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心詮:原人論考釋

RM51.30

作者:聖嚴法師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3年09月01日
規格:平裝/ 15*21cm / 320頁 / 單色印刷
ISBN:9786267345016

貨號: 9786267345016 分類:

內容簡介

《原人論》是一部大格局、大架構的佛學導論。
聖嚴法師的考釋,每每會提出對於論主的親切感受,並與今日的佛教所需而做詮釋。

《華嚴經》在大乘佛教發展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書中所提出的「十方成佛」及「修行十地」的理論,對佛教思想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原人論》作者圭峰宗密,少通儒書,但儒學智識並不能滿足他對宇宙根本問題的追求,因緣際會過禪門、入華嚴,最終達到「外境內心,豁然無隔」之境。

《原人論》是圭峰宗密晚期以圓融無礙思想,會通各家學說之作。藉由探究萬物之靈的人類從何而來,逐一析判儒、道、釋各家論點之偏執,指出直顯如來真性的一乘顯性教方為圓滿之真理,並進而會通本末,臻至三教圓融之境地。

聖嚴法師旁徵博引古哲先智各家立論,並透過層次分明的註解,深入析解這些概念形成的脈絡以及根本義理,是現代修行者在回歸自性本源的路上,一個清晰而必備的指引。

 


目錄

自序

【前編】
緒論

第一章 華嚴學
一、《華嚴經》的傳譯
二、《華嚴經》的內容
三、《十地經》與《十地論》
四、華嚴宗的先驅

第二章 華嚴宗
一、初祖杜順──神異禪者
二、二祖智儼──精通梵漢
三、三祖法藏──集大成者
四、四祖澄觀──疑點特點
五、五祖宗密──禪教一致

【本編】
《原人論》考釋
釋題

第一章 序
原文與語體對照
考釋條目

第二章 斥迷執──評析習儒道者
原文與語體對照
考釋條目

第三章 斥偏淺──評析習佛不了義教者
原文與語體對照
考釋條目
第一節 人天教
原文與語體對照
考釋條目
第二節 小乘教
原文與語體對照
考釋條目
第三節 大乘法相教
原文與語體對照
考釋條目
第四節 大乘破相教
原文與語體對照
考釋條目

第四章 直顯真源──佛了義實教
原文與語體對照
考釋條目

第五章 會通本末──會前所斥,同歸一源,皆為正義
原文與語體對照
考釋條目

附錄
附錄一 《原人論》
附錄二 《原人論》語體譯

 


精采書摘

釋題

「原人」一詞,非出於佛典,「論」則普見於佛教及世間著述,例如論文的論述、論書的論究。

「原」字在此處,是探索、窮究、考察的意思,典出於《易經.繫辭》有云:「原始反終。」疏云:「原窮事物之初始。」例如《呂氏春秋》有〈原亂〉,《淮南子》有〈原道〉。原字也有源泉之頭,以及萬物之本的意思,例如《漢書.董仲舒傳》有云:「道之大原出於天。」在《孟子.盡心篇》則有「一鄉皆稱原人焉」句,朱熹註云:「原,亦謹厚之稱。」而在本文的「原人」,則意謂探究宇宙人生之根本。

不過,在中唐時代,有一位以排斥佛、老二教著稱的大文豪韓愈(西元七六八─八二四年),乃與本論的作者圭峰宗密(西元七八○─八四一年),生於同一個時代而略長圭峰宗密十二歲,則頗值得注意。因為韓愈寫的論文之中,以「原」為篇名的,至少有〈原道〉、〈原性〉、〈原人〉、〈原毀〉、〈原鬼〉等五篇。〈原道〉中以經濟及社會觀點排斥佛、老。〈原性〉主張人性有三品,上品全是善,中品可引導而使上下,下品全是惡;人性不是生而皆善、不是生而皆惡,也不是生而善惡混。〈原人〉是以天、地、人的三分法,論述他的宇宙觀:

形於上者謂之天,形於下者謂之地,命於其兩間者謂之人。形於上,日月星辰皆天也,形於下,草木山川皆地也,命於其兩間,夷狄禽獸皆人也。(中略)

天道亂,而日月星辰不得其行;地道亂,而草木山川不得其平;人道亂,而夷狄禽獸不得其情。

圭峰宗密寫《原人論》的〈序〉中,即舉出天、地、人的三才,並以人為最靈的論點。三才的出典是《易經.繫辭》,卻為韓愈所用,亦為宗密所引,便不難看出其間的先後因果關係了。也就是說,因為韓愈排斥佛、老的迷信消極,宗密的《原人論》則破除儒、道二教的迷執,目的是為收攬儒、道二教而會歸佛教,所以也大量採用了儒、道二教的名詞,乃至論文的篇名,也儒化了。這正是佛教教化世俗的權巧手法:先使自己同於彼,再轉彼方向於己。

 

《原人論》序

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
法鼓山沙門聖嚴語體譯註

宇宙間的一切生命,皆有其各自的根本源頭,一切萬物,必可各各找回其根本。好像樹木一樣,不可能只有枝葉而沒有其所依靠的樹幹及樹根的。何況在天、地、人的三才之中,人為萬物之最靈,豈會沒有根本的源頭呢?而且有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今我宗密得了萬物之靈的人身,若不能自知從何而來,怎麼又能知道此身死後會往何處去呢!又豈能知道普天之下、古往今來的種種人和種種事呢!

因此,我於數十年中間,遍學遍究而師事了許多學派,廣研博考了內外典籍,就是為了探究我自身的根本源頭這樁大事。經過長時間的探究結果,終於讓我找到了我的根本源頭。

然而,如今的儒家及道家的學者們,對於近的源頭,僅僅知道是由他們的祖宗、他們的父母,代代相傳而給了他們此一身體;對於久遠的源頭,僅僅知道是由混沌一氣,分剖為陰、陽之二氣,然後則由二氣而生出天、地、人之三才,再由三才而生萬物,故認為萬物與人類的根本,都源於氣。

至於一般修學佛法的人士,只說近的源頭是由於前生造業,今生隨業受報,而得此人身;遠的源頭,則推究此業的發生,是從煩惱的惑,輾轉乃至以阿賴耶識為身的根本源頭。

以上的儒、道二家及佛教學者,都說他們已經究本窮源地找到了人的根本源頭,其實則沒有。然而,孔子、老子、釋迦,皆是至極的聖人,只是為了因應各種不同時代環境和各人的根器,而做出因時制宜、因人制宜的教化設施。或內或外、相輔相成,都是為了利益眾生,策勵修行一切善行,明瞭善惡因果,知道人之本源始終,以之推敲探究宇宙萬象,以明萬物生起的根本和枝末。唯此孔、老、釋的三教,雖皆出於聖人之意,卻是有的屬於權巧,有的屬於真實。儒家及道家,僅是權巧之說,釋家則兼權兼實。若就策勵萬行、懲惡勸善而同歸於治世之道而言,則儒、道、釋三教皆可遵行,若為推究萬法、窮其理、盡其性、而至於最極之根本源頭者,那就唯有佛教才能解決了。

然而,當今之世,學者之間,每每各執一宗一派之見,甚至以佛為師之士,仍舊迷失佛教的真實義理,故對於天、地、人、物,不能探究出其至極之根本源頭。我現在還是依據內典外籍之教理,推究窮研宇宙萬法。初步則從淺顯而入深奧,對於那些學習權巧之教的人士,斥其滯塞、令其通達,窮極其根本源頭。而後依了義的實大乘,說一乘顯性教,以明宇宙萬有,皆是由一心真如,次第生起的。以之會合偏淺的儒、道、釋三家之見,使之成為圓滿融通的實大乘教,而至於天地人物之末,無所不收末即天地人物。本文計有四篇,名為「原人」。

 

《原人論》序終。(內文為原文與語體上下欄對照,後為考釋條目,此為語體摘錄。)

重量 / Weight 0.4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