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人生不能重來,但可以「用禪法格式化」
現在就翻轉人生,改寫你的生命劇本
我有一天在想,如果年輕十歲、二十歲,對於眼前的世界或事物,是不是也能夠像現在這樣看得明白?
我突然覺得年紀大了是件好事,讓自己活得可以更清澈一些。
只是,這個清澈是怎麼來的?
■楊蓓最新觀點
翻轉「年紀」× 翻轉「僵局」× 翻 轉「煩惱」
# 中道的練習
翻轉人生,為了讓人看見成功的你,還是找回迷失的自己?
人生在努力、用力的過程中,可以用中道的概念來練習、修行。我可以選擇,要繼續努力下去,或是我已經過度用力想要喊停?還有,我的頹廢是不是因為一些潛藏的悲觀所導致?這樣的我,是我真正想要的嗎?
讓頭腦清楚地做選擇,而不是被念頭牽著鼻子跑。尤其現在整個大環境,感覺都是往下滑落,安全感漸漸消失,可是,只要我們的頭腦清醒,還是會有很多的選擇空間。並且因為是自己的選擇,就不會過度患得患失,而會覺得:應該做,就去做。
中道,讓我們練習在努力、用力的過程中,不掉入無力的陷阱。這真是一個太好的練習!
# 翻轉不只是外在的改變,更重要的是內在的真正覺醒
禪修以後,我開始練習在接個案的時候,專注地向外,同時也分一部分注意力在自己身上,讓自己盡量處於放鬆的狀態。這樣的作法,讓我開始覺得不累,除了不累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改變,我不再那麼用力、努力。
想起我的很多案主,他們來來回回地走在同一條路上,帶著某些堅持,那些堅持幾乎不是投射,就是防衛(指責就是一種防衛)。於是我就在想,如果他們懂得慚愧,防衛就會變少。懺悔就是把「我」放下來;當沒有了堅持、沒有了防衛,轉念才會比較快發生。
把自己放下了,「可能」才會發生,「心念」才會轉,而且是如電光石火一般,瞬間轉念。
作者簡介
楊蓓
美國田納西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博士。曾任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講師、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學生輔導中心主任、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及系主任、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法鼓大學籌備處副教授、華人伴侶與家族治?協會第二屆理事長,現為法鼓文理學院人文社會學群副教授、聖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專長領域為:團體工作、團體動力與行動研究、家族治療、心理衛生、禪修與心理健康等,並擔任助人專業工作者之督導、訓練與諮詢多年。長年擔任法鼓山義工,著有《親密、孤獨與自由》、《自在溝通–人我互動,從心出發》、《交心–自利利他的助人法則》、《叛逆中年》、《烽火家人–從原生家庭看自我成長》、《熟年真好》(法鼓文化)、《勇氣與自由》(心靈工坊)等書。
目錄
【自序】 生而為人,真好!
1。翻轉年紀的智慧
智慧與年紀
世界,是自己的
中年遇見叛逆
困境的禮物
苦樂同緣
馬上有錢
沒有欲望,就看不見清淨
盡力和隨順因緣
鏡子
2。翻轉僵局的勇氣
執著是什麼?
執著與堅持
慈悲與智慧
一場跨文化的救災反思
助人工作者的身心症
表裡一致
並存
化繁為簡
顛倒夢想
3。翻轉煩惱的禪心
努力和頹廢
身心合一就是當下
醒著的昏沉
拿捏
本來面目
當家庭祕密甦醒時
懺悔與感恩
放棄和放下
直下承擔
找回初發心
精采書摘
世界,是自己的
人在判斷事情的好壞、對錯時,心裡其實都有個評價。
評價,往往是依據在社會、學校、家庭等團體中所建構的規範標準,所做出來的評斷。
從小建立的評價會是根深柢固的,而且往往成為日後待人處世和生活的依歸。因為在這背後,人們總有個想法:希望自己成為怎樣的人。於是便服膺這樣的規範在走,即便因著生命的轉折而有所變化,但我們總能找到自己的價值依歸。
功利化的成功評斷標準
可是,十九世紀工業革命以後,社會價值觀漸漸朝功利取向,成功的評斷標準也愈來愈功利化。主要的原因,在於工業革命帶出了自由競爭。我記得很久以前,人類學者李亦園在一場演講上說了一句很中肯的話:「二十世紀人類文明,最大的創造就是競爭。」
競爭,當然就會有評價,達到標準時就說很成功、很棒,達不到就說失敗了、真差勁。早期社會的主流價值還滿明確,評斷標準也很清楚。可是,高度競爭的效應下,主流價值、評斷標準,都變得多元化。其實這是很令人困惑的,就好像人原本被一張網(單一評價)給扣住,極力想要掙脫,但是在脫困的過程中卻因此織出更多的網(多元評價),於是把自己纏縛得更緊、更密,無所遁逃。
談「中年叛逆」這個議題時,我也常在想,在這種情況下,人到年紀漸長時,老人這角色會因此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以前的社會,對老人大都抱持著「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肯定認知,認為人到了一定的年紀,人生的智慧已經累積到某個程度,看事可以透徹,處事也較圓融,是值得學習和請益的。可是,多元評價系統出現後,對於老人的看法和評斷標準變得相對複雜,不再單純地用「寶」來看待。也就是說,藉由家族、社會來建構老人價值的傳統文化,在多元評價系統面前,已經不足以成為依歸,就算我們很努力強調老人的重要性,讓老人維持價值,老人本身也很努力地緊緊抓住足以維持身價與榮景的方法,但是,至少在我的觀察,老人擁有智慧、處事圓融的圖像是消弱了。
可是,偏偏我們又進入高齡化社會,於是便出現了很弔詭、矛盾的現象:社會上的老人愈來愈多,可是存活的價值,卻愈來愈被稀釋。這讓我想起日本電影《楢山節考》中獨自走向深山靜待死亡的老人家。
這時,我也想起生命裡兩位重要的老人家。
一位是我的父親。如果七十歲算是真正進入到老年,那麼我的父親在他九十歲去世之前,整整二十年的老年歲月裡,他很努力地讓自己過得很好。他努力地照顧好自己,不依賴人家,也不成為子女的負擔;他到處遊玩訪友,甚至七十幾歲時,還到美國幫我妹妹做月子。朋友有任何事需要他,他也一定幫忙,從不放棄對社會公益與公義的思維。總之,他就是充分活在「今天還能用我,就盡量用吧」的狀態裡,一直到他過世。
另一位是我的師父:聖嚴法師。
師父曾經說過,他到了五十歲的時候突然覺得,與其天天寫文章教人家應該怎麼做,不如自己親自來做。於是,只要認為是有價值的事情,他就去實踐,其間堅持理念,但也隨順因緣。慢慢地,到後來促成了「法鼓山」的存在。師父說,其實他從沒有刻意想要做什麼,只是想到什麼是對眾生有利的、有價值的,他就去做,至於做成什麼樣子,他也從不介意。
利他展現生命意義和價值
我在這兩位老人家的身上,看到他們如何在行動中獲得自我肯定,並且按照自己的標準,活出自己的價值。同時我也發現,當他們把價值觀建構在自己所建立的評價上時,會產生影響力的。也就是當他們認為自己是有用的、有力氣的,就會透過行動來證明,即便人老了,對社會還是有貢獻,因為他們的評價標準中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利他。
這社會上的確有許多老人家活得很有意思,我相信即使面對複雜的多元評價系統,他們也絕對有自己很主體性的觀點和標準,所以才能夠讓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充分展現出來。
在道場上多次見到一位九十多歲的老人家,每每有禪七的時候,她就到廚房護七,配合主廚做副手,樂此不疲。當我們謝謝她的時候,她反而會說:「謝謝你們讓我有機會來種福田。」我相信她的感恩不是來自於禪眾的感謝,而是來自於她還能有所付出。
建立自我肯定的評價系統
我們無法期待社會配合老人去做調整、改變,但是,反過來思考,怎麼樣在這個多元評價的社會裡,老人自己去建立一個可以自我肯定的評價系統,是很重要的。而我也相信,當老人能夠建構出這樣的自我評價系統,對於死亡的看法,多少也會比較開闊,因為活在自我建構起來的評價系統中,需要時時刻刻看見自己生命的每一個剎那,然後,在「當下」做出選擇,那是何等清醒的生命觀。
其實,對任何一個人而言,多元評價系統不該成為我們生命風景的主宰,而是從中選擇自己怎麼看待自己、自己能怎麼幫自己,甚至怎樣從自己身上找到價值和意義,然後有自覺地、有自信地活出自己的樣子。如此,當我們老的時候,不管外在的風景如何,外界的眼光如何看待、評價自己,生命依舊可以活得精彩、有味。我知道,這是我的想望。
對照著生活周遭日益增加的老人家,公車上、馬路上……,我常想,當我們老去時,如何「看見」積累多年的智慧與圓融,是看見坐在輪椅上的老人家被推著走在熙來攘往的東區街道上的無奈?還是用餘力笑看人間的紛擾,瞭然於胸,然後再想想,如何讓人多懂自己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