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虛大和尚-印光大師

RM25.65

作者:邱傑 | 繪者:劉建志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08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160頁 / 單色印刷
ISBN:9789575985325

已售完 / Out of Stock

貨號: 9789575985325 分類:

內容簡介

不求名,卻遠近馳名!不求利,卻人人得利!
一心念佛,祈願眾生的心皆印得彌陀光明!

童年有大半時間離不開藥罐子,
儘管飽讀詩書,病痛時,卻一點也派不上用場!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為了追求解答,
紹伊不告而別偷偷出家,卻被大哥抓了回去,
他如何從嚴密的監管中逃脫?

出家六十年,不曾收過一個剃度弟子,
印光大師何以自稱「二絕子」?

素樸簡單的一生,
縱已聞名全國,仍謙虛自稱「常慚愧僧」;
終生提倡念佛法門,謙沖自牧,
成為民初四大高僧之一。

 


作者簡介

邱傑

本名邱晞傑,台灣桃園大園鄉人,早年曾在出版社畫過漫畫及插畫,其後任職《聯合報》,擔任記者、特派員、主編、組長;並曾出任桃園縣兒童文學協會創會理事長、財團法人桃園縣文化基金會執行祕書及總編輯。

一度旅居加拿大專事寫作、畫畫,於海內外舉辦多次個人畫展;出版作品共七十種,曾獲金鼎獎、洪建全兒童文學獎、東方少年小說獎等海內外文學、藝術重要獎項數十種。

喜歡有情的人,不喜歡看到砍樹。除了寫作、攝影、寫生,也愛旅行及觀察。近年除了在各地巡迴演講及教學,大部分時間都待在所創辦的白石農莊,過著恬淡而能親近大自然的生活。

 

繪者簡介

劉建志

1966年生於雲林縣北港。自學繪畫,常受邀為國內知名作家文章繪製插圖。1999年築「一澄舍中」殊畫坊,期以摹古畫風重飾佛經圖像。2008年並受「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籌備小組力邀,創作水陸畫系列。

代表作品有:法鼓文化《高僧小說系列》、靜思文化──小沙彌系列、皇冠版《吳姐姐講歷史故事》、中國兒童故事大百科三十六鉅冊等。曾榮獲1995年中華民國視覺設計展「插畫創作」金牌獎、1997年中華兒童文學獎「美術類」年度。

 


目錄

【原版總序】智慧與慈悲的分享 聖嚴法師
【推薦序】人生要通往哪裡? 蔡志忠
【自序】看見自己的渺小

01故事的主人翁
02紹伊的誕生
03病中的疑情
04赴長安深造
05紹伊出家了
06蓮花寺當小沙彌
07庫頭師印光
08念佛治眼疾
09繼廬行者
10弘化濟世
11與弘一大師的因緣
12流傳後世的小故事
13大師嘉言錄
14決定生西

佛學視窗
時代背景
印光大師對佛教的影響與貢獻
印光大師年表

 


精采書摘

決定生西

現在,我們要寫印光大師一輩中最後的一段故事了。這是民國二十九年(西元一九四○年)的事。

這時的印光大師,已經有八十高齡了。八十歲的大師,身體還是很健康。他在晚年時,大都住在蘇州報國寺,從民國二十六年(西元一九三七年)起,因為中國和日本打仗(即八年抗戰),戰火逼近,只好在二十六年十月移住靈巖寺。

住在靈巖寺的第四年,也就是民國二十九年的農曆十月二十八日,下午一點多鐘時,印光大師召集全寺的僧眾和各部門的負責人,告訴他們說:「靈巖寺十幾年來,一直由妙真和尚代理住持,實在不應該一直代理下去,而應找一個日子,為他舉行陞座典禮,正式接任才好。」

全寺的人當場討論起來,有人問他:「就在下個月九日那天舉行陞座典禮好嗎?」

印光大師說:「不行,不行,太遲了。」

大家都沒有聽出「太遲了」是什麼意思,但既然印光大師說太遲,大家便再討論另訂一個日子。

「那麼,改在下個月的四號那一天好嗎?」這是大家討論出來的第二個時間。

「不行,還是太遲了!」印光大師說。

大夥兒面面相覷,只好再做進一步的討論。最後,大家又選了一個日子─十一月一日。印光大師才點頭說好。

究竟為什麼不准大家選擇十一月四日以後的日子,當時沒有人曉得,後來才知道原來其中有「玄機」。印光大師是在四日那天往生的。

十一月一日很快地到了,印光大師精神暢旺,本來想親自主持妙真和尚的陞座大典,因為另有一位高僧真達和尚遠從上海趕來,大師便請他主持典禮。

再過三天,十一月三日那個晚上,印光大師的神情看來像是有一點點疲憊的樣子,晚上只喝了一碗稀飯。用完餐,他告訴在旁邊的真達和尚及隨侍的人說:

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這句話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說:淨土宗其實也沒有什麼玄奇、奧祕的地方,只要很誠心誠意地去學習、去信奉、去實踐,一定可以得到佛的接引;就算一身都是罪業,佛也會原諒你,讓你在輪迴的時候獲得一條生路,讓佛接往西天。

那天晚上一點半,印光大師從床上坐了起來,告訴守在旁邊的人說:「念佛見佛,決定生西。我一直心心念念著佛,現在終於見到佛了,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說完,便大聲地念佛。

兩點十五分的時候,他略為停了一下,向旁邊的人要水洗手,洗好雙手,說:「我已經蒙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就要去了。大家一定要念佛,要發願,要生西方!」

說完,印光大師從床上走到房間裡的一張椅子,面向西方,端端正正地坐下來,繼續念佛。

一直念到三點鐘,剛剛陞為靈巖寺住持的妙真和尚也趕來了,印光大師一看到他,便告誡他說:「你要好好地維持道場,弘揚淨土宗,千萬不要學大派頭才好!」

說完,印光大師繼續地念佛。整個房間裡的人也一直跟著他念佛,念到清晨五點鐘,他就在莊嚴的念佛聲中往生西方了。

第二年的農曆二月十五日,是印光大師往生滿一百天的日子,這一天要舉行「荼毘」大典(將他遺體火化的典禮)。

那天全國各地一共來了兩千多位貴賓參加大典,前一天是大雪紛飛的日子,當天天氣突然放晴。

真達和尚負責舉火引燃,火一燒起,發出彩霞般的光輝。火化以後,留下許許多多的「舍利子1」。有的大塊、有的小塊,有的像一朵蓮花、有的像一粒粒的珍珠,顏色五顏六色,非常好看。有些弟子把它們撿回去供養,有的則把它們盛在特製的寶塔、寶盒裡,帶回寺院去,供人瞻仰。一代大師,就此離開了大家。

在這一本書的最後,我們一同來看一段印光大師說過的話:

眾生心性,與佛無二;由迷背故,起惑造業,錮蔽本心,不能彰顯。
倘能一念回光,直同雲開月現。

性本不失,月屬固有;故得歷劫情塵,一念頓斷。
又如千年暗室,一燈即明。

很難懂嗎?不會的,多看幾遍就懂了。他的意思簡單地說是這樣的: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和佛都是一樣的。只是我們在人生的過程中迷路了,才和佛愈離愈遠;我們的心被很多不好的念頭矇蔽,才害得我們失去了和佛一樣的心。

只要我們在一念之間回頭,一定可以找回我們的佛心。我們的佛心就像天空中的月亮,一直都存在著,只是它常常被烏雲所遮,烏雲一走,月亮就會出現的。

再怎樣的惡業、惡念,只要我們能堅定信心,便可以掙脫。就如同一個房間,漆黑了幾千年,從來不曾有過光亮,想起來很恐怖,其實有什麼恐怖呀?只要給它一盞燈,不就頓時明亮了嗎?還恐怖什麼呀?

你有過徬徨心、恐怖心嗎?把心裡的燈點亮起來吧!這只是一念之間的事。

註釋
1舍利子:通常指佛陀的遺骨,後來也指高僧死後火化所遺留下的骨頭。中國多以豆粒狀者稱舍利子。

重量 / Weight 0.24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