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的理論與實踐 (大字版)

RM32.40

作者:聖嚴法師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1年06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19*26cm / 248頁 / 單色印刷
ISBN:9789575989125

已售完 / Out of Stock

貨號: 9789575989125 分類:

內容簡介

禪,是真正的現實主義——「禪的理論」 × 「禪的實踐」
‧以智慧心,讓自己活得快樂一些,用慈悲心,讓他人活得幸福一些,這就是人的價值。
‧禪修的觀念和方法,能開發智慧、減少煩惱,同時也能幫助他人,這是自利利他的兩得其益。

就像我們對著風掃地,揚起許多灰塵吹到自己的臉上,卻還指責說:「這些灰塵怎麼汙染了我的身體、我的面孔了?」這對灰塵是不公平的,灰塵並沒有要汙染我們,那是我們自己把灰塵揚起來以後,吹到臉上的結果。

我們常常像撿石頭砸自己的腳,明明知道不該做的事,不該說的話,不該起的念頭,往往還是會做、會說、會起,如果能用禪的修行方法,生活的品質自然就會提昇,它是一種安定的力量,是開發智慧的方法,是超越主觀與客觀的態度。

不論是臨濟宗、曹洞宗的修行方法,目的都是要達成無我。無我是放下自我中心的煩惱,將執著、恐懼、憂慮之心消融化解,這時智慧和慈悲的心也就出現。智慧和慈悲出現,心就會平穩、快樂、明朗,這就是修行的結果。

想要讓心安定,不一定要藉由打坐,但是要持久地鍊心,打坐卻是最有幫助的。不經打坐就能在生活裡除煩惱,是有這個可能,然而,各位不要存有這種占便宜的心理。以我來說,二十八歲時,我已有很深的體驗,可是三十歲時,我仍閉關修行了六年,現在雖然老了,我還是經常打坐。

禪的修行,目的是要讓我們在生活中,能夠身心平安、少煩少惱,所以學到觀念、方法後,一定要經常練習,才能達此目的。一開始就想除煩惱,可能性並不大。(摘錄)

◎本書為聖嚴法師指導之【禪修指引系列】最新出版,選文來自《法鼓山年鑑》、《人生》雜誌、《法鼓》雜誌等,依禪修主題編集成書,適合禪修入門及初階的讀者閱讀。

 


目錄

編者序
【禪的理論】
直覺、直觀、絕觀
大地觀
禪宗的頓漸法門
禪宗對俱解脫的看法──心解脫者與慧解脫者之關係
禪學與禪文化的人間性
禪學與心靈環保
大乘禪定的修行
夢中人的夢話

【禪的實踐】
現在最美好
身心安定
身心自在
用禪調心
不隨魔鬼起舞的工夫
無常與死
「禪」在平常日用中禪與慈悲
襌與人生
身處颶風眼──如何在恐慌中得平安
超越生命中的關卡
禪與人間淨土
禪與心靈環保
生活,就是修行──禪與日常生活
企業與禪修
禪語釋疑

【附錄】
禪的現實主義──專訪聖嚴師父
專訪聖嚴法師談禪四十九──中國禪宗史上的新紀元
因緣是否就是業力?

 


精采書摘

【直覺、直觀、絕觀】

「直覺」是不可信賴的

直覺的反應可靠嗎?有時候可靠;而有時候是不可靠的。因為直覺的反應往往只是自己習慣性的認識、判斷,不一定是當時接觸到的事實,是頭腦裡先入為主的。例如,聞慣了某一種味道,當有類似的味道進了鼻孔,即會脫口而說出已聞慣的味道,但這不一定是對了。

又如頭腦裡對某一個人印象非常深刻,當有另外一個人從你面前晃過,你直覺的反應或馬上會想到,這可能是什麼人,這也是不一定正確的。因為加上了自我中心的習慣性判斷,有一種自我的意識在內,不是客觀的,故直覺是不足取的。所以,許多人會說:「我直覺地感覺到……我直覺地發現到……我直覺地以為是……。」這些都不一定可靠、正確,所以是不可信賴。

「直觀」是一種修行

「直觀」,是佛法的專有名詞,是觀察、觀照、觀念的意思。「觀」,本來就是一種修行的方法,譬如觀心、觀身、觀受、觀念,是一種觀自己的動作、心念,乃至於外在事物的現象時,不通過頭腦去思考,也不用自己既有的知識來判斷。也就是看到、聽到或嘗到了什麼,就是什麼,這就是直觀。

但是「觀」的時候,是很清楚地觀。譬如,我拿了一條毛巾在面前,我現在稱它為毛巾,這是後天學習到的知識認定,所以不是直觀。直觀是指我把毛巾拿在手上看,看得非常清楚,只知道有一樣東西在此;但我不說這是什麼顏色、形狀、材質、作用等,我只是看到它。就好像用照相機把一幅圖畫照下來,它只是呈現、反映著鏡頭裡原本的東西,而不需要說明照片的內容。

唯有如此的記錄才是最完整的記錄,如果再加以說明、解釋,就絕對不完整。因此,不需要說明、潤飾,只是看到了。所以,當有人問你,這是什麼東西時,先不要講什麼話,只是看著它,因為我們所給它的名字,是我們共同語言的一種符號,並不就是這樣東西本身。

如此引申到聽、聞、感受、感覺等都是一樣。任何一樣東西用直觀來觀察的時候,就沒有好壞、是非、善惡、多少的分別。所以,直觀是很有用的。當我們的眼睛遇到「眼花撩亂、琳瑯滿目」的境界,或耳朵聽到非常嘈雜的各種聲音時,如果能用直觀來對應,則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不受左右。天下的一切事情本來就是沒有一定的,這就是直觀。

「絕觀」是超越於自我

另外一個觀念,叫作「絕觀」。這也是佛法的專有名詞,這個境界比「直觀」更超越。絕觀並不是沒有觀照的對象,而是超越於客觀和主觀,叫作絕觀。直觀還有主觀的自我和客觀的對象,所以,這不是智慧;否則照片也有智慧,照相機也是有智慧。

直觀只是一個過程,不是智慧。它還有很明顯的對立,是客觀的外在環境和內在的自我中心都還存在,只是沒有另外轉一個念頭說出對象是什麼東西,或沒有轉一個念頭,用自己過去的常識、記憶來判斷對象是什麼東西。

舉例而言,當我們看到兩隻花樣、圖案不一樣的鞋子,用直觀的時候,這兩隻鞋子是有的,但是兩隻的圖案、花樣是不是一樣,則不會也不需要說出,就是看到了有這樣東西在那裡。而絕觀並不是沒有對象,並不是沒有自我,而是它不是有我,也不是有環境。

在同樣的例子裡,絕觀和直觀就不一樣,用絕觀的時候,頭腦裡一樣有判斷,可以說出這兩隻鞋子不一樣。但是兩隻鞋子不一樣和我沒有什麼關係,和你也沒有關係!只是兩隻鞋子不一樣,很清楚也可以說明兩隻鞋子是不一樣。那怎麼辦?就把它們換了便成一樣的。換成一樣的是不是有必要呢?有必要!因為為了更圓滿地處理這件事;但是如果沒有辦法換成一樣,也不需要煩惱。

所以,絕觀是有對象、有自我,也可以有說明;但是沒有把自己放進去,也沒有把旁人和對象放到自己的心裡面,卻仍然處理所有的事;面對事情的時候,能處理則處理,不能處理則不處理;應該處理則處理,不應該處理就不處理。更清楚地說,所謂絕觀就是超越於自我,超越於自我的利害、得失,亦即雖然知道有利害、得失,但是自己可以不受利害、得失影響而起煩惱的反應,這就是絕觀。

所以,直觀不容易,絕觀更不容易。絕觀是智慧,直觀不是智慧。直觀只是一個觀照,可是常常用直觀,用久了,習慣了,漸漸地也能變成絕觀。

重量 / Weight 0.6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