕牛頭法融〈心銘〉(節選)
〔洪州宗〕南嶽懷讓〈心地含諸種〉
〔溈仰宗〕仰山慧寂〈付法偈〉
〔溈仰宗〕香嚴智閑〈悟道偈〉
〔法眼宗〕永明延壽〈永明妙旨〉
〔法眼宗〕長慶慧稜〈萬象叢中獨露身〉
〔曹洞宗〕洞山良价〈君臣五位偈〉
〔曹洞宗〕曹山本寂〈焰裡寒冰結〉
〔雲門宗〕德山緣密〈委曲商量〉
〔雲門宗〕天衣義懷〈開悟偈〉
〔臨濟宗〕臨濟義玄〈臨終偈〉
〔臨濟宗〕汾陽善昭〈示眾偈〉
〔黃龍派〕黃龍慧南〈趙州吃茶〉
〔楊岐派〕虛堂智愚〈一重山了一重雲〉

參 居士禪詩
孟浩然〈題大禹寺義公禪房〉
王維〈登辨覺寺〉
李白〈廬山東林寺夜懷〉
杜甫〈望牛頭寺〉
白居易〈寄韜光禪師〉
柳宗元〈禪堂〉
李商隱〈北青蘿〉
龐蘊〈無念清涼寺〉
司馬光〈為景仁解禪〉
蘇軾〈贈東林總長老〉
黃庭堅〈寄黃龍清老〉
秦觀〈圓通院白衣閣〉
王洋〈寄題鄧成之粟庵〉
陸游〈仰首座求鈍庵詩〉
耶律楚材〈西域和王君玉詩〉
劉基〈立春夜聞蛙鳴作〉
王守仁〈題灌山小隱〉
袁宏道〈戲題飛來峰〉
湯顯祖〈高座陪達公〉
張問陶〈禪悅〉

附錄 禪宗法脈傳承表

 


精采書摘

菩提達摩〈一花開五葉〉(印度.?─五三六)

吾本來此土,
傳教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禪宗是我國眾多佛教宗派中的一支,也是最有生命力的一支。直至今日,禪宗仍是中國佛教的主要流派。這首詩偈是達摩東渡後,預示禪宗法派將開出五宗,枝繁葉茂開花結果。禪宗發展到六祖惠能以後逐漸與中國傳統文化合而為一,禪宗思想因而在歷史上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

禪門初祖,一花開五葉

唐末五代特定的政治歷史與社會環境下,禪宗借助《楞伽經》、《金剛經》、《維摩經》及《大乘起信論》等佛教經典的傳播,結合中國固有的老莊思想與生活態度,提倡心性「本覺」的自力,對應「他力」信仰。從自性中開發,超佛越祖,禪宗風格百花競放,進入一花開五葉的全盛時代。

禪宗史上把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的時代統稱為祖師禪時期;惠能以下的五家七宗,稱為分燈禪時期。初祖達摩其實是西天二十八祖,他是南天竺國香至大王的第三子,從西天般若多羅禪師得法。

有一天,般若多羅禪師告訴達摩說:「你已經得到我的法脈了,也不必到很遠的地方傳法,等我滅度後六十七年,可去震旦東土大施法藥。」達摩問說:「我去那個國家行化,那裡有菩薩嗎?」般若多羅禪師說:「那個國家,得道的人多如稻麻竹葦。」於是般若多羅禪師送達摩一首詩讖:「路行跨水復逢羊,獨自恓恓暗渡江。日下可怜雙象馬,兩株嫩桂久昌昌。」詩的意思說,達摩會跨水渡海到東土,從廣州羊城上岸到洛陽,獨自一人往北方去,那裡有誌公和傅大士兩匹龍象、龍馬,「兩株」合字為林、「嫩桂」意思為少、「久」諧音九,暗指達摩將會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其後大行禪法。

後來達摩祖師果真泛海東來,南朝梁武帝普通八年(五二七)九月二十一日到廣州上岸,梁武帝親駕車輦來迎接他,升殿供養。此時發生一件有名的公案,梁武帝問達摩:「什麼是聖諦第一義?」達摩答:「廓然無聖。」梁武帝再問:「現在與我對話的人又是誰?」達摩答:「我不認識!」

達摩祖師重視的是實相般若,淨智妙圓,沒有什麼聖不聖的,也不是造寺、鈔經一類的人天小果,不是世間福報功德。梁武帝因此不能契合。當年十月十九日,達摩祖師從梁國渡江到北魏,最後到嵩山少林寺面壁。

當時誌公和尚負責監修高座寺,趕來拜見達摩,問梁武帝說:「我聽說西天高僧到來,現在何處?」梁武帝說:「昨日已送他過江去北魏了。」誌公說:「陛下見到等於不見,遇到等於不遇。」梁武帝驚疑地問:「他是何等人?」誌公說:「此人是傳佛心印的觀音大士。」梁武帝悔恨莫及,派大臣趙光文去追,已經追不回來了。

禪詩賞析

達摩祖師到了洛陽嵩山少林寺岩穴中打坐,有一僧名神光來求法,他每次問祖師,祖師都不說話。太和年間,有一天大雪紛飛,神光在岩穴外站了一整個晚上,雪高及腰。第二天天明,達摩祖師終於開口說:「你在雪中站了一整晚,想要求些什麼?」神光說:「希望和尚開甘露門,廣度群生。」祖師說:「諸佛無上菩提需久遠劫的修行,你的心意尚小,無法求得大法。」神光於是自斷左臂,感動了達摩祖師,祖師幫他改名為「慧可」,傳他法脈。慧可得到了祖師賜給的重要法門,這又是一個有名的公案,慧可請法說:「請您替我安心。」師曰:「把心拿來,我替你安。」慧可進一步說:「我找不到心這個東西。」師曰:「我已經替你把心安好了!」

可見禪宗重要法門就是「安心」二字,心安人生就平安,這也是《般若心經》的總精華。這個心不是肉團心,是靈識心,不生不滅、不增不減。達摩祖師交代慧可說:「我法以心傳心,不立文字。」

慧可開悟後頂禮祖師,親事九年,晝夜不離左右。達摩說:「如來以淨法眼並袈裟付囑大迦葉,輾轉傳到我,我現在要交付給你。」於是說了這首〈一花開五葉〉的付法偈。

這首偈暗示禪宗將在中土大興法脈,燈燈相傳。「一花」是由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到六祖惠能,一脈相傳的祖師禪血脈;「五葉」是禪宗的「五家七宗」,主要出於石頭、洪州二宗。溈仰、臨濟二宗出於洪州道一門下,曹洞、雲門、法眼皆出於石頭希遷門下,總和成為溈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五宗,加上臨濟宗分出的黃龍、楊岐二派,統稱之為「五家七宗」。禪宗於是結合了誌公和傅大士兩匹象、馬的禪法,在中土化導群品,不思善不思惡,不拋迷而就悟,以心傳心引導娑婆世界眾生到今日。(蕭麗華)

重量 / Weight 0.4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