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各國佛教略史

RM118.80

作者:淨海法師等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7年12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21×15 cm / 816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110311
ISBN:9789575987701

庫存只剩 1

貨號: 9789575987701 分類:

內容簡介

佛教如何從東方傳入西方世界?
淨海法師為建立完整的佛教傳播史,
廣羅全球佛教各宗、各國傳法資料,
完成西方佛教發展史的當代巨著,
期望繼往開來,提供真正的佛教世界觀。

封底文案

淨海法師為美國南部佛教弘化的開路先鋒,深知認識佛教傳播史與促進國際弘法交流的重要。因此,群策群力,廣泛蒐集資料,翔實且多元的介紹佛教各宗派流布至西方的過程與現況,是繼《南傳佛教史》之後,另一部撰述佛教歷史的巨著。

全書分為六大篇章:第一篇:歐洲;第二篇:北美洲;第三篇:中美洲;第四篇:南美洲;第五篇:大洋洲;第六篇:非洲。附錄各國佛教大事記,及外文主要名詞中譯對照表和索引。

源於印度的佛教,在東方世界開枝散葉出不同宗派後,如何往西方世界廣播菩提種子?本書不但詳述佛教西傳歐、美、非、大洋各洲的歷史,及各國弘法先驅、重要佛教團體與代表事件、出版品,更讓人能感受護法的動人願心,為世界留下珍貴的佛法寶藏。

 


作者簡介

淨海法師

一九三一年出生江蘇泰縣。九歲出家,十六歲寶華山受戒,後就讀武進天寧寺佛學院。

一九四九年到臺灣親近慈航法師,於彌勒內院修學十年。一九六○年赴泰國學習泰文及巴利文,受南傳比丘戒,住進泰寺僧團,並入朱拉隆功佛教大學攻讀。一九六九年轉赴日本,入東京立正大學研究,獲佛教學碩士學位。

一九七二年受邀赴紐約弘法,一九七八年抱著拓荒精神去到美國南部休士頓,與師友合創德州佛教會,先後興建佛光寺、玉佛寺及美洲菩提中心;不分任何宗派和種族,推行現代化多元性弘法活動。現任德州佛教會會長、德州佛教書院院長。著有《唯識第一課──大乘廣五蘊論略解》、《南傳佛教史》、《覺海觀覽》、《佛國留學紀實》、《佛教史叢談散集》等作品,並譯有《真理的語言──法句經》、《佛陀畫傳》等譯作。

 


目錄

第一篇 歐洲
第一章 英國佛教略史
第一節 英國學者開始研究佛教
一、研究巴利文獻的學者
二、研究梵文文獻的學者
三、研究漢文文獻的學者
第二節 二戰前英國的佛教團體
一、巴利聖典協會
二、大不列顛愛爾蘭佛教會
三、英國早期的西方比丘
四、倫敦佛教協會
五、倫敦佛教精舍──摩訶菩提協會英國分會
第三節 二戰後英國佛教的復甦和發展
一、南傳上座部佛教
二、漢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

第二章 德國佛教略史
第一節 德國的早期佛教
一、哲學家、學者的佛教研究
二、佛教學者與社團
三、高僧三界智尊者、向智尊者等
第二節 二戰後的德國佛教
一、南傳上座部佛教
二、藏傳佛教
三、漢傳佛教
結語

第三章 法國佛教略史
第一節 法國學者對佛教的研究
第二節 法國佛教社團的組織
一、法國佛教徒社團
二、漢傳佛教
三、南傳上座部佛教
四、藏傳佛教
結語

第四章 義大利佛教略史
第一節 對佛教的探索與研究
第二節 早期佛教社團的開展
第三節 南傳佛教的道場
第四節 日本禪宗的引進
第五節 藏傳佛教新近的發展
結語

第五章 丹麥佛教略史
第一節 早期佛教學者的研究
第二節 佛教團體的成立

第六章 荷蘭佛教略史
第一節 開始佛教研究
第二節 二戰後成立的佛教社團

第七章 比利時佛教略史
第一節 多位知名佛學家
第二節 上座部佛教的組織
第三節 大乘佛教的團體
第四節 藏傳佛教道場

第八章 奧地利佛教略史
第一節 佛教學術的研究
第二節 上座部佛教社團
第三節 大乘佛教團體
第四節 藏傳佛教道場

第九章 愛爾蘭佛教略史
第一節 南傳佛教
第二節 藏傳佛教

第十章 瑞士佛教略史
第一節 高僧三界智訪瑞士開啟佛教
第二節 南傳上座部佛教團體
第三節 藏傳佛教的傳入
第四節 禪風吹起

第十一章 波蘭佛教略史
第一節 利沃夫和華沙兩個佛教研究中心
第二節 禪學的傳入
第三節 藏傳佛教

第十二章 西班牙佛教略史
第一節 早期耶穌會教士到東方傳教
第二節 二十世紀下葉藏傳佛教的傳入
第三節 漢傳及南傳佛教在西班牙

第十三章 匈牙利佛教略史
第一節 十九世紀初喬瑪的藏學研究
第二節 開設佛學課程及藏學研究
第三節 韓國及中國佛教

第十四章 俄羅斯佛教略史
第一節 佛教在俄羅斯蒙古族聚居區傳播
第二節 俄羅斯學者的佛教研究

第十五章 歐洲其他國家的佛教
第一節 捷克佛教
第二節 芬蘭佛教
第三節 希臘佛教
第四節 瑞典佛教
第五節 挪威佛教
第六節 拉脫維亞佛教

第二篇 北美洲
第一章 美國佛教略史
第一節 美國佛教最初的萌芽
第二節 漢傳佛教在美國
一、先驅開拓者日僧在美國傳教
二、二戰後中國佛教隨移民進入美國
三、韓國、越南佛教在美國的弘揚
第三節 南傳上座部佛教在美國
第四節 藏傳佛教在美國發展迅速
第五節 美國人的佛學研究
一、美中學者佛教的研究
二、美國大學的佛教相關課程
三、主要的佛學研究刊物
四、科學、醫學的影響
第六節 目前美國佛教的概況

第二章 加拿大佛教略史
第一節 漢傳佛教隨移民傳入
一、日本佛教
二、中國佛教
三、韓國佛教
四、越南佛教
第二節 藏傳佛教的發展
第三節 南傳佛教的弘揚
第四節 加拿大佛教學者

第三章 墨西哥佛教略史
第一節 日本禪宗
第二節 藏傳佛教
第三節 南傳上座部佛教
第四節 其他佛教社團

第三篇 中美洲
第一章 中美洲各國的佛教
第一節 哥斯大黎加佛教
第二節 巴拿馬佛教
第三節 薩爾瓦多佛教
第四節 瓜地馬拉佛教
第五節 尼加拉瓜佛教

第四篇 南美洲
第一章 巴西佛教略史
第一節 日本佛教
第二節 南傳上座部佛教
第三節 中國佛教
第四節 藏傳佛教

第二章 阿根廷佛教略史
第一節 漢傳佛教
第二節 藏傳佛教

第三章 南美洲其他國家的佛教
第一節 委內瑞拉佛教
第二節 祕魯佛教
第三節 智利佛教
第四節 厄瓜多爾佛教
第五節 烏拉圭佛教
第六節 哥倫比亞佛教
第七節 玻利維亞佛教
結語

第五篇 大洋洲
第一章 澳大利亞佛教略史
第一節 佛教初傳澳大利亞
第二節 白澳政策廢除後佛教的開展
一、南傳佛教在澳大利亞
二、漢傳佛教在澳大利亞
三、藏傳佛教在澳大利亞
結語

第二章 紐西蘭佛教略史
第一節 藏傳佛教
第二節 南傳上座部佛教
第三節 漢傳佛教
第四節 英美澳人的本土佛教

第六篇 非洲
第一章 非洲各國的佛教
第一節 南傳佛教系統
一、南非
二、坦尚尼亞
三、波札那
四、肯亞
五、烏干達
六、尚比亞
七、史瓦濟蘭
八、埃及
九、剛果
十、利比亞
第二節 漢傳佛教系統
一、南非
二、史瓦濟蘭、賴索托、剛果、迦納等
第三節 藏傳佛教系統
南非
第四節 非洲佛教本土化
剛果、馬拉威
第五節 誓願傳法非洲的慧禮法師
馬拉威、賴索托、史瓦濟蘭、莫三比克四所孤兒院
第六節 慈濟的慈善事業
結語

【總結】佛教在西方各國的傳播

附錄
一、西方各國佛教大事記
二、參考文獻
三、中文索引
四、外文主要名詞中譯對照表

 


精采書摘

【第一篇 歐洲】第一章 英國佛教略史

第二節 二戰前英國的佛教團體

三、英國早期的西方比丘

英國的第一位僧人是阿育比丘(Bhikkhu Asoka,?─一九○五),俗名戈登.道格拉斯(Gordon Douglas),他於一八九八年在斯里蘭卡出家,但有關他的記載並不多,他對佛教在西方傳播的影響不大。阿育比丘於一九○五年在緬甸去世。

英國的第二位比丘阿難陀彌勒,俗名貝尼特(C. H. Allan Bennett),生在倫敦,父親為電機工程師,他本人是化學分析師。貝尼特十八歲時讀了阿諾德著的《亞洲之光》,發現了嶄新的心靈探索領域;接著他研讀當時歐洲所有的佛典,信心增長,於是捨棄原有的宗教信仰,而轉信佛教。一八九八年,他為了更深入了解佛教,遠行到錫蘭。

貝尼特到錫蘭沒有多久,就發心到緬甸出家為沙彌。後受聘在一緬僧佛學院教授英文四年,課餘時間他致力於聽聞和研讀佛法。貝尼特於一九○二年受比丘戒,法名阿難陀彌勒。受戒之後,他發願:「我皈依佛教,願意奉獻生命,誓將法輪轉動到我的祖國英國,並在歐洲成立僧團和佛教會。」

阿難陀彌勒比丘修學佛法非常精進,胸懷將佛教傳播到歐洲的使命感,所以積極與一些英、德、美國佛教學者聯絡。一九○二年,他在仰光召集佛教信眾,在緬甸成立了「國際佛教會」(International Buddhist Society),計畫將佛教發展至歐洲。同時出版《佛教》(Buddhism)季刊,是英國第一份佛教期刊。藉由宣傳,阿難陀彌勒比丘得到緬甸一位女慈善家哈拉翁夫人(Mrs. Hla Oung)相助,負責弘法團的經費。

英國方面,一群佛教徒為了迎接阿難陀彌勒比丘弘法團的蒞臨,也於一九○七年成立大不列顛愛爾蘭佛教會,會址設於靠近大英博物館的柏里街,由戴維斯擔任會長,這是西方的第一個佛教協會,也是阿難陀彌勒比丘隔年在倫敦停留六個月的講經場所。

一九○八年春,阿難陀彌勒比丘和羅斯特博士、麥克欽(J. K. M’Kechhie),以及他的護法哈拉翁夫人及其家人,到了倫敦,展開傳教的工作。他以獨特的巧思,印製宣傳手冊、撰寫文章、出版期刊、舉辦講座。無比熱忱,推動弘法工作。

阿難陀彌勒比丘非常努力,他具有深沉的智慧,莊嚴的修養風度。但弘法成效不彰,檢討原因是因為阿難陀彌勒比丘嚴格地遵守比丘的戒律生活,但英國沒有比丘住的佛寺精舍,日常生活有很多不便。再者,因為他的健康狀況不佳,所以心有餘而力不足。大約經過半年的時間,同年十月二日,原有弘法團的人,就都回到緬甸仰光。弘法團在英國發展的計畫,雖然不如預期的效果,但因半年中,他們常在學校、工商會和其他公開場所演講佛法,倫敦報紙也時常登載他們活動的消息。所以,阿難陀彌勒比丘,是將佛教弘法團帶進西方的先驅,為後來英國佛教的開展播下了種子。

一九一四年五月,阿難陀彌勒在緬甸生了重病,他在英國的姊姊,請他赴美國靜養。阿難陀彌勒比丘,雖有將佛教傳至歐洲的宏願,但因健康情況,醫生囑咐必須停止工作,長期休養,他只好選擇去了美國。可是,他為了戒律的莊嚴,預知在西方生活,一定會產生很多困難;所以起程前,在緬甸一百多位佛教徒前,阿難陀彌勒比丘捨去比丘戒,這是他受比丘戒十二年後的事。

十月他原訂乘船赴美,但臨時收到通知,因他患有傳染病不准赴美,所以返回倫敦。雖然他健康不好,但仍持續為佛教做事,護持佛教。阿難陀彌勒比丘曾著有一本著名的《聖者的智慧》(The Wisdom of the Aryas,一九二三)和《緬甸的宗教》(The Religion of Burma,一九一一)。他於一九二三年去世,年五十二歲。在阿難陀彌勒去世之後不久,佛教協會也就解散了。

戒行比丘,俗名麥基奇尼(J. P. McKechnie),早期特別歡喜讀赫胥黎、叔本華等哲學作品。由於對現實不滿,曾想自殺。後來讀到阿難陀彌勒比丘主辦的《佛教》雜誌,討論到涅槃的問題,他很感興趣。思考後,覺得很接近他想要的生活方式,於是他立刻寫信給緬甸《佛教》雜誌的編者,表示參與的意願。阿難陀彌勒比丘接受他的要求,麥基奇尼於是前往緬甸,於一九○六年出家成為戒行比丘。他是位模範的僧人,在緬甸和英國為佛教服務將近四分之一個世紀。他的著作可讀性極高,如《蓮花盛開》、《佛陀的年輕時代》(A Young People’s Life of the Buddha)等,翻譯有《中部》佛經。

重量 / Weight 0.8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