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溝通

RM29.70

作者:楊蓓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12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256頁 / 單色印刷
ISBN:9789575985424

庫存只剩 1

貨號: 9789575985424 分類:

內容簡介

以「覺察」直探人際問題根源的溝通之道,
不但是自我成長的基礎,
也必能創造愉快又自在的人際互動!

在表達自己與了解他人之間,如何進退得宜?
在滿足自我需求與角色期待之間,如何平衡兼顧?
人際關係,不僅僅是應對他人的技巧,
更是一段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的歷程。

本書作者結合心理學、社會學專業,以及輔導工作的實務經驗,針對溝通過程中的各種現象,如投射、控制、自我評斷、討好等,抽絲剝繭、逐一分析,輔以放鬆、放緩、專注、創造空間、保持好奇等覺察練習,建構出一套圓融而實際的溝通學。書中強調:要消除人際互動的阻礙,必須由內而外,追溯個人內在的根源、覺察、辯識自己的模式,並不忘時時回歸「真心誠意」的原點。從關係中自我成長,以自我成長增進人際關係──這自他、內外皆無礙的雙向疏通,是真正自在的溝通!

 


作者簡介

楊蓓

美國田納西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博士。曾任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講師、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學生輔導中心主任、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及系主任,現任法鼓大學籌備處副教授、聖嚴教育基金會董事。專長領域為:團體工作、團體動力與行動研究、家族治療、心理衛生、禪修與心理健康等,並擔任助人專業工作者之督導、訓練與諮詢多年。長年擔任法鼓山義工,著有《親密、孤獨與自由》(法鼓文化)、《勇氣與自由》(心靈工坊)等書。

 


目錄

【序 I】 掌握溝通之道 聖嚴法師
【序 II】 打下優良風格的基礎 李聖潔
【作者序】 共舞 楊蓓
【編者序】 自我探索的指南與鑰匙 釋果賢

溝通與互動
覺察與辨識
探索與了解
管道與活用
認識與習熟

【跋】 從「心」出發,自在溝通 林哲生

後記 楊蓓

【附錄】 《自在溝通》相關圖表及索引 林哲生

《自在溝通》彙總圖

〔0〕《自在溝通》五大結構圖
〔1〕「溝通與互動」附表
〔2〕「覺察與辨識」附表
〔3〕「探索與了解」附表
〔4〕「管道與活用」附表
〔5〕「認識與習熟」附表

 


精采書摘

覺察自己是善意的開始

在回應時需要去「覺察」的是:我現在「核對」的,是對對方的看法,還是在述說自己的感覺?也就是可以逐漸地清晰判斷,現在我說的是感覺,或者是解釋的部分?是對對方還是自己?這是我們在溝通的過程中,最需要當下去覺察的,否則,我們常常會回應說:「我覺得你這個人實在是不講道理。」用「我覺得」這三個字開頭,但後面跟著的是一個批評、一個判斷,也是一個指責,毫無核對的功效。而且在雙方不明究裡的情況下,一個判斷有時候就如同對一個人的標籤,很容易引起不舒服的感覺,如果不幸對方真的有不舒服的感覺,也許會隱藏下來,但是回應的口氣就不好,僵局便開始了。

但是人們用「我覺得」開始一句話時,總認為自己是十分有理的,因為說的是自己的感覺,如果此人能當下覺察,發現自己的感覺其實是生氣,才做出了這麼一個判斷,那麼,就可以更深入自己的冰山,可能發現原來自己對此人有些期待在,而對方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因而指責就出現了。

此刻,有功能的核對是說出自己的感覺─生氣,原因是自己的期待受到挫折,所以才會有這樣的指責出現。這時,對方聽到別人對自己的期待,是這樣時的感覺是什麼?看法又是什麼?他將做何反應?如此一來,互動就愈來愈有意思,因為這樣的溝通是真正在影響彼此的關係,而且多半是正面的影響。

這就是一個歷程。你如何在這個過程中,由於知道自己做一件什麼樣的事情,而使你的溝通愈來愈清楚,不但表達清楚,而且明白自己內在的部分,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傳達的是什麼,所以這是一個歷程,如果沒有走這個歷程的話,就很容易陷入互相揣測、批評的陷阱中。

如果因為這樣的察覺,使自己知道自己現在在做什麼,然後再去找比這個品質更好、自己真正想做的,再如實地把它傳達出來,我想人跟人之間的互動,就不必有這麼多的遊戲,也沒有這麼多的煙霧瀰漫。相反的,因為「覺察」,往往負向情緒的底層,都有一份相當實在的渴望和期待。而內在這個柔軟的部分往往是正向的、善意的,如果不刻意去覺察,這些部分只會被掩蓋住,讓自己總是處在不愉快當中,而關係則是愈來愈找不到出路。

所以,試著覺察自己、表達自己真正的內在感覺與想法,同時允許自己有個空間去核對,溝通的藝術才能傳達人際互動的真心誠意。

 

重量 / Weight 0.35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