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讀經有什麼非問不可的問題?
50個基本問題,從基本認識、讀經方法、必讀佛經到常見迷惑,解開你最想問的讀經疑問!
讀經總是遇到這樣的問題:
讀哪一部佛經最好?
佛經義理和一般知識有何不同?
《心經》、《金剛經》到底說些什麼?
你想知道:
為什麼要讀經?
讀經有哪些方法?
哪些佛經是入門者必讀的?
本書針對學佛新手,量身設計50個讀經入門問題,共分四大單元:
1。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2。讀經有方法
3。非讀不可的佛經
4。讀經讀得經經有味
幫你問對讀經入門需要知道的事。讓你像佛陀一樣思考人生!
目錄
1。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Q1:讀經如何與佛相遇?
Q2:為何「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Q3:佛經為何是佛教「法寶」?
Q4:經典怎麼來的?
Q5:什麼是大藏經?
Q6:為何要讀梵語佛典?
Q7:為何有巴利語佛典?
Q8:中國最早的佛經是哪一部?
Q9:中國古代如何培養譯經人才?
Q10:為何會有電子佛典?
Q11:經典開頭為何常有「如是我聞」四字?
Q12:佛經具有什麼特別的文學性?
2。讀經有方法
Q13:讀哪一部佛經最好?
Q14:佛經很難讀懂嗎?
Q15:讀經有什麼功能?
Q16:什麼是佛經的根本要義?
Q17:如何掌握經典結構?
Q18:為何讀經前要念〈開經偈〉?
Q19:佛經為何有許多難懂的梵文?
Q20:開始讀經前需要做什麼?
Q21:為什麼要誦經?
Q22:為何要鈔經?
Q23:如何處理寫完的鈔經本?
Q24:什麼是硬筆鈔經?
Q25:如何修持《心經》?
3。非讀不可的佛經
Q26:《心經》說什麼?
Q27:《金剛經》說什麼?
Q28:《法華經》說什麼?
Q29:〈普門品〉說什麼?
Q30:《阿彌陀經》說什麼?
Q31:《地藏經》說什麼?
Q32:《藥師經》說什麼?
Q33:《維摩詰經》說什麼?
Q34:《華嚴經》說什麼?
Q35:《六祖壇經》說什麼?
4。讀經讀得經經有味
Q36:佛經義理和一般知識有何不同?
Q37:讀錯佛經會下地獄嗎?
Q38:讀經可以消業障嗎?
Q39:讀經可以降妖除魔嗎?
Q40:誦經能超度亡者嗎?
Q41:讀經能改變人生嗎?
Q42:佛經如何談心?
Q43:為何說「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
Q44:佛陀為什麼「無問自說」《阿彌陀經》?
Q45:《阿彌陀經》是一部為亡者所誦的經典嗎?
Q46:為什麼《阿彌陀經》所說是難信之法?
Q47:《金剛經》的「金剛」意思為何?
Q48:《金剛經》要人不執著名相,但經文的名相繁複,該如何看待?
Q49:為什麼《法華經》被稱為「諸經中王」?
Q50:佛陀為何要用法華七喻說故事?
【導讀】扣問經藏–蕭麗華
翻開經典,點一瓣心香,這是人生最簡單、最寧靜、最幸福的時光了。
現代人生活忙碌,時間焦迫,事務繁雜,每天忙得不快樂、沒有自我。此時如果能偷閒片刻,翻閱經典,正好是藉扣問經藏,回歸自我內在的時機。
記得我第一次讀經是在懵懂無知的年歲,走過一家舊書攤,映入眼簾的一本線裝《金剛經》深深吸引住我。因著它歷經時代的古老滄桑,以及棉線穿梭裝訂起來的線裝書古風,我得到接引。生命是生生世世的,或許我潛在的意識在找尋我的前世今生吧!
再次經常性地翻閱經典,是即將為人母的階段,對於投胎來與我結緣的生命充滿迷思,我不知道他是誰?是「他」?還是「她」?未來和我是一段什麼樣的緣分?在看不見身影卻意識到他存在的懷胎十月裡,我每天讀經,祈求菩薩護佑,同時也與「他」對話,希望他未來是可以頂天立地,有真、善、美理想,能自利利他的生命。孩子成了接引我扣問經典的菩薩。
最近一次每天含淚誦經,是家父往生的七七四十九天裡。我失去了時間感與存在感, 腦海裡迴繞的話語是《詩經.蓼莪》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我想起師父的教誨,失怙的孤哀子,能為父母的人生盡最後一份力量,就是在他們的中陰身階段裡誦經迴向。這時《阿彌陀經》是我每天必做的功課,父母是我今生最大的菩薩。
人生難免有種種疑問、迷惘、無助;種種不明白、不如意、不快樂。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就扣問經卷吧!
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疑悶能解,苦難能消。
佛陀的智慧就在經藏裡,以超越的佛智開啟自我內在的慈悲與智慧,自能創造清涼境、智慧海。特別是佛弟子,更當常於晝夜,至心誦念經藏,在經藏裡邂逅佛陀,扣問佛理,生死愚癡,受佛智慧,悉得大樂。
本書共有五十問,分做「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讀經有方法」、「非讀不可的佛經」與「讀經讀得經經有味」四個單元,不僅介紹佛經的誕生、經藏的智慧、經典的語言與文學,也指引讀經的方法、如何掌握經典的要義與如何修持等;更重要的,本書提供各宗經典如《心經》、《金剛經》、《法華經》、〈普門品〉、《阿彌陀經》、《維摩詰經》、《華嚴經》、《六祖壇經》等的精華法義,引領讀者進入佛經的世界,在佛經裡與佛相遇,在佛典裡獲得法寶。
二千六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遊化恆河兩岸,應機說法。弟子們「如是我聞」, 記錄下可以解答人生疑問,消解眾生煩惱的種種法義。經典中所記載的,正是佛陀化導眾生的智慧,我們可在佛經裡傾聽佛的法音,領受佛的妙智,人生可以離苦得樂,世界可以變憂惱谷為清涼地。因此,本書可以說是為現代人與佛陀之間搭建起便捷的橋梁;為我們重現佛典結集與翻譯過程的規模,呈現經、律、論三藏的難能可貴;為煩惱的人們勾勒出佛理的無上甚深微妙,不可思議。
初步的讀經,不需要什麼方法與要領。不用怕讀不懂、學不會,只須誦讀,透過讀經、誦經、鈔經,本身就能產生安定的力量。這是信心的功德。
進一步的讀經,需要多種方式來學習經典的智慧。可以參照古德的註解,可以到寺院裡聽法師說法,可以參考電子佛典與白話解經書籍等,幫助自己了解經典中的義理,更可以讓經典的智慧與我們的生活結合為一,加以印證。這是解、行的功德。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經裡的佛陀是第一主角,其他常出現的聽法者,有比丘、聲聞、緣覺、菩薩、天人、人、非人等,大家海會雲集到佛經聽佛說法。「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讓我們以本書為階梯,進入佛典的世界,接受佛法的熏習。希望開啟智慧的人有福了,本書即是改變自我的契機,也是提昇人生幸福指數的指南,它能教我們體察生活中的煩惱,學會珍惜與感恩,引領我們朝向光明與快樂的人生。
所謂「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很慶幸法鼓文化出版了一本能指引人們深入經藏的好書,如在紅塵大海的迷霧中,擎起一盞明燈,照亮智慧海,教我們如何深入經藏,直了佛智。於是,我由衷地推薦!
精采書摘
Q:讀經如何與佛相遇?
很多人或許難忘在生命困頓時,曾因聽聞到佛經的一句佛法而心開意解;或在人生最茫然時,因一本佛經的究竟實相之理,指引了人生的方向,找到生命的皈依處;或是被經文之美感動,因而走入佛法的殿堂!不管什麼方式和機緣,因佛經而與佛初次相遇,也許不經意卻令人難忘,因為在那一刻,自己的生命已經因這一因緣而改變!就如禪宗六祖惠能乍聞《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改變人生,甚至改寫了整個中國佛教的發展。
正確的讀經態度
印順法師在《成佛之道》中提到聽聞佛法時,如果抱著三種不同的心態,即使有因緣聽聞佛法,也是徒然無用的!其中有一精彩譬喻:若將佛法譬喻為雨水,聽法之人如碗或杯子,倒覆在空地上,雨水是無法流入碗中;以此說明如果態度不注意、不專心,即使聽了也等於沒聽。第二種是由於在碗中原先就已裝有髒物或毒素,即使能裝入雨水也不能用;以此形容雖然專心聽,可是因心裡有成見,聽了反而會生起對佛法的懷疑。第三種則是碗已經有了裂縫,即使清淨無毒,也還是漏得一無所有;以此譬喻心中雖沒有成見疑惑,可是內心散亂、事務匆忙,聽過後,不久還是忘得一乾二淨。因此,我們讀經聞法需要專心,並對佛法有信心。如果心有疑惑,需要尋求解惑,不要抱持懷疑心來讀經。
雖然我們無法與佛生於相同的時代,不能與佛陀的弟子們:阿難尊者、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隨佛一起坐在菩提樹下,仰著脖頸,歡喜聽佛說法,但只要翻開佛經,我們就可以與佛相遇。「如是我聞」這一句話,不只阿難尊者能說,我們在讀過佛經後,也能與朋友分享:「我聽佛陀曾經這樣說……。」
佛法難聞今已聞
我們身處在這腳步快速、生活繁忙的時代中,永遠無法度量佛陀在數千年前所說的哪些經典語錄,會在什麼時候進入哪些人的生命裡。「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說的同一句話,每個聽聞者會因為各自的遭遇、理解層次的不同而各自有不同的體會。
然而,更重要是,與佛相遇之後,放下過去,建立起佛法的思維,並在生活之中體證佛所說之法。或是,隨著學佛日久,雖然曉得佛法的美好,卻有使不上力的感覺,不妨回首自己首次在佛經裡與佛相遇的因緣,是怎樣讓自己感動,回到初發心,再為學佛道路注入動力。
Q:佛經如何談心?
佛陀為什麼會帶給我們這麼多的經典和佛法?這是因為他希望眾生都能斷除煩惱、解脫自在,而眾生煩惱的癥結全在於自己的心。心清淨了,就能安樂自在,了達這個心本來清淨,便能永遠地安樂自在。而眾生的心都是相同的。
所謂相同並不是說想法相同,而是心的本質相同、作用相同,以及眾生所引生的煩惱相同。人在任何一個生活環境中都有它的衝擊、矛盾和困難,如果一直從負面想法看待困難,會一直被困難困住;如果能由正面想法重新看待與面對,或是分析它、處理它,就能化解困難了。佛在這裡得到智慧,再指導我們如何從心得到解脫。
身心合一
所謂「人身難得」,我們如果離開了身體就沒辦法修行,修行還是要透過身體來修的,用心來駕馭身體。但是一般人不會修行,不知道如何用心來駕馭身體,也不知道用身體來鍊心,所以苦惱不斷。這兩者是互相矛盾,也彼此相輔相成的,需要身心合一,才能安身、安心。當我們產生矛盾時就會困擾和痛苦,而當身心統一,身心可以相輔相成的時候,心就能自在或解脫了,這就是《心經》裡面講的心。
這個道理好像不容易了解,其實注意一下我們的心,時時刻刻都是不離身體,不離環境的。就連做夢的時候,好像只有心在動,念頭在動,其實做夢的時候,夢境中是有符號的。所謂符號就是夢境裡面所見到的人、所遇的情境、聽到的聲音、感覺到的冷暖,這些都是物質的符號。所以做夢純粹是心的活動嗎?不是的,沒有物質為緣就不可能有心,不可能有夢。
心無罣礙
如果體證了空性就叫作無心,就是《心經》裡面講的「無智亦無得」,以及「心無罣礙」。所謂﹁「心無罣礙」,就是心中不再有任何執著。心中不再有任何執著,也就沒有所謂的智慧不智慧,既沒有得到什麼東西,也沒有失去什麼東西。因此就沒有煩惱,沒有痛苦,超越了虛無和實在。不論存在或是虛無,心裡根本不介意,一切現象如常,但是已不再是問題,這個叫超越,叫無心。
所謂「無心道人」,就是解脫的人,真正得到解脫的人,才是真正的自由自在。
Q:讀經可以消業障嗎?
有些人讀經是因為相信多念誦經典,可以幫助自己消災解厄,念得愈多,業障就消得愈多。
消除業障
其實「消業」的意思,是從此以後自己不再造新業,「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雖說是結束舊業,不再造新業,但並非指過去所造的業就消失了,從此以後不用再接受果報,而是不管什麼樣的果報都要面對,受報時知道這是過去所造的惡業,在現在所感出的結果,所以要接受它。
但只是接受還不夠,進一步還要放下自我才能得解脫。自我中心與對於自我的執著是一切苦的原因、苦的根本,所以不善的要放下,善的也要放下,壞的要放下,好的也要放下,全部都要一起放下,如此才能得到究竟解脫,所以只想消除惡業,而不想消融自我,這樣的修行並不究竟。
轉變心念
所謂的誦經能消業,並非指一誦經,惡業就一筆勾銷了,而是因為誦經能讓人轉變心念,改變自己的念頭和言行,所以能消業去惡向善,從「有我」轉化成「無我」,用這種方法誦念經典,不但可以幫助我們消災去業,還可以開發智慧。如果誤以為造了惡業只要誦誦經就沒事,那是不可能的事,是一種迷信。誦經最主要的功能在於轉變我們的心念。
Q:讀經可以降妖除魔嗎?
中國民間常認為誦念佛經可以降魔、降鬼,尤其以念《心經》、《金剛經》最為有效。通常所謂的鬼,指的是心外的鬼,像是人死了以後成為鬼,或是凶死的人成為凶鬼。正常人對於這些心外之鬼,大多非常害怕。但就佛法來看,心外的鬼並不可怕,心裡的鬼反而比較可怕。
祛除內心的鬼
一般人可能會認為,心裡的鬼有什麼好怕?因為他們不知道心裡有鬼,也不知道內心有魔。所以走夜路怕鬼,一個人住也怕鬼,事實上,這些都是內心有鬼,使得外鬼、外魔有著力點。
《心經》與《金剛經》都是教人心要坦蕩,無所執著。如果心中沒有煩惱事,那麼心外的鬼怪是不會存在的,更不可能害人。念《心經》、《金剛經》能夠驅鬼,就是因為可以祛除我們心中的鬼、心中的魔。
念經給外國鬼有用嗎?如果碰到外國鬼,念經有用嗎?他聽得懂中文嗎?
這個問題不用擔心。第一,鬼不是用眼耳聽讀佛經,而是用識神去接受你所持誦的經。第二,因為你相信佛經對鬼有用,所以外國鬼如果聽不懂你的意思,也能夠感受到你的心念。
相信心的力量
經中有許多的護法神都說,凡是誦經的地方都會去保護,凡是誦經的人都讓他有求必應。因此通過護法神的力量,可以使得外國鬼聽懂經文;而且可以從心的力量,感受到佛法的功能。
此外,在誦經的時候,一方面可以集中精神,不胡思亂想;一方面也可以增強心念,這樣對鬼也就不會懼怕了。
Q:讀經有什麼功能?
讀經是親近佛陀教法的方式之一,讀經有什麼好處呢?聖嚴法師認為讀經有六大功能:可明心、解義、修定、弘法、護法,以及超度與祈福。讀經不僅可以成長自我,還能發揮教化、弘法的功能,是自利又利人的修持法門。
讀經的功能約略可分為六種:
一、讀經是為明心
時時讀經就像是時時用明鏡來照心一樣,煩惱無明就會減少。
二、讀經是為解義
每讀一次經,就會對經典的玄文奧義多一分認識。
三、讀經是為修定
讀經時要都攝六根,口裡專意念誦,耳朵仔細傾聽念出來的聲音,不必去理會經文的意思。獨自自修的時候,因為別無選擇,只好自念自聽。但是人多的時候,最好是聽別人念出來的聲音;不論是聽群體合念的聲音,或是某一個特定對象比較穩定順暢的聲音都好。聽自己的聲音很不容易得定,可惜一般人往往執著於自己的聲音。因此,讀經還是跟多數人一起讀比較好。
四、讀經是為弘法
六祖惠能大師因為聽到人家讀誦《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於言下豁然開悟。所以,讀經的人自己不開悟沒有關係,能夠讓別人開悟也很好。因此,你在誦經時,說不定真的有人聽了你念經,引發善根。
五、讀經是為了護法
在大乘經典裡面,多方提及,佛滅度之後,凡是有人受持讀誦佛經,就等於佛住於世,此人居處即得十方諸佛及護法龍天護持。護持佛法僅是將佛經擺著是不夠的,應當進一步受持讀誦。
六、讀經是為超度及祈福
佛教徒相信臨命終時,親友為亡者做佛事具有超度的功德。通常會誦經來超度亡者,因為在這個關頭,打坐不如誦經來得直接有利。
誦經既能嘉惠生者,又可資益亡人,可說是冥陽兩利的事。一切眾生,不論天、人、鬼神,乃至有靈的畜生,凡是未出離三界的,都需要讀經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