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啟發自性的具體方法
磨磚怎能成鏡?坐禪豈能成佛?
紅爐中可能有雪嗎?
如何讓養在瓶中的鵝毫髮無傷離開瓶子?
到底應該不落因果,還是不昧因果?
為何會「飯籮邊坐餓死人,臨河渴死漢」?
禪,就是你的本來面目。
如果身心做不了主,便是迷失了自我,
禪宗的禪語故事,即是歷代禪師轉迷成悟的關鍵。
聖嚴法師以簡樸、淺顯的現代語彙,
生動解說禪門祖師的千古智慧,
原來「自家寶藏」就在自心中。
目錄
自序
前言
第一輯 風動.幡動.心動
廓然無聖
腳跟下
自家寶藏
本來無一物
風動.幡動.心動
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不思善.不思惡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磨磚成鏡
第二輯 寸絲不掛
三十棒
藏頭白.海頭黑
紅爐一點雪
事得理融,寂寥非內
乾屎橛
南泉斬貓
寸絲不掛
道非物外,物外非道
瓶中養鵝
庭前柏樹子
第三輯 青山原不動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好雪片片,不落別處
大道透長安
吃茶去
殺人刀.活人箭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尋劍客
啐啄同時
青山原不動
一翳在目,空花亂墜
第四輯 野狐禪
東山水上行
佛是塵.法是塵
無事是貴人
若論佛法,一切現成
步步踏著
本來面目
曹源一滴水
野狐禪
北斗裡藏身
證龜成鱉
第五輯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久坐成勞
前三三.後三三
學者恆沙無一悟
寒殺闍梨.熱殺闍梨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覓心了不可得
兔角不用無,牛角不用有
大機大用
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凡聖兩忘
第六輯 我狂欲醒,君狂正發
放下著
迷己逐物
我狂欲醒,君狂正發
無功德
隨處作主,立處皆真
勢不可使盡
福不可受盡
規矩不可行盡
好語不可說盡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第七輯 主人公
解鈴繫鈴
心生法生,心滅法滅
春有百花秋有月
獨坐大雄峰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
主人公
出門便是草
莫造作
空花水月
身心脫落
第八輯 行亦禪.坐亦禪
如雞抱卵
餓死人.渴死漢
行亦禪.坐亦禪
入時觀自在
一心有滯,諸法不通
離家舍不在途中
潛行密用,如愚若魯
本自天然,不假雕琢
山花開似錦,澗水湛如藍
日面佛.月面佛
第九輯 須彌山
風來疏竹
始隨芳草去
明珠一顆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丹霞燒佛
羅漢一句
泣露千般草
須彌山
天是天.地是地
還我生死來
第十輯 一缽千家飯
舉即易,出也大難
寰中天子,塞外將軍
從生至死,只是這個
一缽千家飯
法華轉.轉法華
大道無門
非去來今
兩頭俱坐斷,一劍倚天寒
浮生若夢
臥時即有,坐時即無
精采書摘
腳跟下
問──禪語中常提到「腳跟下」或「看腳下」,它是否叫人要步步踏實,注重當下眼前,不要耽於過去或幻想未來?
答──的確是這個意思。在修行的過程中,許多人只把目標放在未來,沒有腳踏實地從現在做起。這其中包括幾種情況:第一種,光看到過去的人修行修得非常好,自己很羨慕,也希望見賢思齊,可是他沒有想到該立刻用功,腳踏實地走出第一步;這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夢想,也可說老是在做夢。第二種,老是要求其他的修行人或周圍的人好好修行,如果別人不修行、做得不好、說錯了,自己會很難過;把別人的懈怠當成自己的過失,總希望他們好好學。也可以說他自有標準和尺寸,如果他人不合他的要求,則加以批評、指責。但他沒有想到自己是否做到了,也許自己只做到幾分,卻要求別人做到滿分。寬以待己,嚴以待人,這叫「腳跟不踮地」。第三種,經常根據經典、語錄、古人行誼等計畫修行,設想有一天自己修行時當如何如何,可是從未想過什麼時候付諸實踐;年輕時貪玩,中年時事業重要放不下,晚年時體力不好,結果一直到死,計畫仍是空的。第四種是「眼高手低,目空一切」,把標準訂得很高,要嘛不修行,一旦修行就要做得很徹底,而且要有大成就,常常高談闊論自己要怎麼做、會怎麼做,可是都僅止於口頭的工夫。第五種是「得少為足」,工夫並不踏實,只得到一點小經驗就認為自己已大悟徹底,到處告訴別人他已是修行成功的人,一廂情願想當別人的老師,甚至在明眼人之前還吹牛吹個不停。因此,真正有工夫的人會告訴他:「注意你腳下,你的腳跟尚未著地哦!」也就是說他輕舉妄動,實際的工夫不夠。
這句話對一般人也很有用。即使不修行禪法,也應該把當下的這一步站穩了,步步踏實往前走。若能如此,在人生的過程中,雖然沒有功成名就,對自己而言,還是覺得心安理得,非常平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