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進禪堂要做準備嗎?
50個禪堂須知,讓你全面認識禪坐共修,身心充電,恢復活力,體驗禪趣開智慧!
禪堂共修總是遇到這樣的問題:
為何要參加禪坐共修?
進了禪堂,真的不能講話嗎?
禪七時如何用功?
你想知道:
禪七有哪些基本流程?
禪坐共修有哪些必知的法器訊號?
什麼是大死一番?
本書針對學佛新手,量身設計50個禪堂共修問題,共分四大單元:
1。進禪堂,參禪趣!
2。參禪有方法
3。鍛鍊禪心
4。禪思不迷思
幫你掌握禪堂共修需要知道的事,讓你進禪堂脫胎換骨!
目錄
1。進禪堂,參禪趣!
Q01:為何要進禪堂度修行假?
Q02:忙人為何更需要進禪堂共修?
Q03:什麼是禪堂?
Q04:禪七有哪些執事法師?
Q05:什麼是禪七?
Q06:什麼是禪一、禪二、禪四十九?
Q07:為何要參加禪坐共修?
Q08:禪七有哪些基本流程?
Q09:什麼是金剛座?
Q10:一支香坐多久?
Q11:什麼是經行?
Q12:進禪堂前要做什麼準備?
Q13:禪堂為何又稱選佛場?
2。參禪有方法
Q14:為何要遵守禪堂規矩?
Q15:難得參加禪坐共修,可隨意逛逛寺院嗎?
Q16:禪坐共修有哪些必知的法器訊號?
Q17:禪七時如何用功?
Q18:禪坐一定要盤腿嗎?
Q19:想打瞌睡時,可以下座走走嗎?
Q20:一定會挨香板嗎?
Q21:進了禪堂,真的不能講話嗎?
Q22:禪修可以喝茶或喝咖啡提神嗎?
Q23:禪修一定要吃素嗎?
Q24:什麼是跪香?
Q25:什麼是小參?
Q26:禪修可以LINE一下嗎?
Q27:夜貓族一坐就想睡,也能參加共修嗎?
Q28:禪坐到腿快斷了,可以逃走嗎?
3。鍛鍊禪心
Q29:為何修行即修心,禪法即心法?
Q30:心很煩躁坐不住怎麼辦?
Q31:為何每次禪坐都要三時調三事?
Q32:調心的歷程為何?
Q33:什麼是《十牛圖》?
Q34:妄念太多趕不走怎麼辦?
Q35:觀呼吸找不到呼吸怎麼辦?
Q36:坐得好舒服,不想起來怎麼辦?
Q37:什麼是大死一番?
Q38:什麼是禪門三關?
Q39:什麼是平常心?
Q40:禪修為何不應執著開悟?
4。禪思不迷思
Q41:禪坐可以得到神通,無所不能?
Q42:禪坐可以讓人長生不死?
Q43:禪坐氣動是因被鬼附身?
Q44:禪法有特殊口訣與不傳祕術?
Q45:無我就是對任何事都無所謂?
Q46:禪修到最後會變得鐵石心腸?
Q47:禪宗不立文字,所以不需要研讀佛典?
Q48:指導禪修的法師若未開悟,弟子也無法開悟?
Q49:感情會障礙修行,禪修要慧劍斬情絲?
Q50:人人都可頓悟成佛,所以不必用功禪修?
【導讀】進禪堂脫胎換骨 釋果醒
記得三十多年前,那時我尚未出家,隔壁公司一位二十九歲的年輕人游泳溺死,引發我探討生命意義的迫切感。當時我的身體非常虛弱,內心非常不安,感情也不順遂,聽說禪修可以知道過去世的因緣,因此種種因緣而進入了禪門。
禪修後,身心的問題漸漸得到改善。原本想了解宿世因緣,明白它並非禪修的目的後,就此放下了。禪修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讓我了解生命的意義,不再感到茫茫然,不知為何而活。能有如此大的轉變,都要歸功於禪法觀念不斷熏習,以及禪修持續的體驗。
一般人學禪修,大多數是為了身體的健康、壓力的舒緩或心理的平衡,少數人則是為了開發潛力而來。想在禪修這個領域能受用,剛開始要先學會打坐的方法,然後養成定時打坐的習慣,再把打坐的觀念和方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由於在家自修不易專心,容易懈怠,最好能參加禪坐共修, 如禪一、禪二或禪七,甚至四十九天的密集禪修,因為長期精進的禪修, 較能得到更深的體驗,對「心」的功能或認識自我會非常有幫助。
由於參加禪坐共修必須久坐,有的人因此非常擔心腿會熬不過來,事實上,幾乎都不會造成問題。如果有難以克服的禪坐問題,在禪堂都可請法師直接解惑,自己只要安心用方法即可。我記得三十年前為了打禪七,每天固定在家坐五、六個小時,希望不會被腿痛干擾。結果實際打七時,第三天照痛不誤,但是最後自然而然就適應了。
三十年來,在法鼓山體系學習禪修者已不少於十萬人。不論是初級禪訓班、禪一、禪二、禪七等,都報名踴躍。通常禪坐最大的問題不是腿痛,而是無法持續。禪期較長的禪七,要面對的基本考驗是:雜念、昏睡,以及腿痛,但是很少聽到有人因腿痛而從禪堂脫逃,它能透過方法逐漸克服的。雖然禪期中,可能萌生脫逃的念頭,但最後都是倒吃甘蔗,能體會到禪悅的滋味。因為太痛時,只要不影響別人,可以悄悄放腿,甚至坐在椅子上。通常面對腿痛這一關,能造就堅強的意志力,從中學會禪法的要領。禪七通常會搭配運動、經行等動態活動,例如坐一支香後就會進行瑜珈運動,坐兩支香就會起身經行。禪七不會一直靜坐不動,會調合動靜。
一般人無法做心的主人,往往心不由己或身不由己,正是因為對自己不夠了解。禪修最大的收穫,是更了解自己,學會做自己的主人,不再被欲望牽著走。透過禪修,可以學會開發優點,但更受用的是能察覺自己的缺點,並加以改進,而非遮遮掩掩。本來虎頭蛇尾的人,可以透過懺悔發願,慢慢改善,學習如何有始有終。沒耐心的人,至少會發覺自己又失去耐心,應該學著接受不合意的外境。戒掉壞習慣,建立新的好習慣,尤其需要對心有更多的了解。
記得有一次帶禪七,有一位禪眾當時的禪七目標,是戒掉二十年的菸癮。他第一天以堅定的決心、意志力及體力,來與菸癮對抗,想不到卻一天不如一天,節節敗退。他第三天含著眼淚來見我,因為自認為戒掉菸癮看來無望。我告訴他,戒菸不能用對抗的心態,要以接受的心態面對,甚至能用欣賞的態度看待更佳,在菸癮中體驗禪法。最後,那位禪眾果然把菸癮戒掉了。
禪門是一個永無止境,需要不斷深入學習的領域。禪修者應當盡力去開發自己的修行潛能,盡最大的努力,對於任何成果,都要保持不氣餒、不驕傲的態度。隨著工夫的一分深入,就有一分的收穫。
要相信生命是無窮盡的。這一生只是無限時空中一個小點,但是此生的各種努力,一定會累積到未來際的生生世世。只要不斷地在當下努力,就能開發本來就具有的修行潛能,如此滴水穿石,不計成敗,在禪堂裡踏實用功學習方法,自己便能在每個當下的努力中,一念又一念、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漸漸地脫胎換骨了!
精采書摘
Q:忙人為何更需要進禪堂共修?
很多人以為禪修是閒人才有空做的事,其實,愈是忙人愈需要禪修。聖嚴法師曾指出,一生之中最忙碌的時段,也是最寶貴的時段,因為最忙碌的時候,最需要「心」的安定。禪的修行觀念與方法,正是忙人最需要的。
禪坐時對心的觀察最敏銳,在靜中掌握收心、攝心、安心的原則,熟悉清楚、放鬆的訓練方法,再回到生活中處理事情時,就容易安定,知道如何面對生活中的緊張、對立、情緒問題,等於把禪修延伸到生活裡。
安排禪修的重要性
對禪修者而言,如果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練習,想要達到清淨與和諧的境界並不容易。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處在不斷與外在環境互動和波動的情緒中,所以不容易達到心不隨境轉的寧靜。這也是為什麼需要參加禪一、禪二一類禪坐共修,以及每年至少參加一、兩次密集的禪修,是如此重要;而在生命歷程中,花一段長時間做精進禪修,更是有其必要。
參加禪修,心態上雖是用度假的心情,但修行不是用來度假,精進的禪期, 是透過集體的生活、禪修的方法,練習放下自我中心,進而達到祛除煩惱;是抱著生死心進入禪堂,發願精進用功,專心修持,以求剋期取證,亦即在固定的一段時間中,從煩惱的我執得解脫。
運用生活禪法鍊心
禪修絕非僅止於在禪堂中修行,而是要能時時、處處在生活中運用,所以禪修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如果沒有在禪堂中讓工夫扎根,面對繁雜的生活會有心無力,找不到著力點。
因此,生活緊張忙碌的現代人,更要把握因緣,放下塵勞俗務,前往寺院道場或禪堂參加共修,除了體驗清淨生活,也再一次熟悉修行法門,鍛鍊身心,領受更深層的清淨與智慧;然後提起正念,回到生活中持續練習,藉事鍊心,超越自我。
Q:進禪堂前要做什麼準備?
未參加過禪七的人,可能以為像參加旅行團出國一樣,除了簡單的生活用品,直接人進禪堂即可。參加過禪七的人,則會知道進禪堂前,必須要先做好身心調整,以及生活作息調整,才能適應禪七生活。
進禪堂前先預做準備
在調身部分,如果平常沒有禪坐習慣,最好能在進禪堂前,每天都練習禪坐,以免不適應禪坐久坐。同時透過禪坐,也能收攝身心,進禪堂後能比較快進入安定狀態,不需太費力調整身心。
由於禪七通常都是早睡早起,作息非常規律,所以如果習慣熬夜,在參加的前一週最好也慢慢調整為早睡早起,不再晚睡晚起。不然的話,「禪七」變成「睡七」,瞌睡連連用不上方法,實在可惜。
特別是在進禪堂前幾天,最好循序漸進減少聲光刺激的娛樂活動,如看電影、看電視連續劇、玩電玩遊戲,或是從事具刺激性的娛樂活動,以免成為進禪堂後的種種妄念,造成禪修進步的障礙。
在調整心理部分,盡量讓心情保持放鬆愉快、神清氣爽的最佳狀態。一旦確認錄取禪七後,先將工作與家庭生活都預做安排,告知同事親友自己在禪七期間不便聯絡。千萬不要在進禪堂前還在趕工作,或是處理家事忙得分身乏術。如果一直忙碌於工作,身心處於緊張壓力的過勞情況,進入禪堂後會很難放鬆。最好都先安排妥當,讓自己能夠心無牽掛進禪堂。
進禪堂後放下萬緣
在禪七報到時,手機與其他3C產品,都需要交由主辦單位保管,直至禪期結束才能取回。因此,如有需要聯絡的事,在此之前都要完成交代。在進入禪堂後,即使有遺漏的事也不要擔心,一切等出禪堂再做處理。
完成報到進入禪堂後,就要放下萬緣,放下過去、現在、未來種種,即使天崩地裂也不管,只管提起禪修的方法,一心用功。如此下定大決心,一定能在禪期間脫胎換骨,如獲新生。
Q:禪修為何不應執著開悟?
修行時有期待開悟的念頭,一定會有麻煩,容易走入歧途。因為期待開悟會將許多存在於潛意識中,自認為是悟境的境界浮現出來,任何千奇百怪的境界, 都會從自心產生,此時,你可能會認為自己就要開悟了,但事實上只是妄想。
誤認為是悟境現前
有期待心的禪修態度,將無法深入用功,因為心總是在期待與揣摩開悟,這其實是在打妄想,嚴重的話,可能會發生精神異常,將一些從潛意識中產生的境界,誤認為是悟境現前。
聖嚴法師在《聖嚴法師教話頭禪》說明﹁悟﹂有五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統 一境,是身心的統一;第二個層次是光音境,聽到無限的音聲、見到無限的光; 第三個層次是聰明境,像是能聞一知十、出口成章;第四個層次是自覺悟境現前,灑脫自在,心無罣礙,但其實只是輕安境,而非真正的悟境;第五個層次是開悟境,此時虛空粉碎,大地落沉,這才是真正的開悟。
不要管自己能不能開悟
有的附佛外道自稱開悟證果來惑眾,將一些身心反應和經驗當成是悟道。事實上,中國歷史上許多大徹大悟的禪師,既不會炫耀自己悟道,也不會自稱證得什麼果位,超凡入聖。真正的修行者不會宣傳自己證得果位,只會強調不執著與無自我中心。禪修要有正確的心態,報名禪七的目的,不是為求開悟,而是為用功學習。因此,進入禪堂後,不要管自己用功得好不好,不要管自己能不能開悟,只要認定方法,不懷疑方法,相信修行對自己有用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