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觀音,如何從眾菩薩中脫穎而出,成為最具中國特色的信仰文化?
◆水月觀音、白衣觀音、送子觀音……所展現的本土化、女性化等藝術象徵,反映出那些歷史現象與社會心理意義?
◆佛教經典、大悲懺儀、觀音傳說、文學藝術與地方傳統……
◆在普陀山朝聖文化的孕育過程中,如何與觀音信仰保持創造性互動?
觀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的化身,在印度、東南亞與西藏,亦是象徵神聖王權的男性神祇,然而在中國,「他」卻變成了「她」,成為循聲救苦的「慈悲女神」,並擁有截然不同的歷史與身世,深刻地影響了國人的生活與信仰。
于君方教授投注十多年的心血,以結合文化、藝術、社會、歷史等跨學科領域的創新研究方法,探討觀音經歷此戲劇性演變的原因與過程。除了佛經之外,本書將感應錄、朝聖故事、寺志與山志、民間文學、田野調查,以及反映觀音形象變化的藝術造型等全面納入討論範圍,是深入研究觀音信仰的突破性著作。
◎「《觀音》是未來數十年內無人可匹敵的精心力作。」
──太史文(Stephen F. Teiser),知名中國佛教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本書對於幫助我們了解東亞佛教中的觀音有重大貢獻……,為這位大悲菩薩及此『慈悲女神』相關的宗教修行,提供了最清晰的解釋與觀點。」
──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知名漢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榮譽退休副校長
◎「……本書無疑是未來研究觀音的新起點。于君方鉅細靡遺地探討了觀音複雜且輝煌的各個面向,在佛教研究中自成一類。」
──梅維恆(Victor H. Mair),知名漢學家,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
作者簡介
于君方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宗教學博士,專攻漢傳佛教研究。1972至2004年間任教於羅格斯大學宗教學系(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現任哥倫比亞大學宗教學系、東亞語言文化學系,以及「聖嚴漢傳佛學講座」教授,致力於指導漢傳佛教的博士研究生。
她的第一本著作《中國的佛教復興:袾宏與晚明的宗教融合》(The Renewal of Buddhism in China: Chu-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1),是研究唐代以後佛教最早的英文著作之一,另合編有《中國的香客和聖地》(Pilgrims and Sacred Sites in China)。《觀音》一書的英文版於2001年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
譯者簡介
陳懷宇
生於江西。曾求學北京師範大學、北大、普林斯頓大學。現任教於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主要研究中國宗教史和思想史,著有The Revival of Buddhist Monasticism in Medieval China,並發表中英論文十餘篇。
姚崇新
1966年生,歷史學博士,中國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研究領域包括佛教考古與佛教社會史、中外文化交流考古等。代表性論著有《廣元唐代石窟造像分期研究》等。
林佩瑩
目前於英國倫敦大學攻讀宗教學博士。由於對佛教浩瀚之思想與融入民間發展之生命力深受感動,自台灣大學政治系國際關係組畢業後,開始邁入佛教歷史研究之領域。
目錄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
第一章 導 論
第二章 觀音信仰的佛典出處
第三章 中國本土經典與觀音信仰
第四章 感應故事與觀音的本土化
第五章 神異僧與觀音的本土化
第六章 本土圖像與觀音的本土化
第七章 大悲懺儀與千手千眼觀音在宋代的本土化
第八章 妙善公主與觀音的女性化
第九章 普陀山:朝聖與中國普陀洛迦山的創造
第十章 中國中世紀晚期的女性觀音像
第十一章 觀音老母:觀音與明清的民間新興教派
第十二章 結論
附錄一
附錄二
全書註釋
參考書目
地圖一 本書相關地名
地圖二 佛教重要寺院及地名
地圖三 普陀山
精采書摘
第十一章 觀音老母:觀音與明清的民間新興教派(摘錄)
……我在中國進行研究期間,也發現幾部成書於明末的寶卷,在這些文獻中,觀音以無生老母的形象出現。觀音以老母的形象出現時,完全無前例可尋,也沒有任何經典依據。關於這種觀音像在十六世紀後出現的原因,最明顯的解釋莫過於新興宗教無生老母的盛名。但實際上這並未解答這個問題,因為我們可以追問:無生老母的來源是什麼?為什麼無生老母突然出現於十六世紀,成為新興教派的最高神祇?若不是觀音已成為廣受景仰、愛戴的女神,老母能夠如此突然出現且威名顯揚嗎?此外,為什麼有些教派的經典要不是宣稱他們的老母化身為觀音,就是主張觀音化身為他們的創教始祖?
新興教派想要挪用觀音的原因不難理解,因為到了明清,觀音已成為中國家喻戶曉、最深得人心的神明之一,觀音像不僅供奉在佛寺中,也供奉在民間宗教所屬的寺廟。但一般民間宗教並未刻意建構一套神學理論,說明觀音及其敬奉的其他神明,新興宗教則大不相同,其經典煞費苦心地解釋他們的女神、宗師與觀音之間的複雜關係。
新興教派挪用觀音有助於這位菩薩最後一階段的轉化,也就是「觀音老母」。同時,許多新興教派以觀音為主神或主要神祇之一,這也有助於在社會其他階層中推廣觀音信仰。因此,與觀 音有關的新興教派寶卷,是弘揚觀音信仰的另一種重要媒介,而且在這過程中,也為這尊多面性的神祇創造另一種新面貌。
在本章中,我首先探討一些著名新興教派經典中刻畫的無生老母,以及對於這些文獻中出現的無生老母、創教始祖與觀音之間關係的理解。其次,我將探究一則新興教派挪用觀音的明確實例,也就是十七世紀一位先天道祖師撰寫的寶卷《觀音濟度本願真經》(Dudbridge 1978: 69)。一貫道顯然與該教有關,因為一貫道將先天道的道統納入本教系統。事實上,其創始人張天然如今被視為先天道第十八祖(Lin 1984: 129)。這不足為奇,因為二者皆源於明末白蓮教。如第八章所述,這部真經是新興教派將妙善傳說改寫而成的作品,但是觀音在這份文獻中,並未以老母的形象出現。
接著檢視的是三部明末寶卷,其中的觀音現身為老母。如下文所示,在這些寶卷中,要區分觀音老母與新興教派的無生老母,即使不是絕無可能,至少也是困難重重的。因為用於描述這二者的觀念,或甚至字眼,雖不是完全相同,卻很類似。這些新興宗教寶卷是否就像《觀音濟度本願真經》的情形一樣,利用觀音以提昇其教派的威望?這三部明末寶卷中也許有兩部是如此,因為內容提及特定的教派名稱,但第三部就難以斷定了。新興教派固然可能挪用觀音,觀音的信徒也同樣可能挪用新興教派的無生老母,以增添其主神的光采。由於對這些寶卷的作者一無所知(可惜這些作者都是無名氏),也不清楚他們當初創作的情況,我們僅能推測而已。最後,針對無生老母與觀音老母可能源自何處,我提供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