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指要-六門教授習定論講錄

RM35.10

作者:釋繼程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03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14.8×21 cm / 平裝 / 240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110171
ISBN:9789575985837

庫存只剩 1

貨號: 9789575985837 分類:

內容簡介

禪修總是不得其門而入嗎?
《六門教授習定論》是一把禪鑰,
讓你在修習時能掌握要領與訣竅,
幫助你順利開啟禪門,看見本地風光。

禪定是難學也難教的一門課,連老師都容易迷路,學生如何找到路,又順利地走上禪修之路?《六門教授習定論》宛如一張禪修地圖,讓人可以按圖索驥不徬徨。

《六門教授習定論》提供習定者所需的禪定理論與修學觀念,內容包括:禪修發心的因緣、禪定必備的條件、禪修修學的方便、禪修圓滿的善緣、禪修的歷程、禪證的果報。本書原是為教授禪法的老師所撰寫的教學指南,藉此幫助老師在教授禪定課程時,能明確地了解教禪的目標、次第,以及善巧方法,讓禪法教學,更符合佛法解行並重的精神。由於本書濃縮修學禪定的重點精華,不只有助於教學,對於學習者來說,更易快速掌握禪定要訣。

《六門教授習定論》是印度唯識學派的禪定論典代表作,繼程法師於解說原論時,不但融合自己數十年教禪的豐富經驗,多方舉證古今實例,並結合漢傳的天台止觀與禪宗話頭,讓本書的深廣度更臻完備。

 


作者簡介

釋繼程

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臺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長老、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

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臺、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

著作甚豐,約五十種,於法鼓文化出版的有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百法明門論講錄》、《生活中的菩提:淨行品講錄》、《心經的智慧》、《心的鍛鍊:禪修的觀念與方法》、《練心工夫:精進禪修指引》,散文:《花花世界》、《爾然小品》、《日日好日》、《船到橋頭》等,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逾百首。

 


目錄

〔原版序〕
〔新版序〕 禪法教授指南
導引

卷一 第一門:意樂門
禪修意願
定成就了,慧也就成就
禪法的教授與學習
禪修的推動力
生命的實相
轉識成智
修行要回到內心
轉雜染為清淨
心性本淨
心、意、識的功能
禪修法門,殊途同歸
終極目標
圓正的發心
極果的證得
掌上泥與大地泥
以客觀角度修學佛法
創造度眾的因緣

卷二 第二門:依處門
儲備資糧
種植善根,深入熏習
建立淨信,祛除熱惱
以正法熏習自己的心
掌握完整的修行觀念

卷三 第三門:本依門
前行方便
本依門要點
五停心觀
調整心態
由外而內
一心用方法
聞法的心態
接受當下因緣
調心歷程
心的層次──九住心
用功的程序
堅持用功,審察心念
自立用功
作意的作用
四種作意
對治心散亂
讓作意的力量持續
循序漸進
安住在所緣上
不味著好的境界
培養專注力
提起正念,保持覺照
各盡本分
調整發心,無可厚非
學習提起,也要學習放下
別拿自己的尺衡量別人
心靈提昇
善護諸根
調和飲食與睡眠
覺照當下的動作
層層深入
要有欣上厭下的意願
真正菩薩道的修持
正面看待,疏解問題
調整心態,提昇視野

卷四 第四門:正依門
師資圓滿
勿以完美來衡量老師
師生雙向互動,相應相契
修為和體驗,須從零開始
善巧引導,不生染著
不要成為老師的影子
寂因作意
掌握完整的方法
依聖道之徑修行
轉理論為內在的體會
深透心的本性
用心做內在思惟

卷五 第五門:修習門
世間勝果
禪為何義?
身心的調和
工夫是循序漸進的
靜慮的作用
止觀雙運
止中有觀,觀中有止
對治障蔽
障礙即轉機
無功任運
體證法性
將修行與生活結合
遠離惡法,趨向善法
修行體驗各自不同

卷六 第六門:得果門
覺的歷程
果報的證得
生命的流轉與還滅
提昇生命的境界
看清自我,勘破自我
喚醒內心覺性

【附錄一】《六門教授習定論》簡表
【附錄二】六門教授習定論

 


精采書摘

提起正念,保持覺照

禪修能培養專注力。我們在作意時,一旦察覺到心散亂的情況,要立即捨掉它,不需要抗拒或生氣;因為負面情緒會讓心產生掉舉,形成更大的干擾,所以盡量保持客觀、中立的態度,回到方法上,讓心安住就對了。平時生活中,有些人會以佛號、咒語或重要經文做為依止的正念,心會比較容易與正法相應。

因此,我們要回到自身,審察自己的條件,對自己的身心狀況有了一定的了解,用功時就可以借用這些狀況──平時的習性,幫助自己把方法用得更好。所以,習性可能會是一種障礙,也可以是助緣,就看我們如何看待它?

我們在作意時,一旦察覺到心散亂的情況,要立即捨掉它,提起正念,即安住在方法上,不需要去抗拒或生氣它。因為這些負面的情緒會讓心產生掉舉,形成更大的干擾,所以盡量保持客觀、中立的態度,只是捨下它,回到方法上,讓心安住就對了。
這裡雖然沒有直接談到如何對治心散亂的現象,但基本的原則是察覺了之後,要盡量回到方法上。同樣的,平時生活中也會有散亂的現象,我們可以審察當下的情況,看清楚是哪一個作用把心拉走了;了解情況之後,再把心拉回到正念上,盡量保持與正念相應,減少雜亂、邪惡的念頭。

有些人會以佛號、咒語,或重要的句子做為依止的正念,比如「照見五蘊皆空」就是一個很好的句子。每當察覺自己的心散漫時,就可以提起這句經文來做一些思惟、分析;依正法來思惟、分析,可以慢慢把散亂的心拉回來。如果念佛的工夫用得好,時時刻刻都可以把佛號提起來,心會比較容易與正念、正法相應。

心調得好,就可以看到九住心的狀況;調得不好,則會出現散亂的現象。因此,不管是平時的生活作息,或是在打坐用功,我們都要盡量保持覺照,時時刻刻與正念、正法相應。

重量 / Weight 0.34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