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門直心

RM24.30

作者:釋繼程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07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21×15 cm / 136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110241
ISBN:9789575986759

貨號: 9789575986759 分類:

內容簡介

禪修即是修心,
如何掌握調心之道?
直心是道場,
繼程法師提綱挈領指點迷津,
條條大路通禪門!

禪修本為安心,為何愈修心愈亂?最後到底是「悟道」或「誤道」?

《禪門直心》原為繼程法師為僧眾點撥用功方法與修行心態的開示,能破解習禪迷津,掌握關鍵要領。全書內容分為八講:放鬆身心、運用方法、超越習慣、大信心與大憤心、大願心、大疑情、大悟境、福報七層次。提醒我們身心愈放鬆,方法愈用得上,並隨順當下因緣,調整方法。面對源於自心的修行障礙,要提起心力,打破慣性,通過關卡。大信心、大願心、大憤心是禪修重要的內在力量,堅定三心,必能起大疑情,證大悟境。

縱然人生多紛擾,隨時回到當下、回到方法,就能回到禪悅自在。常行一直心,處處禪門開!

 


作者簡介

釋繼程

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臺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長老、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

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臺、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

 


目錄

自序 禪門直心

〈第一講〉放鬆身心
精進用功,不要緊緊用功
放鬆身心,回到當下
沒有預設,安住當下
放下比較,目中無人
身心愈放鬆,方法愈用得上

〈第二講〉運用方法
調好姿勢,做好調身準備
局部放鬆,勿掉入意識的相
整體覺照,進入默照
只管打坐,慎防黑山鬼窟
身心統一,悟到能所雙泯
清明覺照,了了分明
心守鼻息,制心一處
提起話頭,引發疑情
沒有答案,凝聚疑團
無法之法,法法皆法
方法簡單,心太複雜

〈第三講〉超越習慣
誰在用功?勿妄念中用功
誰障礙你?抱定修行的心
心在罣礙?擁有正面心態
用上工夫,心向禪堂
提起心力,不再找理由
調整方法,心不抗拒
放下自我,隨眾共修
好好用功,繼續用方法
覺察自己,面對內心問題

〈第四講〉大信心與大憤心
轉化心念,提起正面能量
具大信心,相信因果
相信方法,就是相信三寶
因緣造作,成熟果報
有大信心,只管用功
用上方法,轉化問題
提起信心,相信自己
懺悔法門,具大信心
外在信心,無法持久
相信因果,持續用功
信心十足,祛除障礙

〈第五講〉大願心
提醒發願,以願導行
從四聖諦,觀人生苦
面對苦集,滅道之根
滅道之法,行八正道
〈四弘誓願〉,代代相續
印證佛性,發大願心

〈第六講〉大疑情
提起願心,放下壓力
精進用功,疑情顯現
凝聚心力,逼問話頭
探索生命,起大疑情
產生疑情,信心堅定
打破我執,直見本性
回到自己,當下是誰?
熟能生巧,疑情自現

〈第七講〉大悟境
大疑大悟?大愚大誤?
知見正確,證悟般若
下定決心,改變人生
決心愈大,領悟愈大
藉事鍊心,培養悟性
證大悟境,事理無礙
開悟力量,來自疑情
放下悟境,返本還源
福慧雙修,通往悟境

〈第八講〉福報七層次
生命質變,修行開悟
主人在嗎?主人是誰?
世界末日,不畏生死
把心打開,無非是悟

 


精采書摘

〈第一講〉放鬆身心

這次的精進禪修,參加的都是僧眾和準備入僧的同學,所以大家是來精進用功的—記住喔,是來「精進」用功,不是來「緊緊」用功!

精進用功,不要緊緊用功

很多人把「精進」跟「緊緊」綁在一起,認為精進就是要緊緊的,尤其是「老參」,更容易有這樣的心理負擔。為什麼呢?因為他們過去有一些好的經驗,一旦把這些經驗帶進禪堂,就會變成一種心理負擔,認為自己過去有那麼好的經驗,或者剛剛打了幾個七,充滿了力量;再來禪修時,一定要有好的表現,儘管知道禪堂裡每個人都靜靜坐著,根本沒有人看你,也沒有什麼機會表現,但仍希望將過去的經驗和工夫帶進來,而有好的體驗發生。這麼一來,因為內心的壓力增加了,所以在用功時,就會不自然地,或有意無意地將自己繃緊。

還有一些老參,過去沒有什麼好的經驗,或一直以來工夫都用得不好,他們的壓力就更大了。一旦進到禪堂,被安排坐在最前排的位置,他們會想:「坐在這邊的,都是老資格,那我坐在這裡,就要想盡辦法,不能輸,即使坐得不好也要硬撐下去,不能讓人家覺得自己沒有用功!」不過,這個想法是我的猜測,也許在座並沒有人有這樣的想法,那就請各位把這個當作提醒。如果你是資歷較深的老參,一路以來工夫用得普通,進到禪堂後,請不要把自己放到一個較高的位置,這樣只會徒增不必要的壓力。

至於資歷較淺的同學,也可能「緊緊」的,為什麼呢?一種情況是因為不熟悉禪堂的運作,擔心犯規。不過各位都進過禪堂,也打過七,應該不會有這樣的問題;第二種是看到參與這次禪修的,有許多戒長的法師,自己在其中就很心虛,認為這些資深的同學,都那麼精進用功,他們一定坐得很好;而自己資歷淺,又有一陣子沒用功,就開始擔心自己有沒有坐好,把自己繃得緊緊的。

以上這些情況,都是把過去的經驗帶進禪堂來;同時又把心放在未來。既然參加的是精進禪修,就是真的要好好用功,所以來的時候,帶著預設、期盼,希望自己能有什麼樣的受用;同時也把過去的經驗帶進來,希望藉著這些經驗,可以再把自己推得更高一點。

然而,一旦這些情況發生了,我們在打坐的「現在」,就會帶有「過去」的負擔,以及對「未來」的期盼,這個「現在」就會變得很不簡單。因為它有太多的雜染,而讓我們在用功的時候緊繃。

放鬆身心,回到當下

所謂「精進」,「精」是專精、專一,「進」是向前,要做到精進用功,前面需要一個支援的力量,就是「輕安」。當身心很輕安的時候,你會發現,精進的力量變得很強。精進覺支是依著輕安的,如果人輕安了,我們精進的力量,一定是進而不退。

輕安是什麼呢?就是放鬆。放鬆了,身心才會輕安;不放鬆,人是不可能輕安的。有時打坐會覺得整個身體很重、腿很重,或覺得整個臀部壓在蒲團上重重的;還有一種情形是感覺身心很濁、不清明,身體有很多不舒服的覺受,而且妄念很多。

當有這些狀況時,你就會發現自己沒有力量。這就像在現實生活中,當你很疲累時,叫你去工作,你是沒有力量的,可是當你精神很好的時候,工作起來就很有勁。在禪堂用功也是如此,如果你的身心很放鬆,會發現自己很容易就能夠精進;當我們一緊,因為身心變重了,你會發現工夫用不上去;一旦放鬆,工夫就用上去了。

要放鬆,就要把過去和未來放下。如果我們的「現在」,總是連貫著過去和未來,「過去—現在—未來」就會變成一個循環,即所謂三世輪迴,這麼一來,「現在」就會變得很重,所以要盡量學習把過去和未來放下,回到當下,沒有連貫過去,沒有連貫未來。過去有什麼好的經驗,或是剛剛參加了多少課程,一進到禪堂,全部拋開;也不要給自己任何的期盼,希望工夫能用到什麼程度。如果這陣子工夫用得不好,不要預設自己這次會很慘,或者平常工作很忙很累,就想著這次是準備來睡覺的,或想藉著禪修的因緣,讓自己放鬆一下。不要預設任何的狀況。當下的因緣是什麼,身心呈現什麼樣的狀況,就依當下的因緣來處理它。

假如進到禪堂,發現自己真的非常疲累,這個疲累需要紓放,我們就紓放它,可能需要的是睡眠,那我們就好好地休息;假如發現自己的身心很輕安,方法用得很好,我們就用方法。也就是說,進到禪堂時,要隨順當下的因緣,把每一支香都視為當下的因緣。前面一支香用得好或不好,到了這一支香,都要把它放下,因為用得好,你會期望這一支香用得更好;用得不好,譬如腿痛,幾分鐘就痛一次,坐得很難過、很痛苦,你可能就會預設,這支香大概也會很辛苦。

重量 / Weight 0.140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