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心經思想史

RM27.00

作者:東初老和尚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1年03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14.8×21 cm / 平裝 / 168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000022
ISBN:9789575985332

貨號: 9789575985332 分類:

內容簡介

《心經》的表現法,
是消極的、否定的、破壞的,
但是在其言語裡頭卻是積極的、肯定的、努力的建設。

《般若心經》內容簡明易讀、涵義深遠,是流傳民間最普遍而深入的一部佛經。它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中心思想,也是「諸部般若」的精髓。

東初老和尚治學嚴謹,從無我觀、人生觀、世界觀等角度,深加剖析《般若心經》在佛教中的地位、組織結構、思想發展的過程;並以教理為經、佛教史為緯,重新賦予《般若心經》的時代新意。

透過本書,讓我們對《般若心經》的教史、教義,有更宏觀的視野和認識。

 


作者簡介

東初老和尚

1907年,出生於江蘇泰縣曲塘鎮。十三歲時,由泰縣姜堰鎮觀音庵的靜禪老和尚披剃出家,誦習教法。自幼勤讀強記,自律甚嚴,又寫得一手好文章,智慧超邁,對於經史百家之學也頗多涉獵,許為弘揚佛法的龍象。

1928年,到鎮江竹林寺的佛學院求學;1929年,到寶華山隆昌寺,受具足戒。隨即又到福建廈門,進入太虛大師所創辦的閩南佛學院繼續深造,先後期的同學有印順、竺摩、戒德、默如、慈航、雨曇、覺民等法師,都是一時的俊秀。孺慕在當時佛教界的最高學府中,對日後的治學和研究工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東初老和尚是太虛大師的學生,在擔任鎮江焦山定慧寺監院及方丈期間,創辦了佛學院及佛學期刊。1949年來台之後,創辦了《人生》雜誌;1955年,倡導影印《大正新脩大藏經》,社會各界政要賢達百餘人發起響應,重興佛教文化;1965年,又創辦了《佛教文化》季刊;1967年,中華學術院聘請為該院佛學研究所顧問,從此少問外務,專事佛教著作。晚年,老和尚深感護教弘法必須以歷史為基礎,盡力精心完成了《中日佛教交通史》、《中印佛教交通史》、《中國佛教近代史》三部鉅著。

他的一生對佛教的文化教育,抱有深切的使命感,以及崇高的宗教情操,於此可見一斑。

 


目錄

竺摩長老序

自序

東初老人略傳

一、般若心經於教史上的地位

二、般若經發達的史要

三、般若心經與般若經的關係

四、般若心經說法主的問題

五、般若心經傳譯的史要

六、般若心經的組織

七、般若心經的使命──序論
一、救世的人格
二、解脫救世主義
三、心經的無我觀

八、般若心經的人間觀──本論
一、心經有空觀
二、諸家中道觀

九、般若心經的世界觀
一、諸法空觀
二、三科空觀

十、般若心經的人生觀
一、現實與理想
二、緣起與輪迴
三、無智亦無得

十一、般若心經的解脫道
一、修養法
二、理想境

十二、結論
一、般若禮讚
二、般若護持

〔附錄〕般若弘傳史要

編後語

 


精采書摘

般若心經的世界觀

前章以人間觀為主體,說明佛教的觀察法,特別就《心經》的人間觀,力說人空觀的要諦。從這章起,就人間的對境宇宙,即人間所依住居的依報,說明佛教觀察的見解,特別依《心經》的理解,說明法空觀。即《心經》的組織中,所謂宇宙觀也就是依報的處所。就中更分世界觀與人生觀,先從世界觀說起。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這正是《心經》的世界觀。但這個並非是佛教世界觀的全體,僅不過其一部分而已。佛教把世界分為三世間︰生物,即有情的正報,說為眾生世間;其依報即所依之山河大地,說為國土世間,又名器世間。以前兩種世間為組織的要素,就是五蘊世間。今《心經》以部分為要素,僅以說明五蘊世間為主體,實缺少國土世間的說明。正報有情世間,前章僅說了一部分,尚未盡其全體,這些不足的問題當依次補充。其實有情世間的全體說明,應該在前章正報人間觀中,這與國土世界的說明有其不可分的關係,所以於便宜上該同時說明。

依照《心經》說這一章為說明三世間中的五蘊世間,就中分為兩段:前一段「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增不減」為總論抽象的法空觀;後一段「是故空中無色……乃至無意識界」,這是依蘊、處、界的三科說明諸法各個場合的空觀。由於五蘊皆空,十二處、十八界諸法亦空,此可參照《心經》的組織。

 

諸家中道觀

諸法的價值觀,即在探求諸法的實在性。無論說有說空,或實有論、皆空論,都是歸於正、反對立。而宇宙的如實相,本來唯一、絕對、平等,不落於有空的相對觀,若強以相對的觀察,即是非有非空,亦有亦空。實有論、皆空論,僅不過為如實相的片面觀,執有執空,都是偏頗。

今者不偏有空,以如實相觀想,詮表中道觀的妙義。中道觀,就是不偏頗於一方,或落於淺深,即在佛教思想史上也不得止於一邊。法相宗的唯識中道論,是以折衷有、空二大思想,為論理的顯現如實相。三論宗的八不中道觀,是超絕相對,依絕對的認識,直觀如實相。天台宗的三諦圓融中道觀,是即現象全體肯定本體,即於現象內在如實相的中道。

唯識法相宗的祖師無著、世親兄弟,都屬於有部的末派,大眾部化的化地部,及經量部,繼承現在有體、過去未來無體說。一方繼承《解深密經》、瑜伽部等唯識思想,說有體的現在法的根本,即是阿賴耶識,或說為心識,依此心識成立唯識中道論。即依三自性顯一切非有非空的存在,故不斷定為有為空,畢竟唯識所現為有,非是空,非識所現的為空,非是有。即依心識成立非有非空的中道觀,統一前面所說的有、空二大思想。

三論宗的八不中道的典據,即《中觀論》的卷首,「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的四句四對。凡夫的迷執雖多,但總括不出此「生、滅、一、異、斷、常、來、出」的八計,這個說為八迷或八計。凡夫因有如此的八迷,故不能悟達佛所說的中道真理,故破此八迷,說八不中道,顯第一義。諸法的本體即菩提涅槃的真理,然凡夫依於情執而起八迷,若否定此八迷,則中道當即顯現。因此,《般若心經》中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六不與《中觀論》的八不,其中不生不滅是共通的,所以除去這二不,合為十二不。八不中道觀與十二不中道觀相同。

三論宗的中道觀,超越相對的差別現象,然只是偏於非空非有消極抽象的中道觀,故未能顯出空有相即、積極性的中道義,不能評價事實世界的真相,所以不能契合宇宙的如實相,與大乘佛教的真義─現象即實相,本體即現象,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真理也未相應。而立於「內在」積極的中道觀,即是三諦圓融觀的天台宗。對《中觀論》的八不說與空假中三諦說,即於《中觀論》超絕的中道觀而有「內在」的中道觀,特別顯示空假中三諦相即圓融的中道義。

所謂三諦,即空、假、中的三諦,其典出於《中觀論》卷四的〈觀四諦品〉「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所謂空者,即無差別相的平等性;所謂假名,即假現象的差別相;宇宙間無論從全體觀之,或從部分觀之,沒有一點的偏頗,並且是調和的,於空平等性中有差別相,這些空假全體即為中道,空假中三者圓融為一體,故萬物完全成立。若依三諦圓融中道實相觀,非是空假以外別有中道,而是一即三,三即一的如實相觀。唯識多明有義,故於三自性,擴大依他起性,一切依他如幻。三論多辯非有非空義,故於三自性擴大遍計執性,一法不立,有無皆遣,只顯空而未能顯不空的真理。按《起信論》說:只能顯如實空而未能顯出如實不空。天台宗的三諦雖帶有禪定的色彩,然皆不及《心經》的絕待空性,所以般若中普遍地運用「不異」、「即是」來說明色與空的關係,用來彰顯非有非空的中道妙義。以般若的空觀彰顯非有非空的中道義,詳說於次章。

重量 / Weight 0.25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