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學思歷程

RM29.70

作者:聖嚴法師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4年08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192頁 / 單色印刷
ISBN:9786267345412

已售完 / Out of Stock

貨號: 9786267345412 分類:

內容簡介

生命路徑總在不期然之處轉彎
彷彿為了讓我們看見更廣闊的風景

得獎紀錄
.中山文藝創作獎
.行政院圖書金鼎獎

面對人生中的高山深壑,法師以佛法為地圖來安頓身心,進而將對佛法的踐行領悟,透過義理分明的文字,為我們描繪出生命智慧的藏寶圖。

「我把日記比喻作雪地的腳印,當我記錄的時候,非常地深刻而鮮明,那是我人生的經歷和生命的過程。過了之後,往往又覺得並不重要。就像人在雪地行走時,一步一腳印,步步分明,走過之後不久,腳印便被繼續飄落的雪花淹沒;到了融雪之後,腳印也不會存在。

因為在漫天風雪的景況下,在野外留下的腳印,注意到它的人,恐怕不多;但是在大風雪中還能在野外向前邁進的人,絕不是要讓人家知道自己在雪地上留下的腳印,只要自己知道,為了既定的目標,必須冒雪趕路。」

「我發願,要用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介紹被大家遺忘了的佛教真義,讓我們重溫釋迦牟尼遊化人間時代的濟世本懷。就這樣,我便勤讀世間群書,尤其專攻佛典,不斷地讀書,也不斷地寫作。」

——聖嚴法師

 


目錄

自序

童年和少年
一、無憂的童年
二、無憾的少年

軍中的歲月
一、我還是和尚
二、從戎不投筆
三、學佛與佛學

出家與回家
一、我真的出了家
二、編輯和寫作
三、求戒的記錄

戒律與阿含
一、戒律學並不難
二、適合時代的戒律
三、《阿含經》是佛法的基礎

宗教與歷史
一、宗教戰爭
二、我寫基督教
三、宗教比較
四、世界佛教通史

留學生涯
一、趕上了留學風潮
二、初到東京
三、碩士論文

日本佛教的面面觀
一、佛教的宗教活動
二、不務正業的寫作目的
三、日本佛教的學術會議

我的博士論文
一、學術與信仰
二、資料蒐集的困難
三、撰寫論文的發現

東方和西方
一、完成了博士論文
二、我成了海外學人
三、現實讓我改了行
四、禪師.學者.教育家

遊歷和寫作
一、雪地留腳印
二、闊別三十九年的故鄉
三、我的西遊記
四、我是開工人

站在路口看街景
一、沒有目標的目標
二、我的身分只有一個
三、我的中心思想

 


精采書摘

求戒的紀錄

一九六一年農曆八月,我在基隆八堵的海會寺,依道源能信長老(西元一九○○─一九八八年)座下,求受沙彌、比丘、菩薩的三壇護國千佛大戒。佛教稱受戒的道場為「懺悔堂」,我本希望在戒場之中,除了努力學習戒律之外,好好懺悔,多拜些佛。可是,進入戒場第一天,就被選為沙彌首,等於現在一般學校訓練班集訓之時的學員長,要為全體的新戒學員服務。

接著戒場的書記真華法師為了提拔我,很慈悲地向道源長老推薦我擔任《戒壇日記》的執筆工作。他們的理由是:1.我從小出家,本來就是和尚,來為新戒大眾服務,一定能夠得心應手,如理如法。2.我已經是個著書立說、擔任編輯的佛教界作家,應該要為這一次的傳戒大會留下寫實的紀錄,由我執筆寫《戒壇日記》,是最適當的人選。

如此一來,我就被擺布得團團轉,凡是課堂以及各種的活動,我都必須參加,而且先到後退,照顧全場,留心全程。早上要起得早,晚上要睡得遲,白天沒得休息。凡是課堂,我還不能像某些戒兄那樣偷閒打盹,否則不僅要受戒師的罵,還要挨戒兄大眾的怨。真如俗話所說「出風頭的椽子先爛」,十手所指,十目所視,暴露在大眾的眼光下,無所遁形。

不過,這兩個身分與職務,鍛鍊了我的體魄、信心,以及待人、處事的能力,同時,也讓我提高學習的要求。到受完戒為止,經過四十天的訓練,在一百多位同戒之中,獲得心得最多的,可能也是我。我把戒場的各項規則、活動的次第,不但記在腦中,也寫進了日記。把每一位戒師的開示,以及他們對於戒律內容的解釋,例如《毘尼日用切要》、《四分律比丘戒本》、《梵網經菩薩戒本》的內容,我都把它們扼要地記錄下來。到最後就完成了一冊將近十三萬字的《戒壇日記》,交給戒場「海會寺」印行出版了,供給在那場戒期之中的相關人員,做為永久的紀念和參考。直到現在,當我翻閱那本日記之時,還有歷歷如新的感覺。

臨出堂下山之前,我們的教授和尚白聖長老,知道我在戒期之中,備極辛勞,同時也未必能夠面面俱到,偶爾會引來一些指責和怨言,所以向大眾給我慰勉,而說了四句話:「受戒切莫當班頭,生活行動不自由,戒師罵來戒兄恨,含著眼淚向內流。」

長老能夠對我這樣的慈悲與愛護,當然相當感激,可是我對於戒場所見所聞,並不感到滿意,因為戒師們多半只知道照本宣科,古人怎麼說,他們也怎麼說,過去人怎麼做,他們也照著做,戒子們聽不懂的,他們可能也不懂,特別是戒律學中的名詞,往往是用梵文的音譯,在漢地的中國文化中,沒有那些東西,沒有發生過的事,的確無法用相當的中文來表達,再加上中國的古人,解釋戒律學中的種種問題,都用極為間接的文字來說的。現代人,如果缺少古來學者們那樣的學識基礎和文化背景,看起來還是不知所云。

在受戒場中,新戒都不會發問,戒師說什麼就聽什麼,遇到許多不懂和不通處,他們還以為應該就是這樣子的罷!我每每不便在課堂發問,而在課後請教戒師。倒是道源長老,不只一次地對大眾說:「戒律深奧難懂,所以律宗弘揚不易,希望諸位新戒菩薩發大弘願,親自去看律藏,加以研究發揚。」我當時發現,佛教的戒律,不管是出家戒或在家戒、聲聞戒或菩薩戒,不僅僅是在義理方面需要下大工夫做一番釐清,就是在對今日世界、現實社會的因應而言,也需要做大幅度的審視。否則,等於執死方而應變病。徒見重視戒律之名,而缺少淨化人心、淨化社會之實。這也是使我在受完戒之後,便去全力地背誦《四分律比丘戒本》以及《梵網經菩薩戒本》的原因。這也成了我不久之後去專攻律藏的動機,希望自己先懂,再讓人家去懂,先自己去用,再讓人家來用。(摘錄)

重量 / Weight 0.3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