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心靈環保學意義與開展

RM37.80

作者:辜琮瑜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2年05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15×21 cm / 208頁 / 單色印刷
ISBN:9789575989491

貨號: 9789575989491 分類:

內容簡介

全面探研聖嚴法師心靈環保學,
以期圓滿「實踐大悲心起」的學習系統,
使人人都能深探其理,
並於日用中學習心靈環保。

聖嚴法師畢生致力於將佛法轉化為當代社會可運用的反思與提醒,而吾人是否可從其提出之「古老智慧現代語彙」詮釋過程中,透過思索如何提昇心靈價值,並嘗試轉化或平衡此世界物質過度發展的失衡現象?

如與四種環保,亦即心靈環保、禮儀環保、生活環保及自然環保等之對話,重新反思實踐倫理的意義,從生命價值與生命教育中,學習如何深切關懷人間與萬物。

本書試圖探討心靈環保「學」究係何指?如非僅只是「口號」、「品牌標語」,其內涵如何把握?

其為達致非佛教徒皆可產生作用而採取的現代化語言,是否能回應關乎「去宗教化」帶來的質疑?如其確實於法師所處時代對人心產生作用,能否可以在被視為時代啟蒙者的宗教師辭世之後,仍具備跨世代的影響力?

◆心靈環保30週年出版
心靈環保,不只回應時代環保議題,
更是禪的精神、禪的教育、禪佛教、禪文化。

‧收錄近百張心靈環保系統圖表

 


作者簡介

辜琮瑜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法鼓文理學院生命教育碩士學位學程專任教師(前學程主任),兼「大願.校史館」主任。財團法人中華點亮生命教育協會常務理事、法鼓山佛學課程弘講教師,並參與臺大醫院金山分院居家安寧靈性關懷。研究領域:生命教育、生死學、安寧照顧與臨終關懷、聖嚴法師思想與當代應用、漢傳佛教、禪宗思想等,並於法鼓文理學院開設生命教育研究、生死教育、禪的理論與方法、自我覺察與成長、實踐倫理學、對話與詮釋方法等課程,及主持「哲學家咖啡館」活動。主要著作:《聖嚴法師的禪學思想》、《生死學中學生死》、《根本沒煩惱》、《哪兒飄來這些雲》、《活著活著就笑了》、《西藏密教之父──阿底峽尊者》等。

 


目錄

當代漢傳佛教論叢總序
自 序 一條走了三十年的路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釋題名
一、心靈環保學
二、心靈環保之「意義」與「開展」
第二節 心靈環保背景簡述
一、聖嚴法師生平簡述——「我的生命是一場實踐佛法的歷程」
二、聖嚴法師人間實踐思想系統
三、法鼓山

第二章 研究與提問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反思
一、整理心靈環保概念的必要性為何?
二、為何須以「心靈環保」為對應時代的語彙?
三、心靈環保會因為現代化的詮釋,而成為俗化的佛教嗎?其與佛法的究竟解脫精神是否相應?
四、心靈環保是封閉而有絕對定義的系統嗎?抑或具備未來開展性?如何可能?
五、為何提出心靈環保學?
第二節 研究面向
一、溯源之「脈絡化」:時空背景梳理
二、實踐之當代「應用化」:實踐與應用於當代情境與場域
三、「詮釋化」∕「系統化」與超越系統:心靈環保的心法與開展

第三章 心靈環保探討之議題
第一節 心環外部課題探討:心靈環保與環保意識的對話
一、對話與反思:環境保護從改變心開始
二、佛法的環保觀
第二節 心環內部課題探討
一、人的品質之提昇與人間淨土之建設
二、關於人品的提昇
三、人間淨土之建設

第四章 心靈環保之溯源─脈絡化理解
第一節 立足整體佛教的法義溯源
一、佛教所詮重要論點
二、大乘經典與大乘三系
三、中國佛教(漢傳佛教)
四、漢傳佛教中的禪佛教
五、法鼓山中華禪法鼓宗
第二節 《金剛經》、《維摩經》與心靈環保
一、《金剛經》與心靈環保
二、《維摩經》與心靈環保
第三節 禪修體驗與心靈環保
第四節 小結:心靈環保之溯源與開展脈絡

第五章 心靈環保的應用化─當代實踐與開展
第一節
心靈環保發展歷程:以法鼓山理念發展時間軸為主
一、重要發展時程
二、主軸理念與整體架構
第二節 心靈環保之核心精神與境界
一、核心精神:慈悲與智慧
二、境界
第三節 心靈環保之內涵:理論與實踐
一、心靈環保整體架構之系統化與超越系統
二、小結
第四節 心靈環保的實踐與開展
一、自我的實踐
二、整體的推展
三、跨界、跨領域,世界的心靈環保
第五節 心靈環保之具體推展:三大教育
一、大學院教育
二、大普化教育
三、大關懷教育

第六章 心靈環保學的詮釋系統
第一節 總論與回應:系統與超越系統
第二節 心靈環保的內修與外化系統
一、內修之自我成長歷程——提昇品質
二、外化之普及化育——建設淨土
第三節 心與境三層次論
一、基本概念與說明
二、三層次的各自轉化與提昇
三、與佛法的連結
四、心與境之關係:心靈環保為心轉化的過程
五、系統統整圖彙編

結論
第一節 題名與研究目的、研究限制
第二節   回應書中提問:「心靈環保」一詞的必要性與作用
第三節 對本書研究歷程中所指的四個化,予以概括式整理
一、脈絡化
二、應用化、系統化、超越系統:心靈環保之當代實踐
三、系統化與超越系統:層次分明圓融無礙
四、詮釋化:心境三層次之意義與開展
第四節 學習系統之建構

附錄 漢傳佛教傳承發展系統表
參考書目
一、聖嚴法師《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參考書目
二、聖嚴法師非《法鼓全集》書目
三、其他作者

 


序/後記

一條走了三十年的路

揣想一個情境,如果在一個心靈環保三十週年的「產品發表會」上,要來說明何謂「心靈環保」?會如何去論述?雖然一開始著手探研此一課題時,尚未思及這個時間點。甚至在二十週年時,參與了法鼓山文化中心所企畫執行的一個十二集的《心靈環保心視野》訪談節目,但那時,似乎也尚未感受到做這樣一個研究的必要性,或者說,曾經對此具備了內在強烈的驅動力。

至於從什麼時候開始,啟動需要好好整理「心靈環保」概念的動機?應該是法鼓文理學院開設了一堂必修課「心靈環保講座」,並於二○一六年負責講述心靈環保的內容而肇端於心。記得當時只是先整理心靈環保的方方面面,就發現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意識,而那也是累積很久的疑惑。

經常在法鼓山大普化教育活動中分享佛法,每每問及在場的參與者:「何謂心靈環保?」常會得到許多模糊或不確定的答案,一種瞠目結舌無法回應,卻又焦急說出「十分受用」的感慨。似乎是內化了、運用了,卻又言語無法明之。然而,心靈環保不是法鼓山的核心理念嗎?不是經常出現在活動或課程中的名稱嗎?問及校內學生,何謂心靈環保?一樣會得到相類似的回應,而,心靈環保不是這所學校的辦學理念嗎?

於是在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每一年的心靈環保講座,以此為題做了不同面向的探索與彙整,愈發開始感受到,連自己都不是那麼深刻地體解聖嚴法師倡議心靈環保的整個內涵與意義了。於是在二○一九年聖嚴教育基金會研究案申請期間,楊蓓老師催生了這個研究,並且直指,這應該是撰寫一本專書的事。

然後因為疫情,研討會延期,一直到二○二一年發表了書的梗概,至完整地送出到即將出版,竟莫名地進入三十週年的此刻,成為一個對自己更大的反思。為什麼?以及如何形構了這本書?將別人口中幾句話就好像可以帶過的心靈環保,寫成了一個稱為「心靈環保學」的內容。將一個像是運動、活動、標題、標語、口號或品牌般的內容,當作一個研究議題,並也完成了一本專書,這個對自己而言最深切的問題意識,究竟是什麼?(當然做為研究,書中另有研究上的問題意識回應之)

會不會是,連自己都對說出心靈環保是什麼,也感到不踏實,不確定?如果是這樣,那麼好好地投注心力,將聖嚴法師那一句「我的一生就在從事心靈環保」的心靈環保整理清楚,即使是企圖而不一定做到的「全面性整理」,其實是更深切地對自己的交代。而那個交代,緣起於一個未竟的願。

自從二○○二年完成並出版了博士論文《聖嚴法師的禪學思想》之後,未曾認真思考過還要進行進階版聖嚴法師思想的整體探研,期間雖曾零星發表了幾篇短論,卻總有些未竟之憾。尤其回觀出版當時的時間二○○二年,到法師捨報圓寂之間,法師不僅有幾部重要的新著,如《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華嚴心詮——原人論考釋》等,更立「中華禪法鼓宗」,並提出法鼓山的四大堅持,明確指出理念、三大教育、四種環保以及漢傳禪佛教四個主軸,此些重要的元素環環相扣,且似乎形構了一個如法師所言之「承先啟後」的脈絡。

故而一邊有人陸續提起,一邊自己心中時而泛起惴惴不安的漣漪,亟思進一步深探此中內蘊。只苦於系統龐大,似乎不是一人所能為之。此外也反思,如若欲進行禪學思想的延續性研究或整理,當以何為主題?故而一路延宕至今。這個延宕,也形成了心中的未竟之願。

而隨著講座,陸續整理了心靈環保的「心地圖」、「心視野」,及「心靈環保生命教育芻議」、「聖嚴法師心靈環保『學』與整體教育觀」、「聖嚴法師心靈環保學與終身學習」等主題,並於一次研討會中發表〈聖嚴法師大願興學之研究初探〉一文時,找到法鼓大學籌備處一支共識營中的影片,聖嚴法師曾到場關懷(二○○七年八月四日),並說了一段心靈環保與禪的關係,而逐漸將以一本書深探心靈環保視為隱藏的願。

法師指出,心靈環保與禪是一件事,不是兩個概念。心靈環保就是禪的教育,就是禪佛教,就是禪文化,就是禪的精神,是以心出發回到心,以及前述「我的一生就是從事心靈環保」。於是以「心靈環保」做為整理法師整體思想的入處,以完成聖嚴法師禪學思想的續編,如此也有了更重要的內在線索。而探研過程中,更發現其中有深刻的佛法脈絡,有應世、化世的古老智慧與當代語彙之轉換,能系統地彙編、也有超越系統的開放與開展,故而完成這本試圖以「心靈環保」做為介面與平台,契入法師思想的全面探究。

如前所述,時任聖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的楊蓓老師為此書的催生者,叮囑以此研究專案,完成一本專書,故而首先就幾次講座內容重新架構、整理、論述,從中發現除原本的整理,有更多內涵與論述需深入探討,方能對應不同範疇的連結,也希望更周全回應時人對「心靈環保」的誤解或簡化。

至於何以用四個化-脈絡化、應用化、系統化與超越系統化,以及詮釋化做為研究的主要方向,亦來自相應的因緣。二○一九年七月赴澳門分享聖嚴法師的禪學思想,當時便思考,博士論文《聖嚴法師的禪學思想》至法師圓寂之間的空白,似乎應該增補,因而有了四個化的構思,也從而有了本書的四個主軸。

研究、整理與撰寫的過程中,愈發體會法師思想的如海智慧,實非一本「心靈環保學」得以承載,於是退而以概論之想為之,方能停止忐忑的心,而能暫時停筆交出文稿。至於深刻的底蘊與完備的內容,則有待未來以不同主題繼續探研,如中華禪法鼓宗、漢傳禪佛教之理論的深化整理暨應世實踐學習系統的開展,皆為畢生戮力為之,亦不一定能完成的重大標的。

自一九九二年,聖嚴法師倡議心靈環保迄今,正式進入第三十年,雖然以此做為三十年的整理與回應,並非全然足矣,但也是一個時間上的偶然與巧合,一個心念上的深切感懷。以此為記,感念二十二歲與師相遇於課堂的緣起,並畢生受用之終身教導。

 

辜琮瑜
2022年1月6日

重量 / Weight 0.3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