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本自在:達摩禪法二入四行指要

RM24.30

作者:果谷
譯者:張芝瑋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6年10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21×15 cm / 152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0760181
ISBN:9789575987282

貨號: 9789575987282 分類:

內容簡介

「要認識什麼是禪,一定要從最核心的教法去了解,沒有比從菩提達摩的基本教法來進入禪門更好的途徑了。」──果谷

菩提達摩被尊為中國禪宗初祖,為人們開啟智慧曙光。達摩教法直指佛法必須實修,不執著語言文字,才能得見自性清淨心,因此奠定禪宗「不立文字」的教理。

達摩祖師最重要的代表作〈二入四行〉,內容簡潔,文字平實,是生活實修的指南。「二入」指理入和行入,理入能讓人放下自我執著,了解「心」原本就是完全自由的;行入則包含「四行」: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在生活中以四種方式實踐佛法,進而導正錯誤的知見。

作者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詳解〈二入四行〉,靈活運用種種生活實例,循序漸進地帶領讀者認識〈二入四行〉,活用禪法提昇自我,體驗禪本自在!

 


作者簡介

果谷

本名俞永峯,是聖嚴法師早期的弟子,於聖嚴法師所建立的各處道場,協助帶領精進禪修和佛學課程,並英譯和編輯聖嚴法師的多本著作。

1982年起,向聖嚴法師學習禪修,法名果谷。大學畢業後, 1991年依止聖嚴法師出家,成為聖嚴法師的侍者和英文翻譯,跟隨法師全球弘法。1995年得聖嚴法師認可,獲得教授禪修的資格。並於2007年,獲得臨濟宗妙心寺派靈雲院則竹秀南禪師的認可。

2000年還俗離開僧團,2008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佛學博士學位,現為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助理教授,開設佛教和東亞宗教的學術課程,2009年創立佛州塔城禪修中心(聖嚴禪苑),並擔任紐約東初禪寺和法鼓山體系佛法師資培訓課程講師。

 

譯者簡介

張芝瑋

政大哲學系學士,美國奧勒岡大學資訊教育碩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學士後教育專業文憑。曾任教於臺灣和新加坡中小學,從事業餘文字創作多年。

 


目錄

自序

前言
漢傳佛教簡史
禪門四句偈
三無漏學和禪
菩提達摩的生平傳說

文本
二入四行

釋文
理入:第一種入道方法
一、藉教悟宗
二、凡聖同一真性
三、為客塵所妄覆
四、捨妄歸真

行入:第二種入道的方法
一、報怨行
二、隨緣行
三、無所求行
四、稱法行

 


精采書摘

禪門四句偈

從禪宗的觀點,生命的目的是完全開發出內在的自性,提昇至具有覺性的完美人格,也就是成佛。成佛意味著「覺悟」。成佛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死後到一個天堂般的淨土和某一個神在一起,而是要徹底覺悟,了解一個人本具的慈悲和智慧是可以被完全開發出來的。成佛是完全免於受煩惱、痛苦束縛的自在狀態,因此,我們可以說,禪佛教指出一條人性化的道路,來幫助眾生了解人人與生俱來的無限潛能。

禪門有四句偈子,立下覺悟慈悲與智慧的門風:

1. 教外別傳。

2. 不立文字。

3. 直指人心。

4. 見性成佛。

這四句偈被視為菩提達摩所傳的禪門心法。歷史學者從各種有關禪宗的著述文獻中考據分析認定,這四句偈很有可能不是菩提達摩所說,但是他必定說過類似的話;或者也可能是後代的禪修者從菩提達摩的教法中綜合整理出來的。對我們來說,這四句偈的意涵比文字實際的出處來得重要,這幾行文字不僅成為禪佛教的標竿,也是禪修者重要的指導原則。

禪門一派起源於菩提達摩這位形象鮮明的人物,他在五、六世紀間來到中國傳法,並且被視為禪宗初祖。不同於其他帶著大量經典前來宣揚佛法的出家人,菩提達摩只帶來一部《楞伽經》,這部經不僅是菩提達摩教法的主要依據,同時對於早期禪門發展的歷史有重大的影響。簡單地說,佛法必須透過實修和體驗,而不只是理論性的觀念學習,因此奠定「不立文字」的教理。

然而,禪雖然主張不立文字,注重打坐的禪法還是以佛法的基本原則和教理為基礎,禪修不能脫離佛法的根本而單獨成立。這就好比蓋房子,我們不可能沒有蓋好一、二樓就先蓋三樓,佛法的修行也是同樣的道理。不論相應什麼法門,想要成佛不受煩惱痛苦的束縛,就不能忽略學習佛法基本的原則和觀念。我們必須先認識什麼是苦和造成苦的因,然後試著去滅除這些苦因的同時,也增長我們認清苦和苦因的智慧。學佛修行就是一種自我實現或心靈成長的過程。

從佛法的觀點,我們可以徹底解脫煩惱痛苦,因為人人都具有清淨無染的自性。為了看到原本真正自由的心性,我們要讓自己的心能夠穩定、清淨、安住,才能真正體會佛法,從那些對自己有幫助的、實際用得上的觀念、語言文字的學習,慢慢地提昇到最後不依賴這些觀念和語言文字的傳遞。

這就像是練武功的過程,只有在所有招數都熟練到不假思索地運用自如之後,才能領悟到更高的「敵我合一」境界。武術最高的境界是心中沒有敵人,戰鬥中沒有人、我對立的分別,對方和自己就好像自己的左右手配合著工作那麼地自然,不需要刻意思索如何反應。但是要達到那樣的境界,要先從熟練基本招數開始。

另一個比喻是打網球。我們不會一開始學打網球就去找世界冠軍對打,因為這樣我們永遠都接不到球。我們必須先對著牆壁練習,訓練肌力,熟練擊球的技巧,然後再找一個打得還不錯的對手練習。隨著自己的進步,對打的選手程度愈好,自己的實力也就愈來愈強。

所以,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練習打坐或覺照,就是在奠定基礎。如同一開始對著牆壁打網球,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應用佛法,藉由這樣的練習,我們可以更愉悅地過健康的生活,遠離煩惱和苦因,才可以進一步開發自性,提昇到一個具有覺性的完美人格。

值得慶幸的是,學佛修行比習武或學網球要簡單。佛是指一個有覺性,具有完美人格的人,而我們人人都具有和佛一樣的自性。人人皆可成佛,人成即佛成。就好像嬰兒長大後就變成大人一樣,我們已得人身,只要經過適當修行,最終都能成佛。

慈悲和智慧是我們內在自性中成佛的資糧。真正的慈悲和智慧不是靠著努力讀書得來的,也不一定是表現出聰明的人才能擁有,一個不識字的人也可能是一個有智慧的人。慈悲和智慧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自性,禪門這四句偈就是幫助我們認知這個事實的方法。

重量 / Weight 0.200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