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禪思和文思,
會有宗教和世俗的矛盾嗎?
單德興優游於文學和禪海,
走訪世界文學花園,採擷禪機,
既有禪者的隨緣,也有學者的認真。
文學的思路,也可以是禪學的思路嗎?兩者能夠並行不悖,自在欣賞人生風光嗎?
身兼學者、譯者與佛教徒的單德興教授,走訪美國劍橋、紐約、華盛頓、波士頓、夏威夷等地,參訪哈佛大學、梭羅故鄉、美國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越戰將士紀念碑等地;並介紹美國作家梭羅、狄瑾遜、惠特曼、梅爾維爾、湯亭亭等名家生平、思想與作品。他並分享日常生活的禪心體驗,聖嚴法師的言行身教,以及一行禪師的詩思與禪思、法國僧人馬修.李卡德的快樂之道、美國僧人菩提比丘的佛經翻譯。
本書分為閱讀隨筆、浮世行腳、生活尋思、序跋評介等四輯,並收錄一篇訪談錄和三篇雜誌專訪。豐富的內容,既有學者下筆的客觀嚴謹,又有文人的沉思感悟。文學與佛學是作者生活與生命的雙軸心,藉由分享文學的感動、禪觀的反思,讓我們明白了文學的世界,原來也是禪的世界。
作者簡介
單德興
臺灣大學外文研究所博士(比較文學),一九八八年皈依聖嚴法師,現任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曾任歐美研究所所長,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美國加州大學、哈佛大學、紐約大學、英國伯明罕大學訪問學人,香港嶺南大學翻譯系兼任人文學特聘教授,曾三度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教育部第五十四屆學術獎,並獲選政治大學一○五學年度傑出校友。著有《銘刻與再現》、《對話與交流》、《我打禪家走過》、《翻譯與脈絡》、《薩依德在台灣》、《與智者為伍》等專書與訪談錄,譯有《文學心路》、《知識分子論》、《格理弗遊記》、《禪的智慧》、《禪無所求》、《無法之法》、《虛空粉碎》 等。研究領域包括比較文學、亞美文學、翻譯研究、文化研究、後殖民論述。
目錄
【推薦序】大象跳舞了──單氏禪式生命書 郭惠芯
【自序】 單人匹馬直心行
第一輯 閱讀隨筆
一則不完整的童年故事──文學的力量
生死相隨──世人的遭遇
長生不死樂無窮?──生與死的省思
失者何處覓?──梭羅的公案
梭羅與佛法──生活中的寬裕留白
自負‧報復‧報信──《白鯨記》別解
鐘為誰鳴?──休戚與共、一體同命的眾生
科學‧直觀‧返照──聆聽惠特曼之一
人格‧靈視‧詩歌──聆聽惠特曼之二
火‧戰火‧心之火──湯亭亭的和平書寫與實踐之一
老兵‧書寫‧和平──湯亭亭的和平書寫與實踐之二
手指美國月亮──佛教教學法
第二輯 浮世行腳
重訪哈佛──「哈佛族」談哈佛經驗
物是人非?物非人是?──重訪九一一之後的紐約
俯首傾聽歷史悲劇──美國猶太人大屠殺紀念博物館參訪記
面對‧觀照‧昇華──走訪越戰將士紀念碑
和平‧吉祥‧非暴力──金色恩典的永恆火焰
安處默然的女詩人──狄瑾遜其人其詩
特立獨行的新英格蘭之子──尋訪梭羅的足跡
死者安息,生者尋思──美國的墓園
第三輯 生活尋思
人從哪裡來?──天下一家的科學驗證
請以真名喚我──一行禪師的詩思與禪思
禪修與樂活
素食天地寬
古樓庭前柏樹子──參訪新加坡多媒體藝術家陳瑞獻
源源不斷,緣緣相續──今生與聖嚴師父有約
生活處處好念佛
「一件事」精神
第四輯 序跋評介
《禪無所求》譯者序
願願相續,法鼓長傳──《無法之法》譯後記
有願有力,發願必達──《虛空粉碎》譯後記
雪泥留鴻爪,典範在今朝──評介聖嚴法師自傳《雪中足跡》
為佛陀立傳──《佛陀:喬達摩的人生旅程》導讀
擺渡於東西之間──菩提比丘的《佛陀的話語:巴利經典選集》
法國僧侶快樂道──李卡德的《快樂:如何開發生命中最重要的技巧》
乘風飛去又飛來,天上人間信獨步──序廖肇亨《巨浪迴瀾──明清佛門人物群像及其藝文》
附錄
《巨浪迴瀾》訪談錄
直指人心的叮嚀語──法鼓山香港道場「用一○八自在語釀人生」講座摘錄
譯者‧禪心──專訪聖嚴法師禪修著作譯者單德興教授
與聖嚴法師心靈對話──《禪的智慧》
精采書摘
一則不完整的童年故事──文學的力量
有一則不完整的童年故事一直跟著我,從童年、青年、壯年,直到近天命之年,才在友人的協助下,得知故事的全貌和作者。
五十年前的南投縣中寮鄉永平村非常封閉,在通往南投鎮的小鐵路被八七水災沖毀之後,更只剩下一條狹窄的聯外道路,而這就是我生長的地方。當時雖然生活清苦,但在中寮國民學校任教的父母依然不時從南投買回一些兒童讀物,讓我閱讀。其中不少是世界名著的注音改寫本,三百頁上下,我經常一個下午就看完,對許多世界名著的第一印象便來自這些改寫本。其他一些兒童刊物,因父母並未定期到南投,所以不是每期都買,我現在連刊物名稱都記不得了。儘管如此,有一則故事,不,嚴格說來不是「一則」,因為那是個連載故事,而我只讀了故事的結尾,甚至連是「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都不確定。但那則不完整的故事多年來一直讓我難以忘懷。
記憶中的這個故事是,有個人流落到一個地方,被好心的鞋匠夫婦收容。這人沉默寡言,在被收容的那些日子裡,只偶爾笑了兩次。但第三次笑時,鞋匠家的屋頂突然裂開,這人飛升到空中,並向驚駭不已的鞋匠夫婦訴說自己的來歷。原來他是天使,先前奉上帝之命來接引一位病重婦人的靈魂,婦人不忍身邊稚兒無人照顧,向天使求情,天使一時心軟,便未把她接走,上帝因而把他貶到人間,以了解世態人心,並說當他三笑之後便可重返天庭。
在那三笑中,我只記得其中一次是有人要訂做一雙堅固耐穿的鞋子,但天使知道此人不久於世,於是會心一笑。其他兩次為何而笑我都不記得了,印象深刻的是:故事結尾有張插圖,圖中有個長翅膀的天使,全身放光,懸在空中,前下方是善心的鞋匠夫婦。
當然這是我個人記憶中的版本。儘管如此殘缺不全,但這則故事多年來一直跟著我,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所、當兵,從南投到臺北,甚至遠至美國、英國再回臺灣,我也由人子成為人師、人夫、人父。多年來,偶爾想起這則故事,我依然好奇,如果記得的那一笑是笑人的愚癡與貪婪,其餘兩笑到底是為了什麼?這成為我心中多年未解之謎。由於年代久遠,記憶不全,雖然好奇,卻始終未認真追查這則故事的出處,甚至以為有生之年恐怕也找不到答案,難免有些遺憾。
拜科技發達之賜,大學時代的同學在網路上成立家族,畢業近三十年的同學一上網,彷彿又回到大學時代的心境。三年前我一時興起,把深藏內心多年的這則故事在家族網站吐露,表達中年男子對童年的懷念,沒想到竟得到一位同學的回應。她小學在北部就讀,當然比在中部山區長大的我見多識廣。她也看過這故事,但記得的是故事的開始:一個老鞋匠在冬夜回家途中,「撿」到一個赤身裸體的男人,但後來呢?這個故事讓她「牽腸掛肚了三十年」。有一次她和哥哥聊起,她哥還記得,說是俄國大文學家的作品,後來她終於在網上找到了這個故事。
原先的故事是:天使因為違背上帝的旨意,上帝要他再次降臨人間,取回那位產婦的靈魂,並在尋找到三個問題的答案之後才能重返天庭。這三個問題是:人心裡有什麼?人不能知道什麼?人靠什麼而活?天使在取回婦人靈魂時,被風吹斷翅膀,摔落路旁。赤裸裸的他又冷又餓,眼見天黑了,不知如何是好。這時來了一個人,自言自語地說不知如何讓家人溫飽,漠然從他身邊走過。正當他絕望之際,此人又轉回來,為他穿上衣服,帶他回家。妻子初見此人甚為不悅,但在丈夫向她提到上帝時,立即大發慈悲,把全家最後一塊麵包給了陌生人,這時天使笑了一下,因為他找到了第一個答案:「人心裡有愛。」
他便留下來幫忙做鞋。一年後,有位富人要訂做一雙能穿一年不壞的靴子,但天使知道此人活不過當天,因為他看到富人背後站著死亡天使。這時他明白了第二個答案(「人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便又笑了。
六年後,他看到一個婦人帶著兩個小姑娘,認出她們就是當年那位產婦身邊的雙胞胎,並知道她們是因為別人的愛心照顧而活下來。天使頓時了悟產婦和自己當年都不明白的道理-「人活著不是靠對自己的關心,而是靠愛」,於是又笑了。在省悟了三個真理之後,天使得到赦免,重返天庭。
天使花了六年時間得到三個問題的答案,但這則故事卻在我心中縈繞近四十年。我不時想像與人生相關的另兩個問題究竟會是什麼?在得知答案之後,一方面多年疑團頓解,有著一份難得的釋然,另一方面則因未能繼續發揮想像,去思索什麼是足以決定「上天下地」的問題或終極關懷,而稍覺失落。
這則故事叫〈人靠什麼而活〉(”What Men Live By”,一般中譯為〈人為什麼而活〉或〈生活的信條〉),作者是托爾斯泰。他曾說:「如果有人告訴我,我寫的東西在二十年後會被今天的兒童閱讀,為它哭笑,並愛上生命,我就會投入全部生命、全力寫作。」他於一八八一年一月開始寫這故事,曾多次擱筆,約一年才完成。
托爾斯泰這篇心血之作翻山越嶺,漂洋過海,經翻譯、改寫成不同版本,於八十多年後讓閉居海島山城的男孩讀到。即使他讀的故事並不完整,記憶也殘缺、甚至有誤,但故事中的問題多年來跟隨著他,一直到將近天命之年因緣際會才得知故事的全貌和作者。文學的力量由此可見。
(原載於二○○五年五月《人生》雜誌二六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