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止觀即是定慧
禪觀是佛教生命的泉源
調息,是禪修入門,
調心,是修定的主要方法。
修道,就是簡化我們的生活,
在共業中,培養安頓身心的力量。
即使修行工夫,還不能轉化日常生活素質,
也要時時以佛法為觀照原則,保持身心平衡。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禪修的層層關卡,不能投機取巧,
只有老實用功,才能過關。
有些人不進禪門則已,一進門內等同關入牢房,一味靜坐,無法以禪觀開啟智慧。繼程法師認為中國佛教的衰微與現代禪修的弊病,即在於忽視「禪觀」,而禪觀是佛教內在生命力的泉源,佛教的流傳與發展,莫不與禪觀有關。
全書內容分為十講:禪觀是佛教生命的源泉、止與觀、生活與修行、依佛性來修行、共業中的修行、大乘佛教的開展空間、行與知的統一、修止的次第、修行應具足條件、從止觀到度生的修學。無論出家眾或在家眾,這些深入淺出的禪修觀念與方法,都能不斷提醒人回歸禪門不迷路,終生受用。面對物質豐富的現代生活,修行的環境看似變得更佳,其實要面對的煩惱與誘惑更多,需要以禪觀來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生活才能自在無礙。
禪門容易進入,但要跨越身心煩惱陷阱,需要《禪門過關》一書隨身指引,才能順利過關!
作者簡介
釋繼程
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臺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長老、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
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臺、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
著作甚豐,約五十種,於法鼓文化出版的有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百法明門論講錄》、《生活中的菩提:淨行品講錄》、《心經的智慧》、《心的鍛鍊:禪修的觀念與方法》、《練心工夫:精進禪修指引》、《禪修指要:六門教授習定論講錄》、《禪心默照》,散文:《花花世界》、《爾然小品》、《日日好日》、《船到橋頭》等,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逾百首。
目錄
〔序〕禪門過關
〔代序〕記僧伽靜七
第一講:禪觀是佛教生命的泉源
第二講:止與觀
第三講:生活與修行
第四講:依佛性來修行
第五講:共業中的修行
第六講:大乘佛教的開展空間
第七講:行與知的統一
第八講:修止的次第
第九講:修行應具足條件
第十講:從止觀到度生的修學
精采書摘
打七不是練腿
靜坐應該是注重在調心的工夫,但是初學時,往往都會把重點放在調身,因為會腿痛。所以大部分的精神都放在腿上、身體上。如果我們是注重調心的話,當然調身的工夫就放鬆一點。
但是,如果開始學的時候,或者是第一次參加靜七,就讓大家放鬆,著重在調身的工夫,從長遠來看,可能不是很理想。因為我們來打七不是來練腿的,應該是在家裡練好了才來打七的,這樣才不會因為調身或者是腿的工夫不好,而用不上力。一旦用不上力,心就會煩躁。有些同學大概會想說:「讓它痛,痛到最後它大概就不痛了。」但問題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是最後?或者說讓它痛,痛到最痛的時候就會清涼了,那什麼程度才叫最痛?如果你就傻傻地坐,坐到什麼時候它還不是到最極致的那個階段,所以它就一直痛了!一直痛下去。這樣,調心的工夫就不太用得上去。
不過,如果你是第一次參加,碰到這個情況,可能有一種作用就是:嚇到你以後不敢來。我們看到很多同學,尤其是那種腿功完全沒有練習的,或者是才第一天學會了打坐,就馬上進禪堂去,用打七的方式來坐的話,一定是痛到想跑的,尤其被逼得很緊,連換腿的機會都沒有。因為當我們逼得很緊的話,就是一直在巡香,腿一動,那個香板就來,就只好痛到想讓它斷掉算了。
如果是這一次想跑的話,大概是前一、兩天很想跑了;如果是痛起來的話,下一次你就不敢來了。那些痛到死去活來的,在禪堂裡面大概就發願了:終身不打七了。可是下一個七的時候他又忘記了,又報名了,好像又要去虐待自己一樣。如果我們一開始對你說:你痛啊!沒有關係啦!換換腿、搬搬腿,接下來的工夫就一直用不上去,前面一、兩天熬不過去,接下來你就可以一支香三十分鐘搬了五、六次腿。如果是這樣子,你搬腿比忍痛還不能用功,所以就一定要讓你在這個比較粗的階段能夠熬一熬腿痛。熬了以後你沒有想跑,或者在熬的過程雖然想溜,但是沒有溜,後來還是打下去,那你就知道應該做什麼準備了,下次再來的時候至少你會用一段時間把自己的腿練一練。
但是,平常練的時候,你會發覺到練還是歸練,一天能夠坐一個小時,你說這個工夫應該不錯了。可是一進到禪堂,奇怪?在家裡練一個小時的,在禪堂十五分鐘它就痛了。而且這一支香十五分鐘,下一支香是五分鐘就痛了,奇怪?這個腿怎麼在家裡這麼乖,來到這邊就不聽話了?因為你盤一個小時,其他二十三個小時都是沒有盤的。可是這邊是這一支香十分鐘、二十分鐘或半個小時,下支香也是半個小時,它是連續的,情況是不一樣的。
調身的重要
我們會比較重視調身,主要就是希望學會這個方法以後,可以長期用功。要長期用功的話,或者是用到比較久了以後,這個工夫愈用愈純熟、愈能夠深入的話,你的身體能否持續保持很端正的姿勢,就顯得非常重要了。短時間用功,身體稍微差一點,調得不是很好,沒有關係。
但是,如果有機會不斷地用功兩、三個小時的話,調心的工夫一直深入,不管是「止」或者「觀」的方法,你要深入的話,身體能夠一直持續、保持端正的姿勢就非常重要。否則,還是一直要弄一下你的身體,又怎麼去用功呢?因為一旦需要弄一下身體,或者調身體的時候,念頭一定又再轉粗了,一定是這樣子的情況。所以,你的身體必須能夠持續地保持在端正的坐姿上。
所以,初學的階段,我們會比較強迫性地要大家把這個腿練好,主要就是接下去的工夫,可能要用它二十年、三十年的,否則,初學的時候用很多種方法來讓自己把這個痛的腿鬆掉,將來用了再多年,腿功還是老樣子,沒有進步,十年下來,還是坐半個小時就痛,一痛你就忍不住,如此要在調心的工夫上深入,就比較困難了。
有些人在方法的學習上,只是注重觀想、調心就好,身體坐得舒服就好了,可是有時候坐得很舒服的姿勢,並不耐久。例如,坐得最舒服的姿勢,就是坐在沙發上面,整個人陷下去,被沙發蓋住你,矮一點的人就被沙發掩蓋著了,然後,你一定昏沉睡著了,因為這個姿勢會讓你整個身體鬆彎下去,內臟就擠在一起,身體就會很疲累。你在那邊休息,睡了一覺起來還是覺得很疲倦,為什麼?因為這姿勢表面上好像很舒服,但實際上,就是把你弄得很疲倦,然後就會進入睡眠狀態,但是進入睡眠狀態的時候,內臟沒有得到休息,內臟被擠壓,怎麼能休息呢?
所以,醒來了以後還是很疲累,因為你的內臟還是很累,並沒有休息到,它是處在被壓的狀態。這樣子的情形,看起來一坐下去非常地舒服,可是這樣的姿勢怎樣修禪?所以,我們就要重視調身的工夫,把身體姿勢調好,因為身體是比較粗的,所以有一些不妥當的地方就會干擾用功。身體的觸覺很明顯,容易干擾,例如,氣不是很順暢的時候,身體內部就會有很多問題。
身體是很粗重的,如果連這個都調不好,比較細的部分就更不好調了。在這個比較粗的部分,調的過程裡問題是滿多的,就要設法去面對它,使得在打七的時候又變成好像是來練腿功一樣。如果你又是剛剛學會這些方法,練習的時間又不夠的話,那就會痛得更厲害。這一方面是在測驗你,看你經歷過這樣子的階段,下一次還敢不敢來?如果不怕死的話,就會做準備,知道進去禪堂會這樣痛,所以下一次來的時候(如果下次還想來的話),你回去後,每天就要練兩個小時了,給你一種推動的力量。如果痛得不敢來,就表示,不來參加也沒有關係的,因為沒有心要繼續用功下去。
所以,我們就會用這樣的方式,在調身方面稍微嚴一點,如果能把自己的工夫堅定地用上去,我們就不只是想到這一次的七,而是一輩子修行要用的。但是如果是認為,我這一次打完了七,下一次就不想再打,就不管你調身、調心的工夫都好,用得上、用不上,其實都不是很重要了。如果只是為了打一次七,那麼,這些方法就不是很重要,反正打完了七以後,你把這些工夫留在禪堂就好了,你人回去,這些工夫留在禪堂,因為對你都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