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淨何爭?—聖嚴法師的禪淨思想與體證

RM51.30

作者:陳劍鍠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7年06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21×15 cm / 312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000611
ISBN:9789575987510

庫存只剩 1

貨號: 9789575987510 分類:

內容簡介

修行何必一爭高下?
探究聖嚴法師結合禪淨兩種行門之妙義,提供建設人間淨土之智慧。

聖嚴法師的教法,無論是禪修或是念佛,以其親身實踐及體證,為我們現代人陳述出修持次第,這對建立漢傳佛教的修持次第而言,無疑是件偉大工程。這是聖嚴法師對世人極大的貢獻之處。 ——陳劍鍠

一定要往生佛國才能見佛嗎?人間淨土能成佛嗎?聖嚴法師認為人間淨土是:「一人相應,一人是佛,一人見淨土;人人相應,人人見佛,人人見淨土。」

陳劍鍠教授研究聖嚴法師如何以禪攝淨,落實人間淨土理想。全書共分七章:初探聖嚴法師人間淨土思想根源,從建設人間淨土與一念心淨關係,以至對念佛圓通與耳根圓通的體證,深研話頭禪與默照禪法脈,剖析念佛方法與念佛禪,貫通以禪攝淨的思想理路。

本書不僅探源聖嚴法師的人間淨土,更綜觀聖嚴法師的禪修與淨土法門的實修方法,讓人確信一念心淨、一念成佛,不是理論空想,而是能夠確實體現美好生活的人間淨土!

 


作者簡介

陳劍鍠

1964年生,高雄巿人,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學士,香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及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著有《禪淨修持與靜坐體認》(新文豐,2017年)、《無上方便與現行法樂——彌陀淨土與人間淨土的周邊關係》(香海文化,2015年)、《走過妙雲蘭若五十年——慧理、常光妙雲弘法記》(合著,常春樹書坊,2015年)、《佛學經典100句——淨土三部經》(簡體版,人民東方,2014年)、《佛教經典100句——淨土三經》(商周,2010年)、《行腳走過淨土法門——曇鸞、道綽與善導開展彌陀淨土教門之軌轍》(商周,2009年)、《淨土或問.導讀》(東大圖書,2004年)、《圓通證道——印光的淨土啟化》(東大圖書,2002年),以及學術論文六十餘篇。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緒論:這裡是人間,這裡是淨土
第一節 為何這裡是「人間」,這裡也是「淨土」?
第二節 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第二章:聖嚴法師「建設人間淨土」與「一念心淨」之要義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建設人間淨土」的內涵與要義
一、「建設」一詞之內涵
二、「人間淨土」之要義
第三節 「建設人間淨土」與「一念心淨」之關係
一、宗承永明延壽的「一念成佛論」
二、紹述蕅益智旭的「現前一念心」
第四節 結語

第三章:聖嚴法師對「淨念相繼」與「入流亡所」的詮釋及其體證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詮釋
一、「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禪修要法
二、「淨念相繼」與人間淨土的內涵體現
第三節 對「入流亡所、反聞聞自性」的詮釋
一、觀音道場的境教理念及耳根圓通法門
二、「入流亡所」與「聞所聞盡」的體證
第四節 結語:「念佛圓通」與「耳根圓通」之揀選與綰合

第四章:聖嚴法師的禪法體認及其對大慧宗杲「話頭禪」與宏智正覺「默照禪」的運用
第一節 前言:聖嚴法師傳承曹洞與臨濟兩支法脈
第二節 聖嚴法師對禪法的體認與傳授
第三節 聖嚴法師對話頭禪與默照禪的體認與運用
一、對話頭禪的體認與運用
二、對默照禪的體認與運用
三、對大慧宗杲「話頭禪」與宏智正覺「默照禪」的評價
第四節 結語

第五章:聖嚴法師倡導的念佛方法及對「念佛禪」的詮釋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末法、宗教師及修行方法
第三節 三種念佛人與十念記數法
一、三等念佛人與三種念佛人
二、教導印光「十念記數」法
第四節 念佛次第與念佛禪的修持方式
一、依蓮池教法建立次第
二、持名念佛與念佛禪修
第五節 餘論

第六章:聖嚴法師「以禪攝淨」的詮釋及其運用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道信「一行三昧」的禪淨雙修
第三節 讚賞永明延壽的「一念成佛論」
第四節 承繼雲棲袾宏的「參究念佛說」
第五節 結語:禪修與往生淨土

第七章 結論
第一節 繼承太虛、東初、印順三位大德的思想
第二節 研究聖嚴法師禪、淨思想的回顧及意見

徵引文獻

 


精采書摘

第一章 緒論:這裡是人間,這裡是淨土

我的淨土觀念,是有層次的不同,而沒有一定的方位差別。人間淨土是最基本的,然後是天國淨土,還有他方佛國淨土,最高的是自心清淨的自性淨土。——聖嚴法師

第一節 為何這裡是「人間」,這裡也是「淨土」?

我們每個人雖明白生活離不開人事物,且有各自須面對的問題,但是不見得能夠妥善處理。我們生存在這個「人間」,對人間事務似乎熟知,但熟知不等於理解。因此,敏銳性較強的人便會思考在「人間」的存在問題,如何把握和領悟「人間」界域的種種事物,讓「人間」的維度盡可能地達到「淨土」的高度。

在佛學裡有一種教說,即在此方的「人間」與在彼方的「淨土」,二者不同,因此,要厭離「此方」人間穢土,欣求「彼方」極樂淨土。這種「此」與「彼」的二元講說,是為了順應眾生的根機而施設,因為絕大部分的眾生在空間的理解上,須給予方向與距離的說法,他們才能有所依止,不致迷茫。因而,祖師大德教導我們遠離「此方」的娑婆世界,直趨「彼方」的佛國淨土,「指方立相」的教說於是產生。這個教說的真正用意,在於教導凡愚眾生對空間距離做出取捨,亦即取「彼」捨「此」,一直無窮地取捨下去,直到最終,則到達究竟,與不取不捨,亦非異轍。不取不捨即是平等心,遠離了分別「彼」與「此」,轉移了二元對立,獲得平等住。此時的境界是心性開解,生機盎然,自由自在。

依據西方極樂世界的經典教示,如《阿彌陀經》所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極樂世界離我們娑婆世界很遠,要經過十萬億佛土才能到達。不過,在《觀無量壽佛經》又說:「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者。」為何世尊會告訴韋提希夫人,阿彌陀佛離此不遠?因為心可包太虛、能量周沙界,所以說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離此不遠,皆在我們的心念之中。如果從心淨則土淨的觀點來看,念佛行者當下心淨,達到一心不亂或是念佛三昧,則能在當下觀想到極樂世界及阿彌陀佛。此時,娑婆穢土成為極樂淨土。

蕅益大師(1599-1655)在《阿彌陀經要解》裡提出六種「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其中「信事」者,表示深信現前一念所現的境界不可盡故,依心所現的十方世界亦不可盡。所以說,實在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之外,最極清淨莊嚴,不同莊生寓言。對「信理」者,表示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現前介爾一念心之外,以吾人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西方依正主伴,皆吾人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理、事必須圓融,因為事中有理,理中有事;事依理而成,理依事而圓,達到圓融之境。

從理事圓融的道理而觀,「過十萬億佛土」是如何「經過」十萬億個佛土,而往生到極樂世界?古德告訴我們「經過」十萬億佛土而往生到極樂世界,是在「屈臂」之間,飛錫大師(約741-805)的《念佛三昧寶王論》說:「今之念佛生於淨土,亦一念善業成,即登極樂。猶如屈臂,前一念五陰滅,後一念五陰生,如蠟印印泥,印壞文成,尚不須兩念。」這個意思是指,從娑婆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只在「剎那」之間。其實,說「剎那」也不太正確,應該說是沒有「時間差」,一口氣「呼」出時,斷氣之時,便是往生時。當進入到一切諸法唯心所現的理趣時,空間已被打破,因為「空間」是我們眾生業力所幻化出來,我們現處的「空間」觀念,不是實存的。真實空間的呈現不是我們目前現觀感受的情況,目前的感受是依據我們的妄識所產生。所以,古德教導我們不要執著,不要執取妄識所產生的一切,道理就在此。「空間」是可以「芥子納須彌」、「須彌納芥子」,大小互融,彼此無礙。芥子如此細小,怎麼能夠容納一座須彌山?《大方廣佛華嚴經》云:「以不可說世界入一微塵神力自在;於一微塵中顯現一切法界。」這對我們人類眾生而言,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再者,《金剛經》有云:「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表明宇宙間有恆河沙這麼多的無量無數的佛世界,然而,無論多麼寬廣的太虛,數量多麼龐大的佛世界,都包含在「心」內。此說如果能夠成立,「過十萬億佛土」便是在「當下」。

重量 / Weight 0.3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