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看透花花世界的變幻莫測,
享受花花世界的繽紛色彩!
當一朵花映入眼裡,你看到了什麼?一位真正的禪者,擁有比一般人更敏銳的觸角、更犀利的觀察力,能輕易遁入內心的各個角落,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芸芸眾生的悲歡離合看得清清楚楚。
本書作者繼程法師正是這樣一位禪者,他以一篇篇抒情短文,和我們分享他在這精彩世界的所見與體會。
書中文字或許如作者自己所說,代表一個清理、重建內在花園的過程,又或者它們只是單純的一杯好茶,等待有心人來細細品味,感受「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快意遊走於花花世界的自在與瀟灑!
作者簡介
釋繼程
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台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導師、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
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台、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
著作甚豐,論作:《一代人天師範》、《人生佛教概論》、《談經說論話人生》、《生活中的菩提》,散文:《佛國伽楞記》、《緣》、《出家情》、《筏》、《悠然》、《禪話綿綿》、《船到橋頭》,詩合集:《三人行》,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春在枝頭》、《僧伽靜七開示錄》等約四十餘種,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數十首。
目錄
自序
【心為何物?】
不染塵
欣賞眼光
應酬
虛榮心累人
心為何物
心歸何處
收心
花花世界
好累啊
向誰傾訴
改變心態
批評與稱讚
遇諍則止
吵吵罵罵
兩端猶豫
透視是非
傷痕累累
心的層次
心如太虛
心中的淨土
【活在當下】
Kaki Ayam
做慣丐兒
討價還價
談心
近鄉情怯
走更遠的路
開口難以自休
不擅於組織
惠借道場
忙中寫作
講者與聽者
講課解困擾
心力是無窮的
開放的學習
師心不師古
常寫並求上進
閱讀的心願
打破「忘塵」
心智成長過程
般若之岩
【觀世自在】
一花一世界
心靜自涼
可有可無
傻瓜
加一點冷靜
禮籃原理
愛身邊的人
智慧課
茶照喝,心照開
不愛敵人
感恩心
為啥而寫
【參!】
靜坐法門
山林水邊參禪去
以感恩心行施
吠我的狗
日日好日
弘揚清淨法
主動性的條件
水漲船高
簡化生活
水到渠成
世間淨化
清淨法界
精采書摘
心中的淨土
雨後的雨城最美,常給人一種一塵不染的感覺。我很喜歡這種感覺,也很喜歡雨城的雨。
看到那種清新的景象,內心裡就有那種不染於塵的清淨。
在生活上,雨城有點像我的避風港,經常在繁忙的工作,或四處奔波後,有時間回到雨城,我總是讓日子輕輕鬆鬆、悠悠閒閒地過,讓心休歇、平靜,或許也是一種平衡。
我想,如果雨城是一片淨土,我安住於其中,讓外面的熙熙攘攘、風風雨雨,都在此土之外,而安住於其中者,能獲得清淨與安寧的生活。
我相信很多人都在尋求這一片淨土。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淨土,超塵脫俗絕對清淨,不受任何污染的,但此清淨心卻在重重污染與垢穢的包圍中。而我們卻總是被此污垢迷惑了,甚至執此為淨,執此為樂、為常,忘了這一片清淨的心地。
如果我們發現了這一片清淨心,並把外層重重的污染消除掉,使此清淨心顯現,便能依此清淨心來見此世間。此時由於內心已清淨,故所見的世間亦為清淨。
雖然外面的種種現象,在他人的心目中還是污穢的,但在一個已清淨的心看起來,這些污穢只是一種虛幻之相,因其並無自性,而是由於種種因緣和合而有,故其本性空寂,此空寂之本性乃清淨的、不生不滅的。因此清淨心能透視一切法的本性,故不為虛幻之假相迷惑,便無罣礙,而能超然,解脫自在。
我們是否去尋求內心的這一片淨土呢?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十四日‧雨城
有的人看到一朵花,就可以寫出一章美麗的詩篇;有的人則會寫出感性的散文。
有的人送一朵花給心愛的人,表達情意;有的人送一束花給逝去的親友,表示悼念。
有的人看到美麗的花就採下來,玩過了就拋掉;有的人則會蹲在路旁或溝邊,欣賞一朵小花,而花去了一個下午。
有的人為了獵取花兒綻放的風姿,花了幾天,把鏡頭對準那朵花;有的人為了比花嬌,也可能是要與花相映紅,把自己也一起獵進鏡頭裡。
有的人看到了凋落的花而哭濕了手巾;有的人則說: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有的人喜歡自然生長的花或野花;有的人則用溫室,用種種方法及研究來「改良」花的品種。
有的人供一朵鮮花予心目中的神明或佛菩薩而感到無限的歡喜;有的人則從供桌上枯萎的花朵中體會了無常的道理。
有的人因花而感懷身世,有的人則從一朵花看到一個世界,或看到花的世界……
當一朵花映入眼中,您看到什麼呢?
一九九一年六月三十一日‧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