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與達賴喇嘛心靈對話

RM20.25

作者:達賴喇嘛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03年07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商品編號:1110750021
ISBN:9789575982539

庫存只剩 1

貨號: 9799575982538 分類:

內容簡介

位於北印度的菩提迦耶,每年一、二月時都會聚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佛教徒,到此聆聽達賴喇嘛的開示,並且舉行為期數天的禪修與討論會。這對世界各地的佛教徒而言,意義非凡。他們不僅有機會到佛陀證悟的地方朝聖、在菩提樹下祈願頂禮、繞大佛塔,同時還能與達賴喇嘛一起修持。

達賴喇嘛每年在菩提迦耶的會談,都是採即席對話的方式。信眾所提的問題,都具體反應了當代所面對的課題:空性的教義、比丘與比丘尼所面臨的問題、量子物理,以及上帝存有的辯證等;當然,也包括了對政治、心理,以及密續的問題討論。

在紛擾不安、戰事迭起的世局裡,達賴喇嘛的智慧法語更顯其安住人心的力量;對於追尋自由心靈的有情眾生而言,達賴喇嘛是願力的泉源,是佛陀教義的當代具體展現。

 


目錄

編者引言

第一次討論 基督教和佛教的結合、佛教和造物者上帝的思想、自性是什麼意思、西方物理學和佛法是不是相違背、虛空、素粒子、想像、存在、意象、對修行者的一般建言。

第二次討論逆境怎麼樣自處、結合空性見和事物的可運作性、具慈悲和戒律的人傷害他
人、經部和密續的毗婆舍那、剃度出家的時機、禪修定心、應該信仰哪一個宗教──各種宗教都適合。

第三次討論佛教──本質vs文化型式、聖地的力量、內在上師、證悟佛果時個體的意識仍然存在、限制核武和世界和平、在西方穿僧服。

第四次討論佛是不是存在於我們的心識之外、功德的分析──動機和實物、念頭止息和二元顯現、為什麼「我」的意識不是我、弟子對上師的態度、密續禪修技巧的實效、和非佛教徒家屬以及朋友的關係、持戒的彈性、社會中佛法或靜修的修持、意識的自性。

第五次討論對上師虔誠、三種苦、出家的利益、藏傳佛教各派的空性見、加強毗婆舍那的修持、參究心的本質、時輪金剛灌頂的特點、護法本尊的種類、西方人造訪西藏、業力和財富、美國原住民和西藏人、菩提迦耶。

 


精采書摘

第一次討論

第一次討論 歡迎大家!非常高興在這裡和大家見面。我會回答各位提出的任何問題。

問:在西方,基督教和佛教,您看有可能整合嗎?

答:這要看你對整合的定義是什麼。如果你的意思是,佛教和基督教比鄰而居,共同存在西方社會裡;那麼,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如果你所謂的整合是社會大眾全部信奉兩種宗教混而為一的宗教,它看起來既不是純粹的佛教,也非純粹的基督教;那麼,我不相信這種整合是可能的。 當然,一個以基督徒為主的國家,有些人選擇信奉佛教,這是相當有可能的。而有些人基本上是基督徒,接受神的觀念、相信有上帝,但在他們自己的靈修當中,同時結合某些佛教的觀念和修行方法,我認為這也是相當有可能的。慈愛、悲憫,同樣都是基督教和佛教的教義。特別是在菩薩乘當中,有許多法門著重悲心和慈心的開展。

在基督教和佛教裡,有許多的修持方法是相同的。有些人一方面仍然在做基督教的靈修,一方面也修習打坐、禪定、攝心於一境等方法;或者,他仍然是基督徒,但是也運用佛法的觀念。這些都是可能的整合方式。

問:佛法和上帝──獨立於我們而存在的造物主觀念,兩者是不是有衝突?

答:如果我們以最廣義的角度來看世界的宗教,並且檢視它們的最終目的,我們會發現世界上所有的主要宗教,不論基督教、回教、印度教或佛教,都致力於追求人類永恆的快樂。它們都朝向這一個目標在努力。所有宗教都強調,真正的信徒必須誠實、溫和;換句話說,一個真正的宗教行者,必須永遠努力去做一個更好的人。為了這個目標,世界上的不同宗教提出不同的教義,幫助人們轉化自己;從這方面來看,所有的宗教都是相同的,彼此並沒有衝突,這是我們所應該特別強調的。我們應該用這個觀點,去看待宗教間的種種差異,如果我們這樣做的話,就會發現並沒有衝突存在。

就哲學的觀點而言,上帝是造物主、是全能的而永恆的說法,和佛法相牴觸。就這一點來說,兩者看法確實不同。

佛法認為,宇宙生成並沒有第一因,所以沒有造物主,也不可能有所謂的永恆不變、最初而純粹的存在。

所以,在教義上當然有衝突,在看法上彼此對立。不過我相信,如果我們審視這些大相逕庭的哲學觀背後的目的,就會看到它們的相同點。 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味道:有些可能很辣、有些很酸,而有些很甜。這些味道相互對立,彼此衝突。但是不管這些佳餚烹調的味道是甜、是酸或是辣,無非是要讓它吃起來美味可口。有些人喜歡重的口味,喜歡加許多辣椒粉的食物;很多印度人和西藏人都喜歡這樣的菜。另外有些人,則喜歡原味清淡的食物。能有多樣性選擇是美好的,那是個人化的表現,是各人自己的事情。

同樣的,世界上有各種不同的宗教哲學,這對人類不但大有用處,而且是美事一樁。對某些人來說,上帝是造物主,一切都依祂的旨意而行的觀念,讓他們獲得益處並感到慰藉;那麼,對這些人而言,這種教義就是有價值的。對另外一些人來說,比較適切的觀念是沒有造物主;根本的造物主就是自己,因為自己的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對某些人而言,這樣對心靈的成長比較有效,也比較有益;對他們來說,這種想法比較好。但對另一類人而言,其他的想法會比較適合。由此來看,不會有衝突,也不會有問題。這是我一貫的信念。

佛教本身也有互相對立的教義,這是眾所周知的。佛教哲學的唯識和中觀兩個支派,都接受空性這個概念;而說一切有部和經量部兩個學派,則接受另一種理論,也就是無我的理論;嚴格來說,這和層次較高的唯識、中觀所持的空性教義不同。所以,彼此之間確實有差異存在。有些學派接受諸法性空的教義,有些則否。

即使最高層次的兩個學派,對於空性的解釋也有所不同。唯識學派主張空性是主體和客體的非二元對立,而中觀學派則駁斥這種主張一切都是起源於心性,相當於唯心論的空性觀。你看,即使在佛教裡面,中觀學派又分裂為應成和自續兩派,而這兩個支派也互相對立。後者主張事物的存在基於其本然的自相,而前者則不以為然。 所以,在哲學領域裡,觀點的衝突不是什麼令人驚訝的大不了事情,即使佛教本身也有種種見解的衝突。

重量 / Weight 0.20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