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二版)

RM52.65

作者:聖嚴法師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07月01日
規格:平裝/ 15*21cm / 472頁 / 單色印刷
ISBN:9789575988524

庫存只剩 1

貨號: 9789575988524 分類:

內容簡介

★次第架構完整的淨土實修讀本
★ 從「有相念佛」悟入「無相念佛」,完成自心淨土、佛國淨土、人間淨土。

從修習佛法的基本知見開始,
介紹淨土法門的特色、源流始末,與實修方法;
並收錄《阿彌陀經》、《慈雲懺主淨土文》講記。

聖嚴法師傳授他對淨土法門的融攝與體悟,
既有解門的基礎,又有行門的練習。
閱讀此書,猶如親臨現場聆聽開示,接受法師的親自指導。

在人間,不管是哪一個時代,都有許多人為或自然的狀況使得我們不快樂,使得環境不安定、不安全,其實用修行的方法都可以改變。因為大家不修行,內心很痛苦、很煩惱,所以才造成社會和世界的不安寧。

如果修行,讓心清淨了,我們的環境也跟著清淨,這就是心淨國土淨。且內心清淨,會覺得世界並沒有那麼可怕、那麼討厭,那就是在人間淨土之中,然後再求生西方淨土就非常容易,也非常可靠。

淨土法門是這麼簡單,反而很不容易讓人相信,但是釋迦牟尼佛還是苦口婆心,不斷地介紹阿彌陀佛。在大乘經典中,除淨土三經外,提到阿彌陀佛的就有兩百七十多部。沒有任何一種法門、一尊佛、一尊菩薩,像阿彌陀佛一樣占有那麼大的分量和篇幅。可見釋迦牟尼佛是多麼不厭其煩,一次又一次地讚歎、介紹阿彌陀佛。

【完整修習淨土法門】
# 修學佛法的正知見
#「有相念佛」:往生西方淨土
#「無相念佛」:念佛禪
#《阿彌陀經》講記
#〈慈雲懺主淨土文〉講記

 


目錄

編者序

【第一篇】修學佛法的基本知見

第一章 修學佛法的基本原則:教、理、行、果

第二章 修行的真義:慈悲心與智慧心
一、修行的重點在心
二、修行的目的在培養慈悲心和智慧心

第三章 修行必備的條件:發菩提心
一、菩提心即是幫助眾生解脫煩惱
二、如何發菩提心︰菩提心的次第
三、菩提心的五個層次

第四章 修行的原則:解行並重
一、解行如鳥之雙翼不可偏廢
二、知戒定慧,以身口意行六度
三、在精進修行中學方法,在生活中用方法

第五章 佛法的觀念:苦、無常
一、佛法的基本觀念:苦的事實
二、無常觀
三、五蘊無常

第六章 業報
一、世間無常,國土危脆
二、涓滴惡業積累成重報:災難發生的原因
三、別業:懺悔功德減輕業報

第七章 人生最後一件大事
一、往生的過程
二、決定往生的力量:隨重、隨習、隨念、隨願
三、往生時保持正念最重要
四、往生後的世界
五、往生前的準備

第八章 慚愧、懺悔、迴向
一、未盡力利益他人、成長自己就該慚愧
二、懺悔錯誤,轉變習氣
三、最有力量的迴向是讓他人同獲修行利益

第九章 感恩是度眾生的基本立場
一、心懷感恩能減少煩惱
二、感恩的對象:三寶、父母、國家、眾生
三、報恩的方法

【第二篇】有相念佛——往生西方淨土的修行

第一章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阿彌陀佛的意思
二、「成熟眾生,莊嚴國土」的彌陀本願
三、淨土法門的殊勝

第二章 修行念佛法門的三資糧:信、願、行
一、信
二、願
三、行

第三章 如何修行念佛法門
一、念佛的基本原則:繫念一心
二、念佛的基本方法
三、精進修行期間的念佛
四、如何保持正念、淨念

第四章 往生西方的條件:「淨土三經」的融攝
一、《阿彌陀經》的往生條件
二、《無量壽經》的往生條件
三、《觀無量壽經》的往生條件
四、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
五、修行淨土法門的正確心態

第五章 淨土釋疑
一、何謂三身四土
二、釋疑

第六章 念佛法門的難行道:禪觀法門
一、法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二、現生即得念佛三昧而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

【第三篇】無相念佛——念佛禪

第一章 何謂念佛禪
一、念佛即禪的法門
二、念佛禪與佛七的差異

第二章 念佛禪的基本觀念
一、念佛修成念佛三昧
二、修行從有相開始
三、有相到無相念佛的過程與方法

第三章 念佛禪的修行方法:念佛禪的三種文獻
一、〈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念佛三昧
二、《般舟三昧經》:般舟三昧
三、《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一行三昧

第四章 念佛的功能:同時完成三種淨土
一、建立寬廣的淨土觀
二、念佛的功能
三、修行從自心淨土開始

【第四篇】《阿彌陀經》講記

第一章 簡介

第二章 經文內容
一、序分
二、正宗分
三、流通分

附錄 〈慈雲懺主淨土文〉講記
前言
一、阿彌陀佛的弘願
二、建設人間淨土的思想
至心發願
佛光慈攝
彌陀本願
眾罪消滅
意不顛倒
彌陀相迎
菩提滿願
後記
〈慈雲懺主淨土文〉

 


精采書摘

念佛要從有相達到無相

念佛法門有「有相」和「無相」兩種。在念佛目的方面,有人念佛是希望求福報,有人是希望求富貴、求長壽、求平安、求智慧,也有人是希望累積淨土資糧,這些目的都是有相,而淨土經典裡描寫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也都是有相的。

通常人講淨土時,大概只講到念佛求生西方淨土。這是我們共同的願望,並不能說錯。但是因為佛法的本質一定與空、般若的智慧相應,唯有發般若的慧才能徹底除煩惱。就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以後,還是要聽聞佛法,發起無漏的智慧,證無生法忍。

無生就是不生不滅,是說佛性的不生不滅。雖稱之為涅槃,實際上是空,但是並不妨礙智慧和慈悲的功能。也就是有慈悲和智慧的功能,但是沒有自我的執著;沒有小我,也沒有大我。如《心經》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以及「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成佛,但是既然無智亦無得,為何又要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說連智慧都不執著了。不執著煩惱,就是沒有煩惱,沒有煩惱,也就沒有智慧了,這是空,叫作畢竟空。

多半的人以為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上品上生就已經足夠,其實即使上品上生也還是凡夫,並沒有進入初地,還要修行,才能花開見佛,得無生忍。而上品上生還是有相,不是無相,這一點一定要知道。

(二) 自認是下根之人,老實念佛

無相還是必須從有相的方法著手,否則沒有著力點。有相念佛是有阿彌陀佛的聖號,以西方極樂世界為方向,有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為目標。我們修念佛禪,則是從念阿彌陀佛名號開始,但是念的時候不要觀想佛的模樣,只是不斷地持名,慢慢就能進步到達無相念佛,修成念佛三昧。

念佛非常簡單,只要會念「阿彌陀佛」四個字就行了,三歲的小孩、甚至剛學會說話的一歲小孩都會念,所以是三根普被,所謂三根,是指不論上、中、下何種根機,都能從念佛法門得到利益,只是深淺有所差別而已。譬如上根人念佛很快可從有相進入無相念佛,中根人則要多花一些時間,而下根人恐怕沒有辦法體會到無相念佛。

下根人善根不夠,知見又不正確,如果立刻無相念佛,會以為自己與佛無二無別,因此不相信有阿彌陀佛,也認為不需要念阿彌陀佛、不需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大傲慢心、大愚癡心,是邪見、外道,很容易入魔,十分危險。更何況如果你的「我」還很大,或者根本連「我」是什麼也不知道,那還說什麼「無我」呢?因此,不要好高騖遠、不切實際,寧可相信自己是下根人,業力很重、障礙很多,老老實實地從基礎的有相念佛、取相念佛著力;如果你是上根人,照著師父教的方法去做,很快也能從有相進入無相。

不過,在今天末法時代,上根人很少,即使釋迦牟尼佛時代也是如此。佛經中曾有一個比喻:「菩薩發大心,魚子菴樹華,三事因時多,成果時甚少。」意思是說,世間有三樣東西,因的時候很多,但真正結果的卻很少。第一樣是魚子,因為魚一次可以產很多的魚卵,但是從魚子變成小魚然後再變成大魚的數量很少;可能還未長成小魚就被吃掉了,即使長成小魚也有可能被大魚吃掉。第二樣是菴樹華,就是芒果花;芒果花很小又很多,一串花蕊上就有上百朵,但最多只能結二個芒果,否則無法承載重量。最後一樣則是初發心菩薩,就是剛剛發心要修菩薩行、修菩薩道的人;發心修行菩薩道的人很多,但是能持續培養菩提心,增長道心、道業的人卻很少,一遇到惡因緣、逆境、障礙,很容易就退縮,放棄修行,這是業障、報障。

所以我們修行,就好像一艘在海裡航行的帆船,遇到了逆風,老是在原地繞圈子,沒有辦法前行,也因此《大乘起信論》說,要堅固信心需要十大劫之久,而且在這段時間內,必須非常努力,否則很可能只修行幾次,就打退堂鼓了。我有好多在家弟子就是如此,像打擺子、患了瘧疾一樣,一下子好熱心,一下子消失了,過了一陣子,又突然出現了。問他原因,多半是因為事情繁忙,不然就是因為懶散,像這樣一暴十寒,修行要成功、要成為上根人,很不容易。

若你自認為根機不夠,要有慚愧心,並且要多花時間修行,除了參加精進共修,平常也應該隨時不忘念佛,才不會連下根也斷掉,而能繼續成長,變為中根,然後變成上根。

下根雖然是有相念佛,但是要知道還有無相念佛的目標。佛法不論是哪一宗、哪一派,不論是哪一部經典、論典,雖然講的法門不同,可是目標都是要我們破我執。破我執就是無我,就是無我相,就是無相。我相沒有,佛的相也沒有;不取自己的我相,有誰去取佛的相呢?所以實證無相,阿彌陀佛與自己就是不一不二,一切諸佛與自己是一個鼻孔出氣。

我在呼吸就與一切諸佛同時在呼吸,我在吃飯就與一切諸佛同時在吃飯,如同禪宗所說的「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這不是真的說我每天早上都與佛一同起床,每晚都抱著一尊佛入眠,其實抱的是無相、是實相,是與佛的法身不一不二。

(節錄自:第三篇、第二章)

重量 / Weight 0.5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