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日本奧之細道,
是文學之道,也是參禪之道,
不只通往俳聖松尾芭蕉的文學世界,
更帶我們探索東北、北陸佛寺的禪境之美!
人人都嚮往著一條心靈祕徑,
日本奧之細道正是這樣的禪徑,
能隨著日本文學俳聖松尾芭蕉的行旅風景,
體會詩中有禪,禪中有詩,用足跡寫下屬於自己的人生俳句。
奧之細道有重要的日本東北四寺:
松島的瑞巖寺、山形的山寺,以及平泉的中尊寺與毛越寺,
有道元禪師開創的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
還有許許多多歷經歷史滄桑的古寺,皆有耐人尋味的故事。
《奧之細道》記錄芭蕉徒步奧羽、北陸等地所見所聞,
秦就追隨俳聖的腳步,參訪本區二十所寺院,介紹寺院歷史、相關典故。
文中穿插芭蕉優美俳句,讓讀者能藉此融入禪味情境。
本書兼具旅遊文學的知性與實用性,彷若回到江戶時代,
與俳聖同遊禪味細道!
特色寺院巡禮:
江戶
隅田川畔寺與庵 臨川寺◎東京都
日光路
日光山中門跡寺 輪王寺◎櫪木縣
啄木不毀佛頂庵 雲巖寺◎櫪木縣
奧州路
海上明月共此時 松島瑞巖寺◎宮城縣
平安遺構淨土池 毛越寺◎岩手縣
光堂無恙蓮風中 中尊寺◎岩手縣
民話故鄉河童淵 遠野常堅寺◎岩手縣
出羽路
寺迎紅花曉露開 尾花澤養泉寺◎山形縣
芳菲盡時有蟬喧 山寺◎山形縣
昔日滄海今桑田 秋田蚶滿寺◎秋田縣
北陸路
守護名湯舊伽藍 醫王寺◎石川縣
白山風月似仙境 小松那谷寺◎石川縣
聚散無常如庭柳 全昌寺◎石川縣
結構精妙一奇寺 金澤妙立寺暨願念寺◎石川縣
芭蕉越前經行處 天龍寺與永平寺◎福井縣
風雲不測遊敦賀 氣比神宮與本隆寺◎福井縣
煙川蘭若嶂幾重 大垣圓通寺與全昌寺◎岐阜
作者簡介
秦就
京都大學文學研究所畢。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中央日報報導文學獎、長榮寰宇文學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後由公視改編為電視劇)、教育部文藝創作獎、馬祖文學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花蓮文學獎、大武山文學獎等。著有《禪味京都》、《禪味奈良》,及小說、傳記、劇本、譯作數本。現任教高雄樹人醫專。
攝影者:
吳正夫、吳宜菁、林玉如、林后駿、郝名媛、秦就、許翠谷
目錄
目次
【自序】 奧之細道佛寺巡禮
奧之細道路線圖
Chapter1江戶
臨川寺:隅田川畔寺與庵
Chapter2日光路
輪王寺:日光山中門跡寺
雲巖寺:啄木不毀佛頂庵
Chapter3奧州路
松島瑞巖寺:海上明月共此時
毛越寺:平安遺構淨土池
中尊寺:光堂無恙蓮風中
遠野常堅寺:民話故鄉河童淵
Chapter4出羽路
尾花澤養泉寺:寺迎紅花曉露開
山寺:芳菲盡時有蟬喧
秋田蚶滿寺:昔日滄海今桑田
Chapter5北陸路
醫王寺:守護名湯舊伽藍
小松那谷寺:白山風月似仙境
全昌寺:聚散無常如庭柳
金澤妙立寺暨願念寺:結構精妙一奇寺
天龍寺與永平寺:芭蕉越前經行處
氣比神宮與本隆寺:風雲不測遊敦賀
大垣圓通寺與全昌寺:煙川蘭若嶂幾重
Chapter番外篇 伊賀與膳所
伊賀:松尾芭蕉的故鄉:臍帶忽見雙淚垂
精采書摘
臨川寺
臨川寺
隅田川畔寺與庵
芭蕉的代表作《奧之細道》
《奧之細道》是松尾芭蕉的代表作之一。書中提到:「日月者百代之過客,來往之年亦旅人也。」
有人的生涯在船上度過,有的執馬鞭迎接老年。歌僧西行上人(一一一八~一一九○年)、連歌師宗祇(一四二一~一五○二年)等,皆死於羈旅,前者於河內國弘川寺往生,後者於箱根湯本早雲寺寂滅,芭蕉願效法他們死於羈旅,但多次長途奔波,已傷了他的健康,在《奧之細道》之旅出發前,芭蕉還特別艾灸三里穴。
事實上,一六八七年芭蕉才遊歷尾張、三河、大和、紀伊、攝津、播磨等國,於次年返回芭蕉庵,其間曾浪跡鳴海、伊良古崎、和歌浦、須磨、明石等海濱。他「以無庵為庵,以無住為住」的心態旅行,以致往往回到芭蕉庵,屋內早布滿蜘蛛老網,於是他在《奧之細道》之旅出發前,便把居處讓與他人,時值女兒節,乃寫下俳句:
草庵已換主
何事歡樂滿牖戶
見偶停腳步
捨家只為遠遊,決心與毅力令人感佩,遷出芭蕉庵後,他移居芭蕉門人杉山杉風的別墅,宅名採荼庵,故採荼庵成為《奧之細道》之旅的出發地。採荼庵正確地點不明,只知位於仙台堀川海邊橋附近,今在海邊橋綠地設一有著木板窗的牆,緣廊立一芭蕉銅坐像,手拄著扙,一副準備遠行的樣子。一六八九年,芭蕉和弟子河合曾良(一六四九~一七一○年)從江戶出發,遊歷東北、北陸至大垣(岐阜縣),後將所見所聞,及沿途有感而發所撰寫的俳句,集結成書即《奧之細道》,並於一七○二年印行。至今該書多次被改編成紀錄片,多數日本中學生的教科書也都會選入,可以說是日本人人必讀的文學作品。
臨川寺附近的芭蕉遺跡
一六七二年, 芭蕉來到江戶,這年他二十九歲。芭蕉初到江戶,住在神田川沿岸,神田川從前稱為神田上水,當時是江戶最大的飲用水供給源頭。他寄身日本橋本船町名主(村長)家,在他幫忙下,好幾年都在神田上水兼差,擔任工作量不大的記帳工作。這一方面是因為俳諧無法維生,同時也是不想讓當局認為他無業而盯上他。
一六七六年,芭蕉已是公認的俳句大師,出版文學作品並擔任詩歌比賽的裁判,一批追隨他的弟子,在一六八○年為他建了第一間芭蕉庵,不料在一六八二年冬,芭蕉庵焚毀;一六八三年冬,弟子為他建了第二間芭蕉庵。此庵位於何處,有很長一段時間無法推定。一九一七年因颱風發生「大正六年高潮災害」,受災地區範圍極廣,災後卻發現了傳說是芭蕉所喜愛的石蛙,於是認定發現處是芭蕉庵跡(都指定舊跡),當地人乃原地建芭蕉稻荷神社,並立有芭蕉庵跡的碑及芭蕉句碑。
他在芭蕉庵寫下許多流傳至今、膾炙人口的俳句,在此舉二例:
明月升天時
光華清照柴門處
潮頭正湧指
此句道出芭蕉庵附近當時還是個長滿茅草的濕地,出門不遠處即可見到潮頭湧來。
花開如雲嬌
何處傳來鐘聲杳
上野或淺草
此句則寫出在沒有高樓大廈、各種噪音的年代,從芭蕉庵便可眺望上野、淺草一帶的櫻花,甚至連鐘聲都聽得到。
隨著芭蕉庵地點的發現,附近漸漸重建出一些芭蕉相關的景點。因芭蕉庵跡一帶占地狹隘,於是另在可望見新大橋和清洲橋的隅田川旁建芭蕉紀念館,一九八一年開館;二○○二年舉辦的國際筆會活動,並認定此館是東京都內唯一的「二十一世紀.芭蕉之道」,館內展示當年發現的「石蛙」,以及芭蕉相關的展品。
從芭蕉紀念館後門出,沿隅田川堤防岸步行約二○○公尺,即紀念館分館「芭蕉庵史跡展望庭園」,園內有芭蕉事跡的看板及坐像,每天下午五點芭蕉像會向清洲橋方向旋轉四十五度,並打上燈光。
看著庭園裡望向河邊的芭蕉坐像,彷彿時光倒流,重新回江戶時代,那裡有一個熱切參訪禪師,將禪修所得化為文字,奉「俳禪一如」為圭臬的詩人,儘管已名滿天下,卻堅持清貧,不斷行腳各地,只願所見所感能淬煉成詩句,留與後人細細體會這娑婆世界的曾經。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