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行願:觀音、地藏、普賢菩薩法門講記(二版)

RM35.10

作者:聖嚴法師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08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15*21cm / 264頁 / 單色印刷
ISBN:9789575988562

已售完 / Out of Stock

貨號: 9789575988562 分類:

內容簡介

〈普門品〉、《地藏經》、〈普賢十大願〉等,
觀音、地藏、普賢菩薩,流傳最廣的重要經典;
一生必讀,聖嚴法師最精闢實用、入理入心的解說。

「發願,不但是一種生命的態度,更是生命的方向和動力。」——聖嚴法師
三位菩薩的「願」,是能指引我們人生方向最亮的一盞明燈!

觀世音菩薩因曾發願,如果將來自己能利益、安樂眾生,便立刻長出千手千眼,因此以「千處祈求千處應」的示現,成為廣大佛子千百年來的心靈依怙。

地藏菩薩的無盡誓願,是在五濁惡世與無佛世界度眾生,而且發願在眾生度盡後,才願成佛。

普賢菩薩的十大願,則是菩薩諸願中最尊貴的,因而有「普賢願王」之稱。

聖嚴法師為三位菩薩的大行與大願,提供了清楚、扼要的概觀。法師講經一向顧及現代人的需求,總是以一般大眾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使讀者獲得最大的利益。本書囊括了三位各具特色的菩薩及其重要經典,是讀者認識觀音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的最佳入門書。

收錄聖嚴法師講記——

◇觀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我們修行觀音法門,第一要口念觀世音菩薩,第二要身拜觀世音菩薩,第三要心想觀世音菩薩的慈悲,便能得到觀世音菩薩的感應。

◇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本願經》、《占察善惡業報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地藏菩薩的本誓願力,便是要使眾生滅除所有重罪而得安穩;若心不自在安穩,這種人便是業障深重,應該要修行地藏法門,從障礙中得解脫。

◇普賢菩薩:〈普賢菩薩行願讚〉、〈普賢菩薩十大願〉
《華嚴經》說,普賢菩薩的身體猶如虛空,三世諸佛的法身,也是普賢的法身。亦收錄普賢菩薩「十種威力」與「圓滿七海」,資訊完整而豐富。

 


目錄

編者序

壹、〈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緒論
一、《法華經》與〈普門品〉
二、觀世音菩薩的因行與果德
三、《法華經》的翻譯者
四、觀世音菩薩的性別
五、觀世音菩薩住在何處?
本論
一、為何名為觀世音菩薩?
二、如何遊化娑婆世界?
重頌問答觀音聖德
一、為何名為觀世音?
二、觀音無處不現身
三、讚歎觀音聖德
結論
一、持地結讚觀音
二、大會眾生普得法益

貳、地藏菩薩的大願法門
前言
一、地藏的意思
二、地藏菩薩是誰?
三、地藏法門的三部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講記
一、地藏菩薩的本誓願力
二、修行占察法當發種種願
三、《占察經》的基本法門是十善
四、《占察經》的離怯弱法
五、空無自性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講記
一、地藏菩薩的功德
二、地藏無盡誓願
三、地藏菩薩循聲救苦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一、佛在忉利天宮為母說法
二、地藏誓願與稱名功德
三、度盡眾生方成佛道
四、孝女度母因緣
五、光目女發大願度脫其母
六、一王發願永度眾生
七、病亡讀經利益
結論

參、〈普賢菩薩行願讚〉講記
前言
一、普賢行願在《華嚴經》中的地位
二、普賢菩薩在佛法中的地位
〈普賢菩薩行願讚〉講記
一、「禮敬諸佛」讚
二、「稱讚如來」讚
三、「廣修供養」讚
四、「懺悔業障」讚
五、「隨喜功德」讚
六、「請轉法輪」讚
七、「請佛住世」讚
八、「功德迴向」讚
九、「學佛迴向」讚
十、「利益眾生」讚
十一、「大行利生」讚
十二、「恆順眾生」讚
十三、「同行善友」讚
十四、「持法修行」讚
十五、「重重無盡」讚
十六、「十種威力」讚
十七、「圓滿七海」讚
十八、「盡學普賢」讚
十九、「學文殊行」讚
二十、「行願功德」讚
二十一、「滅罪生福」讚
二十二、「善根迴向」讚
二十三、「往生極樂」讚
二十四、「利樂有情」讚
二十五、「結歸極樂」讚
後記

肆、普賢菩薩十大願
前言
第一大願:禮敬諸佛
第二大願:稱讚如來
第三大願:廣修供養
第四大願:懺悔業障
第五大願:隨喜功德
第六大願:請轉法輪
第七大願:請佛住世
第八大願:常隨佛學
第九大願:恆順眾生
第十大願:普皆迴向
附錄
【附錄一】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附錄二】地藏菩薩本願經
【附錄三】普賢菩薩行願讚

 


精采書摘

〈普門品〉:觀音菩薩的聞聲救苦

壹、〈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節錄)

一、為何名為觀世音菩薩?
(一)觀聲救苦——救濟七難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若是沒人請法,釋迦牟尼佛就沒有機會說〈普門品〉。因為有無盡意菩薩代表所有聽眾向釋迦牟尼佛請示觀世音菩薩的名字由來,所以釋迦牟尼佛才有機會說出〈普門品〉。

法是必須有人請的,不是隨口就說的,所以經典中不問自說的經典,我所知道的有《阿彌陀經》,其他的經典則要有問法者、請法者,世尊才會鄭重其事地應機說法。

此處請說〈普門品〉的無盡意菩薩,是東方不眴世界的大菩薩。他之所以請示佛陀有關西方世界觀世音菩薩的因緣,似乎也表示東方、西方的菩薩是相呼應的。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因為無盡意菩薩現的是丈夫相,所以釋迦牟尼佛稱他為善男子,並告訴他如果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到諸多苦惱,只要聽過觀世音菩薩的名字,一心一意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觀世音菩薩就立即聽到他們的聲音,而使得無量眾生同時得到解脫。

「善男子」意指很有善心的男子,「善」有二解:一為無煩惱、有智慧;一為無瞋恨心、貪欲心、有慈悲心。男的稱為「善男子」,女的稱為「善女人」。

許多人有時是善男子、善女人,但有時不是;聽經修持時是,生煩惱時不是,而無盡意菩薩則永遠都是。

「受諸苦惱」即蒙受種種痛苦與煩惱。痛苦與煩惱有些是生理的,有些是心理的,生理的痛苦還好解脫,心理的苦惱則不易面對、處理;因為真正的煩惱根源於我們的心,如果心中提不起又放不下,便會為我們帶來種種困擾。

臺北地區有一家專門收容特殊病患的醫院裡,有一位善女人,有一次我跟她說:「妳在這裡住了三十年,實在很苦。」

她說:「師父,我已不苦了。」

我說:「妳的四肢殘缺,臉部五官不全,怎麼不苦?」

她說:「師父,現在我的身體雖然有病,但心理沒有病,所以沒有苦。」

我又問:「為什麼不苦?」

她說:「因為佛法讓我不苦,如同師父說的〈四眾佛子共勉語〉中的兩句話:『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禪悅。』我在聽了佛法後很歡喜,我現在會念佛、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覺得經常在禪悅之中,當然不覺得苦。」

我再問她:「妳不是自我陶醉吧?妳是真的快樂嗎?」

她說:「佛法教我慈悲,所以我雖然是個病人,也能協助照顧其他病人;當我看到其他病人痛苦,就去幫忙,就不會想到自己有病,所以也不覺得自己有什麼苦的,反而覺得那些病人好可憐啊!」

從她的回答中,我相信她是真的很快樂。

所以,苦惱、煩惱是在「心」,心苦才是真正的苦,身體的病不一定是苦。

當身心皆苦,不知如何處理時,應該一心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就能得到觀世音菩薩的感應而離苦得樂。

稱念觀世音菩薩有兩種念法:

1. 散心念:一邊念,一邊還會想其他的事;散心念也會有用,但就像牛乳裡摻了水一樣,是被稀釋過的,不過總比不念的好。

2. 一心念:念聖號時心無雜念,雖然耳中可聽到其他聲音,但不去注意它,心裡可能還有念頭,但不要在乎它,只是一心稱念聖號。

重量 / Weight 0.3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