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驪龍潛藏於深淵,頷下有明月之珠,
所以喻為探驪得珠,形容禪境成就的可貴。
本書是以對禪觀及禪門修證之有具體事蹟記載的禪者,為取材對象,共一百一十一位禪師的行誼及其修證體驗。所收諸禪師,自東晉迄現代,歷時一千五百五十年,其間禪的思想及禪的風格上,有許多變化,不僅淵遠流長,且又萬流奔海,波瀾壯闊,見出禪法的無盡大用。 ──聖嚴
目錄
自序
第一篇 禪宗以外的禪師
竺道生(西元三五五─四三四年)
僧稠禪師(西元四八○─五六○年)
法聰禪師(西元四六八─五五九年)
南嶽慧思(西元五一五─五七七年)
天台智顗(西元五三八─五九七年)
左溪玄朗(西元六七三─七五四年)
曇倫禪師(西元?─六二六年)
衡岳善伏(西元?─六六○年)
清涼澄觀(西元七三八─八三九年)
圭峰宗密(西元七八○─八四一年)
第二篇 到曹溪時代的禪師
菩提達磨(西元?─五三五年)
慧可禪師(西元四八七─五九三年)
雙峰道信(西元五八○─六五一年)
牛頭法融(西元五九四─ 六五七年)
牛頭智巖(西元六○○─六七七年)
幽棲智威(西元六四六─七二二年)
牛頭慧忠(西元六八二─七六九年)
佛窟遺則(西元七五一─八三○年)
鶴林玄素(西元六六八─七五二年)
徑山道欽(西元七一四─七九二年)
鳥窠道林(西元七四一─八二四年)
東山弘忍(西元六○二─六七五年)
嵩嶽慧安(西元五八二─七○九年)
蒙山道明(西元六九七─七八○年)
度門神秀(西元六○五─七○六年)
神秀門下選例五則
巨方禪師 智封禪師 藏禪師 普寂禪師 志誠禪師
第三篇 曹溪及其門下
曹溪惠能(西元六三八─七一三年)
永嘉玄覺(西元六六五─七一三年)
荷澤神會(西元六六八─七六○年)
南嶽懷讓(西元六七七─七四四年)
光宅慧忠(西元?─七七五年)
曹溪門下其餘選例三則
玄策禪師 本淨禪師 堀多三藏
第四篇 馬祖門下
大珠慧海(生卒年不詳)
百丈懷海(西元七二○─八一四年)
南泉普願(西元七四八─八三四年)
龐蘊居士(西元?─八○八年)
馬祖門下其餘選例十二則
石鞏慧藏 西堂智藏 麻谷寶徹 鹽官齊安 大梅法常
興善惟寬 東寺如會 歸宗智常 隱峰禪師 古寺和尚
水老和尚 龍山和尚
第五篇 百丈、南泉及溈山門下
溈山靈祐(西元七七一─八五三年)
黃檗希運(西元?─八五○年)
百丈門下其餘選例二則
大安禪師 神贊禪師
趙州從諗(西元七七八─八九七年)
仰山慧寂(西元八○ 七─八八三年)
香嚴智閑(西元?─八九八年)
第六篇 石頭至曹洞的禪師
石頭希遷(西元七○○─七九○年)
天皇道悟(西元七四八─八○七年)
丹霞天然(西元七三九─八二四年)
藥山惟儼(西元七五一─八三四年)
大顛寶通(西元七三二─八二四年)
龍潭崇信(生卒年不詳)
洞山良价(西元八○七─八六九年)
投子大同(西元八一九─九一四年)
夾山善會(西元八○五─八八一年)
曹山本寂(西元八四○─九○一年)
第七篇 德山至天童的禪師
德山宣鑒(西元七八二─八六五年)
雪峰義存(西元八二二─九○八年)
雲門文偃(西元八六四─九四九年)
玄沙師備(西元八三五─九○八年)
布袋契此(西元?─九一六年)
鏡清道怤(西元八六八─九三七年)
清涼文益(西元八八五─九五八年)
天台德韶(西元八九一─九七二年)
永明延壽(西元九○四─九七五年)
天童宏智正覺(西元一○九一─一一五七年)
第八篇 臨濟至楊岐的禪師
臨濟義玄(西元?─八六七年)
風穴延沼(西元八九六─九七三年)
首山省念(西元九二六─九九三年)
汾陽善昭(西元九四七─一○二四年)
慈明楚圓(西元九八六─一○三九年)
黃龍慧南(西元一○○二─一○六九年)
黃龍祖心(西元一○二五─一一○○年)
楊岐方會(西元九九六─一○四九年)
第九篇 克勤圜悟至中峰明本的禪師
克勤圜悟(西元一○六三─一一三五年)
清遠佛眼(西元一○六七─一一二○年)
南堂元靜(西元一○六五─一一三五年)
大慧宗杲(西元一○八九─一一六三年)
大慧門下選例四則
晦庵彌光 懶庵鼎需 開善道謙 薦福悟本
高峰原妙(西元一二三八─一二九五年)
鐵牛持定(西元一二四○─一三○三年)
中峰明本(西元一二六三─一三二三年)
第十篇 明末以來的禪師
雲谷法會(西元一五○ ○─一五七九年)
無明慧經(西元一五四八─一六一八年)
湛然圓澄(西元一五六一─一六二六年)
無異元來(西元一五七五─一六三○ 年)
雲棲袾宏(西元一五三五─一六一五年)
紫柏真可(西元一五四三─一六○ 三年)
憨山德清(西元一五四六─一六二三年)
玉林通琇(西元一六一四─一六七五年)
太虛唯心(西元一八八九─一九四七年)
虛雲德清(西元一八四○─一九五九年)
來果妙樹(西元一八八一─一九五三年)
附錄
本書依據典籍目錄表
本書所集諸師傳承系統表
精采書摘
虛雲德清(西元一八四○─一九五九年)
無準師範(西元一一七四─一二四九年)下三十八世
雲居山真如寺虛雲禪師,名古巖,又名演徹,字德清,湖南湘鄉蕭氏子。父玉堂,母顏氏,中年無出,禱于觀音大士,同夢長髯跨虎頂觀音者,躍登榻上,嗣誕一肉團,母驚絕,有賣藥翁剖得之,鞠於庶母王氏。
師生而茹素,不樂世典,見佛像梵書則喜。年十七遁南嶽欲為僧,失路未果,父為娶田譚二女,咸不染。十九歲自泉州玉堂公任所亡鼓山,禮常開禪師薙染,明年受具於妙蓮和尚。任職鼓山滿四年,自水頭、園頭、行堂、典座,皆苦行事。二十七歲,散盡衣物,僅攜一衲、一褲、一履、一簑衣、一蒲團,向後山中作巖洞生活。三年中,居則巖穴,食則松毛及青草葉,渴飲澗水。初一二年,時見勝境,不以為異,一心觀照及念佛,
虎狼不侵,蛇蟲不損,幕天席地,心中歡悅,自以為四禪天人也。
三十一歲行腳,一日至溫州某山,得一禪人指詣天臺華頂龍泉庵,融鏡老法師,示曰︰「你知道古人持身,還知道古人持心否?觀你作為,近於外道,皆非正路,枉了十年功夫。(中略)
你勉強絕粒,連褲子都不穿,未免顯奇立異,又何怪乎功夫不能成片呢?(中略)
我教你,若聽,則在這裏住;不聽,任去。 令剃髮沐浴,作務,教看「拖死屍的是誰」的話。從此參究,並學天臺教觀。
四十三歲,七月初一日,自普陀山法華庵起香,三步一拜,五臺山為目的地,以報父母之恩。四十四歲臘月,至黃河鐵卸渡,以天晚不敢行,於路旁擺小攤之茅棚歇足,趺坐。夜甚寒,大雪漫漫,次早舉目一望,化為琉璃世界,雪深盈尺,無路可行,行人絕跡,先則枯坐念佛,因草棚無遮欄,蜷伏一角,雪愈大,寒愈甚,腹愈饑,僅存一息而正念不忘,後則漸入昏迷。如是五日雪止,第六日來一丐者,致問撥雪,以圍棚草,烤火煮
黃米粥,令食,得暖氣而復生也。
丐者聞師係自南海起香朝五臺,因其取雪代水煮粥,而指釜中問師曰︰「南海有這個麼?」師曰︰「無。」丐者曰︰「飲什麼?」師曰︰「水。」丐者再指釜中雪溶成水曰︰「這是什麼?」師無語。
五十六歲(西元一八九五年),師在九華山茅蓬已住了三年,揚州高旻寺住持月朗,到九華,稱今年高旻有朱施主法事,共打十二個七,請師下山,至大通荻港後,又沿江行,遇水漲,欲渡,忽失足墮水,浮沈一晝夜,流至采石磯附近,漁者網得之,喚寶積寺僧認之,僧乃過去同住赤山者,驚曰︰「此德清師也。」畀至寺,救甦,然口鼻大小便諸孔流血。居數日,逕赴高旻,謁月朗和尚,即請代職,師不允,又不言墮水事,以高旻家風,拒請職,即以慢眾論罪,表堂打香板,病益加劇,血流不止,且小便滴精。師以死為待。
在禪堂中,晝夜精進,澄清一念,不知身是何物,經二十餘日,眾病頓愈,容光煥發。從此,萬念頓息,工夫「落堂」,晝夜一如,行動如飛。
一夕,夜放香時,開目一看,忽見大光明如同白晝,內外洞徹。隔垣見香燈師小解,又見西單師在圊(廁)中,遠及河中行船,兩岸樹木種種色色,悉皆了見。是時纔鳴三板耳。 翌日,詢問香燈及西單,果然,師
知是境,不以為異。
至臘月八九,第三晚,六枝香開靜時,護七例20914;開水,濺師手上,茶杯墮地,一聲破碎,頓斷疑根,慶快平生,如從夢醒。自念出家,漂泊數十年,於黃河茅棚,被個俗漢一問,不知水是什麼。此次若不墮水大病遇善知識,順攝逆攝,幾乎錯過一生,因述偈曰︰「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
又偈曰︰「盪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語難開;春到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是如來。」
(以上錄自《虛雲和尚年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