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與諸宗之對話

RM64.80

作者:陳英善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12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法鼓系列別:漢傳佛教論叢
規格:平裝 / 15*21cm / 392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260061
ISBN:9789575988722

庫存只剩 1

貨號: 9789575988722 分類:

內容簡介

為何諸經論以「深」來形容般若空?
為何華嚴宗以「深般若」、「深空」來形容般若空?
「般若空」究竟有多深?

《華嚴與諸宗之對話》,呼應著「般若空」的議題而來。從般若真空、龍樹中觀、阿賴耶識、法華天台、淨土念佛、「華嚴.禪」等多方面的探討中,透過九篇論文呈現般若空的種種風貌。

依華嚴宗的看法,般若空乃是「即有之空」、「即空之有」的二諦中道,不僅中觀學派如此,且唯識學派亦如此,乃至中國佛教的天台、淨土、禪宗等,皆不離此,華嚴法界觀的「行起解絕」,也相應於此。因此,華嚴宗以「二諦中道」來表達般若空,甚至以「一多無礙」之重重無盡法界緣起來說明般若空之深之廣。

藉由華嚴與諸宗的對話,以般若空貫串諸篇章,以多重樣貌論述般若空,一方面顯示般若空之深,另方面呈現般若空之廣,展現華嚴法界的重重無盡。

 


作者簡介

陳英善

臺灣屏東人,中國文化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專任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天台教觀、華嚴思想。撰有《天台緣起中道實相論》、《華嚴無盡法界緣起論》、《天台性具思想》等專書,以及〈天台懺悔與戒定慧之關係〉、〈從天台、華嚴論觀音大悲普門之時代意義〉、〈聖嚴思想與如來藏說〉、〈從「明心見性」論聖嚴禪法與天台止觀〉等近百篇學術論文。

 


目錄

漢傳佛教論叢序
推薦序 李志夫
推薦序 藍吉富
〔自序〕教學相長

第一篇 華嚴宗對般若真空之看法
一、前言
二、就簡別真空而論
三、就二諦中道而論
四、就判教思想而論
五、結語

第二篇 華嚴宗對龍樹中觀之看法
——以法藏《十二門論宗致義記》為主
一、前言
二、從三時教判來看中觀
三、就二諦中道而論中觀
四、結語

第三篇 華嚴宗對阿賴耶識之看法
——以智儼、法藏為主
一、前言──「阿賴耶識」之施設
二、阿賴耶識與所依心識之關係
三、阿賴耶識與無漏種子之關係
四、阿賴耶識與見道修道之關係
五、結語

第四篇 大華嚴與妙法華的對話
——華嚴海之「大」與法華橋之「妙」
一、前言
二、就經題而論
三、就判教而論
四、結語

第五篇 華嚴與天台觀行的對話
一、前言
二、天台的三觀
三、華嚴的三觀
四、三觀的特質
五、結語

第六篇 華嚴與淨土念佛的對話
一、前言
二、「教宗賢首.行在彌陀」之依據
三、華嚴宗諸位大師的觀行法門
四、華嚴之解與行的關係
五、「普賢行」與「彌陀行」之關係
六、結語

第七篇 華嚴法界三昧之觀行
——以「行起解絕」為主
一、前言
二、從「行起解絕」論解行之運作
三、從「行起解絕」論教禪之關係
四、結語

第八篇 華嚴.禪之關係
——深明法界觀,好喫趙州茶
一、前言
二、法界觀簡介
三、法界觀與禪
四、禪觀之活用
五、結語

第九篇 稱名念佛與稱性念佛
一、前言
二、大乘菩薩道所面對的挑戰
三、稱名念佛所面對的挑戰
四、結語

 


精采書摘

第一篇 華嚴宗對般若真空之看法
摘要

《般若經》的核心思想,主要在於「空」,不論大至六百卷《大般若經》(玄奘大師譯),或小至《般若心經》,無不顯示諸法緣起無自性空之道理。此空無所得,即是所謂的「真空」。一般吾人對空之理解,著眼於遮情方面,以破執為主導,而對於表德方面,則甚少論及之。對法藏大師而言,真空具備了遮、表雙重涵義,以「即有之空」、「即空之有」來表達真空之義涵,顯示真空即是「空有不二」之中道。此「空有不二」之真空,或以深空、真空不思議、二諦中道等表達之,用以顯示真空甚深之涵義。

從法藏所著《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十二門論宗致義記》等論著中,可知無不闡述此「空有不二」之真空道理。其對《般若經》之看法,基本上,判屬於實教(或稱一乘教),而此實教包括了終、頓教,如法藏以實教來解釋《般若心經》,以頓教來說明《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八會「那伽室利分」。諸如此類,在在顯示法藏對《般若經》之看法,跨越了終、頓教,乃至一乘教。由此可知,「真空」之義涵,蘊含了終、頓、圓教,而非如一般所說:法藏將《般若經》純判屬於始教而已。

因此,本論文針對《般若經》之真空來探討,主要從三方面來切入,首先,對種種「空」加以辨別;其次,就二諦中道來論述真空;最後,就判教來看真空所扮演之角色。

關鍵字:真空、深空、空有不二、二諦中道、《般若經》

 

第二篇 華嚴宗對龍樹中觀之看法-以法藏《十二門論宗致義記》為主
摘要

龍樹的「空」是始教嗎?一般學術界將華嚴宗對龍樹「空」的看法,定位在始教。然而對賢首法藏來說,龍樹所說的「空」,具備了多重的涵義,兼具遮、表的角色,若就以五教(小、始、終、頓、圓教)來說,非只是始教,且跨越了終、頓二教,甚至一乘圓教。

另外,法藏針對龍樹「心境俱空」,以「無相大乘」、「究竟大乘」、「唯一乘」等明之,以顯示緣起性空平等一味之一乘教。由此亦可得知,真空與一乘教之密切關係。

因此,本論文主要藉由法藏對龍樹「空」之理解,從三時教判、二諦中道思想來切入。以遮詮、表德來顯示龍樹「空」之義涵,以便釐清學術界對華嚴宗判教所存在似是而非的論點。

關鍵字:法藏、龍樹、空、一乘、二諦中道

重量 / Weight 0.4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