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看清苦與樂的本質,找到自在面對人生的方法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健康好書悅讀推介獎」
想要的得不到,討厭的卻必須接受,
相愛的人必須分離,仇恨的人卻要合作,
「生老病死」更是人生無可避免之苦。
生命中,有沒有一種永恆而真正的快樂?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叫作「人間」,釋迦牟尼佛就是體會了人間的各種痛苦、煩惱,才悟道成佛。事實上,佛法所說的「八苦」中的「怨憎會」與「愛別離」,就是兩種來自人際關係的痛苦,這也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
佛法所說的「苦」,實際上是人的憂、悲、苦、惱等情緒反應,一般人感受到的快樂,都是因為滿足了「五欲」——眼、耳、鼻、舌、身——而得來的欲樂。欲樂的「樂」都包含著「苦」在其中,是「樂中帶苦」,但是我們大多數人卻對這樣的事實毫無所知。
苦與樂的差別,主要取決於心中主觀的感受,並不在於身體的感受或外在的事件。在生活中「照見五蘊皆空」,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當我們漸漸放棄自我中心的煩惱,就能隨時隨地感受到豁然開朗、清涼自在的快樂。
解脫的快樂,並不一定要等到徹底解脫時才能得到,只要朝著這個方向走,每走一步就會有走一步的快樂,而且一點都不是勉強得來的。心念一轉,馬上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光明前景!
有了聖嚴法師的開心妙法,快樂將不再只是被外境左右的情緒反應,而是一種深刻的內在智慧力、慈悲力,成為我們的美好生活態度。
目錄
目次
你快樂嗎?
真正的快樂是什麼?
追求快樂是起點,不是目的
自找苦吃的人生
「痛」並不等於「苦」
你在苦中作樂嗎?
心胸開朗,就不受環境局限
什麼是苦?
痛苦的發生與消失
一點也不苦
知苦、體驗苦、不以為苦
不眷戀,也不逃避
好好善用「臭皮囊」
不斷變化的心念
遠離「苦」的感受
放下「自我」的幻覺
放下一切負擔
少欲知足真快樂
如何面對生死與聚散
即使生病,也不痛苦
老化是自然現象
身殘心不殘
死亡並不可怕
自由自在的人際關係
真正懂得感情的人
不再為情所困
讓愛情發揮正面的力量
心理健康了,身體才會健康
超越別離的痛苦
有聚有散才能成長
找到幸福的起點
知足是幸福的起點
在不斷的錯誤中學習
感謝抱怨的人
化自私的欲望為奉獻的願望
什麼都不求
合乎因果的追求
許一個不會落空的願
轉化主觀的感受
沒有一個不變的「我」
隨時轉換主觀的感受
不以自我為中心
感同身受,就能放下執著
慈悲是為了保護自己
「因緣」就是自然現象
收心的練習
得到真正的快樂
無常就是永恆
不離煩惱,也不起煩惱
快樂不需向外尋求
苦與樂只是主觀的感受
追求更高層次的快樂
不為任何目的而奉獻
不貪著禪定之樂
最快樂的人
精采書摘
真正的快樂是什麼?
如果有人家裡生了小寶寶,一般我們都會說恭喜恭喜、可喜可賀。但是佛教認為人生苦多樂少,即使是「生」,也是一種苦,所以佛法教我們不要以苦為樂,要離苦得樂。
對於生命中四種基本現象——生、老、病、死,佛教稱之為「四苦」。其中老、病、死被視為苦比較易理解,但如果說「生」也是一種苦,大多數人可能就很難理解了。
幾乎每個人對於剛出生時的情形,都已不復記憶,嬰兒出生時究竟覺得苦還是樂,誰也不曉得。但是我們可以推想,嬰兒的皮膚非常細嫩光滑,第一次離開母體,乍然接觸外界的空氣時,感覺一定很不舒服、很難過。環境驟然的改變,讓嬰兒出生時號啕大哭,可是卻又非得來到這個世界不可。
對母親而言,生產恐怕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很多婦女對於生產時受的痛苦,即使用「痛不欲生」四個字,都還不足以形容,所以古人才會把生日稱為「母難日」。但是小孩出生後,痛苦解除了,母親又會覺得很安慰、很快樂,就像歷經千辛萬苦,終於爬上山峰,再也不需要往上爬時,就會覺得欣喜若狂。其實這只是苦難、壓迫感解除後所產生的快樂感受,是苦之後的結果,並不是另外有新的快樂產生。可見「生」是一件苦事,並不是真正的快樂。
出生是苦,在人的一生當中,真正的快樂也沒多少。一般人感受到的快樂,都是因為滿足了「五欲」——眼、耳、鼻、舌、身——而得來的欲樂,例如:眼睛看到美景、耳朵聽到悅音、鼻子聞到香味、嘴巴嚐到美食、身體有柔軟細滑的觸感。還有,和別人談話談得很投機,或是獲得一項新的成果、發現一樁新的事實,讓自己覺得很有成就感……等,這些屬於心理層面的賞心樂事,也都屬於「欲樂」。
欲樂的「樂」都包含著「苦」在其中,是「樂中帶苦」,但是我們大多數人卻對這樣的事實毫無所知。例如一個稀世罕見、美若天仙的美人出現在你眼前,因為很難得見到,所以你會很欣賞她,一見到她就覺得很快樂。但是,如果天天讓你見到美麗的東西,或是讓美女、帥哥天天在你面前出現,讓你看個夠,就沒有什麼稀奇了。短暫的接觸雖然令人覺得目眩神迷,接觸次數多了以後,快樂便蕩然無存。
凡是欲樂,都是暫時、無常的,很快就會過去,感覺上很真實,其實很虛幻,而虛幻的感受本身就是一種苦。因此,五欲之樂仍在痛苦之中,說穿了,這種快樂只是一種和「苦」相對的感受。
這樣看來,生而為人好像沒有什麼值得快樂的事,其實也不盡然。因為還有一種樂叫做「定樂」,也就是禪定的快樂,比欲樂更勝一籌,快樂的感受也更強烈一些。因為在禪定中已經擺脫了身心限制,特別是身體的負擔和病痛都會消失不見,不再有沉重的感覺,這時候心裡會產生一種滿足感,而且這種「無事一身輕」的感受是非常快樂的。只是出定以後,因為身體還在,所以因身體而有的種種負擔依然存在。因此,定樂也不可能長久維持。
最究竟的快樂是「解脫之樂」,透過修行得到解脫之後,不再有任何困擾及煩惱,心理上不再有任何負擔,這時候,才是真正、絕對的快樂,也才是真正值得我們追求的快樂。