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會禪師的悟境

RM29.70

作者:聖嚴法師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9年11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21×15 cm / 176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0400143
ISBN:9789575988296

貨號: 9789575988296 分類:

內容簡介

聖嚴法師講〈顯宗記〉,從禪宗的角度,來看整體的佛法。
本書可作為「禪學的佛法概論」閱讀。

神會禪師對中國禪宗的貢獻,扮演著承先啟後的角色,六祖圓寂後,弟子雖多,能夠通宗通教,飽覽儒道群書,深入三藏教誨的大師像神會這樣的人,則不做第二位想。

神會禪師俗家姓高,湖北省襄陽縣人,幼年時先跟家人及儒家老師學《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小小年紀就已是通達五經的儒家學者,又精通老莊的學問。因其讀過二十五史中的《漢書》,而從中得到了佛教的消息和利益,便到了國昌寺出家。出家之後,對於所有讀過的佛經,不但過目成誦,且對於經中的經義也隨即通曉,像這樣子的一位神童,大概就是菩薩再來吧。其著作〈顯宗記〉學植深厚,文字簡要,宗義明確。以《壇經》的「無念為宗」做主題,以般若、解脫、法身的涅槃三德做貫串,以大小三乘的道品行果為架構。

思想與實踐並重,解與行相呼相應,可以把它當作《壇經》的輔助來讀。

「我從禪宗的角度,來看整體的佛法,就像是寫了一冊禪學的佛法概論。對於關心中國禪宗思想及其修證特色的讀者,應該會有幫助。

若從我的解讀之中,發現了不同的看法,那是很正常的。如果因此而引起更多的人,從另一些角度認識〈顯宗記〉,我便完成了拋磚引玉的任務,因為我的目的就是希望神會禪師遺留在人間的智慧,能夠利益後人。」 ——聖嚴法師

 


目錄

自序
〈顯宗記〉

前言

第一篇 無念與真如
無念為宗
真空妙有
實相無相
無生實相

第二篇 無住與涅槃
無住而住
無行而行
如如不動
念念無求

第三篇 菩提與般若
菩提無得
般若無知
體同法界

第四篇 六度與十力
有無雙泯
道常無念
心通八解
功成十力

第五篇 常寂與常用
不二法門
湛然常寂
法無定相
動寂常妙

第六篇 定慧與如如
六識不生
心境雙亡
無相無生
不厭生死

第七篇 付法與傳衣
無住之心
福慧二嚴
衣法相傳
無生之法

第八篇 無生與解脫
真正解脫

後記

 


精采書摘

無念為宗,無作為本

《壇經》裡講到「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這三個名詞,神會禪師則把「無念為宗」這四個字做為〈顯宗記〉的主體,而將「無住」改為「無作」。

何謂無念?念,有正念、有雜念;但不論正念或雜念,從禪宗和禪修的立場來看,都是妄念。「正念」是統一的妄念,是用方法來用功,念念「念佛」是正念,念念「數息」是正念,念念在「參話頭」是正念,念念用「默照」也是正念;所以念念不斷在方法上都叫作正念。

那麼「無念」呢?即所有一切的念頭全部擺下來,正念也好,雜念也好,全部擺下,這叫作無念。如果還有念頭在用方法,不管是正念、雜念都是妄念,所以這個人仍是尚未徹悟,必定要用方法用到無方法可用,沒有念頭起伏,只有朗朗乾坤,有念等於無念,此時可以用「山河粉碎,大地落沉,身心蕩然」來形容,此時的心中,點塵也無,不執內、不著外、不執有,也不執空,這種非常寧靜的、自然的、智慧朗然的狀態就是無念,即明心見性的狀態,所以說「無念為宗」。

無作為本的「作」是造作的意思,在《圓覺經》裡有提到「作、止、任、滅」幾個名詞。「作」就是心有運作;「止」是不讓心動;「任」是讓心放任;「滅」是把心念滅掉。這四種都是禪病,都是修習禪定、修學禪法的人的大病。這「無作」,即不要作意,不要造作,亦即不要將心待悟,不要用心來修心之意。如果認為開悟是要從修行而完成的,不論用心來修心也好,用身體修心也好,都是「有作」;正在拚命地修行,希望要悟,是有作;希望等待著自己將來要悟,也是有作。

無作是不要存心希望得到什麼,那麼是不是說什麼事情也不需要做呢?《壇經》講到「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那也就是無作。瞋和愛都與你沒有關係,心中無罣礙,不受瞋心所動,不受愛心所牽。心裡面沒有得失、利害、是非、善惡、好壞這些東西的痕跡,做一個無事的人,心中任何事都沒有,能夠這樣子的話,就是明心見性了。

有人說:「我要發一個願,願我開悟。」這算不算有作?算!所以此地講「無作」是站在已經開悟的人的立場來告訴別人:「第一要無念,第二要無作,這樣就能夠開悟。」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不容易。開始的時候,還是需要有方法,以正念來代替雜念,那就是有念的;所以還是要有作,要發願,要剋期取證。

另外,「無作」還有另一層意思,是說明心見性的那個性,不是經由人工修行來完成的,佛性這樣的東西,不是用任何方法去把它襯托出來,或者是發現到的,或者是製造出來的;它從無始以來,就和我們在一起,我們出生它也跟著出生,死亡後它也跟著我們一起走,身體雖然沒有了,而佛性並未離開,它是永遠跟我們在一起的,並非因為聽聞佛法、修行佛法才有佛性的。

佛性本來就在,不是由於後天的造作而有的,這是加強一切眾生的信心,任何一個眾生只要願意相信佛性根本就是一直跟我們在一起,那麼信心就建立起來了,一定有成佛的可能。

並不是因為有智慧才開發出佛性的。所謂有智慧,只是煩惱去除了,就是智慧的顯露。一般人講增福增慧,以為智慧好像水一樣,是可以加,可以添的,其實這個觀念是錯誤的;實際上,並不是能增加一些智慧,而是只要減少一分無明煩惱,就多顯一分智慧,也多見一分佛性。所以「無作為本」的意思就是:佛性本來就在那個地方,不是因為我們修行、學佛才有的。

重量 / Weight 0.2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